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老年教育市场供需初探

更新时间:2009-03-28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转型的必经阶段,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占17.2%,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5%。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老年教育成为热点问题,而关于老年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积极、健康老龄化的重要路径已经达成共识。故而为人口庞大且迅速增长的老年人提供适切的教育资源成为国家和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梳理老年教育理论基础的同时,剖析老年教育独特的市场供需,以期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先导。

式中:Ω—渗流区域;H—含水层的水位标高(m);Kx,Ky,Kz—分别为x,y,z方向的渗透系数(m/d);Kn—边界面法向方向的渗透系数(m/d);μ—砂砾卵石给水度;ε—源汇项(1/d);H0—含水层初始水位标高(m);Γ0—渗流区域的上边界,即地下水的自由表面,Γ1—渗流区域的西南部和东北部边界,定义为二类边界的流量(m3/d),流入为正,流出为负;Γ2—渗流区域的东南部和西北部隔水边界;n—边界面的法线方向。

凡引进转换的新技术新农艺措施,必须经由先实验再培训后考试,再推广应用。设立技改基金,鼓励农机农技人员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升级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推广应用的场头临储通风仓,每个成本仅1万余元,有效缓解了稻谷晾晒拉运场头周转压力,力争下一步做到500亩配置一个通风仓。凯斯收割机半链轨自行设计改装成功,价格仅为进口的1/4,在三秋水稻后期收割中表现良好,克服解决了阴雨天收割难题。

一、老年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年龄分层理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类学学者赖利和福纳按照年龄将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年龄组或同期群即年龄阶层,再利用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从收入、声望、权利和社会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实际年龄把人口分隔或分层为“青年”、“中年”和“老年”等若干年龄层,每个年龄层由于不同的体力、社会、心理因素而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都有与它相适应的一组权利、角色、义务和机会。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同一年龄层的人在能力、角色和期望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相近之处,但是受到群体流动、老龄化、分配和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也存在差异。

依据该理论,可以形成一个理解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框架和包括整个人生的老年化概念,即当社会成员从中年层进入到老年层时,意味着他们开始新的社会化进程,他们将会获得老年层的角色,其享有的权利、义务和机会迥然不同。

作为公益性事业,老年大学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当地的财力和发展规划,在经济最为发达、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已基本上建立起中心城市区、县乡镇、居委会、村的四级老年教育网络,但一些偏远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建立老年教育机构仍较困难,难以满足当地老年人接受教育的需求。以天津为例,2016年天津市共有17所老年大学(包括市老年人大学,区属老年大学,各委、办、局属老年大学,各普通高校老年大学和民办老年大学),共有在校生54667人,仅占市内老年人口的6.45%[5]。与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发展相比,一些非正规的老年教育形式,譬如近些年来基于老年人自愿参加而结成的各种民间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团体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场地和学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尚未成为老年人学习活动的主流形式。可见,无论是作为老年教育主流形式的老年大学,还是作为补充力量的民间老年教育结构都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导致老年教育供需矛盾日益激增。

(二)积极老龄化理论

长久以来,在“逢老必衰、逢老必病”的观念下,老年人被看作生活不能自理,是社会的负担。这种悲观情绪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积极老龄化”概念的提出。这里的“积极”是指“不仅能够做到身体上的积极或者身体力行成为劳动者的一员,而且能够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1]。可见,积极老龄化的变革性在于,它不再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负担,要求消灭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尊重老年人的人权和选择,让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的发展。

由此推衍出,积极老龄化理论支撑下的老年教育旨在调动与发挥每一个老年人在体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潜能,并积极接受继续教育,在接受教育中融入社会,同时获得自身的权益、需求与精神生活的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为,有尊严地安度晚年。

(三)以人为本理论

我国老年教育创办之初就被视为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完全依靠政府拨款。近些年,老年教育机构的社会价值逐渐被认可,吸引了部分企业对其投资以提升企业声誉。因此我国老年教育逐渐形成了公办、民办和公办民办互助三种办学形式:一是省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区级行政单位创办的一些老年大学,服务对象是退休的老干部,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办学经费方面比较有保障;二是挂靠在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服务中的老年教育机构,面向广大市民,经常把教学活动和成果融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去,经费基本上是自筹或政府少量补助;三是民办老年大学,经费完全自筹。其中,民办老年大学在场地和资金方面都没能享受到足够多的优惠政策,再加上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很多市场运作规律都还没有完全摸透,所以民办老年大学举步维艰。可见,尽管有少量的民办资本注入老年教育事业,但是政府拨款仍然是发展老年教育最为稳定和有力的经费支持,我国老年教育中经费来源单一的问题并未实质性地改变。

老年教育需求是老年人需求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表征,是老年人由需求激发的对教育的匮乏感,希望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2]。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大,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不仅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还包括相当规模的60岁以下提前退休、下岗或不在业的准老年人[2],这就意味着我国老年教育有较大的潜在教育需求。在知识型社会中,接受系统教育成为老年人的新追求。在对杭州市447名老人的调查中,有39.21%的老年人接受过老年教育,在未接受过老年教育的老年人中,有56.31%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老年教育,但由于各种阻碍导致教育需求不能被满足,这部分老年人有参与意愿,却无法实现个人教育需求 [3]。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老年群体积蓄的强烈学习愿望。尽管对老年人而言,接受老年教育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物质的增长,但是却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晚年生活更加积极健康,还能圆一部分老年人的大学梦。

二、老年教育需求分析

(一)老年教育需求旺盛

以人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就意味着老年教育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人的潜能开发和生命价值提升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年人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和内心世界的升华。

(二)老年教育需求类型多元化

老年教育学大师麦克拉斯基(1997)基于西方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在马斯诺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老年人的教育需求 [2],具体揭示了老年教育作为实现老年人社会需求的途径的功能。一是应付需求,指老年人应对年龄、收入等方面的变化,满足生理需求的教育需求;二是表现需求,指退休后的老年人为弥补年轻时的兴趣,追求休闲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满足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的教育需求;三是贡献需求,指老年人往往有利他的欲望,通过给予而充实自己,增进自我价值,进而实现自我认可的尊重需求的教育需求;四是影响需求,指老年人仍然希望以自己的能力影响社会,因而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教育需求;五是超越性的需求,指老年人希望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意义,回顾自己的大半生,超越生理的限制是所有老年教育需求的起点和归宿。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由于缺乏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使得教育需求有特殊之处,突出表现在对安全、保障等方面教育需求的旺盛。

(三)老年教育内容丰富

与上述多元化的老年教育需求相伴而生的是多样化的教育内容的需求。首先是健康教育和生命指导教育,满足老年人的应付需要和表现需要。健康教育是指,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提供教育,以帮助老年人积极合理地应对生理和生活的变化,包括娱乐健身教育、医疗教育、心理调适教育等;生活指导教育是指,对老年人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方面的指导,着力于培养老年人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人际互动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教育、安全教育、权益维护教育等。其次是对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调整、适应与参与教育,包括代际交往教育、婚姻生活协调教育以及社会参与教育等,有助于老年人准确定位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满足他们的贡献需求和影响需求。再次是生命超越教育,满足老年人超越需求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超越需求突出体现为如何思考和如何接受衰老、渐进死亡的事实。合理的生命超越教育能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生命的终结,不悲观消极面对晚年时光,而是坦然面对生命的消逝。

  

图1 五种老年教育需求及其相应的教育内容

(四)老年教育需求具有层次化

绿筠忧心忡忡地看着青樱:“月福晋在皇上面前最温、柔善解人意,如今一进宫,连她也变了性子,还有什么是不能的?”绿筠望着长街甬道,红墙高耸,直欲压人而下,不觉瑟缩了细柔的肩,“常道紫禁城怨魂幽心,日夜作祟,难道变人心性,就这般厉害么?”

三、老年教育市场供给现状

(一)老年教育模式丰富

Well-posedness exploration of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coupling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60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可进一步地细分为:60-69岁的“低龄段”老年人群、70-79岁的“准高龄段”老年人群,以及80岁及以上的“高龄段”老年人群[4]。三个年龄段的老年人群具有不同的教育需求:一是“低龄段”老年人群的教育需求,这部分老年人刚从单位退休走向社会,其中有些想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兴趣爱好,有些则想继续“发挥余热”,或被单位返聘或寻找类似的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因此这一年龄段的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比较多样,且注重对新知识、新本领的掌握;二是“准高龄段”老年人群的需求,这部分老年人中一些身体条件尚可的老年人还能为社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些身体条件差的人则比较关注养老金的增加、医保的改善等,因此“准高龄段”老年人的教育要注重针对性、趣味性,通过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使这一人群自得其乐;三是“高龄段”老年人群的需求,这部分老年人大多进入了“高龄、高发病率”的状态,他们对社会舆论、医疗保障、社区服务、自我照料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会有特殊需求,因此其需要老年教育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和心理疏导,并通过结对教育、上门辅导、政策解读等方式,以增强“高龄段”老人的健康素质与生活自理能力。

(二)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到18世纪底和19世纪初,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突破纯粹哲学的语境,逐步回归现实,其观点也开始表现出现实特征。例如,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开创了发展经验研究的先例,西方现代化理论应运而生。亚当·斯密首次把发展定义为国民财富的增长,这种以西方经济学和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现代发展理论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1]P3人们对发展命题的探究,逐步从哲学思辨还原为现实问题,从抽象概括转移到具体分析。认识论视阈的拓展和层次的深化,使得人们对发展的认识突出了现实性特征。

(三)老年教育经费来源单一

以人为本理论的胎息之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直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才真正明确地提出“以人为本”这一说法。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据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该理论认为,人的创造本质的存在,确立了人在人的世界和社会中的决定性地位。时至今日,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标志是以人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四)老年教育的质量有待提高

当调查老年教育市场现状时,往往以老年教育机构的数量作为判断依据,忽视了老年教育的内容、方法、师资等因素。然而,这些因素恰恰是老年教育市场中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质量的衡量指标,是判断老年教育市场是否健康有序的关键。从课程内容看,老年教育存在过度倾向于娱乐性教育内容和枯燥的结构性知识的现象,前者导致老年教育教育机构演变成了老年活动中心,重娱乐轻教育;后者则脱离了实际生活需要,对老年人的实际生活帮助不大,难以吸引学习兴趣。从教育方法看,老年教育方法相对单调,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我国老年教育沿袭了传统教育中的面授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老年学员的年龄偏大,记忆力、视力、听力相对较差的生理特点,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师资队伍看,老年教育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学员的增长速度,且师资多为非教育学专业的离退休兼职教师,他们自身受身体状况和家庭事务的影响较多,因而在进一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目前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仍然是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前者主要针对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老年人招生;后者招生范围更广,对老年人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这两种办学形式通常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固定的时间,并且传授的知识比较系统。同时,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还有一些其他的教育形式,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各种养生保健的专题讲座,还有以活动小组的形式开展的老年唱歌、舞蹈、歌咏等活动。这些社区老年教育通常是社区举办或老年人自发组织的,因此随意性比较大,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也由老年人自己决定的,教师往往由老年人自己担任。此外,随着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的途径来接受老年教育,如中央电视台开设的《夕阳红》栏目、中央广播电视台开设的《桑榆情》栏目、开放大学开办的空中大学等。

(五)老年教育法规欠缺

我国老年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不仅没有独立的《成人教育法》,更没有一部完整的《老年教育法》,有关老年教育的法律规定主要见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老年教育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中,一方面致使现有的老年教育规定,往往“法出多门”,不系统、不配套、不协调,难以体现老年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老年教育法律规范分散在各个法律中,使老年教育条块分割,使得我国老年教育的地位极不稳固。此外,这些文件中提及老年教育的只是寥寥几句,至于老年教育的组织、实施、管理、考评等方面根本没有提及。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老年教育法规欠缺已经成为规范老年教育发展的障碍。

四、结语

植根于年龄分层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和以人为本理论的老年教育,需要充分关注教育需求。现有市场供给远远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强烈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在我国老年教育供给不足的现状下,政府部门应出台老年教育专门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更应该注重发挥社会力量,构建以老年大学和教育机构为基础、老年人社区教育为主体、老年教育社团组织为依托为补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老年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内容、方法的改革,推行老年远程教育等新型的老年教育模式,缓解老年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张少刚.拓展办学领域推进终身教育――全国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老年教育的调研报告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

[2]王英.中国老年社区教育研究 [D].南开大学,2009.

[3]张迪,项莹,杜梦姝.文化养老背景下杭州市老年教育需求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6).

㉑㊸S.M.Cretney and J.M.Masson,Principles of Family Law,Sweet and Maxwell Publisher,1997,p.642,p.639.

[4]上海华谊 (集团)公司退管会.关于退休人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建议[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1年优秀论文选集 [C].2011.

[5]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职教集团课题组.天津市区老年人学习需求调查及其老年教育体系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2015(5).

 
谢静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