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的主要渠道 ——基于29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与“全盘西化论”相呼应而出现的一种借否定中国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进入21世纪以来,这股错误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并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步蔓延至高校校园,其歪理邪说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恶劣影响。

研究现状回顾与问卷设计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起源于19世纪,却在信息化的今天获得迅速传播,再次沉渣泛起,兴风作浪。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目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也广泛展开。一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找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揭露其唯心史观的本质。二是探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与危害。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民族英雄,歪曲和丑化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进而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三是探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四是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途径的探讨。从以上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深入且广泛,但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度还不够。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历史观影响着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历史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只有在明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的媒介和渠道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找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的有效对策,从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基于此,本研究在对全国29个高校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渠道。

课题组成员在全国各地29所高校发放问卷共2 900份。回收问卷2 849份,其中有效问卷2 731份,有效率约为94.2%。为了较为全面、系统考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的发放充分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区域、不同高校层次等变量的影响,尽可能做到分布均衡。其中,男生1 240人,约占45.4%;女生1 491人,占54.6%。文史类学生1 089人,约占39.9%;理工类学生1 177人,约占43.1%;农医类学生149人,约占5.5%;其他学科的学生316人,约占11.5%。为了分析的方便,也考虑到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把本科一、二年级的学生合称为低年级本科生,这一群体人数1 340人,约占49.1%;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合称为高年级本科生,人数共882人,约占32.2%;硕博士共509人,约占18.7%。在高校选择上,兼顾东中西部不同区域,而且考虑985、211、一般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尽量覆盖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理工类高校、体育艺术类高校以及专科院校。其中, 985高校4所,211高校6所,一般本科院校17所,专科院校2所;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9所,中部地区高校14所,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6所。

大众传媒——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渠道

任何社会思潮都是通过传播,逐渐被人们认识了解,进而形成一种社会潮流。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性是社会思潮固有的特性和内在运动方式,贯穿于社会思潮运动的全过程。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指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比较简单,受众面较小。大众传播则是通过报刊、译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传播媒介,向社会公开表达和传递特定信息和思想的全过程。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复杂,受众面较大。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这两种传播方式共同发挥着作用,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赖以运行的基础。其中,大众传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据统计[3],2013年,中国共有报纸种类1 821种,期刊种类9 941种,出版社数量583家,影像制品出版单位383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87家,广播电台数量153家,电视台数量166家,广播电视台数量2 207家,2014年,网站点数量达335万个,网民总人数达64 900万人。可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广播、电视、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知识结构、传播着新思想、塑造着新理念。与此同时,影视、书籍、网络等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载体。

()纸质媒体渠道

虽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以报刊、期刊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一些在境外出版的关于中国政治、历史类的书籍,通过篡改中国历史事实、抹黑中国领导人等手法,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制度。这些书籍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中国大陆,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当问到“是否喜欢看一些国外(或境外)出版的中国政治、历史类书籍”时,47.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籍,高达52.5%的受访者表示看过这方面的书籍。而获得这方面书籍的途径多样,29.3%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朋友熟人获得,9.6%的受访者是自己从旧书摊等地方购买获得,还有13.6%的受访者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图1)。

  

图1 对是否看过国外(或境外)出版的中国政治、

 

历史类书籍的受访者统计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虽然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人际传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群体诸如教师、同学、父母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知。

()影视节目等数字媒体渠道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一般要经历三个层面。一是信息的制造者,二是一般知识界,三是普通民众。信息制造者一般是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少数学者或“专家”,这是最高层级。他们负责从学术的角度“生产”各类核心观点,构建“理论体系”,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源头。由于理论大家的观点通常比较晦涩难懂,普通民众难以理解。这就需要一般知识界的少数知识分子在吸收上一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造,对这些晦涩理论进行转化包装,将其转化为诸如影视节目、学术讲座、时事评论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三)创造性。从“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实践运用和创新这些词汇。如果小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他人的音乐作品,而自己不进行实践与作品创新,那么,也就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已。对此,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性的帮助,以树立学生的创作信心。其次,对于学生创作的作品,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不能挖苦学生,要学会赞扬与激励,以此为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有效培养埋下伏笔。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都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父母或家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该问题的认知。在调查中,当问到“您的父母(或家人)是否经常和你聊起政治历史类话题,他们的看法是否会对您的观点产生影响”时,12.2%的受访者表示会经常聊起,而且对自己的影响很大;15.3%的受访者表示偶尔聊起,但对自己影响很大;5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聊起,并会对自己产生一些影响;16.5%的受访者表示家长从来没给自己聊过这些话题,也不会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父母对一些热点问题的看法会对子女产生较大影响。如果父母认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某些观点,也会不自觉地在谈话中把自己认同的观点传递给子女。

()互联网新媒体渠道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会借助网络大肆传播。因而,人们在理论界、学术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媒体背景下的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劣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时尚元素”的包装下粉墨登场,他们通过网络“恶搞”、调侃甚至丑化英雄先烈和历史人物,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客观中立的叙述,以质疑代替解读,这对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网民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点在调查中也有体现。当问及如何看待网上所谓的“历史真相”“鲜为人知的历史”等关于历史问题的“解密”“披露”“口述”之类的资料时,仅有11.5%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高达47.5%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还有39%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道理。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网上流传的一些所谓“解密”“披露”“口述”之类的资料有一定兴趣,并表示认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摇摆不定,如果不进行积极引导,很容易接受网上的一些所谓“解密”资料,从而认可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的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除了形色各异的网站向网民提供资讯外,还出现了各种交流工具,如QQ、BBS、微博、微信等。其中微博和微信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一些公众类账号和朋友圈转发的文章逐渐成为许多手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调查发现,10.9%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过很多历史类公众账号,并经常阅读朋友圈中转载的一些历史类文章;48.1%的受访者表示关注过一些,但只看自己喜欢的问题;30.7%的受访者表示没专门关注历史类的公众账号,但偶尔会看一些朋友圈的信息;仅有10.3%的受访者表示不感兴趣,从来不看。由此可见,微博、微信等交流工具对网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各种社会思潮也在通过微博、微信大肆传播。由于网络具有联系社交性的特点,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可以在同学、同事、亲朋好友之间交流,人们的戒备心大大减弱,信息的可信度增加。

1.2.3 生产技术落后 技术是促进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青海藏羊肉氨基酸丰富,种类齐全,接近理想蛋白质模式且蛋白品质优良、肌间脂肪含量适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尤其Mg、Mn 含量丰富[3],是生产开发绿色保健食品的最佳原料之一,但由于青海省加工企业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力量不足等的原因,制约了对藏羊肉功能成分及其提取分离方法的研究,缺乏相应保健产品的开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呈现裂变式发展,它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在给媒体格局、舆论生态、思想观念带来全方位变革的同时,互联网也逐渐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由于形式多样、传播快捷、受众广泛,深受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喜爱,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互联网普及率55.8%。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5小时,即网民每天平均上网接近3.8小时[6]。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的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通过网络大肆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使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信息在极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很快造成负面影响。

2)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中其元器件损坏也是常见故障之一。造成这种故障出现原因主要是工作时间过长,使用频率过高,继而导致内部负荷过大,元器件出现损坏。元器件损坏引起的跳闸等问题,会直接造成整个电力系统出现安全事故。

综上可知,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存在各种弊端和不足,因此不断探讨新的供给模式。从供给主体来看,多主张由单一模式转向多中心模式,包括以政府为主导,多方进行合作和参与。在选择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时,应有先后次序,比如有人提出教育优先。在运作过程中,有人主张进行市场化运作。在供给导向上,多主张以农民需求和农民满意度为导向。

人际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在学校的接触群体主要有普通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同学,这些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关注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调查表明,37.7%的受访者表示普通任课教师对历史事件或热点问题的看法会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60.6%、16.6%、30.5%的受访者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辅导员、自己周围同学的看法会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图3)。

()高校教师群体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能给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而且能使大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但由于高校思想环境相对宽松,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容易渗透进来,在高校校园产生不良影响。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就特别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7]。在调查中,当问及“在学校教育中,对您的历史观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时,受访者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科类课程、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专家讲座的比例分别为55.1%、43.5%、42.4%和37.4%,还有29.8%和27.5%的受访者分别选择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类考察活动(图2)。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形成影响最大,其次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平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专家讲座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不断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图2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

在大众传播发达的今天,人际传播作为最简单的沟通交流方式,仍然是传播思想的重要渠道。人际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对思潮的认同度和理论阐释能力以及传播者自身的影响力密切相关。人际传播的传播速度也不可小视,高校教师以及影响力较强的大学生对某些观点的认同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图3 对大学生历史观影响的主要人群

可见,教师群体对学生历史观的影响较大。但不容乐观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学生关心的历史问题做出全面、系统、准确、及时的回应;还有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面狭窄,要么马克思理论功底欠缺,要么近现代史底蕴不够,无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有力批判。甚至有极少数老师背弃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课堂原则,在课堂上“呲必中国”,揭露中国社会当前种种不公正、不公平的丑陋现象,故意掩盖中国的光明面和进步面,大肆鼓吹西方的各种先进性,有的老师还把自己认同的一些错误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向学生做倾向性的引导,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产生不良影响。在调查中,当问及“您如何看待专业课堂上,有些老师大肆鼓吹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时,32.1%的受访者表示反对,20.2%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高达44.5%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道理,3.2%的受访者完全赞同。可见,课堂上老师的观点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小影响,大学生还会把这种对社会片面、非理性的认识带入社会。

()同学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但影响着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且侵蚀着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它对历史进行片面的、主观臆想的解读,主张用历史选择论取代唯物史观,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遵循的复杂性思维方式是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造成大学生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的混乱。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历史功绩,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造成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极大打击了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历史虚无主义还对我国的历史进行恶意编纂,贬低中华文化,极力鼓吹西方文化,弱化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侵蚀了中华民族的脊梁,降低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期待。总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因而,要探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渠道,进而斩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源头。

大学生就处于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过程中的第二层级。他们一方面受到来自最高层级“理论大家”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宣扬的影响,同时受到同一层级少数知识分子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观点鼓吹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抵制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害,但也有部分学生受到影响,甚至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这点在调查中也得到印证。大部分大学生在对一些历史记录节目、影视作品、历史讲座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甚至部分同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在调查中,当问及是否认同“历史记录类节目反映的都是真实的历史”时,有5.4%的受访者表示完全赞同,74.7%的受访者表示部分同意,还有12.7%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7.2%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目前,国内出现一些通过“恶搞”历史以博取眼球、提高收视率的影视作品,对这些“恶搞”作品,55.9%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23.8%的受访者表示部分同意,18.2%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还有2.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赞同。还有一些人为了“标新立异”,“戏说”历史,甚至“胡说”“恶搞”历史,将历史事件剥离特殊的历史语境肆意发挥,无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进程中的功过是非。针对这种现象,32%的受访者表示坚决反对,39.8%的受访者表示部分同意,25.2%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楚,还有3%的受访者表示完全赞同。可见,针对这些“戏说”“恶搞”的历史作品,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反对,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无所谓甚至接受,这是非常危险的。而戏说历史、臆造历史、颠覆传统、解构英雄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情绪上的表现。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戏说”历史是对历史的丑化,恶搞英雄人物是对民族精神人物的颠覆。正如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所认为的:“质疑历史应有底线,对于那些经过历史评定的、民族达成共识的,进而成为整个社会象征符号的历史人物,不可随意触碰,这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本价值。”[5]

由此可见,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对这些境外(国外)出版的有关中国政治、历史类书籍很感兴趣,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当然,这些境外(国外)出版的书籍并非全部有问题,但也有多部历史虚无主义的作品。例如张戎和乔·哈利戴合著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通过伪造、剪裁、曲解、滥用史料,把历史发展完全归结为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认为中共、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是莫斯科阴谋制造的结果,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并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构建历史评价标准并进行历史评价,认为毛泽东成为革命领袖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偶然的,是阴谋活动、玩弄权术的结果,作者按照自己的预设彻底颠覆了毛泽东的正面形象。再如李泽厚、刘再复的《告别革命》一书,对近代以来的一切革命进行了否定,“认为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改革才是一种能量的滋润,改良可以成功,革命一定失败” [4]。总之,这些作品打着重新解读历史、解密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的旗号,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有一定的迷惑性。而广大青年学生容易被新鲜观点吸引,同时辨别能力有限,需要积极引导。

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身边同学尤其是影响力较强的同学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会对其他人产生直接影响。在调查中,当问及“与同学好友的私人聊天中,有些人发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是否会对您产生影响”时,19.9%的受访者表示有些同学的观点会直接影响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47.2%的受访者表示虽然大家经常谈论这些话题,但对自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27.6%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听到人谈,但自己不会当真;仅有5.3%的受访者表示不感兴趣,不太乐意与人讨论这种话题。可见,同学好友之间关于某些问题的看法都会对彼此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影响力较强的同学认可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并有意传播,其影响力不可小视。

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程。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地理教学的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学生的特点,发现教材的变化,探索出符合学生和课改要求的新教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这个过程中,既有付出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也深深体会到地理教学的乐趣,同时发现教学中总有挖掘不完的东西,时时刻刻都有超越自我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媒介和途径。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聚合性高、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形式多样以及传播面广等优势,加上约束监督价值尚不完善,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主渠道,也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提供了便利。因而,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强化网络法制化建设,从源头上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路径。同时,要以互联网技术、云平台和大数据为后台,积极探索建设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危害大学生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纵观进博会上的各国展台,国外“特产”能在中国市场立足,除了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外,自身优势也很重要,其在加工、包装设计、市场细分等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拿泰国烧烤椰为例,普通的椰青经过烘烤,去除了纤维部分,留下的完整部分可以保鲜6个月。此举并未涉及什么技术难题,却使产品实现了从普通水果店铺到超市精品零食货架的跨越。又如,大洋洲一款针对孕妇的奶粉,打出“愿你生子归来,依然少女身材”的广告,十分引人注目。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其中,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会对他们产生直接影响。部分教师由于理论水平有限,或因个人境遇对社会不满,易把个人情绪带到课堂上,从而传播不良思想。因而,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历史理论素养势在必行。高校可以采取名家讲座、系统培训、轮流进修等形式,构建系统化的教师史学素养提升培训机制,使教师对各种不良思潮形成正确认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学生的历史自觉与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传播核心价值观和正确历史观的重要使命,更要发挥积极作用。思政课教师在强化自己理论修养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还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依托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开展宣传党史、国史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专家讲座,开设各种论坛,使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想的真面目。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反思历史、学术创新的名义,用哗众取宠的观点、虚张声势的或者大众化的表述吸引眼球,通过似是而非的论证对主流意识形态观点、既有的历史结论进行否定。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切合了猎奇求新的心理,并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大肆传播,产生了恶劣影响。因而,从传播媒介和途径上切断其传播之源,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

[3] 崔保国,何丹嵋.201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大趋势[EB/OL].(2015-06-15)[2017-08-16].http://www.cssn.cn/dybg/dyba_wh/201506/t20150615_203501

4_6.shtml.

[4] 梁祝.详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EB/OL].(2013-08-12)[2017-08-20].http://www.71.cn/2013/0812/727463.shtml.

[5] 蒋波.抹黑英雄恶搞历史成网络公害[N].人民日报,2015-06-25(02).

[6] 刘强.中国网民达7.72亿手机网民占97.5%[EB/OL].(2018-01-31)[2018-02-01].http://mil.news.sina.com.cn/2018-01-31/doc-ifyreuzn0529498.shtml.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7-08-25] .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胡春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