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湘西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早在2011年,国务院针对我国农村扶贫问题制定了新的纲要,新《纲要》中指出需要加大对连片特困区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然而贫困问题过于突出,导致返贫问题时而发生,尤其是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区,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体现了较大的难度,需要研究精准扶贫机制以解决连片特困区扶贫问题。文章以湘西地区为背景展开分析。

一、湘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现状

湘西作为少数民族贫困区,近年来其经济水平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该地区内的各项事业均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第一,人员配备方面。湘西地区在扶贫工作上有超过1000个企业、单位参与其中,并且组建了工作小组进入到贫困村中展开扶贫工作,真正实现了贫困工作的全面覆盖,如湘西州国税局完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推出了三转一扶一谈,从五个方面落实精淮扶贫工作。第二,建档立卡。目前湘西地区为了更大范围地开展扶贫工作,对信息技术进行了运用,通过扶贫信息管理平台的方式,将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对该地区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1]。第三,在脱贫工作进度方面,从2010年到2014年之间,湘西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相继减少了5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也大幅度下降到25.29%。随后的1年时间内,截止到2015年,湘西地区贫困人口一共缩减了23余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20.4%。在这些数据的支持下,2016年相关部门将扶贫工作目标设定为117658人,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74%。第四,资金安排。2017年,湘西地区设定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8.5亿元,通过与其他涉农资金的整合一共超过了30亿元。且在实际工作中,扶贫部门完成申报以及到位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已达12亿元。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公布了2018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发展)计划表,覆盖51个县市区,共3.46亿,其中,湘西州有1.3242 亿。

二、湘西地区贫困人员心理特点

(一)不求上进

地方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的推动,同时产业也可以带动当地贫困人民收入的增长。但是,因为贫困人员不求上进心理的影响,认识不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当地资源优势无法发挥出来[2]

(二)自卑心理

贫困人员因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所以难免会形成一种自卑心理,认为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当前贫困的现状,对于一些有能力完成的工作,也无法全力完成,一直依靠政府部门的优惠,导致工作积极性缺失。为了改变湘西地区的贫困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在实践中深入落实了扶贫工作,对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和升级,全面推进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当地部分贫困人员过于依靠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导致脱贫积极性不足,对于未来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进而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实施。

式中,Ti(i=1, 2, 3, 4)为各卫星的时间,T为用户接收机的时间,c为光速,(X, Y, Z)为用户接收机的坐标。各卫星的时间Ti和坐标(Xi,Yi, Zi)通过解析接收到的卫星报文获得[3-4]。

消极也是该地区贫困人员的心理问题之一。由于长时间处于贫困状态,所以在工作、地区发展建设等多个方面的都欠缺积极性,认为即使努力工作也无法改变现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地区经济发展和当地人民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只有普通人民意识到积极发展的重要性,克服消极心理,才能够真正推动湘西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消极心理

实行“双主体—1.5+1.5”联合办学,学校与企业基于互惠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同等身份共同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共同安排学生实习就业,共同加强“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学生前1.5年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接受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基本专业素养;后1.5年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学习,采用全实训方式、实际项目组织教学,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教学及日常管理。

三、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机制构建

对于政府扶贫来说,湘西地区的地方扶贫也制定了周边省市帮扶制度,通过省直、市直以及县直单位进行对点帮扶,对于一些指定的贫困村需要重点帮助。帮扶工作并非是简单的配对,不能单一的确定帮扶对象,其中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工作。地方资源并不意味价值最大化,需要在扶贫工作期间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确定合适的适销渠道。例如,教育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安排到观念较为传统以及教育落后的地区。旅游部门则可以挖掘湘西地区的旅游资源,展开旅游扶贫,重点安排到旅游拥有比较大资源开发潜力的地区。除此之外,在开展帮扶工作时,除了基本的资金、信贷需求之外,在其余方面也会有需求,甚至会超出经济方面。比如湘西地区产品销售市场,这便是当地开展经济工作的主要需求。在旅游方面所体现的需求则是建立旅游品牌。为了实现以上扶贫工作效果的最优,选择合适的帮扶单位非常重要,保证合理的对接才能够真正脱贫。

(一)产业项目瞄准机制

对于连片特困区脱贫工作的进行,要想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并且达到减贫富裕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全面提升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水平,为贫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这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点。对于湘西地区而言,要有具体的外援作为辅助,使贫困地区能够真正走出“贫困陷阱”。换而言之,湘西地区要在全面提高发展动力的同时,与其他相关省区展开合作,在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诸多方面实现帮扶,而这种帮扶合作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扶贫工作成效。湘西地区在落实帮扶合作时,要充分遵循“双方协调”的基本原则,第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纳组织部以及扶贫办等多个部门意见,了解对方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沟通。第二,对于帮扶合作工作来说,如果宣传工作不到位,那么具体的文件精神实践效果便会差强人意,缺乏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需要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充分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为扶贫工作提供支持。

(二)帮扶单位选择机制

要实现产业扶贫,必须要合理地选择产业。那么在资源产业立项的过程中,则要切合实际,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梳理发展思路,对扶贫规划进行完善,确定工作突破口。在这一层面来看,扶贫产业问题直接影响着产业扶贫绩效。所以,湘西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务必要对地方资源进行了解,掌握该地区中对于发展有绝对优势的资源,掌握劣势资源,只有如此才能够真做到因地制宜[5]。那么在这一工作中,如果只了解优势资源并不能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需要征集当地居民对于产业发展的意见,收集产业立项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与对比,以此明确优势产业,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大数据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目标可能性很高,而这一点对于加强资源产业立项精准性也十分重要。

包装不够精致。胶州大白菜包装分精装版和简装版两种,但从包装效果来看,两种包装设计水平与其品牌的市场定位有很大差距。目前,胶州大白菜的品牌包装设计只针对国内市场,不够国际化,严重限制了胶州大白菜的销售市场。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讲话精神可以了解到,扶贫工作的进行,不仅要重视实际生活与生产方面,更要对心理贫困与扶贫加以重视,正所谓“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4]。这就需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准确识别贫困点,通过精准帮扶以及管理,深入挖掘当地居民的心理贫困问题,构建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机制。

例如:在进行《房务实务》这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可以请两名学生对前台服务人员的角色进行扮演,然后,教师进行刁钻野蛮的顾客这一角色的扮演,对这两名“服务人员”实施各种的挑剔、甚至要投诉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这两名扮演服务人员的学生将自身的前台服务职能进行充分发挥,对自身的能力加以充分利用,来解决教师在角色扮演中提出的刁钻问题[6]。

(三)产业动态补偿机制

因为湘西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比较特殊,所以在市场发展、产品运输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阻碍,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市场信息缺乏流程性、产品运输难,这也导致一些沿海地区企业缺乏投资积极性,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中已经发展的产业,在其确定发展目标时,一般都是以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都是将市场作为发展导向,就业机会也更加倾向于文化水平高、劳动专业性强的群体,一些缺乏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人群反而没有机会,从而提高了凭借资源产业扶贫发展的贫困人群的就业难度。该现象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企业有非常严重的逐利化倾向,也意味着连片特困区的扶贫政策、金融信贷缺乏力度,需要资源产业动态补偿机制加以解决。按照当地脱贫发展规划所体现的实际需求,全面突出扶贫工作的重点,以“一产一策”战略为主,结合产业推动贫困群众就业理论,为相关产业以及就业人群提供政策、经济上的补偿,这种补偿标并非是固定的,或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要持续、动态的进行。在选择补偿形式时,也要保证多元化,即产业补偿、现金补偿、信贷优惠补偿等。

(四)精准绩效评价机制

贫困地区进行产业扶贫,主要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解决贫困群众经济上的困难,从而提高收入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对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这就需要开展资源产业管理以及营销等工作时,要提高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第一,可以建立更为合理、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机制。评价指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最终资源产业绩效评价结论,在绩效评价指标机制内,主要包含了资源产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用性、资源产业扶贫主要载体、资源产业扶贫效率、资源产业扶贫成效四个指标,对这四个指标实施分解,便可以得到绩效评价二级指标。第二,保证绩效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当资源产业接受绩效评价的过程中,要翻阅与之有关的资料文献,将评价指标当做客观评价依据,深入资源产业基层了解情况,积极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对文献资料中的数据进行一一核实,从而全面提升精准绩效评价的科学、合理、真实。

(五)产业扶贫目标机制

一直以来,扶贫工作都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内容,尤其是连片特困区域的精准扶贫工作。湘西地区在开展扶贫工作时,在产业扶贫方面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到2016年,湘西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了70余万人。在产业扶贫目标方面,主要是利用兴办产业的方式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缓解生活与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然而,因为产业扶贫在选择上很容易脱离当地实际,虽然已经有部分产业得到了发展,但是发展形势依然与预期存在差距,所以可容纳的劳动力数量存在限制。由此也可以证明,湘西地区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难度,扶贫目标的设置也需要深入研究。如果产业扶贫目标脱离实际,不仅会阻碍扶贫工作的进行,同时也会为当地发展造成限制。

参考文献

[1]张玉强,李祥.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的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7(2):46 -56.

[2]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39 -43.

[3]陆益龙.农村的个体贫困、连片贫困与精准扶贫[J].甘肃社会科学,2016(4):7 -13.

[4]梁本凡.基于“精准”的脱贫攻坚宏观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古北岳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5):114 -119.

[5]万君,张琦.区域发展视角下我国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及脱贫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6 -45.

 
米兰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