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春秋左传》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析微

更新时间:2009-03-28

《春秋左传》记叙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重要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的主要事迹,其中关于军事战争的描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宣公十三年》)”反映了军事斗争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中心之一,因此军事类的词汇也尤为丰富,其中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的用法值得我们关注,这些用法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

范坚强皱着眉,不耐烦地说:“说完没有?”一杭抬起头看着他,说:“说完了,不过,东西十分钟以后才能给你,我必须保证雪萤绝对安全。”范坚强一拍茶几,“你的要求真多!”两个男子一起朝一杭走过来。一杭一把推开雪萤,叫道:“快走!”雪萤含泪跑了出去。

一、《春秋左传》中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

与《春秋左传》战争杀戮类动词相关的研究包括邓飞(2003)《两周金文军事动词研究》,罗蓓蕾(2004)《左传军事词语研究》,张秋霞(2009)《〈左传〉征战类动词研究》等,这些研究多是关于对《春秋左传》中军事词语意义上的分类,探究军事词语来源,历时的发展变化,涉及句法词义上的分析,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春秋左传》中战争杀戮类动词多与介词的使用相关,这些动词或充当介词词组的宾语,或作为谓语中心语前后有介词词组搭配。因此我们将以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为中心进行调查研究,梳理《春秋左传》中的战争杀戮类动词与介词的关系,作为《春秋左传》动介关系的研究的一个方向。

战争的进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过程中的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特征的动词,因此我们按照战争进行的过程将《春秋左传》中的战争杀戮类动词分成六大类:备战义动词、起兵义动词、战斗义动词、伐杀义动词、防御义动词、战况义动词,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共53个,其中以伐杀类动词和战况类动词居多,二者之和占到总数的60.4%。下表是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各自的数量、释义以及用例。见表2。

 

《春秋左传》中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用例总数共 324例,下图按照动词出现频率大小排列。见图1。

图 1内容显示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败、战、杀、伐、击、攻、受命、执”,这八个动词使用频率所占总数的比例达到56.5%,多是杀伐类动词和战况类动词。

  

图1 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频率

二、《春秋左传》中战争杀戮类动词与介词的关系

(一)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

《春秋左传》战争杀戮类动词作为谓语中心语时,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目的原因的介词有“以”。用例如下:

案例3:“打狼”。思考:文中植物、鹿、狼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你认为狼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好鹿?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中“于、以、於”占了绝大多数,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于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于”出现了 189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和对象,用例如下:

(1)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文公六年》)

(2)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桓公十七年》)

(3)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成公十三年》)

(4)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庄公八年》)

例(1)(2)中的介词“于”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蒐”“战”的地点“夷”和“奚”;例(3)(4)中的介词“于”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受命”“降”的对象“吏”和“齐师”。

给父亲写完信,胡琏已是泪流满面。他把信纸放进一个信封,接着又铺开一张宣纸,给妻子写信:“我今奉命担任石牌要塞守备,军人以死报国,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仅亲老家贫,妻少子幼,乡关万里,孤寡无依,稍感戚戚,然亦无可奈何,只好付之命运。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效忠为宜。……家中能节俭,当可温饱,穷而乐古有明训,你当能体念及之……十馀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枝,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匆匆谨祝珍重。”

2.以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以”出现了66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方式和原因,用例如下:

(5)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定公四年》)

(6)以师伐人,遇其师而还,将谓君何?(《成公二年》)

气雾化法作为生产打印粉体的主要方式,按照设备加热元件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真空感应熔炼惰性气体雾化法(VIGA法)、等离子熔炼感应气体雾化法(PIGA法)、无坩埚电极感应熔化气体雾化法(EIGA 法)和等离子火炬雾化法(PA 法)。[5]气体雾化法相较于其它的球形粉体制备方法,其优点在于工艺技术成熟、成粉率高和成本相对较低。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诸”出现了 8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和对象,用例如下:

  

图2 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

例(5)中的介词“以”后省略了“之”,引进的是动作行为“袭”的对象;例(6)中的介词“以”引进的是动作行为“伐”凭借的方式“师”;例(7)中的介词“以”引进的是动作行为“弑”的目的“说于晋”。

3.於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於”出现了48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和对象,用例如下:

(8)夫子受命於朝而聘於王,王思旧勋而赐之路,复命而致之君。(《昭公四年》)

[2]余英时:《今古逍遥知识人》,《学思答问——余英时访谈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3页。

(9)楚子遂观兵於坁箕之山。(《昭公五年》)

医疗机构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场所。医院消毒是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消毒与灭菌质量监测又是评价消毒与灭菌效果的重要手段[1]。为了解新乡市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质量状况和相关部门进行医院消毒管理和监督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现回顾性分析新乡市2015-2017年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监测结果,现统计如下:

(10)悼子曰:“吾受命於先人,不可以贰。”(《襄公二十六年》)

(11)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於宋。(《昭公七年》)

(51)曲枝大萼苔Cephalozia catenulata(Huebener.) Lindb. 余夏君等(2018)

例(8)(9)中的介词“於”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受命”“观兵”的地点“朝”和“坁箕之山”;例(10)(11)中的介词“於”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受命”“灭”的对象“先人”和“宋”。

4.诸

(2)反射波。反射波是雷达信号到达地下不同电性界面时发生反射,然后由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反射回波,能够测定地下较深土壤的含水量。不同于地面直达波,反射波的传播路径需要反射界面作为深度的标识,反射界面的正确选取和其深度的精确测量是反射波成功的关键。

2016年10月,马达加斯加Bemainty地区发现了和克什米尔蓝宝石十分相似的蓝宝石,常常被混淆成克什米尔产地的蓝宝石,被喻为克什米尔蓝宝石的替身。市场上克什米尔蓝宝石基本没有新的产出,斯里兰卡和缅甸高品质蓝宝石现在产量也变小了,而马达加斯加新矿蓝宝石的出现对于克什米尔蓝宝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12)臧氏使五人以弋楯伏诸桐汝之闾。(《昭公二十五年》)

(13)孟、仲之子杀诸塞关之外,投其首於宁风之棘上。(《昭公五年》)

(14)郑公子偃帅师御之,使东鄙覆诸鄤,败诸丘舆。(《成公三年》)

例(12)(13)中的介词“诸”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伏”“杀”的地点“桐汝之闾”和“塞关之外”,“诸”相当于“之於”;例(14)中的介词“诸”引进的是动作行为“覆”的地点“鄤”,“诸”相当于介词“於”的用法。

5.自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自”出现了5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用例如下:

(15)逾隐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击而杀之。(《襄公二十三年》)

(16)子沿汉而与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还塞大隧、直辕、冥厄,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定公四年》)

(17)楚子囊还自伐吴,卒。(《襄公十四年》)

例(15)(16)中的介词“自”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击”“击”的起始地点“后”和“后”;例(17)中的介词“自”后动词宾语是“伐吴”。

(28)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僖公二十七年》)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与”出现了5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用例如下:

(18)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也。(《文公十六年》)

第一,战争杀戮类动词作谓语中心语

(19)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鱼人实逐之。(《文公十六年》)

以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与教学及临床护理专家研讨,确定临床工作亟须知识及技能,结合贴近临床护理一线工作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微课作品主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对照组护生在护理学基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加强的知识点,结合护生感性需求,从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安排、教学反思等方面设计、制作20节微课,并上传至微信公众平台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供试验组护生观看、学习。

(20)我卜伐卫,未卜与齐战。(《哀公十七年》)

例(18)(19)中的介词“与”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遇”“遇”的协同对象“之”和“之”,;例(20)中的介词“与”引进的是动作行为“战”的对象“齐”。

7.及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及”出现了4次,能够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用例如下:

(21)甲辰,东侵及濰,南及沂。(《襄公十八年》)

(22)於是乎取犂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哀公十年》)

例(21)(22)中的介词“与”分别引进的是动作行为“侵”“侵”达到的处所“濰”“沂”和“赖”。

(二)战争杀戮类动词与介词的位置关系

《春秋左传》中战争杀戮类动词与介词共现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战争杀戮类动词作为谓语中心语,介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补语或者状语,有289例;第二,战争杀戮类动词充当介词词组中的宾语,有35例,下面一一说明:

斯里兰卡的蓝宝石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如无色、浅灰黄色、浅蓝色、蓝色、绿色等等,蓝色蓝宝石的颜色较浅,常为浅蓝色、灰蓝色、天蓝色、蓝紫色等。斯里兰卡蓝宝石与缅甸蓝宝石特点相似,虽然不如克什米尔和缅甸蓝宝石漂亮,但是胜在尺寸大些。

按照《春秋左传》中作为谓语中心语的战争杀戮类动词所搭配的介词词组的语义类型不同,我们将充当补语或状语的介词词组分成四类: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7)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襄公二十五年》)

《春秋左传》战争杀戮类动词作为谓语中心语时,能够引进动作行为处所的介词有“于、於、及、自、诸”。用例如下:

(23)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宣公十五年》)

(24)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僖公二十八年》)

(25)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僖公二年》)

(26)夏,公追戎于济西。(《庄公十八年》)

例(23)中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治兵”的处所“稷”;例(24)中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陈”的处所“莘”;例(25)中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漏师”的处所“多鱼”;例(26)中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追戎”的处所“济西”。前两例的谓语中心动词不加宾语,后两例的谓语中心动词加宾语“师”和“戎”。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坛上,河南作家笔耕不辍、默默耕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并逐渐形成“文学豫军”,自成一派。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作家一直以农民的命运和农村的生活为自己写作的主要内容,河南成为乡土写作的重镇。周大新、李佩甫、李凖等人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透露出浓郁的“泥土”的气息,体现了作家对农民生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反映社会现实,描写真实的农民生活,成为小说家们创作的首要原则。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2)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健全市场监管体制,对于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十分有利。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晚,并且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金融融资方式,有与传统金融产品不同的风险。因此需要全面地监管风险,全面评估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质量,通过全面监管过程中的各个过程,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春秋左传》中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的介词一方面包括介词作为动词的补语或状语,另一方面包括有动词作为宾语的介词词组,在统计中,我们发现了于、以、於、诸、自、与、及七个介词能与战争杀戮类动词共现。各个介词出现频率和所占比例如表3:

(27)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昭公二十年》

6.与

(29)秋,楚子围许以救郑,诸侯救许,乃还。(《僖公六年》)

(30)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襄公二十五年》)

例(27)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兴徒兵”的目的“攻萑苻之盗”;例(28)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伐原”的目的“示之信”;例(29)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围许”的目的“救郑”;例(30)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弑公”的目的“说于晋”。以上四例的谓语中心动词都有宾语。

3.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

《春秋左传》战争杀戮类动词作为谓语中心语时,能够引进动作行为方式的介词有“以”。用例如下:

(31)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庄公十二年》)

(32)公以戈击之,首队於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襄公十八年》)

(33)己丑,召伯奂、南宫极以成周人戍尹。(《昭公二十三年》)

(34)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

例(31)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伐之”的凭借“曹师”;例(32)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击之”的工具“戈”;例(33)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戍尹”的依靠、凭借“成周人”;例(34)中介词“以”引进动作行为“攻”的凭借“德”。以上前三例的谓语中心动词都有宾语,第四例中的谓语中心语没有宾语。

4.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春秋左传》战争杀戮类动词作为谓语中心语时,能够引进动作行为对象的介词有“于、於、与”。用例如下:

(35)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僖公二十六年》)

(36)商任之会,受命於晋。今纳栾氏,将安用之?(《襄公二十二年》)

(37)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桓公十三年》)

(38)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文公十七年》)

例(35)中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受命”的对象“展禽”;例(36)中介词“於”引进动作行为“受命”的对象“晋”;例(37)中介词“与”引进动作行为“战”的协同对象“宋、卫、燕”;例(38)中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获成”的协同对象“楚”。以上前三例的谓语中心动词都没有宾语,第四例中的谓语中心语有宾语“成”。

《春秋左传》中作为谓语中心语的战争杀戮类动词所搭配的介词词组所分的四类之中,引进动作行为处所有207例,占总数的71.6%,比例所占最大;引进动作行为原因有21例,占总数的7.2%;引进动作行为方式有36例,占总数的12.5%;引进动作行为对象有25例,占总数的8.7%。在这四类用法中,谓语中心语带宾语的有 150例,占总数的51.9%,谓语中心语不带宾语的有139例,占总数的48.1%。以上统计情况表示作为谓语中心语的战争杀戮类动词大多需要说明发生的地点,而动作的方式、原因、对象不是必须说明的条件,其中很多动词也需要加上宾语以进一步说明动作进行的情况。

第二,战争杀戮类动词作介词宾语

《春秋左传》中战争杀戮类动词与介词共现的另一种情况即是动词与介词组成介宾结构出现,这种用法在《春秋左传》中出现了35例。举例如下:

(39)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僖公三十二年》)

(40)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闵公二年》)

(41)秋,晋搜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僖公三十一年》)

例(39)(40)(41)中的介词“以”引进的是动作行为“劳师”“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作五军”的目的“袭远”“戍曹”“御狄”。这类战争杀戮类动词之前的介词都是“以”,多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和方式。

三、《春秋左传》与介词共现的战争杀戮类动词体现的军事思想内涵

春秋时期从事战争的国家能够根据当时主流的是非标准来区分“义”或者“不义”,找到人们易于接受的理由来处理战争问题,在战争性质方面特别强调“师出有名”这一点,若背弃盟约、欺骗国家、神和人都不能给予帮助,就没有胜利的凭借和理由了,如“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成公元年》)”战争的结果固然重要,战争的原因也是人们所重视的,如“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僖公二十八年》)”这种认识战争的角度较之前“掠乡分众,廓地分利(《孙子·军争》)”的战争目的要更胜一筹。

《春秋左传》中的战争杀戮类动词较之前相比有了一定变化,从金文到《春秋左传》中新产生的战争类动词有“将、帅、发、伤、屯、杀、干、犯、袭、突、缚、收、扦、当、拘、溃、伏、歼、舍”,其中可以与介词共现的战争杀戮类动词为“杀、袭、当、伏”。《史记》中有关战争类动词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左传》中“待命、受命、治兵、观兵、漏、蒐、起、兴、称、师、遇、行乱、军、追、逐、戕、戮、斩、杀、弑、贼、醢、缢、亢、待、俘、获、败绩、倾、灭、亡、陷”这些战争杀戮类动词未在《史记》中出现。

《春秋左传》中新出现的和之后未出现的与介词相关的战争杀戮类动词体现了春秋时期战争以仁为本、以礼治兵、明礼崇德的军事思想,《春秋谷梁序疏》有言:“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谷梁善于经。”《春秋左传》是儒家经典《春秋》的解经之作,孔子的儒家思想贯穿其中,处处体现了仁义礼信的思想,反对恃兵而不务德的情况。

上文中提到的《春秋左传》中新出现的战争杀戮类动词就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一字寓褒贬,比如“袭”,表示“趁其没有防备的时候以轻锐之师进行袭击”“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庄公二十九年》)。表现了春秋时期师出有名的军事思想,在军队出征前必须要周告诸侯出师的原因。再如“戕”“杀”“弑”,《春秋左传》中提到“凡自虐其君曰杀,自外曰戕。(《宣公十八年》)”孔颖达疏:“戕者残也,言外人卒暴而来残贼杀害也。”杀无罪曰“杀”,下杀上曰“弑”,子杀父,臣杀君,春秋时期等级制度森严,不得犯上作乱,而“弑”就是大逆不道。“贼”也是指不正当的杀害君臣,“杀人不忌为贼。(《昭公十四年》)”。

从《春秋左传》描述的大小战役来看,春秋时期战争礼覆盖战争的始末,由战因到战果,对战争中的国家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控制着主流的社会舆论和人的思想,违背战争礼于天于人都是不可饶恕的。但是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神权天命的观念受到冲击,尊礼重信的战争思想逐渐被淡忘,礼崩乐坏已渐渐成为常态,“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诡道”的战争观成为新时期的观念,战争形态及军事思想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精神上的“礼”不被人所看重,现实利益则是不同团体合作或斗争的目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则是战争杀戮类动词的更迭,体现等级制度和崇礼尚德思想的“戕、戮、斩、弑、贼、灭”等战争杀戮类动词消失。

【参考文献】

[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瀚典全文检索系统http://hanji.sinica.edu.tw/

[2]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语法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管燮初.左传句法研究 [M].合肥:安徽教育,1994.

[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

[5]何乐士.《左传》语法研究 [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6]王鸿滨.春秋左传介词研究 [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张猛.《左传》谓语动词研究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9]黄朴民.《左传》军事思想简析 [J].齐鲁学刊,1996(2):35-37.

[10]赵岩.论《左传》中的名词性军事同义词 [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91-94.

[11]段开正.论春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D].青岛大学,2005.

[12]罗蓓蕾.《左传》军事词语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2004.

[13]张秋霞.《左传》征战类动词研究 [D].吉林大学,2009.

[14]邓飞.两周金文军事动词研究 [D].西南 师范大学,2003.

 
韩雪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