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在德语视听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中德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已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市场对德国工业企业的战略意义也愈发重要。越来越多的德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例如对于德国大众汽车来说,中国不仅是其全球最大的市场,也是布局智能化生产的重要基地。随着中德双方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德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同时,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也不断加强,国家合作、校际合作以及非政府组织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多。这为广大德语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学习的平台。从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德语专业2015-2018届四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从事与德语相关工作以及赴德继续深造的学生逐年增多,总数已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60%。

油光红润的炖排骨飘着诱人的香气,一桌人吃饭有说有笑。赵明月有些恍惚,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过这样一顿饭了。

为了实现巴黎气候大会承诺的减排目标,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加快能源供给、消费和技术革命,亟需构建清洁、低碳的新一代能源体系,智能电网是新一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平台,将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与企业就用人需求进行交流以及对毕业生的后续发展进行跟踪发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已成为影响学生未来事业及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被明确列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1]

1 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

中国外语界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引入了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而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在学界仍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部分。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变通能力;而跨文化能力包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对于文化差异的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2] 但在大多数的学术论文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被默认为等同的概念,未被进行区分。在诸多学者提出的定义和理论中跨文化能力被理解成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3] 而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组成要素,学者们多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跨文化能力是源于这三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综合能力。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可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这些必备条件看上去样样不足。《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如何确保实现?苏克敬表示,《行动计划》制定了六大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经济政策、加强村民自治、培育市场主体、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督工作等方面。比如,完善经济政策,就包括了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农户缴费制度等。

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确保配电工程符合规定标准的基本保障。针对于此,在实际构建过程中,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必须严格落实自身的主体责任,针对施工过程或者验收过程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必须加以及时解决。与此同时,施工单位应该将施工项目的安全责任与管理责任人进行协调与联系,确切地将各项协调内容落实到各施工部门当中,为后续施工安全提供保障。而对于验收管理环节,建议管理人员做好查漏补缺工作,针对验收不合理的施工部分,必须加以及时解决。需要注意的是,验收人员必须仔细审核工程质量问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达到安全无误的状态。

2 跨文化能力在德语教学中的定位

新交际外语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场景化的教学模式则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在教师设计还原的模拟场景中,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德国的文化和风俗。从源自真实场景的视听材料的细节中学生可以体会、理解德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基础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教师应在任务设置时考虑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差异,并寻求文化协同的方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德国文化之外,也应注重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只有在对中国文化有着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客观地看待母文化,从而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度和宽容度,提高跨文化能力。[5]

德语视听课程作为应用德语专业一门重要的语言技能实训课程,以音频、视频为主要教学辅助资源,综合语言表达、人物的表情动作、环境图景、音乐等其他环境声音,为学生对德国文化的感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此德语视听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途经之一。在课堂上教师可依照加拿大学者南希·阿德勒提出的文化协同三步骤,通过情境描述、文化阐释、探索文化协同之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技术的不断推广,辅助德语教学视听教学材料的不断丰富,在德语视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充分。

2.2.3 不同作物秸秆的利用能力不均 相对麦秸秆的利用程度来说,稻草的综合利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小麦秸秆因其自然属性和技术的充分利用,使得麦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比水稻秸秆高,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高于水稻秸秆。目前,信阳大部分造纸企业及制板企业广泛采用麦秸秆做原料,使得麦秸秆出现供不应求。由于信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水稻的种植面积大于小麦,2017年信阳市水稻秸秆产量占总秸秆产量的53.33%。受技术因素和企业需求的影响,使得水稻秸秆的过剩。

3 德语视听课程中跨文化教学的探索

3.1 在德语视听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跨文化能力并不是单一的社交技能而是与语言融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也并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同时也包含人对不同媒介的信息的获取、理解与反馈。这也就意味着对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也不能仅依赖于某一门专业课程,而应在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进行全方位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加强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德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跨文化能力是一项覆盖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落实在德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德语视听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提供空间,而结合跨文化教学原则的源于德国的语言教学模式则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3.2 德语视听课程中跨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上世纪90年代德国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新交际外语教学。目前该教学模式也已广泛运用到中国的德语教学当中。在新交际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以行动为导向原则,以学生为导向原则以及以语言的整体性为导向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该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综合掌握德语的词汇、句式、语法以及德语语境中的文化传统和交际习惯,并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根据以行动为导向的德国新交际外语教学原则,教师对德语视听课程教学资源按照交际主题场景及任务模块进行整合,形成如:Das sindwir(德国人特点),Wegnach Berlin(德国交通),Auf Arbeitssuche(求职),Bei der Arbeit(工作日常交流),Neue Freunde(交友及业余生活),BeimArzt(就医),Auf Wohnungssuche(住房)等主题场景,进而根据每个场景的主题从多个角度设计了一系列以行动为导向的任务模块。课堂教学则主要分为任务导入、任务实施和成果展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3.3 新交际外语教学法在德语视听课程中的运用

孙中有教授曾提出跨文化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4] 笔者在德语视听课程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此五项基本原则在德语视听课堂的跨文化教学中可以得到有效运用。根据上述原则,在德语视听课程中的跨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思辨的方法对跨文化知识、信息和案例进行概念化、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个人实践和中外文化之间展开跨文化反省;以探究式学习方式获取信息、寻求资源、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宽容文化差异、乐于换位思考,在比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感受差异,做出审慎的评价;在体验中学习,例如聆听跨文化案例、观赏跨文化电影、扮演跨文化角色等等,间接体验跨文化沟通,甚至通过国际交流学习来直接体验。

3.4 基于新交际外语教学法的德语视听课堂中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

综合多位学者提出的理论,着眼于德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被理解成: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并总结中德文化各自的特点以及之间的异同,使学生能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逐步建立起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同时训练学生用德语分别对中华文化和德语国家文化中的基本思想、典型文化现象、特色文化遗产进行阐释和评价,使学生在以后能够担任中德之间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任务。

4 结语

从另一方面来说,听力常常成为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软肋。不少学习者认为听力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能力中是最难提高的能力。究其原因,很多学生习惯于对视听材料进行理解时单纯只考虑词句本身,而缺少了对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的了解和联想。语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就曾提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正如克拉姆契所言,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新的交流工具,而是对文化的认知。跨文化能力在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获取与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综合文化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自身的特色,对听力材料进行逻辑分析才能对听力材料进行完整的理解。此外,引导学生在视听材料中发现文化差异,思考文化现象的成因,在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注释

[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4

[2] Wen Q,Global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 Tam K & Weiss T (eds.).English and Globalization: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169-180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 .外语界,2013(6):2~8

[4] 孙中有.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 .中国外语,2016(5):17~22

[5] 潘亚玲.我国德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与路径——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与建议[J] .德语人文研究,2013(1):48~54

 
李思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