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更新时间:2016-07-0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首倡、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已经得到国际社会一定认同的一种治理理念、一个人类共同梦想和一项造福人类的超大规模系统工程。美国知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共十九大不仅释放出未来中国发展的信号,而且预示了世界未来走向。这个“走向”就是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体现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6这一愿景使得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中国站在了人类发展道义的制高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广泛凝聚文化共识,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识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逻辑前提,而人类命运共识体的构建需要全面认识、客观推介、切实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作为“和而不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另一种表达的“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敦煌文化。因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使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人类文明几个主要形态广泛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文明交流道路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2]因此,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和宗教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较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或阶段而言,敦煌文化是直接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敦煌文化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传承着中华文化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占据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过去,不少学者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敦煌文化时自觉不自觉地将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在我看来,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而这一典范在当今世界无论从学术还是政治上来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第二,敦煌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因、以佛教文化为基本内容、以形象化的宗教题材为主要表现方式、以多文明多宗教交融创新为基本特点、以“通而不统”为其主要精神的综合性文化形态。有学者指出,“敦煌文化指的是以4~14世纪为存在时限、以那一千年间敦煌地区的地理和历史状况为存在背景、以汉族为主体的敦煌地区全体居民具有鲜明特点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表现。”[3]9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主要内容、文化定位、文化特征、主要精神等方面理解敦煌文化。就主要内容而言,敦煌文化是由敦煌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全体敦煌地区居民创造的、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和主导、以宗教文化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就文化定位而言,颜廷亮先生在《敦煌文化》一书中将敦煌文化定位为“古代世界文化格局中汉文化圈的西陲硕果”,即敦煌文化是专属于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圈的一种文化现象;就文化特征而言,敦煌文化是一种去中心主义的文化形态,它既不是欧洲中心论、中华文化中心论,也不是佛教中心论,而是追求一种开放性、兼容性的“无中心而有重心”的多元文化交融体;就主要精神而言,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层多样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个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这就是敦煌文化“通而不统”的精神内涵。

根据文章的表述可知,青少年自身具备的价值观与道德判断能力越强,出现攻击行为的频率将会大大降低。在此过程中,群体观作为一种集中体现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其个体价值发挥的越高,人际价值存在感将会越高。针对于此,笔者建议学校方面应该加强青少年价值观与道德判断方面的教学工作,教师应该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纠正个别学生行为上的偏差,有效约束与规范个体行为,确保青少年个体可以得到全面性发展、茁壮成长。

第三,“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着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和而不同”的精神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这一精神已经被世人所公认,达成基本共识。具体来说,“和而不同”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文化传统内部各种思想流派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以此论儒墨道法释之间的关系就十分恰当。面对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一些有宏大视野的学术史家已经看到,其实诸子百家在理论上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只是理论建构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方法有所不同,正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推而广之,“和而不同”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方法论原则,而且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文明看问题的独特视角。在更广泛的范围之内,敦煌文化所体现的“和而不同”的国际间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和精深思想。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千年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一起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和而不同”主要表明的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态度和体现文明平等性的交往交流原则,而“通而不统”则主要表达的是文明交流交融的行为准则和实现文明互联互通而又不消解文明丰富性的文明理想。尊重文明多样性只是一种态度,而打通文明多样性则是一种实践。态度固然重要,但愿景成为现实才是尊重和交流的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识体为前提,“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粒“定心丸”,而且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识体的思想基础。当今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不仅是技术上“大智移云点扫微”的时代,而且还是“精神上互联相通共享的时代”。我们需要和世界上各个地方、各种文明、各色人等实现联通,但与此同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文明希望“通”了以后被某一个国家、某一种主义、某一种思想一统天下而不允许其他文明存在与发展。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发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着“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中国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中国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主义有这样的能力和本领将拥有上万年文明史、近70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4]316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现在的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其次,要注意对阿姨生活技能的培训,包括沟通的技巧、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很多阿姨不能正确理解雇主的话语,出现不正确的解读,很多阿姨不会说话,说话的方式和方法不能有效传递信息容易以引起矛盾,导致与雇主的沟通出现问题,包括不能做到换位思考、不能从雇主的角度看问题、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些都源于在沟通和分析上的能力缺失。这是生活技能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解决,会影响家政服务本身。

第四,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画出最大同心圆,以“通而不统”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可能在各种文明之间取长补短,促进人类共同进步。中国著名思想家梁漱溟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5]8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薪火相传的“基因密码”就是其一贯主张的“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新的文化支撑。“和而不同”意味着多样性意义上平等共处的理论原则,侧重于表现多样文明的共生共存;“通而不统”意味着多样性意义上交流交融的行为准则,侧重于表现多样文明共荣共存共进化。所谓世界大同,不是一统天下,而是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从文明相通、文化相融的视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试图创造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格局,实现不同文化的发展进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一定会“逻辑的先在”一个“人类命运共识体”,而敦煌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其实早已“存在过”这样一个“共识体”。交流、理解、合作、包容、共赢等现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亟需的文化共识,都能在敦煌文化中找到它的影子、基因和成就。当今世界风云激荡、变幻莫测,如何使人类的不同文明在既冲突又融合、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共存共进,成为横亘在人类前方的一道难关。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主席主张:“‘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6]22“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特别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这一主张深厚的历史底蕴之一,是消解文明冲突、促进文明融合、推动文明共进的一剂对症良药,需要我们深度挖掘、深入研究、深刻阐释,以达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一种中国智慧,也是一种中国行动。我们坚信,通过对“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的深度挖掘、深入研究与大力弘扬,人类命运共识体的达成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会以更加浓厚的中华文明特色贡献给人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2]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红旗,1986,(03).

[3]颜廷亮.敦煌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世纪出版社,2011.

[6]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文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范鹏
《甘肃理论学刊》 2018年第02期
《甘肃理论学刊》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