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网络道德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微信作为新兴的即时通讯应用软件,正不可阻挡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习惯,正如微信的广告语所说的:“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以其独特的功能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微信在给大学生带来各种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升级改造相应设备,梳理融合大数据,构建相应的数据分析平台,安全储存信息数据,这些信息作为学校的指导核心,帮助教学和师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阐释

使用与满足是指“以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把受众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媒介使用行为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从而使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与传统的讯息作用于受众的思路不同,它从受众的感受出发,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使用某种媒介完全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美国社会学家E·卡茨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并提出了该理论基本模式,即“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受众接触某种媒介源于对某些信息的需求,需求如果被满足,受众便会频繁使用该媒介;反之,则会失去兴趣,放弃该媒介的使用。

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理论模型,以大学生作为受众主体,以微信作为传播媒介,对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微信对大学生的满足情况及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自我修炼具有引导教育自己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能力与功效,能够为自己前进指明方向,帮助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外部监督使自我修炼取得的成果通过外部监督固化下来,使自我修炼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通过外部监督固化下来。在实际工作中,以领导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看家本领为着力点,夯实自我修炼与外部监督同频共振的坚实基础;以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为着力点,为自我修炼与外部监督互促共进提供良好环境;以强化制度执行力为着力点,为自我修炼与外部监督和衷共济提供强力支撑。

二、微信对于大学生需求的满足情况

微信给予大学生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环境,在这个虚拟的活动空间中,大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自我,放松心情、愉悦自我,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体性行为逐渐增多,其主体性在微信平台中得到充分的张扬。按照这一观点进行推测,建立在受众主动性基础上的“使用与满足”现象应当在微信平台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为了证实这一推论,项目组对宁波市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对微信的总体满意度的回答上,超过91.6%的大学生对微信持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态度。微信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媒体,在技术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大学生在使用中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微信的接触越多,效果就越强。按“使用与满足”理论,微信主要给大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种形式的满足。

(一)认知需求的满足

在对“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问题的回答中,有 38.8%的大学生选择“语音对讲,方便交流”,37.9%的大学生选择“获取信息,增长见识”,32.7%的大学生选择“看朋友圈,了解朋友动态”。大学生是活跃的群体,联系基本是靠手机,微信语音功能的方便快捷性,满足了大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需求,特别是其使用只需支付少量的流量费这一点,更满足了大学生控制成本的需求。进入大学,大学生脱离了填鸭式的学习状态,但是其本质仍是学生,所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仍是其最基本的用途。微信公众号上的信息内容丰富,种类多样,他们可以通过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微信号获得相关的学习和知识信息,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实时新闻,开阔眼界。同时,当代大学生对外边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甚至依赖社交网络,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被关注,所以发朋友圈,浏览朋友圈也是他们获得朋友信息、了解朋友动态的最常用的方式。由此可见,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沟通与交流,联系感情的重要渠道。

(二)社交需求的满足

2.诚信危机

(三)缓解压力需求的满足

结语

(四)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按照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强烈的社交欲望,注重自我形象的塑造,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塑造自我的平台:从个性化的“头像”选择,到聊天背景的设置,“朋友圈”内容的发布风格,都是大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形式。这些虚拟形象的塑造能够增强大学生自信心,特别是一些不善于交际的大学生,更能消除现实社交中的紧张焦虑感,在微信中展现自我。大学生喜欢社交,喜欢与网络中的朋友交流,在与陌生朋友的交流中,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被关注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通过陌生朋友了解自己的形象,以便使大学生在社交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形象,给陌生人留下独特完美的印象,从而为人际吸引的产生奠定基础。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常规组的增幅显著高于双镜组(P<0.05)。两组中小弯侧患者在治疗后血清中IL-6和hs-CRP表达水平略高于非小弯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微信的广泛使用增添了大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所处的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环境的多影响性,使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网络道德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这些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3.5采收一般采收期10月下旬,采收时分出萌麻、米麻,分别装箱,记录,并注意轻拿轻放,不造成机械损伤。

(一)网络道德认知迷茫

1.挤压学习和生活空间,导致心理认知偏差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过度使用微信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沉溺于虚拟世界,更有甚者可能会成为“微信控”。根据调查显示,对于“你上课会玩微信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23.1%的大学生中表示经常使用,59.7%的大学生在感觉无聊时会偶尔玩,只有16.9%的大学生表示上课时不会使用微信。而对于“在课堂上使用微信会对听课有影响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5.3%的大学生表示有影响,39.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影响。这一方面说明了微信在大学生当中的普及之广,也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对微信的依赖之强,甚至有16.7%的大学生认为不看微信就会很烦躁,无法认真听讲。由于过度的依赖微信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长期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中反复穿梭,极易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出现偏差,更甚者会引起严重的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

2.沉溺于微信网络,导致价值观的失落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长期沉溺于微信与互联网络,将导致大学生社会规范意识淡化、世界观扭曲、人生观消极、价值观偏离。根据调查显示,37.7%的大学生全天都在线,还有17%的大学生称只要有事就会上线,4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一般或是较差,23.1%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过不良信息,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感觉离开手机无所事事,烦躁不堪。对于微信圈子文化的过度迷恋,可能造成大学生想法极端、态度固执,对网络信息的过度依赖,使大学生认知和感知能力逐渐变得迟钝,导致信息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思想迷失,危害身心健康发展。

(二)网络道德意识薄弱

1.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形成偏差

现实社会中,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较强,不会轻易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在微信的虚拟环境中,他们摆脱了传统的校园的控制、家庭的束缚,进入一个没人认识的新领域,特别是在与陌生的网友交往中,网友基本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网络中没有人知道你是条狗”的信条下,容易造成他们在微信的虚拟环境中为所欲为,从而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责任感。根据调查显示,23.1%的大学生表示在微信中发送过不健康的信息和图片,添加不健康的公共账号等。很多大学生能够在微信中与网友夸夸其谈,而与现实社会中的亲戚、朋友关系冷漠。能够主动去结交网友,而在面对现实社会时感到紧张,形成社交上的障碍。

2.微信使大学生放松警惕,容易上当受骗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一些大学生违背了最基本的诚信准则,如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与别人交流,发送或是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所以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树立网络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培养网络社会的道德责任感。担当责任是每一位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这就要求发布或转发信息的学生在行为之前就要深思熟虑,充分预知并勇于承担“前瞻性的责任”;发布或转发信息后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敢于担当“追溯性的责任”。作为主人翁,不但要自己遵守诚信的原则,还要有监督的义务。在面对不道德的微信行为的时候,不能够沉默,要站出来积极地抵制,不能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集体的沉默会助长一些心怀不轨的犯罪分子恣意妄为的气焰,这样便会产生恶性循坏,影响社会的安定。只有大学生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才能够产生个体的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解决微信网络道德问题。

使用MedCalc专业统计软件分析,计算不同方法测得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并进行kappa检验、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5],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描述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使用重复测量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网络道德责任危机

1.亲情危机

微信本是促进人际交流的一种实时工具,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微信很容易淡化现实的感情,产生疏离感。大学生摆脱了家庭的束缚,社会的控制,徜徉在网络的海洋里,他们接触网络世界较多,现实的人际交际经验却又很少,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也都比较大,所以他们愿意活在虚拟的网络中,却不愿与现实的人有过多的交流。“机”不离手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常态,他们只会用微信工具来交流,他们看似有很多微友,联系紧密,但却忽略了身边现实的亲人、家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微信上,却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陪陪家人、看看亲人,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淡化。微信成了阻隔亲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障碍。

在对“使用微信后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问题的回答中,有52.5%的大学生选择“与同学和家人交流更加顺利,有了更多的谈资”,22.2%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18.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同时在对“微信对你的人际沟通的影响”问题的回答中,38.1%的大学生认为“可以提升人际沟通的品质及效率”,31.8%的大学生认为“方便结识更多的朋友,并与朋友保持联系”,15.8%的大学生认为“扩展了我的交往范围”。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微信不但能够满足大学生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需求,更有许多将陌生人变为朋友的机会。微信像一张由信息构成的网,连结起无数充满社交热情的大学生。他们可以通过点对点语音的形式感受对方情绪的变化,加深朋友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通过多人群聊的形式实现信息由点及面的传递,加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微信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使他们的社交网络大大拓宽,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之本,而网络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的延伸,所以诚信也应当成为网络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往往不受限制,也缺少道德规范,所以在网络社会中诚信原则往往形同虚设,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性,他们心怀芥蒂,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夸夸其谈,却不愿意为自己网络上的一句承诺负责,同样也不会相信网友对他所做的任何承诺,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的“盲区”。在微信圈内,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私利发表观点,而不必考虑任何规则和责任,而大学生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容易被一些言论或事实所蒙蔽,有些大学生仅仅出于“好玩儿”、“吸引眼球”的目的大量转发,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道德观念的紊乱。

(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1.信息垃圾

网络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微信的使用更加快了爆炸的节奏。只要登录微信客户端每天都会收到各种类型的信息,除了有益信息外,还存在大量的迷信、虚假广告、色情等有害的信息。对于这些垃圾及色情信息,有20.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范围不大,不用太严格管理,甚至有9%的大学生认为一对一的无所谓,说明大学生看中的是微信的正功能,而没有意识到这些垃圾信息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很多所谓社会影响事件其实是人为制造的虚假信息,其目的可能是提升关注度或蓄意报复等等。一些大学生不辨真伪,推波助澜,大量转发。大学生的行为使一些社会事件得到非正常的发酵,增加了一些部门处理事件的难度,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大量的垃圾信息耗费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放弃了思考的能力,随波逐流,逐渐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进一步造成了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

2.网络成瘾

“出过事,三年前一家私人办的硫酸厂往河里排毒水,闹得全国都知道,县环保局长给撤了。现在来办厂,污染大的肯定不行了。办其它厂,赚不赚钱我不知道,反正这里的厂现在都好好开着,应该是赚。”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提升大学生微信网络道德的策略

微信给大学生带来的满足感显而易见,但是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也不容忽视,已经影响了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只有大学生自己深刻认识到微信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主动纠正,才能避免微信使用中的问题,更好地利用微信来提升自己。

扯了一会闲话,我就要求二丫和我上床。没有想到,二丫连连摇头。二丫说:“强哥,我没结婚时你咋不碰我呢?”

(一)正确使用微信,提升网络道德认知

1.正确使用微信,利用微信提升自己

微信的使用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拓宽了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为其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宣泄压力的平台,拓展了其社交网络的宽度和深度。但是如果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可能会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还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导致产生社交媒体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要想摆脱社交媒体依赖症,要求大学生们认清自身角色,正视微信网络的利与弊,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适度把握使用时长,掌握正确的社会交往方式。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建立班级微信群,分享学习、考试或生活相关信息,大学生还可以多关注就业求职类、考研信息交流、公务员考试技巧等类型的微信公众号,以获取对自身学习、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和思想,不断提升自己。

2.提升网络道德认知水平

业务、价值、机制都有了,难题就在于如何让参与方对设计者有信心。解决问题的本质力量来源于领导。领导的核心是唤起业务参与方对业务的信心。

(二)提高媒介素养,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1.提高微信媒介素养

微信的出现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很多大学生在坐车、聚会甚至睡觉时都在刷着微信,沉浸在微信的世界不能自拔,逐渐形成了“微信依赖症”。据调查,有14.8%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跟现实的朋友打交道,14.7%的大学生表示每天不看手机就会很烦躁,总感觉手机在动,时不时都要拿出来看看。大学生长期沉迷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会形成一种错觉,把网络生活当成现实生活。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不顺利时,他们宁愿在虚拟世界中征求陌生人的意见,也不愿意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通过“摇一摇”或是“附近的人”寻找聊天对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及陌生人之间的猎奇感,对方很容易成为倾诉对象或是聆听者。久而久之,会造成大学生过度依赖微信来调节内心,拒绝与现实社会的交流沟通,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难以自拔。

随着微信媒介的迅猛生长,作为微信的积极使用者,大学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客观地看待微信使用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被其左右。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增强自己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在大量的信息中发现真实、客观的信息,并争取加以利用。同时大学生要改变微信依赖和沉迷的现状,发展健康的业余爱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使用微信的频率,减少对微信虚拟社交的依赖性,形成对虚拟社交的正确认识,提高媒介素养。

2.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大学生微信网络道德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关系,一种是把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微信网络是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虚拟世界,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为所欲为,无人知晓,以至于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并导致一些失范行为的发生。另外一种是混淆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界限,把微信网络中的朋友当做现实中的朋友,轻信微信中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花言巧语,导致一些上当受骗现象的发生。归根结底是他们缺乏网络道德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网络社会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手机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发生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道德只是现实道德在网络的延伸。大学生要树立微信网络道德意识,认识到网络道德是微信网络活动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作为承载了大学生教育义务的高校,要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为大学生的成长指路、引航。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必须坚持文化的“群众性”这一根本原则,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理性对待网络社交,强化网络道德责任

1.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价值观

大学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不但造成了亲人之间交流的障碍,更造成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的冷漠。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成长及社会化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网络社交价值观,认识到不管社交媒体如何先进与发达,都不能替代现实人际交流的真实感,社交媒体交流的酣畅淋漓,也免不了关闭微信聊天窗口那一刻的落寞感。现实中亲人、朋友的交流可以加深彼此的情感,获得的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愉悦是冰冷的网络所不能企及的。作为家长,要给大学生做出示范表率,在对网络工具使用产生分歧时要以积极平等的心态来沟通交流,真切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大学生与家长之间情感的沟通。而在利用微信与陌生人交往时,大学生要有健康的网络交往动机,良好的网络人际交往的辨识能力,认清虚拟的社交环境与现实的社交环境的区别,尽量使网络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交往达到平衡状态,进行健康的网络社交行为。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导致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不高,对琳琅满目的信息不能做到批判地吸收。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难免会对一些信息的过滤存在偏差,一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言论被传播开来,影响了其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思政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细化分类,将学生按类分组,进行微信使用大讨论,或是针对某个微信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或是布置关于微信使用问题的论文,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提高对微信中的不良信息甄别与筛选能力。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相关网络法律规范的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自媒体网络工具,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树立网络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微信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社交软件,具有很强的交友功能,其所具有的“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等功能在为大学生扩展社会人脉的同时,也存在危害大学生安全的严重隐患。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在学校附近,利用查找“附近的人”添加大学生为好友,或是通过“摇一摇”找到同时摇手机的人,申请加为好友,由于大学生的判断能力较低,喜欢交友,很容易就通过申请,相处后很容易对网友产生信任,逐渐放松警惕,当犯罪分子要求见面时很多大学生轻易就答应,导致最后被骗财、骗色,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很多大学生在交友的过程中倾向于感官领域的刺激,经常会碰到诸如“一夜情”、“裸聊”等现象,最后受害的依然是大学生,这已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加强网络道德自律,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1.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大学生既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要合理使用微信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在使用微信时,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不浏览网络色情和暴力信息,不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言论,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例如对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首先要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不确定、不了解的信息要去相关网站查询再做判断。同时要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不在网络上恶意攻击和诽谤他人,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准则的伦理规范。在微信的使用上做到“慎独自省”,时刻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律和网络道德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道德修养。

2.避免大学生网络沉溺

微信满足了人们人际交往的需求,但是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很容易使大学生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找不到方向,甚至有些大学生迷失在网络中不能自拔。所以大学生要了解现实社交和虚拟社交间的不同,不能任由自己沉溺在虚拟社交中。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珍惜时间学习,不要浪费时间沉溺于微信,更不要形成微信社交依赖,造成与现实世界脱节。学生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微信的各种功能来进行引导,使大学生在纷杂的信息中快速鉴别信息的真伪虚实,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信息,从事有益的活动,使微信成为自己学习生活的帮手。而微信功能开发团队,也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开发适合大学生的新功能,对于一些娱乐性的功能,应该加入提示与告诫功能,或是强制使用者退出该功能,避免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乐此不疲。减轻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损害和现实社交能力造成的影响。

焦虑是个体因遭受心理挫折或冲突而引发的一系列情绪反应,长时间的焦虑得不到释放会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对于“您使用微信的原因是?”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31.7%的大学生选择了“抒发情绪、减压”。这说明宣泄情绪、舒缓压力是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原因之一,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缓解压力,解除焦虑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利用微信与家人、朋友等熟人关系交流过程中,通过文字的描述、语音的感知或是视频“面对面”的交流,使大学生获得身体的愉悦、精神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安慰,从而缓解学习上的压力或生活上的不愉快。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运用微信“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来寻找网络上的朋友,网络的匿名性使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束缚,使“本我”得到宣泄,满足了倾诉的欲望。同时微信的娱乐游戏功能对减轻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压抑情绪也有很大的帮助。

微信作为借助网络技术而存在的一种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工具,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但是就微信本身而言,它不会产生任何道德问题,而是使用微信的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为新时代新媒介的新用户,大学生应该正视微信网络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学会正确使用微信,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念,更应该注重个人媒介素养的提高,既要充分利用微信的优点,又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而学校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认识网络自媒体的沟通优势,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善用微信,使微信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发展的助推器,多彩生活的调节器,身心健康的促进器。

【参考文献】

[1]胡翼青.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3(6):204-208.

[2]宋亚军.浅谈加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传承,2015(5):80-81.

[3]李岚冰,吕新艳.大学生群体微信使用意向分析与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6(5):100-104.

锌含量在1.15~3.01m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2.16mg/100g,不同部位含量的平均高低依次为最长肌肉含量2.73mg/100g、后腿肉含量2.20mg/100g、前腿肉含量2.13mg/100g、颈肩肉含量2.13mg/100g、胸腹部肉含量4.09mg/100g。

[4]何渔阳.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信使用研究 [M].保定.河北大学,2014.

[5]刘祯桢.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及传播效果调查 [M].保定.河北大学,2016.

[6]李晶晶.微信用户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以大学生为例 [M].郑州.郑州大学,2014

在单倍体加倍技术应用过程中,影响该项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材料本身的遗传特征和外界环境因素。来源不同的材料,由于不同生长环境,使得单倍体加倍率存在较大差异性。在对单倍体进行加倍处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材料和环境的选择。

[7]王东浩,郭静.网络空间的建基石与“紧箍咒”――网络伦理 [J].贵阳学院学报,2013(5):11-15.

[8]张志斌.“微时代”学生责任伦理意识建构探微[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2-74.

上海港:初步测算,上海港约13.5% 的美国航线箱量将受到影响。上海港国际航线吞吐量中美国航线占比较深圳港低近10个百分点,其国际航线受影响程度也较深圳港为小,约2.5%。

由于我国司法机关本身固有的思维中往往对于被害人陈述持有一种偏袒与信任的态度,对于被害人的陈述有一种信任的潜意识,所以当被害人陈述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相冲突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相信被害人陈述,按照被害人陈述所提供的侦查方向去搜集证据,意图早日破案。这往往就导致了司法机关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刑讯逼供,屈打成招。引入证伪思维对被害人陈述进行审查判断,有利于辨别是否诬告、错告,从而从侦查阶段就使冤假错案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齐爱花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