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试论康熙《常州府志》的编纂与价值

更新时间:2016-07-05

常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江南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500多年。常州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秀美、富庶的土壤怡养情性,浸润了不少文人雅士的性灵,山水与人物文章相映相成,共同奏响了常州文明的灿烂旋律,使常州成为了江南人文开拓的重要发源地。陆游曾盛赞常州“多先生长者,以善俗进后学为职,故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可见常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是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因朝代更迭常州也几经易名,从春秋时期的“延陵”、汉代的“毗陵”、南朝的“兰陵”,到隋文帝时的“常州”之名,明初改称“常州府”以及清沿袭称府。泰伯与季札成为江南文明肇始共同的道德典范,他们的德行风教历代延续,衍为风尚。尤其是唐宋以后,风气日开,不仅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晚年寓常,还有《永乐大典》编纂总裁陈济,文武双全的奇才唐顺之,他们都推动了常州重文之风的构建。直至清代,常州文坛人才辈出,呈现蔚然大观。不仅有“毗陵前七子”与“毗陵后七子”这些文化精英群体,更涌现出了“常州今文经学派”“常州画派”“常州词派”和“阳湖文派”等流派,可谓将江南的人文风派、人文个性以及独特气质都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所以,龚自珍在《高才篇》中赞曰:“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丰富的史料价值

方志是按照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具有经济、史学、民俗等多方面的史学价值,是珍贵而又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料。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因此,通过各个朝代的常州府志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常州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例如,康熙《常州府志》综合反映了当时自然人文、经济发展等状况,对其进行百科式的描述,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康熙《常州府志》共三十八卷,为常州知府于琨修,陈中翰玉璂纂。于琨到任常州府后,因感“郡志自万历四十三年刊修后,俱以阙略”,于是捐俸并主持编纂,聘请陈玉璂为主纂,历时五年而告成。康熙《常州府志》列有陈玉璂《重修常州府志序》,于琨《常州府志序》,宋荦《常州府志序》,并历代旧志序九篇,编纂姓氏,目录,卷首巡幸,卷一图考,卷二建置改革,卷三星野(祥异附),卷四山川,卷五疆域,卷六兵御,卷七水利,卷八户口(田赋徭里附),卷九风俗,卷十物产,卷十一封系,卷十二公署,卷十三至十四职官表,卷十五学校(书院附),卷十六至十七选举,卷十八坛遗(祠庙寺观附),卷十九陵墓,卷二十古迹,卷二十一名宦,卷二十二至二十四人物,卷二十五孝友(行义附),卷二十六烈女,卷二十七隐逸,卷二十八流寓,卷二十九仙释,卷三十方伎,卷三十一至三十七艺文,卷三十八摭遗。光绪本知府同泽《序》称其“辞简而能赅,事博。而有要,俾览者展卷瞭然,举凡户口之多寡,风俗之得失,山川城郭之险易,建制沿革之异同,胥于此得其盖焉!”可见,方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常州府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情况,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史料。同时,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民俗风情、人物风貌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为研究常州府这一地区的建置改革、社会变迁等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研究常州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来源。

珍贵的文学价值

方志与文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地方志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研究线索,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体现地方历史人文底蕴提供人物生平思想重要资料

方志通常反映了一地的名人盛事,对考察一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也往往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二到二十四介绍了从汉代到清顺治年间常州府五邑(武进县、无锡县、江阴县、宜兴县、靖江县)的人物,内容丰富、范围广博,直观、简明地呈现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作品书目以及交往关系等。例如,卷二十三中为陈济写的小传:“陈济,字伯载,武进人,与弟洽、浚同游谢应芳之门,济尤学问该博。成祖修《永乐大典》召济总裁,以姚广孝、胡俨诸侍从臣副之。书成,授右赞善。又命授诸皇孙书。居官十五年,僦一室,仅蔽风雨。所著有《诗传通证》、《书传补经》、《元史举要》、《通鉴集览》诸书。”通过小传,我们对陈济的个人及家庭成员情况有所了解,对其官场事迹、著书立说有所认识。但是,诸如被后人称道的“两脚书橱”的人物轶事却没有纳入小传之中,由此可见,方志在编纂时考虑到详略问题,很多细节并未展开,所以在阅读方志时需要前后对应补充,并辅以其他文献资料,以便更为完整、详细地了解人物与历史。

我国多数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都缺少整体战略和长远规划,管理目标也是局限于简单的产值为王;治理上也是集约化管制,以经典直线式结构为主。随着企业进步,老板再也不能以个人能力处理全部事务。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逐渐凸显,以人为重、全面授权和业务共治成为趋势。

因而,仔细翻阅方志就会发现,陈济之弟陈洽的人物小传排列在陈济之前;三兄弟的老师谢应芳位列卷二十三人物的第一位;陈浚的小传则列于卷二十七隐逸中。不管是兄弟还是师承关系,仅在陈济与陈浚的小传中提及,因此,前后对照、反复查阅方志能够更深入了解人物的交往关系。陈洽因为在洪武年间就被推荐授予吏科给事中,而陈济是在永乐年间受召编纂《永乐大典》并授予官职的,所以按照历史朝代的更迭顺序陈洽排列在前。陈洽累官至大理寺卿,因多次随军出征平定战乱而升兵部尚书,最后也以忠殉国。陈济同时具备军务与政务才能,也因为他的认真稳重、聪颖勤奋使得他仕途顺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传我们可以窥探其人物性格与才能,以及为人处世之风格。陈浚,与其兄弟不同,并未列于人物卷中,而是列于卷二十七隐逸中。由方志人物卷次的排列就可以窥见陈浚与其兄弟志向选择的不同。陈浚,号真趣居士,“与兄济同游谢龟巢先生之门,行谊为一时所推”,其儒行孝道远扬。因为考虑到兄济弟洽皆入仕途,所以在家侍奉母亲,主动承担责任尽子之孝。陈浚的人生选择与陈济、陈洽不同,但其德行却让人敬佩。通过方志,我们可以领略形形色色的人物,看到百态社会与多样人生,或钦佩或感慨或叹息,从而汲取更多的人生经验,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反映当地文学创作实绩补充和丰富文学研究的史料

方志中的诗文作品往往体现了一地的文学创作情况,关注方志中辑佚的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地的文化水平。此外,方志中的诗文作品可以与主流文学史相互补充,并给文学研究提供一些独特的思路。

方志中除了编纂隐逸人士,还作流寓志为一卷。常州府自泰伯以来就不乏名贤高士接踵而至,因此康熙《常州府志》称此地“岂非人与地相辉映,流风余韵尚可想而见乎”。杜牧、孟郊、皮日休、苏轼、贺铸、杨基等文豪都曾流寓此地,留下了不少诗文作品,这些作品成为研究文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他们的文学作品主要见于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一至三十七,赋、古歌、古诗、律诗、绝句、诏诰、记、碑记、杂著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诗词者的思想光辉,思想性与艺术性并举,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如朱石《五湖赋》、李东阳《荆溪赋》《黄山赋》、方逢时《义兴八景诗》等状物绘景,自然风光与历史风情历历在目,实具地方特色;宋之问《送武进郑明府》、杜审言《九日宴江阴》、王世贞《常州道中逢王百榖》、茅坤《访薛方山考功山中》的文学交往,在诗歌赠答中流露出自然真切的情谊,不失为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史料;通过朱熹《宜兴县修学记》、朱彦《延陵季子庙记》、王守仁《城南东林书院》、陆游《修河碑记》等可窥探地方政府的实政业绩,对教育文化的重视、对民族传统的传承与弘扬可见一斑。方志很好地反映了一地的文学创作实绩,能让我们了解此地区的文化水平和文学创作情况。同时,对于历史上名声较小,世人了解甚微的作家和作品也可见于方志,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不仅可以补充和丰富文学研究的史料,还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将文学考察研究放宽,从而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史。

⑧⑨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七《隐逸》,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第617页,第618页。

综上,康熙《常州府志》中人物与艺文所占比重较大,其广泛程度与详细程度可见一斑。府志涵盖的内容广博,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为我们研究当地的历史改革、社会变迁、风俗礼仪、地域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方志较好地保存了地方文化的原始性与独特性,也能够为我们研究地域文学、民间文学提供新思路。方志的文学价值着重体现在人物与艺文的记述上。对众多人物分门别类进行撰述,不仅能够简明地让人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作品书目,还能显现地方的人文底蕴,以便考察相应的历史文化。收录的大量艺文作品则体现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并蕴含着作家创作的思想光辉,成为后人研究历史人物与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这也反映了地方文学创作的整体实况。但是,康熙《常州府志》的人物分类并不清晰明朗,既有人物卷,又分孝友、隐逸、烈女、仙释等卷,实则应该全部按照类别记述人物,或者统一按照年代不区分人物类别记述,将两种记述方法合并确有不妥,人物编排上也易有差错或混淆。艺文类所载内容虽然详细,但不详尽、全面,如若能够将作家学者作品目录附在方志后则更好。

陈玉璂在编纂《常州府志》时就以前人王、唐二人为师,“或简而未该者,则参之以详;或详而似冗者,则仍归于简”,府志也确实做到了有详有略、繁简得中。光绪《武阳志余》评论说:“人物传不分门类,后人撰志各立子目,多所芟削。故有府志有传,而邑志反无者。艺文不免有芟改之病,皆由是志成书太促,校刊讹舛尤多,后人訾议太过,亦不免存私见耳。”康熙《常州府志》辞简能赅,事博有要,虽然成书仓促,但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其对历史、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作用,尤其是其体现出的文学价值。

⑩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文集述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3页。

永宣年间生产的青花瓷,不管是装饰纹样、釉色、青花发色以及构图等都是代表着当时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准。永宣年间景德镇青花瓷多以植物花卉等装饰纹样为主,并且进行突破性的创造即有花无果的设计局限,大量插入果实纹饰来进行绘制。而青花缠枝纹又被称作“缠枝花”或者“万藤花”,连绵不断的枝叶缠绕方式,被赋予“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这也是这个时期青花装饰纹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有潮汐式灌水降温、人工辅助授粉、喷施叶面肥等防范措施。同时应拔除弱小植株,进行玉米病虫害喷药防治,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病虫害发生,增加单株生产能力,保证和增加玉米田间产量。在加强水肥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预防在高温条件下,病虫害的频发。

③钱仲联、马亚中主编,涂小马校注:《陆游全集校注9·渭南文集校注1》,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65-466页。

④⑤徐复、季文通主编:《江苏旧方志提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第220页。

⑥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三《人物》,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第483页。

⑦宣德元年征讨黎利时,因带兵将领王通不听陈洽的建议莽撞进攻而使军队中伏。陈洽最终披挂上阵,杀死数名贼人后自刎而死。事情报到朝廷,皇上感叹道:“大臣以忠殉国,一代几人?”参见康熙《常州府志》第480页。

②路海洋:《社会 地域 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22页。

以陈济、陈洽、陈浚三兄弟的老师谢应芳为例。谢应芳是由元入明的遗民诗人,陈玉璂将其编纂进明朝人物卷中。谢应芳,字子兰,号龟巢,著有《龟巢稿》《思贤录》《怀古录》《辨惑编》等。据方志记载,谢应芳从元至正初年起就隐居白鹤溪,并授徒讲学。元末兵起避地吴中,吴人争相聘请为师,后明兴江南逐渐安定又归隐芳茂山,卒年九十七。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一到卷三十七收录谢应芳的诗文作品有:五言古诗《归故里》《过邹道乡先生墓有感》,七言古诗《金牛台送客》《六月初八雨晴怀毛伯尚》《补植独孤桧诗》《具区耕隐歌为盛征士作》,七言律诗《阅马迹山记寄西青山人》,六言诗《自书潞城樵舍壁》,杂著《厉鬼辨》共九篇。《归故里》表达元明易代之际普通老百姓的心理感受,“什九死兵戈,余亡不知处。其词吐未终,我泪已如注”。战乱给人带来了无数创伤,谢应芳在战后重归故里应当有万千肺腑之言与老友亲朋讲述,但是所有的感受都无法倾吐,只能以笔代之表达苍凉、飘零之感。龟巢先生又以沉潜性理、匡俗卫道扬名于世,《厉鬼辨》表现他辨斥巫俗,崇尚理性,他认为“疫厉之鬼以害天下后世之人哉”,是迷惑后世的邪说。其余诗文多为在故里寄情山水、走访故人故地、人情交往之作,可以说是先生在经历重重困境后,并未放弃追寻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生命不朽的方式。可惜的是,方志并未辑录谢应芳先生的词作,我们无法欣赏其具有散曲化特点的词作,对其文学创作的整体印象也会有所欠缺。

①毛亮庆:《常州史话》,《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第54页。

通过采用装饰者模式对采集模块进行设计之后,可以较灵活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同时,在不改变原有代码结构体系的情况下,允许今后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运算处理和改变数据处理方法的调用顺序,符合了面向对象的“开闭原则”。

注释

王广超:《谢应芳词初论》,《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第196页。

1.2.8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差来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Student’s t-test,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一《赋》,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第654页。

谷春侠:《谢应芳匡俗卫道事迹与著述考》,《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第131页。

康熙《常州府志》卷三十七《杂著》,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第824页。

康熙《常州府志》陈玉璂序,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影印,第2-3页。

传统的“八股”式实训报告书写费时、费力,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把实训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书写实训报告,实训课成了书写实训报告课。《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书写简明,学生只需花少量时间即可完成,从而有更多时间参与实训。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公司应优化组织结构层级,合理调整管理幅度,完善各部门组成结构,做好工作团队的管理,以增强公司适应环境的能力。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视岗位工作分析,设立能衡量个体在团队中的行为表现和对团队贡献的指标,合理安排员工任务,正确处理权、责、利的关系,部门间也需要相互协调共同达成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于琨,修.陈玉璂,纂.常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四年)[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毛亮庆.常州史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54-58.

[3]路海洋.社会 地域 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4]钱仲联,马亚中.陆游全集校注9:渭南文集校注1[M].涂小马,校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5]徐复,季文通.江苏旧方志提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6]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文集述考[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王广超.谢应芳词初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6(5):196-199.

[8]谷春侠.谢应芳匡俗卫道事迹与著述考[J].文艺评论,2011(6):131-135.

[9]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10]杨军仕.清代江苏官修府志浅析[J].中国地方志,2007(4):28-33.

张怡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