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章太炎《小学答问》“本借流变”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前言

《小学答问》是一部以章太炎旅日授小学期间的师生交流互动为基础,以自由性较强的问答形式为载体的问答体语言文字学专著。章太炎于《国故论衡》中归纳该书的创作目的为“见本字”[1]。清代学者向来重视假借问题,章氏在《小学答问》序言中对前人提出了批评:桂、严、王“惟校理形体说解”;段“由通假以得本字,犹未宣究”;朱“拘牵同部,暗于双声相借,又不明旁转之条。”[2]作为清代朴学的殿军,章太炎在充分吸纳前人音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得更为精确、系统地明析本借成为了可能。

有言:“诸生往往相从问字。既为敶先正故言,亦以载籍成文钩校枉韦,断之己意,以明本字耤字流变之迹。其声相禅,别为数文者,亦稍示略例,观其会通,次为《小学答问》。”[3]“先正故言”,即结合《说文》阐述本字本义。“以载籍成文钩校枉韦”,指援引古代辞书及前人注疏,辨析本源,校正文献用字的讹舛和差漏,这两个步骤都是为了阐明“本借流变”。

可见,“考本字”正是全书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章氏授《说文》时的思想侧重,本文将对该问题分角度展开探讨。

1 本字判别依据

《小学答问》中的答疑均始于《说文》本字本义,佐以其他辞书或注疏。章氏以此为基础,考释传世经书或某段时期中的借字现象。例如:

问曰:《说文》:“戚,戉也。”言亲戚者,当为何字?

答曰:戚从尗声,古音本昌六切。亲戚之字耤为。《说文》:“,至也。”“亲,至也。”亲、。今字乃为亲戚。[4](《答问•九十八》)

汉字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体系,某些汉字所承载的词义流变需将其还原至具体的文化背景之中。《说文》成书于东汉,其所处文化环境与晚清已相去甚远,且许慎言简,故章氏也很注重阐述文化背景。例如:

除《说文》外,章氏亦旁征其他《说文》学研究成果,其佼佼者首推段注。例如:

问曰:《说文》:“爽,明也。”《雅》训为、为忒。其何取?

立足数据,我们可以说,《小学答问》对于本借之间语音关系的把控是非常严格的。

问曰:《说文》:“侨,高也。”《韩非子•人徵》云:“旅侨士。”《广雅》变作㝯,云寄也。不解客寄何以偁侨?

按:此条单凭《说文》以正故言的方式考释“本二字”假借。“戚”于《说文》本训“戉也”,即斧钺兵器。《说文》:“亲,至也。”段玉裁注:“到者,至也。到其地曰至。情意恳到曰至。父母者,情之冣至者也。故谓之亲。”可知“亲”可训父母。“”于《说文》亦训“至”,比较互证则“”亦可训父母至亲。“”为昌纽幽部,“戚”为清纽幽部,二者幽部叠韵。故亲戚字当因音近假借为“段玉裁:“戚、斧也。……引伸之义爲促迫。……试思亲戚亦取切近爲言、非有异义也。……其义本相通。”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632.朱骏声:“(戚)叚借爲族,实爲属。”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市古籍书店:285.

问曰:《说文》:“传,遽也。”传记之字,师言当为专,依《说文》“六寸薄”为说,又引《鲁论语》“专不习乎”以证其文,卪传之字直从传遽引申不?

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的一本一借型本借关系类型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一本二借型本借关系与二本一借型本借关系。其馀的本借关系层次类型所占比重则与其本字或借字的数量多少呈现负相关。与本借关系相比,描述借字与借字之间的借借关系字组仅有8条。此外,在所有的假借字组中,本字不确定为某字、而是划定本字范围的条例有7条。

按:“传”于《说文》训“遽”,即驿站义,学生推测节传字或由传引申通用。章太炎以《说文》“卪”训“瑞信”为基础,援引《周礼•地官•掌卪》郑注本及《古今注》,认为“传”是用于应验卪是否真实可靠的凭证,当属于簿籍的一种。通达驿站者未必掌卪,而有卪者未必驰传,因此否定了节传字本字为“传”的说法,提出了节传当由“专”同声通用的说法段玉裁:“……又文书亦谓之传。……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偁皆曰传。”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377.朱骏声:“(戚)叚借爲族,实爲属。”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市古籍书店:285.。“专”于《说文》训“六寸簿”,这与《古今注》的“传五寸”有出入,章太炎认为其原因在于秦汉改制,即古人以五行相剋附会王朝更迭。依《史记•秦始皇本纪》及《汉书•张苍传》可知,秦始皇以周为火德故,将秦定制为水德,数多用六。汉武帝颁令改制,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谐音律。《说文》时尚承秦制,而《古今注》则为晋人崔豹所撰,因此由于政治原因,传的尺寸实现了由六向五的转变。

可知,章氏的明本字过程,是一个以《说文》为主要依据,兼备前人《说文》学研究成果,以文化考释破时代隔阂的探求过程。

2 借字材料来源考察

通过整理书中的借字材料,可将其借字词例来源归纳为三类。

其一,小学训释及其传注。学生立足《说文》,面对其他纂集中的不同训释、尤其是词义间无从关联时心生不解。例如:

问曰:《说文》:“鸿,鸿鹄也。”《释诂》训代。璞以为“鸿雁知运代”似傅会?

答曰:训代者,今之佣字。《考工记》:“抟身而鸿。”注:“鸿,佣也。”是鸿得为佣。佣,佣雇之字,佣、庸皆通。佣训均直,引申为䌛役。犹《方言》平均训赋也。庸从庚,用㪅代为用亦佣雇之。《尚书•乃鸿》《大诰》治即乃庸,《大诰》治也。[7](《答问•二十四》)

其二,除同音借用外,章氏更多从声韵出发,寻求假借线索。在韵部方面,章太炎立足《等韵图》,频繁使用“通转”“旁转”“对转”等术语,上文中已不乏其例。在声纽方面则以“双声”为主,同时兼有对发音部位相同的描述,如“某某皆喉音”等。例如:

按:“鸿”于《说文》训“鸿鹄也”,其本义即鸿鹄鸟。《尔雅•释诂》以“鸿”训“代”。鸿鹄为候鸟,九月南迁而正月北归,故郭璞以鸿鹄深识季节更代,故直凭本义引申变换更迭义,朱骏声从之[8],学生以牵强故问章氏。“佣”于《说文》训“均也,值也。”即平均及工作所值之工钱,引申则可有徭役义。《史记•陈涉世家》“尝与人佣耕。”司马镇索隐引《广雅》:“佣,役也。”是其例。被徭役僱佣者并非固定不变,故“佣”有更代之义。“鸿”为匣纽冬部,“佣”为余纽冬部,鸿、佣同为牙音,冬部叠韵,故章氏认为以“鸿”为代当音近假借为“佣”。

经统计,全书共引《尔雅》五十六次,可见其频。此外,全书还引《方言》十九次,《广雅》十四次。

再如,俄罗斯著名史诗《伊戈尔出征记》所描写的是伊戈尔和波洛夫人[注]波洛夫人,又称钦察人,11—12世纪在多瑙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草原上和亚速海边游牧,渔猎,最早于1055年与罗斯(即今俄罗斯)人接触。之间的战事,其中几乎每次战役都能从俄罗斯的《编年史》、《三圣编年史》、《伊帕吉夫编年史》、塔吉晓夫《俄国史》中找到历史的记载。例如,史诗描写的涅米加之战中,伊戈尔被俘,计划出逃时:

其二,文献用词及后人传注。学生立足《说文》,面对其他非小学著作中的同字异词现象时产生不解。例如:

问曰:《说文》:“祝,祭主赞䛐者。”《萅秌公羊传》言:“天祝予。”《穀梁传》言:“祝髮。”以祝为断。其本字当云何?

答曰:字当作殊。殊者,断也,绝也。《萅秌左氏传》曰:“断其后之木而弗。”《汉书•宣帝纪》曰:“粲而不殊。”古音祝如州。《左氏公羊萅秌经》:“州吁”,《穀梁萅秌经》作“祝吁”是其证。州之音近殊,《萅秌说题辞》曰:“州之言殊也。”又《说文》:“喌,读若祝。”云:“呼鸡重言之。”《风俗通义》则言:“呼鸡朱朱。”云喌与朱音相似,是祝亦可读朱。是故耤祝为殊。案:火正曰祝融,祝亦当耤为朱,与水正偁玄冥同意。[9]《答问•二》)

按:依《说文》说,“祝”训“祭主赞词者”,即其本义为祭祀时向神灵祷告的人。《春秋公羊传》及《春秋穀梁传》以“祝”训断,与本义无关故学生问其本字。“殊”于《说文》训“死。”段玉裁注曰:“死罪者首身分离。故曰殊死。”死者身首异处,故殊可训断绝。引《春秋公羊传》及《春秋穀梁传》证得“州”“祝”上古音近,引《春秋说题辞》及《风俗通义》证得“喌”“朱”上古音近。“殊”从“朱”得声,故可知上古“祝”“殊”音近。“祝”“殊”本义无关,故以“祝”为断、为绝者,当音近假借为“殊”朱骏声认为当假借为“㔉”。《说文通训定声》:“(祝假借)又为劚,《广雅•释诂一》:‘祝,断也。’”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290.

值得注意的是,除儒家传世经典外,《小学答问》中亦有其他文献中的借字词例。

其三,经典文献及小学成果之外的相承用字现象。学生立足《说文》本义,面对某段历史时期中的同字异词现象产生疑惑。例如:

问曰:《说文》:“箸,饭攲也。”今言箸明及相箸者,当为何字?

答曰:《周礼注》有褐橥字。《说文》无橥,则箸明字有者、诸、褚。三字皆近之。者,别事䛐也。因而别事谓之诸。诸,辩也。然者本从古文旅声,五百人为旅,则者为军中所以别事之䛐,因而孳乳作褚。褚,卒也。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此所谓徵号也,亦以别事,故箸明字作者、诸、褚皆通。为徵号繫箸背,古言装衣为褚衣。则凡相连属为箸字,亦当作褚矣。[10](《答问•三十一》)

按:“箸”于《说文》训“饭㩻”,即饭筷。箸明字有区别义,相箸字有连续义,均与本义无关,学生不明借为何字。依《说文》则“者”训“别事词”,即区别事物之词。“褚”训“卒”,即被隶役执行差事之人所穿之衣。被隶役之人所传之衣当有编号,用以别事。“诸”训“辩”,本义为辨别。故者、诸、褚均有别事之义。“箸”为定纽鱼部,“者”“诸”“褚”均为章纽鱼部。“箸”与“者”“诸”“褚”鱼部叠韵。故章太炎认为箸明字当音近假借为三字之一。卒衣有编号相连属,故相箸字当音近假借为“褚”。

可见,在本字借字一一对应的情况下,《小学答问》中“本二字”假借关系的直观反映当如图1所示。

  

图1

3 本借基础考察

由于假借现象的出现,本字须承担与本义无关的借义。若后人强行为之引申则难免穿凿附会。因此,破假借是经典阅读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关于明本字的必要性及方法,王引之有言:“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蘜为病矣。”[11]本书明本借手法与其相同,即因声求义破假借。该理念在书中最明显的体现当属为章氏所运用的声训术语。我们可将其术语三分。

其一是立足总体,以“某读为某”、“读曰某”、“某与某同音”等,直接指出本字与借字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例如:

问曰:《萅秌传》曰:“有文在其手……曰虞。”《正义》曰:“《石经》古文虞作,……手文容或似之。”《说文》无。然巍三体石经必有所据,其于六书云何?

答曰:当为牙。古文齿字从。《说文》以为象形,盖其慎也。古文羌作,从屮,所谓竹中之。从,犹言生齿,谓其为人类也。牙声同虞,故驺虞或作驺牙。大公明望字牙,牙读为虞。《方言》:“虞,望也。”名字相应。《三体石经》乃亦耤为虞矣。[12](《答问•三十四》)

按:《说文》无“”。“虞”于《说文》训“驺虞”,即白虎仁兽。《春秋左传正义》引《三体石经》以“”为“虞”。学生不明其缘由,盖不明“”为“牙”也。章氏从两方面证明“”“牙”同词异字。“齿”依《说文》训“口齗骨”,即口中的牙齿,其古文为“”,“”从“”,故许慎谓“齿”于六书为象形;“羌”于《说文》训“西戎”,即西方蛮夷,其古文为“”,从屮、从,从屮当因出没于草莽之中,蛮夷亦为人类,故从“”,以示其有牙。而后引数例证“牙读为虞”,古人名字对应,姜望,字子牙,“虞”于《方言》训“望”。“驺虞”亦有作“驺牙”例,《说文》“虞”字段玉裁注:“驺虞,《山海经》《墨子》作‘驺吾’。《汉书•东方朔传》作‘驺牙’。皆同音假借字也。”是其例。“牙”“虞”于上古均为疑纽鱼部。故《三体石经》以“”作“虞”当同音假借为“牙”。

轮滑运动中,学生往往忽略防护装备的重要性,经过对于轮滑爱好者的调查中能够发现,约有75 %的轮滑运动者未曾进行防护用具的使用,26 %的轮滑运动者佩戴头盔保护头部不会受到伤害;13 %的轮滑运动者佩戴护肘保护肘部,同时,调查发现佩戴防护用具的大部分是老年轮滑运动者,在青年轮滑运动者中无人佩戴防护用具,因此导致大部分因轮滑运动受伤的运动者都是青年人,以上调查现象能够表明,不使用防护用具能够加大受伤的几率。

同时,章氏也立足字形,以谐声系统作为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依据。例如:

在讲解每个知识模块前,应导入企业现场案例,结合案例来讲解知识点,并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曰:《说文》:“权,黄木。”诸言权衡、权力,其本字当云何?

答曰:当为卷。《说文》:“卷,气埶也。”《小雅》:“无拳无勇。”《齐语》:“有拳……股公之力。”皆耤谓卷。《齐风》笺字作㩲,云:“勇壮也。”是故言卷力。迻以言锤。锤者,以埶力俛仰衡,是故锤谓之卷。《慧琳一切经音义》十七引《古今正字》云:“㩲者,称也,从手雚声。”佛臧,“权利”多作㩲,经典权字恐本作卷,后变作㩲。隶书手木相溷,故譌作权,未必是叚耤也。若《郊祀志》言:“通权人。”张晏曰:“权火,㷭火也。”此正当耤为爟火。张晏复云:“状若井挈皋,其灋类称,故谓之权。”此则不谛。井挈皋,乃象称衡,非象称锤,若从形似立名,正可呼为衡火,何乃言权火也。称锤之字亦书作卷。《中庸》:“一卷石之多。”一卷石者,一称锤石也。孳乳亦为,试力锤也,读若县,县、卷声近,古权体甚钜,与试力士锤相去无几。《晋书•律历志》言石勒“得王莽权……状如水堆……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是其制也。[13](《答问•四十二》)

按:“权”依《说文》训“黄华木”。权又有秤锤义,今有权衡字。有支配力量义,今有权力字。均与本义无关,故学生有惑。“卷”于《说文》训“气埶”,本义为气壮且有声势。有气势故引申则为有力皃。段玉裁注:“㩲,勇壮也。㩲者,卷之异体。”故“卷”“㩲”训有力勇壮时同词异字。《庄子•让王篇》:“卷卷乎后之为人,葆力之士也。”是“卷”训有力之例。有气势则可用以称量轻重,故由本义引申,卷可训用以称量的秤锤。《古今正字》以“㩲”训称是其例。关于以“权”训“㩲”的原因,章氏以为或是因隶书“木”“扌”讹写所致,或是以为均从雚声、同音假借所致。而《郊祀志》以“权”训烽火,《说文》:“举火曰爟。”则权火字当同音假借为“爟”。故足以认为权衡字、权力字亦当因谐声同音假借为“卷”也。

孤城落日,怅望京华,曰每依南斗,盖无夕而不然也。 石上之月,已映藤萝,又是依斗望京之候矣。 请看二字,紧映每字,无限凄断,见于言外,如云已过却一日矣,不知何日得见京华也。 ……孤城砧断,日薄虞渊,万里孤臣,翘首京国。 虽复八表昏黄,绝塞惨淡,唯此望阙寸心,与南斗共芒色耳。 ……此翁老不忘君,千岁而下,可以相泣也。[21]506

此次活动中,近九成初中生认为,本次书展可协助个人纾解压力,放松心情。多位学生表示,在阅读疗愈系书展的图书时,因书中内容与自己的状况相似,引发共鸣感,且在阅读时,情绪会随着素材中的故事起伏,得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最终个人亦能从读物中获得启发。此外,参与此次系列活动的教师反应亦十分热烈。他们在疗愈系图书巡回展览期间,争相向图书馆预约参观,并认为通过发展性书目疗法这一情绪疗愈方式,较诸直接教导学生情绪调适的方法更为有效,其能让学生照见个人的情绪困扰问题,舒缓内心的负面情绪,发展同理心,开阔视野,此对提升学生的EQ和AQ,具有莫大的意义与价值。

问曰:《说文》“”字说解曰:“廿,古文疾字。”案:“廿本二十。何因为疾?”

答曰:廿当为之耤。《唐均》音女戹切,廿音人汁切。古音无娘日二纽,皆在舌头之泥。则、廿双声。耤廿为,犹《礼》耤涅为敜,《天马歌》耤籋为蹑也。造字时已有叚耤,故以廿为字。[14](《答问•五十》)

按:于《说文》“”从禼、廿得声,依其说解则“廿”为“疾”之古文。“廿”依《说文》训“二十并也”,其本义即两个“十”字合併而成。二十与疾病无关,故学生不明“廿”缘何训疾。章氏从《唐韵》反切上字入手,结合“上古娘日归泥”之说,断定“”“廿”上古双声。并引以下两例予以佐证,《仪礼•既夕礼记》:“隶人涅厕。”郑玄注:“涅,塞也。”“涅厕”即是填塞厕所。依《说文》则“涅”本训“黑土在水中者”,即水中黑土,“敜”则训“塞”。“涅”为泥纽至部,“敜”为泥纽缉部,故涅厕字当因双声假借为“敜”。《前汉•礼乐志•天马歌》:“籋浮云,晻上驰。”注:“言天马上籋浮云也。”“籋”于《说文》训“箝”,即镊子。“蹑”训“蹈”,即跳跃。“籋”“蹑”均为泥纽盍部,故籋云字当同音假借为“蹑”。由此可知,“廿”为日纽缉部,“”为泥纽至部,“廿”“”上古双声。“”依《说文》训“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即人有疾痛虚弱倚靠状,引申则有疾病义。故以“廿”训疾当双声音近假借为“”。

另一方面,1871年德国重归统一后表现出推崇民族文化的浪漫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本国中世纪自然主义城镇形态尺度的保护、更新等方面.而德意志帝国的殖民者也将这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带到了青岛,在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浓厚的自豪情节[4],如1898年其颁布的建筑条例提到:“注重道路尽端和转折点及建筑物的外观设计”.这显然是对德国中世纪城镇中对景手法的效仿.

可见,《小学答问》明本借重在因声求义。为确定本书“本借流变”语音关系的整体趋势,我们立足章音框架,进行封闭式统计。全书涉及本借关系的字组凡242组,经过归总,可得出以下结果(表1)。

我们将本借语音关系分为韵部关系与声纽关系进行分析。在韵部关系中,本字与借字之间主要以叠韵、声转为主,叠韵优势最为明显,超过了总量的一半,而正对转、次对转、正旁转、次旁转等相加综合也达到了本借总量的32.65%;在声纽关系中,双声情况占有绝对优势,超过了总量的四成。而双声及发音部位相同情况的综合所占比重则达到了本借总量的79.59%以上。反观声韵较远的情况,在全部245例中仅有3例,佔材料总数的1.22%。

 

表1

  

叠韵 正对转 正旁转 次对转 次旁转 其他 合计数量 比例双声 69 8 10 8 9 8 113 46.12%同部位 39 12 8 1 5 16 82 33.47%其他 30 5 6 4 4 3 50 20.41%合计 数量 138 25 24 13 18 27 245比例 56.33%10.20% 9.80% 5.31% 7.35% 11.02% 100%

答曰:阳鱼对转,爽耤为疏,《夏小正》:“爽死。”传曰:“爽也者,犹疏也。”是其例。周疏相对,周为密,亦为忠,信不密则,亦为食言也。[5](《答问•二十》)

4 本借层次考察

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关系并非全为一一对应。在本借流变过程当中,有可能本字相对固定,而众多借字则因音近或音同借为本字,亦有可能本字是一组同源字组中的某一字,章氏可判断其范围,但难以确定具体为何字。另外,在除了实现“明本字”的解说以外,还有本字不明的情况存在。接下来,书中的本借关系层次类别可分为以下类型。

Words in the context play a great role in organizing sentences to context.For example,ice and cold;snow and white.Like hyponym and meronym,collocation can happen in a clause and even in several different clauses,which contributestothewholecontext.

根据植物的生活史差异,可将本研究所涉及的植物分为草本、乔木和灌木。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草本植物生长的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平均值要高于灌木和乔木植物生长的土壤,草本植物生长的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是灌木和乔木植物生长土壤的 1.19-1.24倍、1.57-1.71倍、1.59-1.71倍、1.16-1.17倍和1.13-1.49倍,这是由于草本植物每年有大量的枯落物进入土壤,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物质投入,从而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灌木生长的土壤养分略高于木本植物生长的土壤,但二者差异不明显。

基于HTK参考手册所提供的功能描述搭建本研究的训练方法。HTK工具包中的语音文件操作软件HCopy软件将音频数据从语料库中的语音文件转化为具有零阶梅尔频率倒谱系数和倒频谱均值归一化的特征文件[9]。主要编码参数如表2所示。

其一,一个本字对应一个借字。该情况在全书中最为常见。根据上文分析过的《答问•一百零八》,可得下图(图3)。

  

图3 《小学答问·一百零八》假借示意图(一本字对应一借字)

据图可知,《答问•一百零八》中所出现的假借关系即是本字明确情况下,一个本字“顝”对应一个借字“魁”的一本一借型本借层次关系。

其二,一本多借或多本一借。在全书之中,一本二借与二本一借是除一本一借以外剩下的本借层次关系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两种本借层次关系。而剩余的本借关系类型综合所占总比不过一成,其中一本四借、四本一借、五本一借均为孤例。据上文分析的《答问•二》,可得下图(图4)。

可知,《答问•二》中所出现的假借关系即是本字明确情况下,一个本字“殊”与另一个本字“朱”共同对应一个借字“祝”的二本一借型本借层次关系。

一本二借型假借字组约占总量一成。此处结合具体条例《答问•五十六》进行分析。

2.风险像素体系评估过程。风险像素指标,先按归一值原则进行变化,转化后的数值即为扣分值,分别以红、橙、蓝、绿来划分4个风险等级表示。红色等级为风险最高,绿色等级为风险最低,具体规则如下。

按:“周”于《说文》训“密”,即周密义。“疏”于《说文》训“通”,疏导则通畅宽松。“周”“疏”反义。《说文》“周”字段玉裁注:“以周与疏反对。……按忠信为周,谓忠信之人无不周密者。”由此可知“周”引申则有忠义,比较互证则“疏”可引申为不密、不忠义,即是训“差”。由不密引申则有食言义,因此可训“忒”。“疏”为山纽鱼部,“爽”为山纽阳部,疏、爽山纽双声,鱼阳正对转,本二字。“爽”训差、训忒当音近假借为“疏”。

水利建设不仅要防洪排涝,还要结合修水本地旅游规划与开发思路治山理水、封山蓄水、美化山水,充分发掘水资源优势,开发游山玩水、青山绿水等具有观赏审美、休闲游憩和乡村度假功能的旅游项目。

  

图4 《小学答问·二》假借示意图(二本字对应一借字)

答曰:侨耤为屐屩之屩。知地理者履蹻,蹻亦屩也。人非巡行无甹知地理,巡行非箸屩不可涉历险阻,故游者亦蹑屩,引申即名客曰屩矣。古亦或以蟜为之。《逸周书•鄷保》曰:“三信蟜萌,莫能安宅。”孙诒让曰:“蟜萌,即侨氓。”若张子侨作张子蟜也。[15](《答问•五十六》)

按:“侨”于《说文》训“高”。“蟜”训“虫”,本义为毒虫。《韩非子》《广雅》以“侨”训游。《逸周书》“蟜萌”以“蟜”训游。均与本义无关,故学生不明其本借流变之理。“屩”依《说文》训“”,即草鞋。远行出游必跋山涉水,则出游者必备草鞋,故由本义引申,“屩”有远游义,“蹑屩”即是客游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蹑屩齐楚。”即是其例。“侨”“蟜”“屩”均从“乔”声。“侨”为群纽宵部,“蟜”为见纽宵部,“屩”为见纽宵部。故其假借层次关系可归纳为下图(图5)。

  

图5 《小学答问·五十六》假借示意图(一本字对应二借字)

如图所示,《答问•五十六》中的两组假借字当为一本二借型本借层次关系。侨士、蟜萌当因音近、音同假借为“屩”。

其三,本字不明的本借层次关系。前文中的《答问•三十一》即是其例。“箸”本义为筷子。“者”“诸”“褚”均有别事之义,故章太炎云:“箸明字作者、诸、褚皆通。”在该例问答中,章氏并未明确指明孰为本字,而是将本字范围框定在一组音近义通的字组当中。

全书122条问答中,共104条论及“本二字”假借问题。据上述分类,将全书共245组假借字组整理归纳,可知各类型分布结果如下表2。

 

表2

  

借借關係字组数量106 24 9 1 16 5 1 1 8一本一借一本二借一本三借一本四借二本一借三本一借四本一借五本一借

答曰:有卪者不皆驰传。其字亦当为专。《地官•掌卪》:“凡通达于天下著,必有卪,以传辅之。”郑君曰:“卪为信耳,传说所齎操及所适。”《司关》:“凡所达货贿者,则以卪传出之。”郑君曰:“传,如今移过所文书。”《古今注》:“凡传者,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于上。”此则传以合信,上书其事,亦薄忽、薄籍之属也。《古今注》言:“传五寸。”《说文》言专六寸者,如应劭说,竹使符以竹箭五枚,长五寸。《说文》则云:“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而相合,此或度量不同,或汉初承秦制。水值六寸,后用公孙臣土值之说,改为五寸,故不同邪。[6](《答问•五十八》)

5 结语

综上所述,阐明本借关系是《小学答问》的首要任务。章太炎在判别本字时以《说文解字》及其他小学传注、词书、字书为依据,借字出自纂集、文献及相承用字。本字与借字之间的判断基础是严格的音同或音近。《小学答问》中的本借关系以本字确定的一本一借型本借层次关系为主,一本二借型与二本一借型也持有一定的比例。

《小学答问》所阐释的“本借流变”,正是《转注假借说》中提及的“同声通用”,从实质上看是一种“本二字”的假借现象。造字之初,汉字形义统一。随着语言的逐渐丰富和书面交流的日益频繁,表义文字逐渐无法适应使用者的要求,因此汉字在表义的基础上又逐渐产生了表音的趋向。投射到用字上,则出现了大量的同音替代现象,借字承担了与其形体脱离的借义,被用字者约定俗成地传承了下来,固定在了某段时期的用字方法中,为文献所记载流传。由于借字与借义之间并无形义联系,经典用字与字书训释之间便出现了裂痕。如朱骏声所言:“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16]“本借流变”一方面提高了汉字的记音能力,达到了节制造字的目的,但客观上也导致了用字领域中的同字异词,这就为后世的文献研读提出了相当的考据要求。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故论衡疏证[M].庞俊,郭诚永,疏.北京:中华书局,2008:25-26.

[2]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1.

[3]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1.

[4]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91.

[5]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6.

[6]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83.

[7]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6.

2)离散元动态分析表明随着动载荷强度的增大,顶板下沉量逐渐增大,二者成线性关系。当动载荷强度达到15 MPa时,顶板的下沉量就超过了静载状态下顶板下沉量的2倍。动载荷作用点距离巷道顶板越近,巷道浅层围岩的变形破坏越严重;动载在顶板时顶板下沉最严重,两帮的动载对顶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

[8]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M]. 北京:中华书局,1984:45.

[9]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1.

[10]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7.

[11]王引之.经义述闻(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5.

通过“三级孵化”模式,上化院在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材料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建成3万t/a、国内最大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特种树脂产业基地。该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军事防护、高铁、桥梁、公路、隧道、新能源电池、海水淡化、渔业、港口装备、建筑安全等方面。目前在三大纤维之一的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树脂领域,上化院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

[12]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78.

[13]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80.

[14]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81.

[15]章太炎.章氏丛书(二)[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282.

[1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

 
张浩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