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注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以近年高考新课标旅游地理部分为例*

更新时间:2016-07-05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由教育部主持命题的新课标卷,命题体现区域性,过程讲究探究性,答案具备开放性。新课标卷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尤其是地理分析能力,旨在考察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近年新课标卷中旅游地理的命题方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改变了2017年高考大纲,选考部分删除选修五《自然灾害》模块,而在选修三《旅游地理》模块和选修六《环境保护》模块中选做。地理新高考对选修模块内容考查采用选择做题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理念,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旅游地理,作为其中一个选修模块,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地理分析能力是学习旅游地理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见表1)

2018年,时间的潮水带走了一批名人巨匠,他们或用纸笔书写侠义豪情,或用话筒传递欢乐幽默,或用表演塑造悲喜人生……大师离去,留下连串的艺海遗珠,曲终尽、韵犹存,一个时代也悄悄落幕。

表1 近年新课标卷中旅游地理选做题统计

年份 全国卷 区域 主题 考查方向2012 新课标 甘肃敦煌 文化遗产 保存条件及保护措施2013 新课标1 海南三沙 海岛旅游 景观特点及旅游开发新课标2 湖北神农架 山地旅游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2014 新课标1 青藏高原海心山 体验深度游 旅游安全防范措施新课标2 德国鲁尔区 工业遗产旅游 旅游规划和活动设计2015 新课标1 青藏高原 峡谷徒步旅游 旅游安全防范措施新课标2 四川九寨沟、黄龙 飞机航行 旅游规划交通方式选择2016新课标1 浙江湖州莫干山 民宿游 特色旅游开发评价新课标2 江西婺源篁岭 晒秋游 特色旅游价值及开发评价新课标3 浙江诸暨枫桥 香榧游 特色旅游业客源设计2017新课标1 桂林江头洲村 乡村游 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新课标2 滇、川、藏等地区 马帮文化 旅游设计、前期准备工作新课标3 重庆武陵 负地形 旅游活动、活动注意事项

二、学生在旅游地理试题中的分析过程与方法

1.分析地理要素,掌握学科主干知识

各地理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而自然地理要素包含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包含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环境、旅游等。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中因果联系是最重要的地理联系。在旅游地理中,旅游区景观特点的成因分析,尤其注重地理要素的归纳。

3)为了使传递函数的Bode图在穿越频率处能以-20 dB/dec斜率下降,将两个零点fz1和fz2设置为LC极点的一半;将第一个极点fp1设置为ESR零点处,抵消ESR零点的影响,第二个极点fp2设置在开关频率的一半,减小右半平面零点的影响,并增加高频衰减。

高考试题中的不少设问,如果仅仅靠运用主干知识和基本思维模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就只能通过试题所提供的图文材料或图表来解决。因此,建立设问与图文材料或图表之间的联系,就要保证材料的正确解读。

例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2题和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2题都考查青藏高原这个区域。学生对青藏高原的学习,主要是在中国地理的分区中,而在高考中,既然在旅游地理中涉及到青藏高原的知识点,学生就可以引用之前所学,帮助所考。两份试卷中,前者设问应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旅游者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后者分析前往青藏高原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两个设问看似不同,但实际都考查旅游中的安全防范措施,都需要围绕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展开分析。

1978-2018,中国磷复肥工业苦练内功,不断超越自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破浪前行,实现了行业从小到大,技术由弱渐强,产品从单一到多元、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贸易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写出“磷”安天下的壮美华章。

2. 读取材料立意,培养学习技能方法

例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2题,“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首先审题,该时段是8月份,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网及等高线数值,可判断该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其次,找到设问中关键词是“峡谷”,峡谷是自然地理要素中“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气候、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等。其次,逐个分析要素,①气候:8月份是夏季,此季节降水多,易发生洪水;②地形: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缺氧,易发生高原反应;③地质:峡谷地形复杂,山高谷深,也就容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生物:河谷植被茂密、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⑤人文:人口密度低,人烟稀少而且还容易迷路。最后,形成书面文字表达。

在进行林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管护因素就是光照因素。管理人员应该依照林木种苗的生长需要来严格控制种苗接受光照的时间和强度。在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如干旱),管理人员应该及时通过各种方式来对光照进行调控,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林木种苗的健康成长。

例如,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2题(见图1),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该试题考查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学生对民宿旅游可能比较陌生,没有接触过,就必须在试题所给的文字材料和图像中寻找相关信息。材料中介绍了“民宿是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某民宿经营者说到“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也就告诉学生民宿作为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为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体验,满足心理需求,集群状况好。从“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得出客源市场主要以城市高消费人群为主,经济收入高,讲究生活品质。而且“蜚声中外”,知道海内外市场均有。“已有民宿200多家”,得知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强,环境容量大,开发条件好。从材料中可知,当地政府的扶持与该产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结合“莫干山的位置图”,其靠近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由此得出莫干山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接近消费市场。图例标注的铁路、公路说明该地交通线路密集、多样,交通十分便捷。

图1 莫干山的位置图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工具,把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与思维,通过地理知识作为载体,表达出地理的思想。许多题目的设问根据图表来设计,图文合一,信息量大,因此,学生的图表解读分析能力成为应考的其中一项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发掘图表中的隐含信息,对原有图表知识整合重组,实现图图转换、图文转换。

3. 学会类比分析,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例如: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2题,以学习小组为载体,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工业旅游是近年来的一种创新型旅游,以生产场景、高科技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旅游者不仅可以观光休闲,而且能够广泛猎取工业信息和科技知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材料,工业遗产资源将老工业区生产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侧重于与其过去发展历史有关的事物,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以及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等,均可作为工业遗产资源进行开发。而作为旅游项目的设计,明显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太遥远,又在主干知识之外,未必能得出“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以及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这样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

高考往往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查学生学科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学科素养的养成情况,试题也重在考查某地理事物的原因分析,要求学生透过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对复杂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地理现象与本质规律的联系。

地理问题探究,以某一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特别是案例学习在试题上的落实。探究往往是因地制宜,或者强势改造,涉及到探究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地理问题探究的关键在于对其背后原因的解读。探究的问题是国家、民族、个人、文化、宗教、制度、科技等一系列因素。

4. 建构问题探究,调动地理思维过程

她坐到床上,用被子围了一下身子,吃下了那碗米饭。我替她烤干了衣服并放到床边上,然后对她说:“你睡床上吧,我到里间灶火边上眯一晚就行了。”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分析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比如自然地理中的气候区、地形区、自然带,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交通运输线等,而新高考往往对某些特殊区域的某些特殊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考察,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呈现情境创设,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在高考试题中,注重知识重组,设问变换,情景创设,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和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例如:2016全国卷Ⅱ第42题,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学生要设身处地,创设情境,呈现画面:秋日的暖阳,遍地或是鲜红的辣椒,或是翠绿的豆角,或是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形成五彩斑斓的画卷。分析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从游览价值、观赏价值、美学价值、开发价值、科学价值、体验价值等入手。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包括自身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通达度、距离客源市场的远近、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等,这对学生来说分析起来有些困难,没有生活体验,又缺乏间接经验,很难得出“产品互补”、“客源有保障”等答案。

6. 升华地理情感,提升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情感,学生要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在学习中,学生要努力表达感受、态度,从而判断价值。面对高考试题,结合实例,运用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分析材料,发散思维,解释生活中的各类地理现象,得出结论。

例如:2017全国卷Ⅰ第42题,介绍桂林江头洲村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试题要求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当地的村民是乡村游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学生在分析试题时,联想到要尊重原有的传统,传承文化,保护村落,要求学生站在村民的角度,有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热情,在开发与保护、生活与旅游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地理分析能力是地理认知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就能对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进行科学认知。面对高考,地理分析能力要建立在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尤其是旅游地理还要与系统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联系生产生活,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举一反三,实现情感升华,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建芹.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9):7-9.

[2] 汤国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0):4-6.

钱玮f
《地理教学》 2018年第11期
《地理教学》2018年第1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