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手术治疗小儿外斜V征的效果

更新时间:2009-03-28

A-V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水平斜视亚类,在向上、下方向注视时,其斜视度数有显著差别,而水平方向则差别不大,很像字母A或V。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在1987年将A-V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规定为向上方与向下方25° 注视时的水平斜视度数的差异≥10定义为A征;向上方与向下方25° 注视时的水平斜视度数的差异≥15定义为V征[1]。临床上外斜V征较常见。外斜视V征是指向上注视的斜视角>向下注视,常伴有或不伴有下斜肌亢进。手术矫正外斜V征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式。本研究探讨手术治疗小儿外斜V征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外斜V征患儿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0~12.0岁,平均8.3岁。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38例,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5例。双眼单视功能5例,无双眼单视功能38例。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努力提高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傅政华(2018年第6期)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艺术运动相当活跃。受此影响,俄国画坛异彩纷呈,各种流派和团体争相涌现,俄国的绘画艺术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关键时期。

对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儿采用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对患儿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后,于颞下方做parks切口,分离结膜下筋膜组织。用斜视钩钩住外直肌,将外直肌根据术前三棱镜检查结果后徙至相应的巩膜上缝合固定。钩取下斜肌,将下斜肌缝合于下直肌颞侧附着点的浅层巩膜,术毕。对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儿采用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或内直肌缩短术:对患儿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后,于颞下方做parks切口,用斜视钩钩住外直肌,将外直肌根据术前三棱镜检查结果后徙至相应的巩膜上缝合固定,并向上移位5 mm。于鼻下方做parks切口,用斜视钩钩住内直肌,将内直肌根据术前三棱镜检查结果缩短至相应的长度并向下移位5 mm重新缝合固定于肌止点附近,术毕。

术后6个月,43例患儿中,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38例,其中外斜V征消失35例(81.4%),外斜V征缓解3例(7.0%)。行向上移位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3例,其中外斜V征消失1例(2.3%),外斜V征缓解1例(2.3%),外斜V征存在1例(2.3%)。行向下移位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2例,外斜V征均缓解2例(4.7%)。获得立体视觉11例(25.6%),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21例(48.8%),无双眼单视功能11例(25.6%)。

外斜V征消失:上方、下方注视斜视角相差≤10;外斜V征缓解:上方、下方注视斜视角相差≤10~15;外斜V征存在≥15

1)测量视力。2)测定屈光状态:用0.5%~1%阿托品散瞳验光,但有屈光不正者需矫正。3)斜视度测量: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法检查看近(33 cm)及看远(6 m)的正前方、上视25° 及下视25° 的斜视度。4)眼球运动功能检查:判断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其他眼外肌的功能改变。5)同视机检查:立体视觉图检查双眼视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2)听障学生的微课应通过提高其应用效果的策略的研究。国外学者们研究各种提高听障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策略,并尝试将其拓展到教育实践中。如设计字幕的变换速度,了解听障学生的听力损失程度、已有的语言基础、改变观看的技巧和教师引导等。

2 结果

1.2.2 手术方法

分析过程中硝酸、高氯酸、氢氟酸为优级纯,其余试剂为分析纯,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原子吸收光谱仪(PinAAcle 900,美国Perkin-Elmer)测定。

3 讨论

据临床统计显示,A-V征患者约占所有水平斜视患者的20%~30%,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视觉功能和对患者的美观度以及社交带来负面影响[2]。关于A-V征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致A-V征是由于患者的上下斜肌功能亢进造成[3],V型斜视患儿多合并原发性或继发性的下斜肌功能亢进,少数未发现的上斜肌的不全麻痹也可表现为下斜肌功能亢进。闫瑾等[4]同样采用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青少年外斜视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对外斜视的矫正有良好的效果,患者的视觉功能、眼位功能均恢复正常。故对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行下斜肌减弱术是矫正外斜V征的主要方法,且能达到较好的矫正外斜V征的效果。但是,如果伴有轻或无下斜肌亢进,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常作为多数医生的选择[5]。本研究中,有38例患者采用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外直肌后退术。若外斜V征无斜肌的异常改变,内外直肌的垂直方向上的移位尚不足以抵消斜肌功能所致的异常。

本研究中,外斜V征缓解6例,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手术时下斜肌的钩取不全,而引起少许肌组织残余;抑或因节制韧带、肌间膜不足的分离所致。因此,足够的下斜肌游离,并认真检查有无肌组织残余,对患儿术后外斜V征消失尤为关键。对于不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在矫正外斜视的同时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也具有确切的效果[6]

本研究中,有双眼单视功能5例,且都无立体视觉。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21例(48.8%),获得立体视觉11例(25.6%),其与文献[7]研究的结果相似。外斜V征手术矫正眼位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基础,训练融合力,有利于眼位巩固。婴儿视网膜在4~6个月时已经发育良好,立体视觉开始形成。本研究中,年龄4~12岁,平均8.3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眼位偏斜常发生在立体视觉形成的早期或发育的高峰期,会明显损害立体视觉的建立。外斜V征还存在眼球旋转状态异常,对立体视觉功能的影响更明显[8],因而及早行斜视矫正术及功能训练对患儿形成立体视觉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38例,其原因是由原发性下斜肌亢进和上斜肌的功能低下所引起。对于外斜V征的成因,一般有眼外肌功能异常学说、集合和融合功能学说、解剖以及神经学说等。有学者[9]认同斜肌异常是引起V征的常见或主要原因,故手术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最佳方法。在设计外斜V征手术方式时,必须依据不同斜视的特点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同时术后及时行同视功能及弱视训练,有利于双眼单视的建立,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的分类[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3):98-99.

[2] 陈园园.水平直肌移位术治疗斜视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109-110.

[3] Lee T K,Park S M,Yun S B,et al.Analysis of vastus lateralis and vastus medialis oblique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squat exercise with and without a variety of tools in normal adults[J].J Phys Ther Sci,2016,28(3):1071-1073.

[4] 闫瑾,王利华.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青少年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影响[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5,17(4):217-220.

[5] 张丽萍,李立.不同术式对Ⅴ型外斜视的治疗效果[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1):71-72.

[6] 刘世纯,李华,宋胜仿,等.外斜V征的手术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60-161.

[7] 李井荣,程传敏.外斜视V征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34(9):995-997.

[8] 刘岩,刘玉秋,张慧,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其合并V征眼球客观旋转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4,16(12):745-749.

[9] 刘新华,周琼,裴重刚.探讨Ⅴ型外斜与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相互关系及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12):1523-1526.

(责任编辑:胡炜华)

 
付燕梅,杨洋,殷小龙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