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走出误区,开启真正研学之旅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地区选择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各地积极探索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为此,教育部等11个部门于2016年11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研学旅行的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纠正了部分人士对研学旅行认识的误区,为研学旅行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照《意见》,结合近几年各地研学旅行开展的情况,笔者认为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首先课堂教学会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事件),每章至少一个热点问题,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建立科技小组,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自己查文献,确定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及实验方案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专业素养。第二,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即培养了创新能力,也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第三,利用科技文献补充教材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学以致用。

(1) 素填土(Q4ml) ①:土黄-黄褐色,为新近人工堆积形成,松散、湿,由含碎石粉质粘土和强风化泥灰岩碎块组成,碎块粒径1~6 cm,厚度2.5~5.0 m,主要分布于滑坡前缘挡土墙后。

误区一 研学等同集体旅游

近几年,研学旅行成为教育改革新一轮的风口,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但是,受安全因素的制约,学校和班级不敢组织真正意义上的研学旅行。因此,各班级往往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的时间,借助家委会和社会行业,组织亲子游、夏令营、冬令营、营地集训等形式多样的集体旅游项目,并把这些活动等同于研学旅行。这是研学旅行的第一大误区。

《意见》中对研学旅行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定义中包含三要素:一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研学旅行主要的指导者应该是教师,一些夏令营和亲子游中的导游和家长,替代不了教师的教育职能。二是必须集体旅游、集中食宿。研学旅行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因此一般要在工作日进行,且一定要有食宿安排。在时间长度安排方面,原则上省内一次不超过4天,不少于2天;省外一次不超过7天,不少于3天;境外不超过15天,不少于7天。三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研学即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研学旅行基地、走进第二课堂。研学旅行就是在旅途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重在一个“学”字,千万不能走入参观、旅游之后写写读后感的误区。

误区二 研学课程规划随意

《意见》中对研学的目标及课程设计提出了要求:“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做好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构建研学旅行课程框架,是提高研学旅行活动质量的根本保证。具体而言,首先要明确课程实施的目标,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进行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生存技能,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健全学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研学旅行体系。

 

组织研学旅行的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研学旅行的人数明显增加,但整体实施效果和水平参差不齐,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将导游对旅游景点的人文、历史、科普等知识的解说等同于课程,学生走马观花,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的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

误区三 研学只是途中的事

不少人认为,研学旅行就是在旅途中研究、学习,在出发前,教师和家长为学生做的准备常常是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进行的教育无外乎三句话:“好好听老师的话”“去了好好学习”“注意安全”。研学结束后,常常是卸去一身的疲惫马上转入正常的学习。好一点的教师或者家长,会让孩子们谈谈旅行收获,写写游记、观后感。一个人对于知识的获取、个人学习力的提高,三成在于探究问题的提出,五成在于研究性学习,还有两成在于后期的反思、提炼与整合。因此, “研学只是途中的事”是研学旅行的又一大误区。

《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对研学旅行的流程提出了要求。研学旅行课程要分为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阶段。行前,学校要根据研学活动的目标征集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选题课,明确研学旅行的主题与内容,设计路线与行程,并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行前培训。行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研学任务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进行课程实施,确保学生圆满完成课程目标。行后,是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内容。明确研学三阶段的目标与任务,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

全面健康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仅靠教育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作,需要社会机构参与,也需要民间助力、家长支持。学校要积极宣传,主动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努力推进研学旅行课程的不断完善。

当前,国内外齿圈制造工艺普遍存在能耗大、环保不达标等诸多弊端,研发、制造水平均处于较低的水准。而该工艺方案可降低齿圈加工能耗,节约劳动成本,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魏彦文
《教育家》 2018年第17期
《教育家》2018年第17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