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吴任臣生卒年新考

更新时间:2016-07-05

吴任臣,字志伊,号讬园,祖籍福建莆田,后随父寄居浙江仁和(今杭州仁和县)。他是清代初年著名的学者,康熙己未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以二等之资入选,后入仕翰林,授翰林院检讨,奉命参与《明史》的编修[1]。他的知识渊博,为当时学界所周知,学问涉及史学、经学、音韵学、诗词等诸多领域,建树颇多,著作亦丰。由于他家境贫寒,家族血脉单薄,且并无亲子,立嗣子以承祧[2],其生前事迹无人及时搜集、整理,所以有关吴任臣的生平记载甚少,所见仅著述中的自序及相关文献。故而,对吴任臣的生卒年,学术界并没有定论。

关于吴任臣生卒年的学术争鸣

目前,学术界对吴任臣的生卒年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

1.生卒年不详

从目前能查询到的材料来看,1983年之前的文献,对吴任臣的生卒年的描述均为“不详”。例如李宗邺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3]。1983年之后,虽然在《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已经出现的新说法[4],并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可,但是,不知是因为当时没能掌握最新的信息,还是对“卒于1689年”的说法并不认同,一些学者仍然坚持认为吴氏生卒年不详。例如,姜义华主编的《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5]和瞿冕良编著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均认为吴任臣生卒年不详。

2.生年不详,卒于1689年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则更能说明吴氏去世时间的材料。在清初文人徐釚的《南州草堂集》中,徐釚在《左迁南归舟中述怀八首兼寄同馆诸君时三月三日也》一诗后注曰:“余罢官未及半载,同年吴志伊、倪暗公相继俱殁。”[15]据《清史稿·志八十四·选举四·制科荐擢》,徐釚和吴任臣同年入选博学鸿词科。徐釚在他的作品集《南州草堂集》中也提到吴任臣是其挚友。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同时代非当事人的记录属于第二层位的资料,并且这一材料并不属于古代友人之间相互吹捧的应酬之作,相对来讲是比较客观科学的。这一线索可以说比后人对吴任臣卒年的记载更加可靠。

2.3 酒糟有机肥不同用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中部烤后烟叶主要化学成分指标除钾外均无显著差异,含有酒糟有机肥2 250 kg/hm2配施20%化肥的处理钾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3个处理的氯含量较低,均低于对照,其他化学成分含量各处理间以及各处理与对照间均无显著差异。

3.生于1628年,卒于1689年

在众多有关吴任臣的论文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文英发表在《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3期的《吴任臣生年及事迹考》[10]在发现新材料的基础上,对吴任臣的生卒年进行了进一步考证。

刘文英依据乔治忠教授《清初史家吴任臣及其〈十国春秋〉》一文中提出的“清《杭州府志》记载:吴任臣在录取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之后,历经‘十年未迁’。后来为康熙帝校订秘本书籍,‘竭四十昼夜,终卷遇疾骤发,僵仆车中卒’”[11],认同吴氏卒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的说法。

含柔直系统的电网潮流优化控制目标是以满足交流系统各节点功率平衡及各种安全性不等式约束条件、柔直系统满足工程运行约束条件下,求以系统最小网损为目标函数的最优潮流分布。

首先,对吴氏卒于1689年的推论,笔者同意吴超的观点,认为不成立。但吴超推翻这个结论的理由不够充分,他的理由是:第一,“十年未迁”并不代表吴氏十年未迁即死;第二,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告竣后的第二年,即1704年,复得吴氏的杜诗注,因此“新注”必产生于1689年以后。对于第一个理由,笔者有一个疑问:“十年未迁”中的“十”是实数“十”吗?在中国古代,“三”“九”“十”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概数,不能因为文献中记载“十年未迁”就断言“十”是实数。吴超的第二点理由,笔者也不认同。笔者认为,1703年没能收录吴任臣的杜诗注,并不能代表1689年之后吴氏未亡。古人由于交通闭塞和信息传递不便,对一些资料的收集可能并不及时,人去世后十年,其作品才被发现,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的。吴氏家境贫寒,又无子嗣,死后无人对其作品进行整理,他的作品大多散佚。因此吴超第二条理由并不充分。

4.生于1632年,卒于1693年

另外,刘文英在《吴任臣生年及事迹考》中还提到另一种说法,即还有人认为吴任臣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如《中华文化人物辞典》《吴任臣和〈十国春秋〉》[14],并且指出“这些读物并没有给出任何依据,应是一种转抄的臆说,仅仅平添混乱”。笔者未能找到《中华文化人物辞典》这本书,经过查阅,发现刘文英所述为《中华历史人物辞典》中的内容。笔者发现朱仲玉在《吴任臣和〈十国春秋〉》中明确说明吴任臣“生卒年未详”,并没有提到吴氏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所以对吴氏“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这一说法的可靠性无法作出判断。

1.一般治疗。调整饮食,供给乳母和患病幼畜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喂幼畜母乳的同时应治疗乳母,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改善饲养管理,调整日粮组成,提供富含维生素B1的全价饲料,如优质青草、发芽谷物、麸皮、米糠或饲用酵母等;犬、猫应增加肝、乳、肉的供给;幼龄动物给予足量的全奶或酸奶,也可在日粮中补加硫胺素,剂量每公斤体重为5~10 mg,或按每千克体重30~60 μg计算。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持续发酵时,正值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期间。在博鳌亚洲论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分论坛上,吴浈不得不面对疫苗监管问题。

5.生于1631年,卒于1689年

式中:hz为不同开挖深度斜拱加载引起的围护桩水平位移增量最大值深度,m;Z为斜拱加载时基坑开挖深度,m。

吴任臣生卒年新考

()以往论断的缺陷及不足

上文关于吴氏生卒年的说法笔者认为都值得商榷。

最后,刘文英和吴超各自发现的新材料,即丁申的《武林藏书录》和平步青《霞外捃屑》均为清末文献,是后辈对吴任臣个人情况的整理和记载。吴氏的事迹由于距离编书时期年代久远,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所讹误,也不是不可能。因而,仅仅摆出这一项材料,不进一步解释说明,或是找到相关的佐证,论据就略显单薄了。

对于吴氏的生年,刘文英指出丁申的《武林藏书录》提到吴任臣去世时的年龄,即“年六十二”。她认为丁申是清末藏书名家,熟于浙江历史典故,故而认为他的说法基本可信。结合吴氏卒于1689年,从而推断吴任臣生于1628年。

其次,在吴超的论文中,他以清代学者平步青历来治学严谨为由,断言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收录的《国史儒林传目》中的信息是可信的。笔者认为,从逻辑上讲“历来治学严谨”并不能得出“收录作品可信”的结论。就因平步青历来治学严谨、作品可信而推翻别人的结论,从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可靠的,这样的逻辑也是站不住脚的。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吴超在刘文英文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两则新的证据。首先他推翻了前人广泛认同的“吴氏卒于1689年”的观点,并指出,仇兆鳌《杜诗详注》收录了吴任臣的诗作,《杜诗详注》于1703年告竣,第二年,即1704年,仇兆鳌复得吴任臣的杜诗注,故而“新注”必产生于1689年以后[12]。后来,他又发现清代学者平步青在《国史儒林传目》中记录了“吴氏壬申(1632年)生”[13]。吴超认为平步青治学严谨,《霞外捃屑》中收录的内容必然经过严格考证,因此此条可信。依据以上的材料,他提出了“吴氏生于1632年,卒于1693年”。

建设国家智能水网工程 提升我国水安全保障能力…………………………………………… 匡尚富,王建华(19.27)

()吴任臣生卒年新证

1983年,《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中首次出现“生年不详,卒于1689年”的说法,受体例限制,书中并没有标明出处,但是从之后很多学者采用这一说法可见,这种说法得到了一定认可。例如,1986年明文书局出版的《中国史学史辞典》[6],1991年庄汉新、郭居园主编的《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7],2011年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8]等均采用这一说法。此外,2007年王国平主编的《西溪历史文化探述》[9]提到吴任臣曾在西溪活动,认为其“生年不详,卒于1689年”。

对于徐釚的罢官时间,学术界普遍认为徐釚罢官于公元1687年,更有甚者,把时间精确到公元1687年2月[16]。徐釚提到吴任臣去世的时间在其罢官“未及半载”,我们可以推断:吴任臣去世的时间为公元1687年,最晚不过1688年年初。

为了证明“1687年”说的可靠性,我们可以利用徐釚在注文中提到的倪暗公(倪灿)的生卒年加以佐证,这也是证实吴任臣卒年的重要线索。倪灿,字暗公,《清史稿·志八十四·选举四·制科荐擢》中记载,倪灿为当时博学鸿词一等第二名,生于1626年,卒于1687年[17]。徐釚的注文提到吴和倪“相继俱殁”,即先后去世,依徐釚所述,吴先亡,倪后殁。由此可知,吴任臣去世时间为1687年之前,故而1687年是可信的。

摘 要:产学结合是商务领域培训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方法。针对电子商务专业产学结合培训的内容以及目前存在的培训模式和培训计划问题进行研究,着手于课程体系、起草规划案、培养学生能力、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发展等方面,对相关专业领域的模式进行合理有目的性的开发。

对于吴任臣的生年,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有两则结论不同的材料:一则材料是丁申的《武林藏书录》,书中提到吴任臣去世时的年龄——“年六十二”;另一则材料是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收录的《国史儒林传目》,其中记录了“吴氏壬申(1632年)生”。

依据已论证的“吴任臣去世时间为1687年”,如果吴去世时“年六十二”,那么根据古人计算年龄的方法,吴任臣的出生时间应为1626年;而如果“吴氏壬申(1632年)生”,那么他去世时应该是56岁。显然,两则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互相矛盾的。

就两则材料而言,《国史儒林传目》中所述吴任臣生年显然更可靠一些。首先,从时间上来讲,《国史儒林传目》更早,离当事人更接近,不易有太大的出入。其次,从权威性上来说,《国史儒林传》是官修书籍,它是朝廷官员奉命所编,他们掌握的资料可能更多。吴任臣曾入翰林校书,在做翰林院编修的时候校书猝死,必定有一些类似档案的官方记录材料可供《国史儒林传》编纂时查阅。最后,《霞外捃屑》中收录的《国史儒林传目》是被清末学者平步青考校之后刊印发行的,平步青治学严谨,长于考据。相比来说,考校过的材料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更准确。而《武林藏书录》毕竟是百年以后的学者丁申纂写的,尽管丁申也是清末著名的学者,学富五车,但他“年六十二”的结论并没有注明出处,后人无从查证了。

故此,笔者认为吴任臣生于1632年,卒于1687年,年五十六。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志八十四:选举四:制科荐擢[M].北京:中华书局,1977:3121.

[2]赵世安.仁和县志:卷19:人物:淳行[M].清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3]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26.

[4]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16-217.

[5]姜义华.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241.

[6]明文书局.中国史学史辞典[M].台北:明文书局,1986:159.

[7]庄汉新,郭居园.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378.

[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636.

[9]王国平.西溪历史文化探述[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163.

[10]刘文英.吴任臣生年及事迹考[J].史学史研究,2009(3):113-115.

[11]龚嘉儁,修.李楁,纂.杭州府志:卷一四五:文苑二[M].民国十一年印本.

[12]吴超.吴任臣生卒年及其交友新考[J].沧桑,2012(3):53-55.

[13]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一:繛汋山房睉记[M].民国六年刻香雪崦丛书本.

[14]朱仲玉.吴任臣和《十国春秋》[M]//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长沙:岳麓出版社,1984:59.

[15]徐釚.南州草堂集[M].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16]张东艳.徐釚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5.

[17]李金堂.清代金陵学人传略(一)[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994(2):36-42.

李天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