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1]”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有电视新闻、网络论坛、QQ、邮箱、微信、微博、贴吧、报纸、客户端、SNS社区、搜索引擎等。网络舆情既有正面舆情,也有负面舆情,本文特指以大学生为主体,在网络上表达的,带有情绪化和主观性的意见态度。

一篇文章实际上就等同于一个小型知识库,其中蕴含着学生可以学习的许多知识。而朗读是其获取这些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受更多的语言美,去感悟更多的人生道理,帮助自身塑造起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师不管在课前还是课中,都应该对学生贯彻落实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其可以在朗读过程中获取其应学会的知识。

RAPD标记技术是出现最早的分子标记技术之一,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及不需要DNA的序列材料等特点是其他标记技术无法比拟的[7]。但RAPD标记也存在某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是其灵敏度高,受反应条件影响较大,检测的重复性较差,因此,研究者在利用RAPD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采用稳定优化的反应体系方能取得理想的试验结果[8]。同时,在运用RAPD标记技术时,由于每个随机引物并不适合于所有物种,因此对引物的筛选是非常必要的,筛选出多态性丰富、稳定性好的随机引物是整个试验成功的关键[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手机和电脑逐渐普及,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隐蔽、互动、多元、快速、破坏、群体极化等新的特点。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在网上盲目发表不当的言论,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管控难度加大,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如何全面把握校园网络舆情新特点,拓展舆论场,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理性发言,构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剖析校园内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新特点,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趋势,创建系统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妥善解决各种网络舆情问题。

第二,托换梁和被托换结构之间结合处理。为保证托换梁和被托换桥墩之间的牢固连接,采用植筋的形式进行处理。首先对原墩界面处理,步骤如下:

当前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多重压力,部分学生不善于在现实中与人交流,便有可能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匿名的互联网当中,甚至在网络发言中充满戾气与语言暴力。如果学校处理不当,就有可能造成网络舆情事件,需要谨慎应对。

1 网络舆情心态探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上网状态可以用几个英文词组形象地概括:“listen half”“understand quarter”“ think zero”“ react double” 。许多时候一知半解、理解得更少、基本不思考、反响却非常强烈。这种状态下,高校大学生的上网心态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心理。

1.1 叛逆心理

当前国家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贫富悬殊,阶层和社会问题凸显。尤其是广大青年大学生都处于叛逆期。台湾、香港的许多高校出现了反对公务员、军队、教师等体制内阶层的舆论势头。内地高校学生政治觉悟相对较高。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容易受同辈群体和西方思潮的影响,需要及早防御,加强引导。

1.2 探秘心理

要建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安全信息报送网络,实施学生安全异常情况逐级报告制度,促进校园的安全稳定。坚持“关爱与安全同行、预防与责任同在”的工作方针,完善信息报告机制、科学预防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建立舆情工作组,事前预警、事中建立专题追踪、事后统计分析、日常协同工作。

1.3 侠义心理

新生代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普遍呈现为追求自我、自由平等、个性解放、追求时尚、责任弱化。倾向于事物的感知,而非理性的分析。许多学生喜欢在网上交流,认为空间比温情更重要。经常通过特有的网络语境、数码语言和“亚语言”,用它来辨认对方是同类还是异类或另类[3]

社会群体、爱情婚姻、朋友邻里,能够文明和谐相处,都离不开这浸润到血脉里、融入到骨子里的为他人着想。当人人葆有这样一颗良善之心,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是文明的、暖心的。

1.4 从众心理

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许多大学生网民喜欢跟帖。随着跟帖的增加,一些学生出现不顾事实真相,不看新闻内容,跟着网民进行发帖的现象。由于大学生年龄相仿,加之缺少常识,同龄人之间容易互相模范,赶时髦,养成了从众心理[2]

1.5 宣泄心理

对于未来中国家电行业形势的展望,来自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的高级研究员苏亮先生分析,步入2019年,我国的家电行业会普遍出现增速放缓、且需要长期调整的态势,唯有抓住为数不多的机会点才能有所突破。苏亮表示,未来将会是一个全面围绕用户的时代,这就和“嘉电”的初衷不谋而合。

2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特质

当前大学生基本不看主流媒体,许多信息都从网上获取。新闻框架理论认为,媒体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以特定的视角和手段,有选择地将“现实”重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容易“各取所需”从而强化固有观点,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舆论的影响, 而不自觉地加入到舆论群体中。通过发表观点,助推舆情的发展,对校园舆情有相当的冲击和影响。

2.1 高校学生属于新生代网民

步骤3:列车扫描所有的紧急资源,查看紧急资源是否被占用。通常情况下多数列车都竞争普通资源,紧急资源只用于紧急情况,因此紧急资源通常比较空闲。如果紧急资源占用率大于某个事先确定的阈值,则说明周围的列车数量较多且分布复杂,大量列车处于危险状态。为了保证列车安全,进行制动处理,并继续后续的资源竞争步骤。

2.2 用电需求成为大学生更根本的需求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需求从高到低分别是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会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而如今WiFi需求和电量需求成为大学生更基本的需求。当前校园内学生暴力冲突明显减少,而网瘾学生不断增加,网络舆情引导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2.3 偏好网络娱乐化

95后的大学生对新闻时政类话题的关注度下降,对娱乐新闻兴趣增加。对主流媒体和学校网站关注热情较弱,喜欢社交平台,比如微信、微博、QQ、贴吧等。部分学生甚至对网络直播感兴趣,通过购买虚拟玫瑰和游戏币,打赏主播。一旦校园内发生网络舆情,原本严肃的事件,也可能会被学生娱乐化处理。

社会上通常将95后、00后人群作为新生代网民,而这部分群体正在逐步重塑网络舆情的基本形态。根据新华社统计,参与热点舆情事件讨论的微博用户年龄中位数始终保持在24岁左右。目前国内在校生的主体出生年份主要集中在1995—2003年,基本都属于新生代网民。

2.4 追求虚拟世界的舆论自由

在碰到破坏社会公平、恃强凌弱等现象时,大部分人心里会存在一个侠义感,甚至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发声,实质上是一种打抱不平的心理。但是缺乏经验和判断力的大学生带着这种心理,在未了解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往往主观认为舆论同情的一方就是正确的。

2.5 踌躇于网络舆情的参与和疏离之中

高校教师不仅要做好常规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而且在敏感问题上绝不能失语,要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理各种紧急事件。负面舆情不能一删了之。突发事件面前不慌张,“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防患于未然。

3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情

习近平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有同志讲,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当前网络舆论场上调查少,事实少,意见大,形成舆论独大、新闻退场的局面。高校学生较多,一旦有网络舆情的苗头,学生工作者一定要把握主动权,尽早解释清楚,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中。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需要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宣传部、学工处、保卫处、思政部等部门协同应对。

3.1 构建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4]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高校学生好奇心比成年重,喜欢探求各种舆情的真相。如果校内发生一些奇闻异事,许多学生就会刨根问底,通过贴吧、微信、QQ等方式,进行探讨和宣传,甚至不顾事实,道听途说,在网上以谣传谣。

3.2 改革传统话语体系

当前教科书和官方媒体、体制内场合对年轻人焦虑的问题关注不够,正面宣传流于“自说自话”,甚至“自娱自乐”。外交家吴建民谈文风:“过去:看了要掉脑袋掉脑袋也要看;现在: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

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指出,媒体处理新闻不大讲究艺术,通病就是:只知道旗帜鲜明,不知道委婉曲折;只知道理直气壮,不懂得刚柔相济;只知道大开大阖,不知道以小见大;只知道浓墨重彩写英雄,不知道轻描淡写也能写英雄;只知道浓眉大眼是美,不知道眉清目秀也是美;只知道严加批驳是力量,不知道点到为止也是力量;只知道大雨倾盆是优势,不知道润物无声也是优势。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Access数据库的主要目的是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而传统考核中理论知识比重较大,显然这无法有效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为了使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和全面,改革后的课程成绩主要有以下四个构成要素:

3.3 找到与学生文化和心理的共鸣

由约翰·斯蒂芬森和马克·奥斯本执导,梅丽·莎科布制片的《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曾经风靡影视。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还成为了成功的国际文化传播使者。舆情引导工作,也要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语言和爱好,找到与学生文化和心理的契合点,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方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成效。

3.4 坚持原则,不能唯西方论

美国学者罗德曾说:“先得是卖点,然后才是政治的平衡。”网络舆论中的一个不良现象是越负面,越有人看;爆炸性新闻最有市场;好消息等于没有消息。但是高校老师不能一味迎合网民的好奇心,必须坚持自己的新闻舆论准则。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国际部副主任丁刚提出的“脱美国化”的观念深受舆论关注,并引起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深入讨论。

3.5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

网络舆情中,尽量避免扣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帽子。如果锁定不会犯错的意识形态,生搬硬套文件会议里的标准表述,简单重复政治正确的理论逻辑,面对不同受众单向传播,尤其是给大学生做舆情引导工作,则不仅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在微信、QQ、微博和短信等网络交流中,需要用简短、生动和形象的形式来表达一些深刻道理。

4 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5]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可以查阅资料,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交流感情。包括许多年轻学生的契约精神都是从网络游戏而来。但是大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在复杂的意识形态现象面前,缺乏准确和敏锐的判断力,在许多网络事件中,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踌躇于网络舆情的参与和疏离之中,需要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保持适度距离。

4.1 发现负面舆情

舆情信息管理必须培养和利用好网络监测员队伍,完善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各级信息上报系统。发现舆情后,要求先报告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副书记根据情况安排上报学院书记和学生工作处领导。如果是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等重大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还必须同时报告校领导,以便学校多部门协同及时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事态扩大升级。

4.2 调查事实真相

在上报舆情的同时,舆情发生所在部门必须同时尽快组织调查核实事实真相,第一时间掌握舆情事态发展情况。如果是影响较大的负面网络舆情,需要成立由校领导、学工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最新发展动态,并形成文字材料,为后续的分析研判、撰写新闻通稿等一系列工作奠定基础。同时提高事件调查的可信度与透明度,避免谣言产生。

4.3 组织分析研判

掌握舆情材料之后,要组织舆情处理小组对舆情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与判断。需要考虑到负面舆情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在网上被学生“热炒”,采取什么措施才可能降低不利影响,是否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等等。然后形成网络舆情的初步方案,以供主管舆情工作的学校领导决策参考。

4.4 统一宣传口径

校园网络舆情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被学生私下议论,甚至会被媒体“热炒”,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旦网络舆情被社会炒起来,学校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尴尬境地。因此学校在充分了解事情真相,进行妥善处置的同时,各部门要有大局意识,形成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时刻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如果是重大的负面舆情信息,还必须形成舆情专报,让学校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舆论动态。

为了查清水温奇异变化的现象是否真实、客观,现场又对水温仪主机、传感器、通信系统、供电线路、UPS、供电电压、避雷设施等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主机、传感器、通信系统工作正常;供电线路正常,供电系统正常;避雷模块正常,接地电阻正常。并在2017年7月6日~7月30日期间进行了平行对比观测,即在同一深度段上加放另一个水温探头。结果发现,除了两套观测系统产出的水温绝对值有差异外,变化的趋势和起伏度等基本一致,截至7月30日,水温仍处于异常状态,未恢复。由此认为,原水温观测系统6月28日出现的奇异变化不是观测系统工作不正常引起的,此变化是真实出现的、客观的。

5 结语

大学生参与网络,如何推动网络舆情的走向,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一个国家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如果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态,有损年轻人对社会、体制和国家的向心力。能否给大学生以职业的安全感,社会的温暖感,国家的归属感,关系到高校网络舆情的走向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筑梦人”。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树立守土有责的观念,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制定各种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应急预案。积极引导大学生科学参与网络舆情,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夯实了“中国梦”的民意基础。

参考文献

[1] 起泽云.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基本方法与实战技巧[EB/OL].(2014-07-04)[2018-03-21].https://wenku.baidu.com/view/0d90d9772f602ddccdb38a013.html.

[2] 冯源.掌握网络舆情演化路径 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EB/OL].(2017-04-16)[2018-03-23].http://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70416/30424614.html.

[3] 卿立新.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J/OL].红旗文稿,2014(22):28-29.[2018-03-23].http://www.qstheory.cn/dukan/hqwg/2014-11/26/c_1113416648.htm.

[4] 陈均土.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及其破解[J].思想教育研究,2010,18(11):84-87.

[5] 杨爱杰,王晶.论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的优化[J].学术交流,2014(8):60-62.

曹英国,徐炜彦,谢丽杲,吕林一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