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做好融合文章 提升课堂实效—以浙教版五年级下册《西部大开发》一课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 言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应根据实际,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筹,逐步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内资源;因地制宜利用社区资源;合理利用和挖掘多种社会资源。因此如何做好融合文章,提升品德课堂的育人实效,意义深远。笔者将以自己执教过的《西部大开发》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做好融合文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一、学习资源融合:课内与课外相通

鲁洁教授说过:品德课是“儿童学习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的课程”。可见品德课程与社会连接的亲密关系。课内与课外资源的相通相融,可以更好地优化教材内容,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一)与学情相融,精选媒体资源

“西部大开发”这一内容,从学生现实生活的角度看,相对来说是比较远的。笔者在课前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西部的印象只局限于——“西部风景优美”“西部生活贫困”。翻阅教材,教材中以“风景线”和“知识窗”为板块,列举了西部的风景和资源。但仅以此来为西部定义,对西部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是不能形成正确和全面的认知的。在网络等媒体上,有关西部的内容有很多,五年级的孩子网络资源的搜集能力也已经初步形成。因此,笔者在执教前,本着全面认识西部的目标,设计了“西部区域”“西部地形”“西部风景”“西部资源”“西部特产”五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媒体进行课前的资料收集和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对西部不再陌生,在脑海中建立更加丰满而立体的西部名片。

(二)与学科相融,巧借课程资源

品德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德育课程,与语文、心理健康、少先队活动、科学等众多学科都存在不少的交集。如能与这些学科深度融合,巧借这些课程的资源,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西部大开发》为例,在本课教学前,笔者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组课文讲的就是西部。学生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对西部也有了一定的亲切感和认知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加以融合,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开课伊始,课件出示了带有西部地名的四句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在诗中找一找地名,猜一猜它们现在属于哪个省份。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这些省份在中国的版图上都属于西部,再出示语文书第一组课文的单元导读语,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西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用古诗和语文教材的内容来导课,自然而亲切,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与目标相融,深化主题资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检验课堂成效的重要指标[1]

以《西部大开发》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目标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明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如单单讲述西部的区域、风景、资源等,则容易偏离目标。因此,在教学前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选择一方面对西部进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小队活动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充分听取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大家形成了西部地区“区域辽阔”“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共识。然后教师再适时出示一组反映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照片,提出“既然西部地区区域如此辽阔、风景如此优美、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会这样贫穷呢?”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寻找和总结造成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原因。这样有效避免了在课堂上大唱“西部赞歌”,让课堂显得头重脚轻的弊端,而是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学生对西部也有了更客观、更正确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葡萄酒的苹-乳发酵发生在酒精发酵之后,此时葡萄糖基本转化成乙醇,此时乙醇浓度约为12%vol,因此能够进行苹乳发酵的乳酸菌应该具备较强的耐酒精能力。我们按照方法1.2.2对45株乳酸菌进行了耐酒精能力测试,同时以商业乳酸菌株CH35(O.oeni)作为对照菌,进行酒精耐受性试验,结果见表1,对照组为不加乙醇组。

二、学习场景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连

学习场景的线上和线下相连是指将现实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学习融合,通过组织实体教学和在线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学习中,教师以在线学习与指导信息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品德学科的先学后教,为学生在课堂中能真正进入积极的道德学习提供了条件。

(一)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开展课前在线学习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直观性”原则的运用,不断地唤醒、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在直观中孕育深刻。直观和思辨相济,不是简单地对各类媒体资源做叠加呈现,而是整合本课信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以高效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多维度的互动,促使学生发生情感、认知、行为方面的化学效应,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素养提升。

我们可以先通过微课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西部大开发”,通过QQ群或者微信群信息推送,引导和指导学生运用日常能接触到的各种信息手段,如通过手机、电脑、报纸、电视等,开展课前在线学习。

(二)指导信息采集整理,提高预习导学实效

在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主题具备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储备之后,我们可以针对主要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采集和整理信息。教师发布课前自主学习预学单,学生搜索西部的相关知识。初步的搜索会呈现碎片化的结果,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向更明确,比如推荐相关主题网站、借助家长力量等。在预学中,学生产生的新想法和新疑问,可及时反馈给老师。

教师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当时教学课程的相关主题,学生就可以在线提供自己找到的资源进行分享,拓宽其他学生的选择。如学习《西部大开发》一课,在研究西部的区域、地形、风景、资源等方面的时候,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在线上建立小组群,及时分享视频、文章、图片甚至书目专著等,还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个性化的小组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主题内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在线提供资源分享,自由组合探究主题

我们的教育对象——00后和10后,由于其自身都带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资源分享,自由组合,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样,信息技术和品德学科的深度融合,让线上和线下相连,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积累上课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情感储备的过程,拓宽课堂的宽度,让课堂不仅仅是课堂。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进入课堂时,带有各自不同的认知感受和独特想法,对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自我的发现和积淀,有助于提高课堂实效,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

三、学习方式融合:直观与思辨相济

“西部大开发”这个话题,政治性比较强,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懂,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但只要有心留意,我们会发现其实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话题,在我们的身边还是常常被提及的,甚至我们自己都参与过“西部大开发”,只不过,学生自身没有察觉。

(一)图文数字,多维思辨

然而,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师普遍缺乏企业(行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少,传统的偏重理论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大量出现在高职教学课堂,不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完成培养高技能、高水平技术人才的任务;二是教师对高职教学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理论知识讲授过少,所培养的学生技能只针对某一特定工作岗位,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1]。

视频资源通过精彩的画面、动听的语言直接刺激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它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于无形中完成对人的某种教育。尤其是真实反映社会实际的视频,就是一种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

图文数字等不同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开展相应思考:为什么西部地区的收入要比我们低这么多?为什么西部资源这么丰富还会这么贫穷?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这些问题,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去探究西部贫穷的原因,从而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新一代的闽商群体再度崛起,他们利用身处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优势,以众多的中小坐商、行商为主,走南闯北,行销四方,从小商业开始,不断积累,逐步做强做大,呈现日益兴盛的趋势。很多人在赞叹闽商创造财富和取得成就的同时,认为闽商文化、闽商精神中缺少团队协作的精神,甚至认为闽商传统上有一种独立的、不合作的固有性格。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从闽商赖于纵横天下的行销网络构建分析,其实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到闽商团队协作的身影,不管是留守家乡,还是外出闯荡,就是依靠团队协作,他们才能克服困难、站稳脚跟进而发展壮大。

(二)视频资源,共情思考

数字能更为准确和清晰地表现出问题的整体情况。本课在讲述西部贫穷时,笔者出示,西部地区和浙江省的人均收入统计图,并配上数字呈现,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算一算。通过这些数字,学生对西部的贫穷有最全面、最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图片的作用在于直观而形象,但是图片在短短几秒钟的呈现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找到图片的重点。如《西部大开发》中出示西部贫穷的图片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直接领会图片想要表达的内涵。那些凄凉可怜的文字旁白,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图片的情境中,拨动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图片效果就更凸显。

从《西部大开发》教材的设计意图来看,重点板块“认识西部”的设计,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过程。所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用一个综合性的介绍视频,对西部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如此由点到面,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容易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到西部地域的大、风景的美、资源的富,为下一环节的思辨做好铺垫。

(三)全程浸润,孕育情怀

从预学到课堂,全程融合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期取得的效果,不仅仅是达成教材上要求的教学目标,更是要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九十年代后,私人之间走动、亲朋同学来往明显增多,吃罐头的机会也就更多了。想招待客人既不丢脸,又方便省事,就买茄汁青鱼、五香刀鱼、熏凤尾鱼等鱼类罐头。这种鱼类罐头以铁盒或玻璃瓶包装居多。开启铁盒罐头是相当费事,先用刀刃砸开个小口,再用铁钳子将铁皮拽出个大口,才能将鱼块倒出。玻璃瓶上的铁皮盖也不好启,一般用螺丝刀或剪子撬,动作一定要慢,稍不注意,就有受伤的危险。

以《西部大开发》为例,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开放教学时空,在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灵敏度、采集信息的准确度、运用信息的高效度等信息素养的同时,在学生心中产生一份西部的关怀。这份情怀在课前开展个性化选择学习的时候就埋下种子,在课中深度融合,共知共情过程中撒下肥料,最后结课,我们一起洗尽铅华,回归为西部孩子进行的“爱心商贸节”,更是让这份情怀在心间滋养。相信它定会随着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在社会性发展的成长道路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是我们想要留给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是转基因农产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二条规定,农产品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而转基因农产品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所获得的具有特定性状的改良生物品种[1]。

“2016年的成果‘电力作业安全预警装置’从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出发,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荣获全国第二名,并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可以看出,云南电网公司在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云南省科技厅龙云峰副处长认为,云南电网公司建立了成果筛选、评估、转化的内部机制,依托子公司和公有平台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多途径对接科技成果供给需求,初步打通电网企业内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路径和模式,构建制度支撑和服务转化的良好环境。

结 语

总而言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品德课教师要努力做好融合文章,采用学习资源融合、学习方式融合、学习场景融合的方式,打造生动有趣、高效和谐的课堂,优化教学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滕芸.增强课堂实效,提升课堂价值[J].新教育,2016,(10):72-73.

 
杨海华
《名师在线》 2018年第14期
《名师在线》2018年第1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