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汉书外戚传》

更新时间:2009-03-28

《汉书外戚传》中主要记载了二十五个后妃的事迹及其母家的情况。封建社会女子一旦做为帝王的后妃而接近权力中心,个人命运走向便可能完全改变,而其亲族亦会受赏封侯,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整个家族荣宠一时,甚至权倾朝野。因而后妃不仅要保全自身,避免迫害,更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兴废荣辱。然而,在传中班固所言失败者居多,保全者甚少,西汉一代“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仅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1] 。后妃及其家族的命运难以由其自身把握,而朝政也会受到外戚势力的影响。因此,司马迁将外戚列于《史记》的世家中,而班固专为外戚在《汉书》中立传。

一、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

《汉书》在《外戚传》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以西汉各时期帝王的母亲和妻子为主线,并在其各自的传中介绍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由母族妻族形成的外戚群体。其中,有独立传记的后妃有22位,其余后妃的主要事迹散见于主要后妃的传中。吕后和元后有各自独立的纪传,故在《外戚传》中并未用过多笔墨来描写。体例一般按时间先后和身份高低依次立传,先介绍其家世出身以及生育子嗣之情况,而后再具体叙述其生平要事,并在其中对其主要性格加以重点表现。因为涉及到外戚,所以常常在叙述后宫之事的同时又穿插进其亲族参与前朝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及所授官爵等情况。最后,简要交代传主及其家族的结局。

在众多人物当中,较为突出的形象有政治上颇有建树却生性狠毒的吕后,早年得宠而后身世悲惨的戚姬,生性仁弱、难当大任的惠帝,得以善终的薄姬,好黄老、历多朝的窦太后,骁勇善战或辅政有功的窦婴、卫青、霍去病、霍光、王凤等将军,身世显赫却不得善终的长公主陈皇后母女,对早逝李夫人思念不已的汉武帝,颇具传奇色彩又命运不幸的钩弋夫人,机关算尽预谋篡权的上官父子,骄横跋扈却断送全族的霍显霍皇后母女,身份低微却荣宠一时的卫子夫、李夫人、赵氏姊妹等人,勤俭有德却被害身亡的孝宣许皇后,以身当熊的冯婕妤,昏聩残忍的成帝,聪慧善史、德才兼备而自请供养太后的一代贤妃班婕妤……可谓千人不同面,每个形象都生动鲜明,各有特点,时至今日仍活跃在历史及文学作品中。班固之所以能够将西汉历史上这样庞大的外戚群体加以描绘,在创作时必有明确的思想倾向为引导,并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塑造。

58例患者均正畸矫治成功,治疗后移位牙均复位,松动牙得到固定、牙周袋变浅或消失,牙龈无明显炎症。骨性牙周袋变浅,牙齿排列整齐,唇向移位前牙回收,颜面美学明显改善。正畸治疗后较治疗前牙周袋探针深度、临床附着水平、牙龈指数、牙齿松动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槽骨高度有所升高,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思想倾向

班固之所以为后妃及外戚作传,除求记录历史的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了外戚这一群体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此传开篇即言“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1] 而后列举对前朝兴废起不同作用的涂山、末喜等众多女性形象做对比,以佐证自己的观点。正是基于这一点,班固以人为经,以事为纬,为其立传,从而垂范后世。在叙写人物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确的思想倾向。

(一)尚德

后妃是封建皇权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爵位有俸禄,但身负之重任乃是为皇族绵延子嗣。《礼记·昏义》中提到:“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日……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2] 普通人家尚且对妇人有这样的要求,经过层层选拔被召入宫的后妃人选亦当依据更严格的标准,大多要求家世清白和品行端正,若有机会直接被皇上召见,则往往必是容貌出众或是擅长歌舞、有过人才艺。从当时已有的美人、婕妤、娙娥等称号上便可看出,皇家对后妃人选的相貌是相当重视的,而且书中所载得宠之人大多有这样的原因。即使如此,班固在塑造《外戚传》这些女性形象的时候仍然表现出了极为鲜明的尚德倾向,对于尊礼崇德之人予以肯定的评价,而对德行不佳者往往以极为直接的笔调加以揭露。

在洞庭湖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有计划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灵活地加以调整,保证不盲目的开发利用。此外,对洞庭湖的管理要有法可依,建立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协调决策机制,避免过多漏洞,区域发展合力,形成全面高效的管理体制,合理开发。

班固为其祖姑班婕妤所立之传也非常集中地体现了这样的思想。成帝欲与班同辇而行,班辞辇并以历代贤臣和明君劝诫皇上说“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班婕妤由此也获得皇上与太后的赞许,堪称德才兼备的后妃之典范。在被赵氏姐妹诬陷挟媚道而接受拷问时亦毫无畏惧、冷静理智地捍卫自己的尊严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可见其饱读诗书,心胸坦荡,给造谣者以有力的回击。后来为避赵氏姐妹的迫害而退处东宫,所作之赋更是引经据典,表明自己以古时贤妃为榜样,丝毫不敢有违后妃之德与礼制,虽已失宠,仍不改初心,对皇上一片赤诚,真挚感人。虽自古认为“女子无才是德”,但后妃身处高位,若不是饱读圣贤经典,怎会以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修为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人格?班固意识到只有后妃贤明守德,才不会进谗言、生乱事而祸国殃民。

有一种观点认为,“良渚文化中鸟、兽、人由亲和到融合的逻辑发展演进历程为:鸟、兽、人有形实物组合——鸟、兽、人有形实物合体——鸟、兽、人图案组合——鸟、兽、人图案融合为一体。”“可以将良渚文化中原始宗教基本理念的逻辑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多神教崇拜——鸟、兽、人崇拜(或鸟、兽、人亲和)——鸟、兽、人融合三个阶段。”具体来说,良渚“神人兽面纹”中的“神人羽冠”显示出“鸟与人的亲和与融合”、“兽面纹”显示着“鸟与兽的亲和与融合”,而其中的“人”显现为“鸟、兽、人三者之间的亲和与融合”,并将这种现象视为“原始宗教”的第三阶段。③

(二)中庸之道

班固在叙写传主的事迹时往往不吝惜笔墨,对其荣耀之事及家族封侯之事详尽记叙,但交代结局时多简要说明所犯何罪,最后只用“灭矣”、“家败”、“坐诛”等一笔带过。用字极简,戛然而止,收束全传,空谷回响,只留下历史的余音以引后世反思。其在赞中说到“外戚后庭……保位全家者……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呜)呼!鉴兹行事,变亦备矣”。可见班固为外戚立传,在感慨其不幸命运的同时,更多地是希望后人以此为戒,所谓“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4]

孝武李夫人因“妙丽善舞”而受恩宠,病中深谙“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的道理,自知因容貌而得恩宠,为将自己的美好容颜保留在武帝心中,也为托付好外家之事,多次拒绝武帝见面的请求,也确使武帝在其死后依然思念她并为其厚礼入葬,还作画、招魂、作赋、吟诗以寄托哀思。虽然其死后母家兄弟作奸犯科,但就其自身而言,比起其他渐渐失宠的后妃,结局算是圆满。班固在描述李夫人和汉武帝时,也确实是在正统文体中少有地用大量笔墨突出了真挚感人的浪漫色彩。

孝宣王皇后因其谨慎仁厚而抚养太子,虽未得到极大恩宠,但因其为人行事中正平和而得以善终。成帝幼时的太子之位几次受到威胁,元帝亦是考虑到其母元后向来严谨尊礼而未更立他人。她们虽未荣耀一时,却因自己的恪守本分而在血雨腥风中保全自己,亦辅助太子日后顺利登基。成帝班婕妤不仅德才兼备,而且清醒地意识到赵氏姐妹扰乱后宫,自己无力回天时选择全身远害,在长信宫供养太后,亦未危及自己的家族,可以算得上是识时务者。

网络培训四要素(PMCT)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平台是网络培训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都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内容是网络培训的核心,工具是网络培训的手段,管理是网络培训的关键,可见,网络培训四要素(PMCT)相互依存,互为促进。

(三)宿命观

按照随机的原则选用300头1.5岁左右疆岳驴,平均分为2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75头,采用大群饲养。试验采用对驴打耳标的方式进行试验跟踪。

得势者往往恃宠而骄,忘乎所以,反而是不得宠者容易得以善终。薄姬初入后宫,“岁余不得幸……自有子后,希见”。高祖过世后,吕后将戚夫人等得宠的后妃幽闭永巷,薄姬却正是因为不得宠得以保全自身并“得出从子之代,为代太后”,也正因其仁善,才得以有后来的众臣拥立文帝登基。看似不幸,却促成了日后的大幸。景帝母孝文窦皇后亦然。本欲入离家乡较近的赵之伍,却被宦者误将名簿置入代伍中。窦姬“涕泣……不欲往,相强乃肯行”。然而,到了代王封地后,代王(即后来的文帝)却“独幸窦姬”,随即生下长公主嫖和后来的景帝。历史无法改写,若窦姬如愿入赵伍,结局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实是早年不如窦姬所愿的宦者的失误却阴差阳错地成就了其后的显达,刘氏王朝从此开启了文景之治,西汉历史也就此拉开盛世的序幕。孝宣许皇后之母本因当时的皇曾孙身处低位,不同意将平君嫁给他,若此事到此为止,平君不会成为日后的皇后,恐怕也不会被霍显母女毒害致死。《外戚传》中人物命运遭际常常是在这样百转千回的曲折情节中显露出不可预测性。

这样的例子在本书本传中比比皆是。因所作为史书,为历史人物作传,既要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不宜有过多感情色彩和议论性语言,又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语言中突出人物形象,所以必须选取典型的言行入传,对语言精炼准确的把握中足见其态度之审慎。

(四)惩恶扬善以警后世

凡未安分守己、大逆不道的人,最终结局多为满门抄斩、家族覆灭。吕后崩,“大臣正之,卒灭吕氏”;因有吕氏一族为前车之鉴,故而窦后之兄长君、其弟少君“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窦婴曾立有赫赫战功,却因窦太后与武帝政治意见相左,最终被诛。即使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病中重托武帝,但其家族依然难以逃脱作乱降敌而被灭的悲惨结局。孝昭上官皇后之祖父及父亲欲结党篡权,“宗族既灭”。霍光本有与金日磾的合传,其中极写其为人正直,严于律己,但却不如金能严格管教家人,因此在《外戚传》孝宣许皇后传中,则侧重叙写其妻与其小女下毒暗害许皇后之事,如此显赫的霍氏一族也因此事的败露而退出历史舞台。书中记载当时甚至认为有汉以来“日蚀亦为吕、霍之属见”,将日蚀视为不祥之兆,归咎于不尊礼法的吕氏霍氏之族,可见对其批判的态度。孝成许皇后本出身名门,“聪慧,善史书……常宠于上”,但后来却因外家屡犯过错而被废,更因没有明辨是非而使自己陷于不利之地,终被赐死。而成帝赵皇后赵昭仪为非作歹,残害皇子,于后宫中大权独揽。成帝死后,其罪状才被公之于众,“家属当伏天诛”。她们二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大汉基业,几近改变历史走向,而最终难逃悲惨结局。

后妃身处宫中,接近封建王权的中心,荣耀和不测常在一瞬之间,即使小心谨慎亦有突生变故之时,所以更要求后宫女性为人处世收敛锋芒、恪守本分,同时亦要审时度势,才可远祸以保己位全其家。孝景王夫人正是善于把握时机,应许了长公主的提亲,才为日后武帝登基提供了绝对有力的政治支持。孝武陈皇后的婚事虽有其母的鼎力促成,却不失为一个反例。她自视甚高,“擅宠骄贵”,得知卫子夫得宠后,数次加以迫害,“上愈怒”,其仍不知收敛,甚至行汉宫最为禁止的巫蛊媚道,终于触碰了武帝的底线,致三百余人被处死,自己亦被废退居长门宫。相传她因千金求得司马相如《长门赋》而感动武帝复得宠幸,但史书并无这样的记载,至多只能算后世对其命运的同情而捏造出的圆满结局。

三、艺术手法

因是为人物立传,在叙写史实的同时自然会以人物生平重要言行为主,将众多材料加以整合与取舍,对人物形象加以刻画。这便涉及到多种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一)语言精炼,微言大义

《汉书》的语言精妙独到,对材料的选取也极其审慎。因吕后自有《高后纪》,故班固在刻画这一人物时遵循了《史记》的惯例——旁见侧出的互见法[5] 。在吕后的本传中着重对其功业和人物特征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在《外戚传》中则详尽地描写了其对儿子惠帝和戚夫人及隐王如意的不同态度,突出其狠毒的一面。而对其政治成就仅以“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一句带过。写窦皇后姊弟相认时,写其“持之而泣”,亲人久别重逢后喜极而泣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无丝毫赘述之辞,而“左右皆悲”只一“悲”字,既是侧面描写侍者亦为此情此景所动容,又表现出对等级礼仪之尊重,在身份显赫的皇后面前只能显露其悲却不能痛哭流涕而失态。武帝亲自去接其母亲王太后生于民间的女儿时“家人惊恐,女逃匿”,将闾巷小户人家突见天子的状态刻写得入木三分又不失真实。对孝武李夫人的描写,是唯一一处直接的容貌描写,仅以“妙丽”二字点到为止,而能让班固在传中之直言容貌之美,可以想象李夫人确实倾国倾城。

微言大义,最早是对《春秋》的评价,意为在行文中较少议论,只是在简洁的叙述中运用“一字寓褒贬”的笔法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或对事对人的评价。班固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较为谨严,虽不宜过于明显地表露情绪,但却在简短的记叙过程中极力地刻画出人物形象。惠帝死后发丧,吕后“哭而泣不下”,并不是因为唯一的亲生儿子壮年早逝却哀而不悲、欲哭无泪,而是她无壮子,所掌实权恐受权臣威胁,心有不安。而当丞相陈平听从张辟疆的建议,为其扫除一切障碍后,“太后说(悦),其哭乃哀”。虽然都是以“哭”这一动作来表现人物,但担心大权旁落时连为惠帝发丧都只哭却不落泪,到得知自己可以“权由此起”后扫除一切顾虑而发自内心地痛哭,无疑将吕后对于权力和政治的看重刻画到极点。

此外亦有身世显赫或得宠之人却难有善终之结局。齐栗姬颇为得宠,儿子又是太子,却恃宠而骄,怨妒长公主,拒绝了其提亲,从而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拱手让给王皇后刘彻母子,断送了自己与儿子的前程。孝武卫皇后出身寒微,虽有幸生子立后,终究未逃莫须有的罪名而不得善终。她以平阳公主歌女的身份得以进宫,生男立为太子,自己被立为皇后三十八年之久,卫氏一族为侯者五人之多,也曾荣宠一时权倾朝野,却难逃巫蛊之祸,被废自杀,“卫氏悉灭”。

孝宣霍皇后被废是因为没有恪守母仪天下之道,毒害许后和太子,无人母之恩德,不能承以天命。孝成帝为节省后宫开支而作文给许皇后,文中亦提出皇后应“刻心秉德,毋违先后之制度,为谊(义)勉行,称顺妇道。减省群事,谦约为右。其孝东宫,毋阙朔望,推诚永究,爰何不臧!养名显行,以息众喧,垂则列妾,使有法焉”,希望其尽到身为一朝之后的职责。而赵昭仪专宠多年无子,得知许美人生子后不顾礼法,毫无庄重,“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在史书传记中以这样不堪的姿态示人,普通百姓家的妇人尚不这样,身为堂堂昭仪实在有失身份。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赵昭仪的性格和德行也不言自明。

(二)正反对照,反复渲染

传中记载吕后听到戚夫人歌时“大怒”,立即召赵王“诛之”。而慈仁的惠帝对隐王“挟与起居饮食”的严密保护终究没使赵王躲过一劫,仅“伺其独居”的“伺”字,便可看出吕后始终没放弃处死赵王的想法,丝毫不放过任何机会,伺机而动。赵王死后,吕后马上将戚夫人做为人彘,可见其行事果断、思虑之周,高帝辞世后戚夫人仅与儿子相依为命,先处死赵王,戚夫人更孤立无援,不管如何处置她都再无后顾之忧。而惠帝看过人彘后更是“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短短数句中,接连叙述了多个细节,结构紧凑,层层推进,将两人形象特征不断立体化,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而亲生母子一狠一慈的反差之大跃然纸上。此后,“太后临朝称制。复杀高祖子赵幽王友、共王恢及燕王建子……封诸吕凡六人皆为列侯,追尊父吕公为吕宣王,兄周吕侯为悼武王”,对潜在政敌绝不留后患地一一诛杀和对自己母家的加官进爵,更进一步突出了吕后的权欲熏心。与此前对戚夫人和赵王的迫害都连为一个整体,将这一人物的突出特点塑造得更加丰满。

班固将很多人物的遭际归结为“岂非命也哉”,又说“孔子罕言命,盖难言之”,即先圣孔子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是因为这些与性命、天道一样,都是超自然力因素,无法用人类社会的常规来加以解释,也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班固秉承儒家思想,又是奉旨修史,自然在写作中持这样一种观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个人遭际不会简单地为主观意志所决定,顺应性命与天道,占据天时地利的优势,才可有人和的结局。班固虽秉承儒志修史,但命运观上又渗透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家思想,表现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众后妃命运多舛的唏嘘哀叹。

传中记载元帝与众后妃于虎圈观斗兽时出现意外,熊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上问:‘人情惊惧,何故前当熊?’婕妤对曰:‘猛兽得人而止,妾恐熊至御坐,故以身当之。’”“勇而慕义”[3] 的冯婕妤临危不惧,以身当熊,在危急时刻不顾个人安危而首先想到护驾的胆识与品德,使得“元帝嗟叹,以此倍敬重焉”,其他嫔妃亦自愧不如。此事被列入《列女传》,亦被画入《女史箴图》而流传后世。

同为孝宣帝的皇后,许平君起于微贱,即使登至后位依然“从官车服甚节俭,五日一朝皇太后于长乐宫,亲奉案上食,以妇道共(供)养”,颇为谨慎而守本分。《论语》中早有“以约失之者鲜”,若非被霍氏所害,许后结局当不如此。但霍光小女成君为后,则自视出身高贵,又与皇太后有亲,不遵从应有之礼法,衣食用度极尽奢华,“与许后时县(悬)绝矣”。其母在得知许后之子被立为太子后,更是“怒恚不食,欧(呕)血……复教皇后令毒太子”,母女二人贪婪跋扈竟到如此地步。

同在成帝朝内,班婕妤历来被认为是后妃的典范,虽出身名门,饱读诗书,却尊礼尚德,行端影正,无论是在得宠时或是失宠时都恪守自己作为后妃的本分,以古时圣贤来严于律己。而赵氏姐妹出身寒微,一步登天后贵倾后宫,更是得意忘形,无恶不作,无乱不为,极尽骄奢,尤其是传中唯一一处对宫殿陈设所做的描述“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砌)皆铜沓(錔)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含)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奢靡至极,令人瞠目。班赵二人的形象在相互对比中更突显出各自特点。

(三)传奇色彩,倒叙插叙

班固常在叙述完主要事迹后补以“初”字,而追叙以前之经历,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丰富。同时又有预言、梦境等描写增加传记的传奇色彩,来多方映衬传主的身世或经历的不凡,或与日后的显达形成呼应,或与最后结局形成反差。

汉时相面之术盛行,传中叙说文帝的母亲薄姬身世时,“许负相薄姬,当生天子”,又插入其少时与管夫人、赵子儿交好时的“先贵毋相忘”之约定,因被汉王问及,多年不得幸的薄姬才得以被召见。薄姬描述自己梦到龙据于胸,后来果然生文帝。窦后的弟弟少君随主家“入山作炭”,同伴大多都遇难,“少君独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后来果然至长安与其姊相认,并得到丰厚的赏赐。武帝母亲孝景王皇后亦曾“梦日入其怀”,即生胶东王刘彻,王皇后母臧儿亦“卜筮曰两女当贵”,后皆应验。武帝巡猎到河间时,“望气者言此有奇女……既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即时伸”。钩弋婕妤一开始便以这样不凡的方式出现,后来又有身孕而十四个月才生产,暗示了其“大有宠”和其子“甚奇爱之”的传奇经历,却又与其后立子杀母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反差,不禁使人扼腕叹息。上官皇后的祖父跟随武帝时,亦有御车之奇才而化险为夷。刻画李夫人时,再三写到武帝欲见之而不得,而后才插入其与姊妹之对话,对之前多次拒绝武帝的做法做出解释,以表现其思虑之周和深托兄弟的用心良苦。而武帝极其思念已故的李夫人,使方士致其神,“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亦为这段爱情故事增添了不少浪漫传奇的色彩。

四、地位影响

《汉书外戚传》对西汉时期外戚群体的描写是整个《汉书》人物传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或许未占据本传的大量篇幅,但参看其他传记时以此为补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之事。西汉历史也因有《外戚传》而更加完整,为后世对西汉的研究提供了历史、文学、社会、文化生活、思想等多方面珍贵的史料。班固在对《春秋》、《左传》、《史记》等前代史书的批判继承中贯以自己对历史和人物的看法,为后来的《三国志》、《资治通鉴》、《新唐书》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我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创作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为减小施工过程中塔柱根部拉应力,在塔柱第九节混凝土顶部(+52.450m)设置一道主动临时横撑。第一层横梁混凝土完成浇筑,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即拆除临时横撑,进行第一次预应力施工,爬架同时正常爬升,施工中塔柱节段。

同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就本传而言,语言精炼古雅,保留下来许多成语和西汉时期的文章,尤其是汉武帝为李夫人所做歌赋、班婕妤自悼身世的诗赋,或有真挚的感情或有极高艺术价值。就人物形象而言,《外戚传》更是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和题材的不竭之源,其中孝武陈皇后、李夫人、孝元冯昭仪、班婕妤、赵飞燕姐妹等都成为后世诗歌小说中的形象,以其为代表的诸多轶事和意象千百年来仍为人称道和使用。[6] 而后世文人更愿借失宠的陈皇后、班婕妤等人来比附士人、臣子的不得志,甚至在后世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意象群和文学题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王夫之.礼记章句[M] .长沙:岳麓书社,2011

[3] 王照圆.虞思徵点校.列女传补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6] 于西兰.汉书中的后妃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6.6

 
宋任妲娜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