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创新实施过程中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影响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 言

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如何创新以满足企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是企业思考的商业主题[1]。完整的创新过程包含创新性想法的产生阶段以及创新性想法的实施阶段[2]。前者过程中产生出新颖且有用的想法,称为组织创造力;创新实施阶段的成果即为企业组织绩效。通过前一阶段,即组织创造力,企业生产出新的产品并将其投入市场中,形成企业组织绩效[3]。这一行为组合,显而易见企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技术能力(创造产品)与营销能力(供需匹配)。技术能力,产品的差异化迭代,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不断创造差异性供给,满足不同的顾客;营销能力,完成市场供需双方的匹配,努力实现供给均衡,直至技术创新打破这一均衡状态,周而复始,使得企业与市场相关方建立高效的供需关系。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有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也是技术性企业成功的关键 [4]。也就是说,组织创造力的根本源泉是技术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即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尽管学者们已经重视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组织战略活动、绩效改善、竞争优势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机理,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组织创造转化为组织绩效的过程中索契的作用,更遑论企业有效管理组织能力提升创造力的绩效转化效率和效果。

基于理论的不足和现实的重要性,本文构建了组织创造力、技术—营销能力、组织绩效间的理论框架,通过大样本的实证检验,分析组织创造力转化为组织绩效过程中,组织能力的调节作用,识别创造力和技术—营销能力的互补性耦合组合和作用机理,进而验证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交互作用在组织创造转化为组织绩效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企业提升组织创造能力和组织绩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Woodman(1993)指出,组织创造力组织成员共同创造富有价值的关于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以及新的流程的思路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5]。一个企业的创造能力越强,越能够捕捉到市场环境所发生的改变,从而能够提出对于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新的流程的想法,继而运用组织资源和能力来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能够获得丰厚的利润,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组织绩效。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和持续竞争优势建立的迫切需求,越来越多的选择开始关注企业如何将创造力转化为有价值的绩效产出。Zhou和Shally(2007)指出组织创造力转向组织绩效过程中的未来研究方向应当关注两者转化的微观机理,以及该机理中可能存在的作用要素[6]。随后,部分学者开始探讨和实证检验若干组织变量在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机理。如Gong,Huang和 Farh(2009)以中国企业数据为样本,分析了员工创造力对绩效的影响[7];Somech和Drach-Zahavy(2013)通过实证检验了组织创造力对组织创新实施的影响,并分析了组织创新氛围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该调节作用为正向[8];Sohn,Jung(2010)基于韩国企业样本数据,分析了在不同情境下组织创造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9];Weinzimmer,Michel和Franczak(2011)在组织创造力和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中加入了行为导向变量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行为导向变量对该过程产生中介影响[10]。国内学者刘新梅,刘超等则分析了战略导向、过程控制等因素在组织创造力影响创新绩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1]。尽管学者们重视并开始研究组织创造力向组织绩效的转化过程,但针对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都较为缺乏,组织创造力如何转化为组织绩效的系统化微观机理仍然留下许多理论空白。

实践中,企业要把创造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组织绩效,关键在于这一转化过程能否得到组织核心能力的支撑。技术能力反映了一个企业内在技术潜力与技术实力,包括企业整合、配置、运用各种企业内部和外部技术资源的能力[12];Eisend M(2010)等学者指出营销能力是企业经营中一个整合性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组织运用其有形以及无形的资源去理解复杂的顾客需求、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形成差异化、获取优越的品牌资产[13]。本文认为,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应用技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各项过程中,而营销能力则主要体现在寻求和识别市场需求的相关过程中。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以及知识基础观,组织创造力是组织的无形知识资产,具有难以复制性和难以模范性,这种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从无形的知识资产转化为组织的绩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技术能力为无形知识的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转化为具体实物,如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商业流程等,使组织创造力蕴含的商业潜力附着于一定的商业成果之上;而企业的营销能力则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的变化趋势,识别顾客的需求以及竞争对手战略的变化,通过企业营销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协同配合,企业得以开发出差异化或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并进一步将企业的创新成果推向市场,通过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提升组织的绩效水平,从而实现组织创造力的具体价值。

尽管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组织绩效转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学者识别,但是很少的研究实证检验了这一复杂机理过程;尤其当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存在复杂交互作用时,技术—营销能力如何影响组织绩效的微观机理过程缺乏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基于理论研究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的组织创造力、技术—营销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图(如图1所示),通过实证检验辨识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组织创造力绩效转化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丰富和扩展现有的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管理等领域的文献研究。

  

图1 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对创新过程影响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假设

组织创造力主要是指组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颖游泳的想法或解决方案。组织绩效则主要通过组织创造力成果的实现来提升。组织创造力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无形知识资产,这种资源具备有价值性、难以模仿以及不可完全复制的特性,因而能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绩效[14]。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1.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

假设1:组织创造力正向促进组织绩效。

2.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

假设3:营销能力增强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

报告期内,受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公司有机硅产品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同时因2017年下半年有机硅装置技改扩能顺利完成,公司有机硅单体产能由16万吨/年增加至20万吨/年,有机硅产销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对公司业绩的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为了确保测量工具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经国外研究多次证实的有效量表来测量组织创造力、组织绩效、技术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变量,并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我国的具体情境做出适当调整。变量测量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从1到7表示程度逐渐提高,1表示“完全不符合或非常低”,7表示“完全符合或非常高”。

母亲仿佛一个做错事的小孩那样,将门重新掩上、离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我坐在床沿,紧握双拳,心中又重新燃起了一股想死的念头。

假设2:技术能力增强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

2.为了使课堂教学适应现代外语教学电教化的特点和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教师在本课程中要坚持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录像进行教学,并使之得到推广。

3.营销能力的调节作用

水合物的生成速率R(Rate)表示反应釜内甲烷水合物生成的快慢程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甲烷的消耗量表征,见式(2)。

Vorhies,Morgan和 Autry(2009)提出了营销能力的两层次模型,认为营销力包括底层的专业化的营销能力(Specialized Marketing Capabilities)以及上层的结构化的营销能力(Architectural Marketing Capabilities)。其中专业化的营销能力主要关注营销功能,主要与特定的任务相联系,从事这些任务的营销活动,如营销沟通、定价、产品开发等;结构化的营销能力则主要协调专业化营销能力,通过与专业化营销能力的资源的配置实现产品—市场目标[17]。无论是专业化营销能力还是结构化营销能力都会在创造性想法实施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营销能力为创新性想法的转化指明了方向。注重发展营销能力的企业,能够准确识别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宏观环境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技术趋势的发展变化以及竞争对手战略的改变,从而及时调整组织战略,重新配置组织资源,使得创新性想法朝着满足市场需求的方向转化,提升了转化效率;其次,营销能力是实现组织创造力所蕴含的商业价值的最终保障。营销能力体现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之中,只有通过高效的营销活动,企业才能自身的产品或服务等创新成果推向市场,收回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并获取一定的利润[18]。企业营销能力越强,创新成果转化过程越容易,组织创造力的转化效率就越高。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技术能力是企业在内部实施相关技术功能或活动的能力,如开发新产品和新流程以及有效利用设备的能力[15],企业技术能力的加强有助于提升企业组织创造力进而提升其向组织绩效的转化效率。一方面,技术能力是连接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绩效的桥梁。组织产生出新颖且有用的想法之后,组织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能力将这些新想法转化为企业的创新成果[1,9],技术能力越强的企业,在实施创新想法的过程中,越不容易受制于企业技术资源或技能,就越有可能将创新性的想法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或新的流程等,从而实现企业组织创造力的转化。

4.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交互调节作用

(2)因变量及控制变量。组织绩效的测量采用的是Reinartz,Krafft和Hoyer(2004)[21]开发的测量量表,该量表共包括4个题项,从公司整体绩效、市场份额、公司成长、公司盈利四方面来测量组织绩效。同时,借鉴以往研究,本文选取企业所属行业类型、企业规模以及所有制类型作为控制变量。

海尔厨电通过海量的用户调研,2007年即研发出了第一代防干烧技术,打开燃气灶行业新思路。2015年海尔在第一代防干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了温度传感器的尺寸,对不同品类的锅具包容性更强。2018年海尔推出第三代防干烧技术,对于高温烹饪时的感应更灵敏,分秒间杜绝火情产生,隐患消除在无形之中。

在创新性想法的实施过程中,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性资产能力,不仅可以互相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来补充另一方面的创新转化能力单一或不足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能力间的互补协同作用最大化在技术层面和市场需求层面加快创造性想法的价值转化输出,形成支撑性的“联合能力”驱动功能。从整体上来说,技术—营销能力的交互更为系统地产生了组织能力的协同互补价值,更为有利改进创造性能力向组织绩效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

假设4: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交互能增强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杨公子震惊地看着我,不相信这样的话出自一个丫头之口。他看着远方,似乎在思考,而我看着他,忽然明白一个男人最动人的,不是他笔直挺立的鼻子,紧闭的嘴唇,而是他悲悯而清澈的双眸。我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他忽然转过头,问,姑娘家乡何方?“绍兴。”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本文的样本数据主要来自607家企业,覆盖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和辽宁,涉及行业主要包括通信、电子、机械等15个行业,涉及企业的性质也多种多样,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和外营企业。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调查问卷对象主要确定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在正式调研前,选取河南5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随后进行正式调研。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问卷421份,回收率为 69%,其中有效问卷298份,有效率为 49%。

(二)变量测量

另一方面,技术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组织创造力转向创新绩效过程中的风险。在创造性想法的实施过程中,企业有可能面临着诸如财务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一系列的风险因素,风险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组织成员大的创新实施动机,减少了组织创新行为的产生,技术能力的增强大大降低了企业面临的技术风险,一方面减轻了组织成员对技术风险的顾虑,另一方面促使组织成员更高程度参与到创造性活动中来[16],提升组织创造力的转化效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4](P207)

(1)自变量。组织创造力的测量主要参考Lee和choi(2003)[19]开发的量表,包括四个题项,分别是组织创造力的有用性、新颖性、组织的创造环境以及组织对创造力的重视程度。技术能力的测量采用Henderson和Cockburn(1994)[20]的量表,包括两个题项,反映了组织的技术功能和技术实施能力。营销能力的测量采用的是Vorhies等学者(2009)[17]开发的10题项测量量表,该量表测量了企业的专业化营销能力与结构化影响能力两个部分。

在创造性想法的实施过程中,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作为企业的两种核心能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建企业的生存的耦合要素框架。两者的联合有利于创造性想法的成功实施,更对技术感受市场和市场适应技术大有裨益。技术能力是营销能力提升的根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离不开坚实的技术能力;同理,营销能力也为企业的技术能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在发展技术能力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发展的盲目性,企业的营销能力有助于企业识别市场的需求,从而使得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朝着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及满足技术变革趋势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技术发展的效率和效果。

(三)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使用SPSS20.0对各变量进行了信度分析,变量的cronbach’s α值见表1所列,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85,从而表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使用AMOS18.0软件对涉及的核心变量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都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1中列出各变量的AVE值以及各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值,由表1可以看出各核心变量的所有题项都对应于假设的因子结构,标准化的因子载荷高于建议的最低临界水平0.60,说明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变量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并且,各变量AVE值均大于0.5,且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这个变量与其他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从而说明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丁柔走了之后,周桥就抱怨:“以前我一穷二白的时候嫌我没斗志分得干脆,现在有事业有人脉就回头找我帮忙了,什么世道嘛?”周桥的言语之间竟有一丝嫌恶。

 

表1 信度与效度检验结果

  

变量测量题项载荷AVEα值组织创造力相比竞争者,组织每年有较高的预算用于创造性的活动0.76组织能探索出现有技术、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新应用领域0.74组织成员经常能想出开展其工作的新的、更好的方式086组织能创造性地解决客户或企业内部的问题0.79组织常常用不同以往的方法来解决问题0.930.720.91技术能力与行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能更成功地结合内部和外部技术0.91与行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能更成功地使技术商品化,到达消费者市场0.88与行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能更成功地运用现有的技术进入新的市场0.870.680.89营销能力与主要的竞争对手相比,贵公司在如下方面表现如何:1.广告与促销0.862.公共关系管理(政府、金融机构等)0.913.销售部门的表现0.794.产品或服务的定价0.875.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0.896.产品分销0.927.对环境的审视和判断0.908.制定营销规划0.889.营销技能开发0.7910.内部协调与沟通0.880.640.89组织绩效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本组织表现得更为成功一些0.76本组织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多一些0.79本组织增长更快一些0.88本组织营利性更好一些0.86本组织创新性更强一些0.75本组织表现的更为成功一些0.820.670.89

四、研究结果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多重共线性及共同方法偏差

表2给出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各核心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60,呈现中等程度的显著相关。多重共线性指标VIF值均在1.16~4.32之间,均值接近1.8。Chatterjee 和Price(1991)认为如果所有自变量的VIF值均不超过10,且VIF的均值不远大于1,则可判定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不显著[22]。因此,本研究所涉及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bind-libs-9.8.2-0.17.rc1.el6_4.6.i686 bind-9.8.2-0.17.rc1.el6_4.6.i686

 

表2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变量均值方差12345671.组织创造力4.271.23(0.76)2.技术能力4.341.180.52∗∗(0.80)3.营销能力4.211.260.45∗∗0.46∗∗(0.76)4.组织绩效3.720.460.38∗∗0.42∗∗0.39∗∗(0.75)5.公司规模5.222.320.160.110.100.03—6.行业类型2.532.170.110.080.090.040.13—7.所有制性质2.472.58-0.120.01-0.080.030.070.12—

注:N=298;**p<0.01(双边检验);括号中的数值为AVE的平方根值。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检验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所列。回归模型中的因变量为组织绩效,模型1中仅包括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所属行业以及所有制类型;模型2加入组织创造力、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三个自变量,回归结果表明,组织创造力正向促进组织绩效(β=0.25, p<0.01),因此假设1得到数据支持;模型3中加入了三个自变量的二阶交互项,结果表明技术能力增强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β=0.29, p<0.001),营销能力的调节效应显著(β=0.12, p<0.05),假设2得到验证,而假设3基本通过数据检验;模型4加入了三个自变量的三阶交互项,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交互增强了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β=0.16, p<0.05),因此假设4得到实证数据支持。而且,所有的回归模型中,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明显,模型2、3、4的ΔR2均显著,从而说明变量的增加显著增强了回归模型的解释力度。

假设1成立,实证结果很好的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验证了组织创造力和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能够正向影响组织绩效,看似与直观分析相同结论,但是从结果来看,在显著性99%水平上,技术能力是主要动力,这对当下企业的创新活动提出了微观的发展方向;分析框架中,假设2和假设3是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对组织创造力的影响,进而印象组织绩效的水平测度;不能割裂看假设2、假设3、假设4,三者统一分析,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和组织创造力,两两相互正向作用,说明3者均是企业绩效的高度耦合要素,技术能力、营销能力、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交互增强了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组织创造力对组织绩效有着基础性的促进作用,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作为组织的核心能力,能有效地提升组织创造力向组织绩效的转化效率。

 

表3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

  

变量组织绩效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截距0.00 0.00 -0.05 -0.05 控制变量所属行业0.050.040.070.06企业规模0.050.040.040.03企业类型0.060.040.020.01主效应组织创造力0.25∗∗0.19∗0.18∗技术能力0.34∗∗∗0.31∗∗∗0.28∗∗∗营销能力0.14∗0.13∗0.11∗两项交互组织创造力×营销能力0.12∗0.10∗组织创造力×技术能力0.29∗∗∗0.26∗∗技术能力×营销能力0.050.04三项交互组织创造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0.16∗F值5.67∗∗∗34.33∗∗∗13.67∗∗∗5.86∗∗∗R20.070.330.390.40调整R20.050.310.370.37ΔR20.07∗∗∗0.26∗∗∗0.06∗∗∗0.01∗

注:N=298;*p<0.05、**p<0.01、***p<0.001(双边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本文构建了组织创造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以及组织绩效间的理论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回归考察了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以及两者交互对组织创造力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本文从组织能力的视角出发,构建了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调节组织创造力转化为组织绩效的复杂过程模型,进一步验证了组织创造力对组织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一理论模型的构建丰富了“组织创新力—组织绩效”间作用过程中缺乏更多复杂变量辨识的理论不足,辨识了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组织创造力转化过程中的调节功能,扩展了以往有关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更多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前因变量的研究视角。

(2)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组织创新力—组织绩效”过程中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技术—营销能力既具备形成“情境化”变量功能,也具备“互补性”能力变量功能,进一步说明了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可以互补组织创造力形成有效的组织绩效转化输出。这一实证结果丰富和扩展了“互补性资产”和“能力—情境”匹配性方面的理论研究。

(3)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在组织绩效转化成组织效率过程中起积极的交互性调节作用,从而提升组织创造力向组织绩效转化的效率。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不同的组织能力可以进行“联合协同”且匹配组织创造力促进企业绩效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交互性正向调节暗示,技术能力和营销能力在调节功能中仍然具有“联合能力”的动态能力效果,这一结果发现丰富和扩展了组织能力、联合能力以及动态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现实经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在组织创造力正向促进组织绩效的实证结果基础上,企业在致力于提升绩效时,应当重视组织创造力的培养,如选拔创造性强的员工、培养组织成员的创造性相关的技能以及培育创造性的组织文化;其次,由于技术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两者交互均能增强组织创造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企业在创新想法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提升企业技术—营销能力的协同联合效率来强化与组织创造力间的互补配置效果,比如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提升企业的技术与营销能力,对技术和营销人员进行创造力发散思维的技能培训,聘请相应的技术或营销专家来企业开展创新管理讲座等。另外,企业需要注重技术能力与营销能力的协同培育,避免单一化的技术或营销能力培育,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创造力思维、技术能力、营销能力系统化生态平衡式发展和实践运用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组织绩效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超, 刘新梅, 李沐涵. 组织创造力与组织创新绩效: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J]. 科研管理, 2013(11) : 95-102.

[2]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5) : 1154-1184.

[3]DANNEELS E. 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2) : 1095-1121.

[4]CLARK K B, FUJIMOTO T.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Strateg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1991.

[5]WOODMAN R W, SAWYER J E, GRIFFIN R W.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2) : 293-321.

[6]ZHOU J,SHALLEY C 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M]. Boca Raton: CRC Press, 2007.

[7]GONG Y, HUANG J C,FARH J L. Employee learning orientatio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ployee creative self-effica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52(4) : 765-778.

[8]SOMECH A, DRACH-ZAHAVY A. Translating Team Creativity to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The Role of Team Composition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3, 39(3) : 684-708.

[9]SOHN S Y, JUNG C S. Effect of creativity on innovation: do creativity initiativ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n Korean firms?[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0, 22(3) : 320-328.

[10]WEINZIMMER L G, MICHEL E J, FRANCZAK J L. Creativity and Firm-Level Performance: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Action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11, 23(1) : 62-82.

[11]刘新梅, 刘超, 江能前. 组织创造力与绩效:企业家导向与过程控制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11) : 171-180.

[12]WOODMAN R W, SAWYER J E,GRIFFIN R W.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3, 18(2) : 293-321.

[13]EISEND M, EVANSCHITZKY H, CALANTONE R J. The Relative Advantage of Marketing ove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untry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16, 24(1) : 41-56.

[14]MU J. Marketing capability,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5, 49: 151-166.

[15]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 : 99-120.

[16]CHRISTENSEN C. 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2013.

[17]VORHIES D W, MORGAN R E, AUTRY C W. Product‐market strategy and th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f the firm: impact on market effectiveness and cash flow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30(12) : 1310-1334.

[18]SEARS J, HOETKER G. Technological overlap,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resource recombination in 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1) : 48-67.

[19]LEE H, CHOI B. Knowledge management enablers, processe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view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20(1) : 179-228.

[20]HENDERSON R, COCKBURN I.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15(S1) : 63-84.

[21]REINARTZ W, KRAFFT M, HOYER W D.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rocess: its measurement and impact 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4, 41(3) : 293-305.

[22]CHATTERJEE S, PRICE B. Regression diagnostic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91, 22:209-222.

[23]NAJAFI-TAVANI S, SHARIFI H, NAJAFI-TAVANI Z. Market orientation, marketing capability, and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6,69(11) : 5059-5064.

 
卑立新,焦高乐,马涛
《华东经济管理》 2018年第05期
《华东经济管理》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