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五台山志的档案汇编 世界遗产的文化传承 ——评《五台山传志八种》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5年7月,由五台山佛教协会编的《五台山传志八种》出版五台山佛教协会“清凉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五台山传志八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五台山传志八种》选取了自唐代以来的八种五台山主要志书整理出版,这不仅是五台山志的档案汇编,而且是文殊般若的文献集成,更是世界遗产的文化传承。

一、五台山志的档案汇编

自7世纪中后期至今,关于五台山的传志层出不穷,约有20 余种,其中包括:1、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会赜撰《清凉山略传》一卷,2、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慧祥撰《古清凉传》二卷,3、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延一重编《广清凉传》三卷,4、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张商英记述《续清凉传》二卷,5、明正德间(1506—1521)秋崖法师编《清凉山志》二十卷,6、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释镇澄修撰《清凉山志》八卷,7、清顺治十八年(1661)阿王老藏修正《清凉山志》(又称《清凉山旧志》),8、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老藏丹巴缮述《清凉山新志》十卷,9、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清凉山志》满文本、蒙文本、藏文本,10、清乾隆二十年(1755)淮阴祁丰元刻本释镇澄《清凉山志》,11、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章嘉国师若必多吉开始修订藏文版《圣地清凉山志》(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五台山集福寺刊印,1993年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再版),12、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凉山志辑要》二卷(收于清雅德修,汪本直撰《山西志辑要》)、13、清乾隆五十年(1785)清董诰等纂《钦定清凉山志》二十二卷,14、嘉庆十六年(1811)续增《钦定清凉山志》,15、清光绪十三年(1887)释镇澄《清凉山志》重刻本,16、民国十四年(1925)重印乾隆二十年(1755)淮阴祁丰元刻本释镇澄《清凉山志》,17、民国二十二年(1933)印光大师重修《清凉山志》八卷(弘化社排印),18、2003年侯文正主编《五台山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2007年阿旺旦代著藏文版《文殊道场清凉山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这20 余种志书,历经唐、宋、明、清、民国并直至当代,前后跨越1300 余年,分别运用汉文、蒙文、满文、藏文四种语言,基本勾勒了五台山的地理概况、历史脉络、风土民情尤其是佛教特色。除1 种满文本、1 种藏文本和3 种蒙文本外,尚有10余种汉文本,汉文本的古志中,可惜唐《清凉山略传》于唐开成四年(839)由圆仁带回日本后不知所踪,国内亦再无保存;明秋崖法师《清凉山志》亦不见其文;清阿王老藏修正《清凉山志》仅有《旧志序》收于《清凉山新志》中。此外,清《清凉山志辑要》过于简略;清嘉庆十六年《钦定清凉山志》为在乾隆本上续增;光绪本《清凉山志》亦未见史册。余8 种传志为五台山传志之核心,该书选取点校的版本,分别是《清凉三传》宛委别藏本(唐释慧祥《古清凉传》、宋释延一《广清凉传》、宋张商英《续清凉传》),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释镇澄《清凉山志》,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老藏丹巴《清凉山新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钦定清凉山志》,淮阴祁丰元刻本《清凉山志》以及民国释印光重修本《清凉山志》。

将8 种重要的版本整理出版,是对五台山志所展开的重要的档案汇编。在《五台山传志八种整理出版缘起》中,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说:“五台山历史上志书虽多,然目前流通于五台山者,仅只明代释镇澄撰、民国释印光重修的《清凉山志》而已。”至于明刻本的《清凉山志》,“多少年来从未谋面。据说此书现已成为孤本,若不及时抢救,实在是有失传的危险。”因此,“编委会从五台山旧志中,就年代、内容、体例、版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选定具有特色的八种,整理出版。”释昌善:《五台山传志八种整理出版缘起》,收于五台山佛教协会“清凉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五台山传志八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3 页。将此核心资料整理点校,汇编出版,作为档案进行保存与研究,在五台山1300年的修志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学术思想的内在发展逻辑、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政治权利杠杆、地理与人文环境、学者家学和个人品质才性及外来思想等都是影响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3](P31)。影响金毓黻史学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多种,也是时、势、位、人、事等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然。

二、文殊般若的文献集成

从公元5世纪开始,随着《华严经》的宣扬与随后华严宗的发展,山西五台山逐渐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由于善说法要、法门独特、风格迥异,在大乘佛教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各种不同版本的《大藏经》中,都收录有关于文殊菩萨的典籍,其中《文殊般若经》主要讲了“法界与般若无二无别”、“如来界与我界无二无别”、“般若无相无住,但不离世间”、“菩提五逆无二相”以及“一行三昧”等重要思想,这些都是文殊般若的重要特色。在其他典籍中,也蕴含了丰厚的文殊般若智慧以及体现了文殊菩萨对禅法、密教、净土以及戒律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都是在佛经中记载的文殊般若,以理论为主,而且没有固定的弘扬地点。

如今出版的《五台山传志八种》,可谓是文殊般若的文献集成,是对以理论为主的文殊菩萨类经典的补充与说明,是关于文殊般若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不仅对于五台山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尤其是文殊信仰研究的学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对来说,7世纪及其以后在五台山出现的清凉山志书,主要是对文殊般若的实践所进行的详细记载。在新出版的《五台山传志八种》之《古清凉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卷的“古今圣迹”和下卷的“游礼感通”及“支流杂述”中,有很多在五台山修行时或目睹“大圣”或见到“异僧”的朝圣者,这里的“大圣”、“异僧”都被认为是文殊菩萨。在《广清凉传》中,这一记载数不胜数,如“菩萨化身为贫女”、“天女三昧姑”、“牛云和尚求聪明”、“佛陀波利入金刚窟”、“无著和尚入化般若寺”、“神英和尚入化法华院”、“道义和尚入化金阁寺”、“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以及“高德僧事迹”的“高德尼事迹”等。在《续清凉传》中,张商英的记载更是详细而神玄,不论是梦到的五台山金刚窟还是所见的梵仙山以及记载的其他圣迹,都凸显出重要的特色。而释镇澄的《清凉山志》的出现,更是一部关于实践文殊般若的重要文献,之后的《清凉山志》大多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补编或增删。该《志》中,不论是“五峰灵迹”、“诸寺名迹”,还是“帝王崇建”、“名公外护”,抑或是“菩萨显应”、“历代高僧”以及“异众感通”、“名公题咏”等,都揭示了不同身份的人在同一修行道场——五台山的修行实践和人生感悟。这些记载,都深刻揭示了文殊般若的特色,尤其是对《文殊般若经》中“一行三昧”的实践,《文殊般若经》说,修“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梁)曼陀罗仙译:《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藏》第8 册,第731 页中。诸传志中所载的僧信朝五台山,念文殊圣名、圣号,可说是关于“一行三昧”之具体实践的资料集成。

三、世界遗产的文化传承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批评包含五项步骤和内容,即:分析原文,着重分析其写作意图及功能;分析译文,重点分析译者对原文目的的阐释,翻译方法及影响译者翻译的其他因素;比较原文与译文,选择原文和译文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对比;从译者和批评者的角度评估译文质量;分析评价译本在目的语文化氛围中的地位和价值[1]。同时,纽马克阐述道,上乘的译文就是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意图,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内容与语言形式的辩证关系[2]。

在此基础上,《五台山传志八种》精选八种版本,将这份厚重的世界遗产档案整理出来,不仅是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一大贡献,也是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其价值的一种彰显。

大约从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学者便对五台山传志展开了研究、点校与整理。在研究方面,1985年,李凭发表于《五台山研究》第1 期的《评山西的三部山志》除了评介恒山与霍山外,主要对五台山传志尤其是《清凉山志》进行了详细评介,这是较早的研究。之后,与五台山志传相关的研究论文约有30 余篇,分别研究其版本、诗文、文学价值,与文殊信仰的关系,对五台山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等,尤其在2013年,杜瑞平还出版了《清凉传研究》杜瑞平:《清凉传研究》,太原:三晋出版社,2013年。,对其作者、著录、版本、所记载的宗教活动和文殊信仰等进行了考证与研究。在点校与整理方面,1989年,侯仁之先生主编了一套《中国名胜志丛书》,其中收有康奉、刘可兴、李宏如和周南校点的《清凉山志》康奉、刘可兴、李宏如、周南校点:《清凉山志》,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该书以民国二十二年(1933)印光大师重修《清凉山志》为底本,并参以清乾隆二十年(1755)淮阴祁丰元刻本《清凉山志》进行校对。同年,陈扬炯、冯巧英出版《清凉三传校注》陈扬炯、冯巧英点校:《清凉三传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该书以光绪吴县蒋氏双唐碑馆本为底本,参以宛委别藏明天顺本为校本,点校精研,注评严谨,2013年又再次出版陈扬炯、冯巧英校注:《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991年,沈慧云、张凤瑞等点校出版《清凉山志》。2000年,崔玉卿点校的《清凉山〈传〉 〈志〉 选粹》崔玉卿点校:《清凉山传志选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该书“第一次将五台山历史上留传下来的4 部最著名和最有学术价值的《传》《志》合在一起点校出版,为爱好和从事五台山历史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部非常便捷的工具书。”王杰瑜、任润林:《五台山传志点校的一次成功结集——贺〈五台山传志选粹〉 出版》,《五台山研究》2000年第3 期,第46 页。2009年彭图出版《文白对照清凉山志传》彭图:《文白对照清凉山志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通过翻译、注释的方式对四部五台山传志进行了整理。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列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既有寺庙建筑、塑像、壁画、佛乐等,也有流传下来的传志等。作为重要的文字档案,五台山传志亦是支撑五台山佛教历史和五台山文殊信仰大厦的基础性材料。昌善法师在《五台山传志八种整理出版缘起》中说:“这八种志书,基本上呈现了五台山所有志书的面貌,勾勒了五台山山川、寺院、僧人、佛法兴衰、历代当政者宗教政策变化的脉络,是五台山佛教界,乃至中国及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释昌善:《五台山传志八种整理出版缘起》,收于五台山佛教协会“清凉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五台山传志八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3 页。将此8 种重要传志结集出版,是对世界遗产文化的重要保护与传承。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运用总体或样本的协方差矩阵进行模型估计,用于分析潜在变量间的假设关系,属于多变量统计,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同时检验模型中包含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干扰或误差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获得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或总效果[8]。

对此,昌善法师在《清凉文化丛书序》中说,出版此书,就是为“让五台山佛教文化走向世界,文殊菩萨的智慧光明照彻全球”,为“使世界更为清凉”释昌善:《五台山传志八种整理出版缘起》,收于五台山佛教协会“清凉文化丛书”编委会编:《五台山传志八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第3 页。。无疑,这是对世界遗产的传承,并且在此基础上,要让无形的世界遗产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总之,《五台山传志八种》是近30年来五台山传志整理的重要成果。本书首次将八种重要的传志统一整理出版,是五台山志书整理史和五台山文化研究史上的一大学术盛事。

《十月》用了《试用期》,使我多少得到一点信心:就是“实”的小说还没有到完全被抛弃的那一天。时隔一年之后,我又写了近乎纪实的《救灾记》,没想到《人民文学》《小说选刊》都接受了。

景天星
《佛学研究》 2018年第02期
《佛学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