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汉代乐器溯源及其演奏伎艺的丰富与发展 ——以琴、笛、鼓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我国古代,器乐种类繁多。古籍上经常述及的就有鞉、鼓、椌、楬、埙、箎、钟、磬、竽、瑟、琴、箫、管、和、相诸名目,品类之多,令人叹服。而且,各种器乐,由于所用材质不同,又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之说。这类乐器,发声淳朴素洁,是道德之音,配之以手执干戚(盾牌、斧头)、旄狄(用鸟类羽毛及旄牛尾装饰的旗帜)的队伍,使之文、武相杂。

2.2.2 立木蓄积量样方数据。使用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提供的阿荣旗林业小班调查数据。对数据进行投影转换,转换为CGCS2000投影。

其实,古时的乐舞,分作文舞、武舞。文舞执羽旄,武舞的舞饰乃是干戚。《礼记·乐记》谓:“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1]1545意思是说,演奏雅乐,按照节奏表演歌舞,使得队伍齐整,容貌庄严,俯仰屈伸,进退有致,所以用来供奉先祖,以示虔敬。而铿铿钟声,发出号令,以振作气势,壮大声威。磬声轻清,听之能尽职守分,为国效力。弦乐之声,哀怨婉妙,听之品行端方,守礼尽职,向慕仁人君子之道,不为外物所移。竹声有总持聚积之意,听竽、笙、箫、管之声,能思及为国聚敛钱财。鼓鼙之声喧闹,使人欢然而动,闻声自然思及将帅聚集。如此看来,各种乐器的演奏,“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1]1541

既然有那么多乐器可供演奏,而且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那么,这诸般乐器大致产生于何时?在后世的演奏方面有什么特色?这正是本文准备讨论的问题。当然,对于那么多的乐器,不可能逐一论述,仅择其对当今歌场影响较大者论之。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理论与实践操作成绩,在教学实验结束后,观察组学生急救理论知识与技能考试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的起源与雅乐流布

“琴”,产生年代甚古。《说文解字》引古文有此字,认为:“琴,禁也。神农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弦。”或称琴乃伏羲所制作。虽不能尽信,但从古文(春秋战国时文字)中即有此字来看,起源的确很早,且成了士大夫阶层不可离身之物,以至有“士无故不徹琴瑟”(《礼记·曲礼下》)之说。其地位与玉相仿佛。到了后代,更成了书生、仕女随身相伴之物,衍生出了司马相如弹《凤求凰》以求配偶、崔莺莺夜听琴(《西厢记》)、陈妙常琴挑(《玉簪记》)诸多凄美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许多名人的生活,也多与琴相关。据西汉刘向《说苑》卷三说,曾参在锄瓜时,不小心将瓜秧的根给刨断了,他父亲曾皙很生气,随手拿起大棍子打他。曾参被打昏在地,半天才醒过来。然而,他并未因父亲不分青红皂白动手打人而介怀,反而主动跑到父亲跟前赔罪说:“方才我惹父亲您生气了,父亲用力教训我,没把您气坏吧!”回来后,鼓琴而歌,想让父母听到他的歌声,知道他对父亲的责打毫无怨言。鼓琴而歌,成了儿子向父亲表白以求得家庭和谐的一个手段。《列子·汤问》不仅记载了郑师文向著名琴师师襄苦学操琴的经过,还述及了一则钟子期善识音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2]

保留村庄传统的风格,院落主房鼓励采用全坡屋顶形式、配房采用半坡或檐口屋顶形式。利用砖雕、(仿)木檩、椽子等特色构件丰富檐口形式。全坡半坡形式选用轻钢屋架,屋面瓦鼓励选用灰色系瓦面。根据农户需求,预留加装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等位置。

据此而论,笛之制作,似成熟于汉武帝时,且有的是从羌人中传出。《乐书》从其说。但又将此管状乐器区别而分称之,谓:

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的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

这些事例说明,琴之类的丝弦器乐,既是文人、仕女休闲之时的自娱之具,也可以用于较大祭祀场合的演奏。前者大多是当事者独自演奏,但用于祭祀时,则往往是“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墨子·非乐上》),而且还配以文舞、武舞以助其势。丝声哀怨、轻清,清雅婉妙,“含志不可犯”[1]1541,故闻丝声“能立廉隅不越其分也”[1]1541。缘此之故,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第六》谓:

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非必陈设于宗庙乡党,非若钟鼓罗列于虡悬也,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8] 209-210

、“的演化与军乐演奏

“笛”这一吹奏乐器,出现得时间也比较早。《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引《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9]2617今本《史记》无此段文字,此似由《吕氏春秋》钞撮而出。该书卷五《仲夏纪·古乐》记曰: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xiè)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10]

显然,《太平御览》所述,当由此而来,不过文字稍简耳。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并未言伶伦取竹是为造笛,充其量不过是在制作区别音调的“筒”或“管”,与后世之校音器有些相似。可见,如果将笛的产生断定在黄帝之时,显然难以说通。应劭《风俗通义·声音第六》载曰:

《乐记》:“武帝时,丘仲之所作也。笛者,涤也,所以荡涤邪秽,纳之于雅正也。”长一尺四寸,七孔。其后又有羌笛,马融《笛赋》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音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材以当挝便易持。京君明贤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8] 211

至于“鼓”,起源也相当早。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14]显然,此处之“夔”与《尚书·舜典》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掌乐之夔并非一人,两者相去甚远,且前者为牛形之足兽,后者为帝舜的乐官。此事,清人马骕《绎史·卷五·黄帝纪》引《黄帝内传》云:“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15]这类记载虽多夸饰之词,但以夔牛皮制为鼓,以兽骨作鼓槌,当是事实。足见鼓起源甚早。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7]307

三孔为籥(yuè),文舞执之,邠人吹也。五孔为篴,祴(gāi)乐用,周师掌之。六孔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调,汉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长笛,一定为调,合钟磬之均,各有短长,应律吕之度。雅乐部内咸用之也[9]2617

此则文字明言,笛之长短不同,名称各异,演奏之场合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如“琴”一样,皆用之以雅乐。

上文中所说“祴乐”,即祴夏之乐,乃古代九夏乐章之一,见《周礼·春官·鏄师》。《周礼》本段之《疏》云:“宾醉而出,奏祴夏者。”笛子等管状乐器的演奏,似主要用于宴会送客之时。1979年,国家文物部门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里,发现有一批“远古竖吹骨笛,共16支。其形状固定,大多为七孔,在有的音孔旁还可以看到钻孔前刻划的等分符号,个别音孔旁还另钻调音小孔。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经测试鉴定,已至少具备六声音阶,甚而可能已具七声音阶,可以吹奏旋律” [11]2624,距今已达八千余年。这一所谓的“笛”,竖吹,近似于后世之“箫”。古时的“箫”,乃分作两种:一为“排箫”,“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8]212。《说文》的表述与之相类。一为直吹单管乐器,吹孔在顶端侧沿,正面为五孔,背面一孔,初名长笛,也叫作洞箫。与后世所称“笛”,形制有别。就此而论,视地下发掘的竖吹器乐为现代意义上的“笛”,似有不妥。

据《乐书》所载,“籥”与“笛”,形制虽相似,但并非一物。“籥”,《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籥者何,籥舞也”注曰:“籥所吹以节舞也,吹籥而舞,文乐之长。”这是说吹籥以作文舞之伴奏,也是文舞之舞饰。《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右手秉翟。”《诗集传》注曰:“执籥秉翟者,文舞也。籥如笛而六孔,或曰三孔。翟,雉羽也。”《毛诗正义》释“籥”曰:“以竹为之,长三尺,执之以舞。”并引郭璞注云:“形似笛而小。”《疏》云:“《正义》曰:籥虽吹器,舞时与羽并执,故得舞名,是以宾之初筵。”《尔雅》卷五“大籥谓之产”注曰:“籥如笛,三孔而短小。”《疏》则谓:“籥,乐器名。其大者名产,其中者名仲,小者名箹。”且又有三孔、六孔、七孔之说。由上述可知,“籥”在古人的语境中,三孔、六孔、七孔不等,形似笛而非笛,既是吹器,也是舞饰。当手执籥起舞时,它所起的作用与“翟”(雉尾)是相同的。就此而论,《乐书》视孔数多少来区分“籥”与“笛”是不妥当的。再说“篴”,乃与“笛”同。《玉篇·竹部》:“篴,同笛。”《周礼·春官·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注曰:“杜子春读‘篴’为荡涤之‘涤’。”“籥”“笛”等乐器并列,说明“籥”并不是“篴(笛)”。如此看来,在初始之时,古人为乐器的命名还是有些混乱的。既称“三孔为籥”“五孔为篴(笛)”,而笛、籥又皆有六、七孔者,则又如何区分,岂非难事?

这里可以得到被控对象水浴温度的数学描述,而对于一般的温度对象都是滞后的,那水浴温度的数学描述可以近似地串联一个惯性环节,τ为时滞常数,即:

“笛”又与“管”相近,据《韵会小补》载:“《乐器图》有义觜笛,谓笛上别安嘴也。”(图1)。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及各相关地方政府(管委会)官方网站为主要来源,查找2013年以来健康旅游相关政策、创新举措及实施效果。以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1年)开展的总共超过2000份旅游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和中国卫生杂志等有关健康旅游的报道与分析,进行鉴别、分类和归总,保证资料的全面、真实和客观。

  

图1 笛示意图

图1形制的器乐,至今在徐州城乡的各种庙会仍时有发售。这种类似形状的笛,有义嘴,为竖吹,乃五音孔,只能吹奏简单曲调,供小儿戏耍。唯形制与图1稍异,义嘴乃安置于笛之顶部。“管”较之古竖吹乐器,有时多出一义嘴。《风俗通义·声音第六》引马融《长笛赋》云“剡其上孔通洞之”[8]211。“剡”(yǎn),削。《周易·系辞下》“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即此意。就文意来看,似仍是竖吹。有人称,笛由竖吹改作横吹,很可能与汉代流行的横吹曲有关,但史料佐证不足。葛洪《西京杂记》卷三载:“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 [12]18-19此处是说玉管,并非称其为“笛”。

戚夫人侍高帝,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12]19-20

其实,笛这一乐器,“五音是备,六孔斯设”,“忽从弄而危短,乍调吹而柔长”,“既逐舞而回袖,亦将歌而绕梁”(傅《笛赋》)。不仅用于马上之曲,也用于祭神时之演奏。《西京杂记》卷三载:

据《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引《乐纂》:“司马法:军中之乐,鼓笛为上,使闻之者壮勇而乐和。细丝高竹不可用也,虑悲声感人,士卒思归之故也。”[9]2618此段文字明言鼓、笛用于军乐,以鼓舞士气。该书又称:“横笛,小箎也。汉灵帝好胡笛,有胡笛箎出于胡吹,即此也。梁胡歌云:‘快马不须鞭,拗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傍儿。’此歌辞元出北国,知横笛是北国名。今横笛皆去义觜,其有觜者,谓之义觜笛。”[9]2618大致是说,横笛由胡地传入,出现于东汉灵帝时。其说似乎去事实不远。然而,横吹是竹笛之别称,又叫横笛,是与竖吹者相对而言。横吹曲,是由鼓吹曲演化而来,为军中之乐。“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13]汉武帝时,李延年曾根据胡曲创作横吹曲28解(段)。即以横吹名曲,说明该曲的演奏,横笛当是其中之一。所以,稍后出现的“大横吹”“小横吹”,均有笛、箫参与演奏。如此看来,汉代前期已出现横吹之笛当是可能之事。至东汉灵帝,则流传更广。这一推测,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可见,吹笛与击筑,也可用于神前。

1.师:茉莉,你们有没有见过?学生说说自己的印象。这篇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茉莉的?默读课文,仔细地、从头到尾寻找出课文中提及茉莉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的产生与演奏功用

在全省国土空间基础数据共享应用现场会上的讲话(张国斌) ........................................................................4-8

听其音而识得其中之含义,真可称得上知音。《孔子家语》《吕氏春秋》《说苑》等,均载及此事,足见此故事流传之广。《说苑》还记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亦治单父,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处,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3]“弦歌而治”,遂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一段佳话。其实,此故事似有前人之影子。《艺文类聚·卷四十四·乐部四》引《礼记》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4]宓子贱任单父宰弦歌而治,与舜之事就十分相近。所以,弦歌有时又是安定祥和的象征。在汉代,“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及[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娱”[5]254。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六“散不足”也称:“卿大夫有管磬,士有琴瑟。”[6]可见,鼓琴已成了许多读书人生活的常态。而且,若擅长鼓琴这一伎艺,还可能为自身生活境况的改变带来某种机遇。《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君》记曰:

鼓的用途很广。据说,远古之时,“尧置敢谏之鼓”(《邓析子》),鼓励人们提意见。相传,鼓还用于一般工作间隙中。《汉书·武帝纪》“夏后启母石”颜师古注曰:“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7]385其中叙及涂山氏闻鼓声前来送饭,禹跳石而误中鼓,涂山氏见禹变为熊而化为石。鼓,则成了世所流传的大禹故事的一个重要节点,值得关注。而且,禹化身为熊,于轘辕山开山凿石以通水道之事,亦为后世小说所采用。《西游记》第六十七回,叙猪八戒等路经稀柿衕,因落柿填满山谷,故一路污秽,臭气熏人。面对此情,八戒在悟空的怂恿下,乃现出本相,用头拱出一条西行之路。这一情节,当由大禹之事化出。该传说对通俗文学之影响,由此可见。甚至,东汉时还出现讲学也须鸣鼓号众之事。《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五·学部九》引谢承《后汉书》曰:“董春,字纪阳,少好学,究极圣旨,后还归,立精舍,远方门徒学者常数百人。诸生每升讲堂,鸣鼓三通,撗经捧手,请问者百人,追随上堂难问者百余人。”[9]2765

鼓,“所以检乐,为群音之长也”[9]2624。这一打击乐,兼有节制众乐之作用,但更多用于祭神活动,且常与钟互为配合。在天韩(今辽东地),腊日祭祀,便击鼓,故有“腊鸣鼓,春草生”之说。《风俗通义》所述,“众巫数十,帷帐钟鼓,方数百里皆来祷祀”[8]228,即是其例。所以,“建钟鼓,列管弦”[5]9,“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5]84,成为祭祀或宴饮之时常用的奏乐形式。而且,鼓有多种样式,形式各别,用途也各异。《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二·乐部二十》引《大周正乐》曰:

刘贶曰:鼓,动也。冬至之音,万物含阳气而动。雷鼓八面以祀天,灵鼓六面以祀地,路鼓四面以祀鬼神。夏后加之以足,谓之足鼓。殷人贯之以柱,谓之柱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后世复殷制建之,谓之建鼓。鼓高六尺六寸,金奏则鼓之。傍有小鼓,谓之应鼓,以和大鼓。小鼓有柄曰鼗,摇以和鼓,大曰鼙也。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齐鼓,如漆桶,大一头,设齐于鼓面,如麝齐,故曰齐鼓。

又曰:马上之鼓曰提鼓,有木可提执。施于朝则登闻之鼓,敢谏之鼓是也。施于府寺曰朝鼓。在村墅曰枹鼓。枹,一作桴,调击鼓物也。在边徼曰警鼓[9]2625

建鼓,即“植而建之”者,是由殷时“贯之以柱”之“柱鼓”发展而来。然古书很少记载建鼓演奏之情状,但汉画像石中多有表现。如江苏徐州出土的画像石(图2)[16]149:中间竖一建鼓,鼓座似一绵羊形,鼓两旁各立一人,双手均持鼓槌,左边者左手高举,右侧者高举右手,身躯后仰,面部一侧朝天,似在蓄力待敲,神采生动。山东微山出土的汉画像石(图3)[16]138,“中下层中部置一建鼓,两人骑兽击鼓,建鼓上下两侧有五女起舞。中层左面有三伎人,其中一人单手按在另一人头上做倒立表演;右面有一人弄丸,两人执剑盾对舞。下层左右各坐三乐人” [16]138。此建鼓,与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略有不同。建鼓似悬于厅堂之上,击鼓者乃骑兽而敲击鼓面,似在节制其他伎艺的同场表演,是建鼓敲击与各种伎艺表演的综合演出。

  

图2 江苏徐州出土汉画像石(建鼓)

  

图3 山东微山出土汉画像石(建鼓)

刘恩伯编著的《中国舞蹈文物图典》所收墓室壁画、雕饰中的建鼓表演者,有的双腿叉开,身躯或前倾或后仰;有的两腿一跽一伸,腾身而起,手中所执鼓槌上下腾挪,充满张力(图4) [16]181

  

图4 墓室壁画、雕饰中的建鼓表演(建鼓)

  

图5 墓室壁画、雕饰中的建鼓表演

图5[16]186左侧于建鼓左右方似各设一小鼓,与《大周正乐》所记“则鼓之傍有小鼓”相符,此为应鼓。大小鼓音相应,高下错落有致,演奏愈发精彩。右侧鼓座为二层,底座为怪鸟形,中作马状,二鼓者单脚踩马上作击鼓状,似将杂技伎艺掺杂其中,难度颇大。可见,建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自身的表现内容,使之愈发精彩。

古时乐器繁多,限于篇幅,不可能一一叙及,只能择其要而论之,以见伎艺演奏之大略。

由上述可知,我国的许多乐器,虽然起源很早,但由发展至成熟,却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段。起初,相近乐器的名称,区分并不十分明晰。如“笛”与“管”、“篪”与“籥”,就有不少相似之处。“笛”分两类:一为雅笛,一般五孔,亦有六孔、七孔者;一为羌笛,乃三孔。那时竖吹的亦名为“笛”。而“管”,《说文》:“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诗·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郑玄笺曰:“管如篴(笛),并而吹之。”而“篪”与“籥”,又与“笛”“管”形制相似。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创制乐器时,就已明白

在传统的印象里,老牌国企有很多体制机制上的禁锢,容易被束缚,缺少发展动力,但是北人智能却不然。“我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市场化机制。”陈邦设认为,印刷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企业的经营团队要对市场有准确的把握。建立市场化的机制有利于让更多人体验到市场的冷与热,让更多人感受到市场的压力,也让员工能及时捕捉到市场带来的机遇。“这些都是从多年经营思考中凝练出的经验。”多年来,北人智能不断改革调整,最终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化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业绩为评价标准,让员工既有压力也有动力。

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道理。当发现了气孔能变奏不同的音调之后,便逐渐琢磨出器乐的形体长短、音孔多寡、管之粗细在音色调节方面的主要作用,这是非常难得的。

全民皆兵的阵仗,令“顽固”的古城物业人员惊呆了,一见华为的人都掉头跑。毕竟,从没见过这么能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的,还团伙作战围追堵截,简直太可怕了。

大量的文献记载证明,许多民族乐器,是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并完善的。如“箫”,本有两种,上文已述及。其起源甚古,或谓伏牺氏制作16管箫,或称为舜制作,“象凤翼,十管”。《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一·乐部十九》引蔡邕语曰:“箫,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以蜜蜡实其底,而增减之则和。”[9]2620而“竽”,亦是23管(或36管)。“笙”,则为13或19管,亦“象凤之身”。此后,编竹为之的“箫”以及似“笙”而略大的“竽”,均渐渐淡出古乐器行列,而为“笙”所取代。而“洞箫”却沿用至今。人们正是在长期的乐器演奏中,逐渐发现了何者为优、何者为劣,从而完成了乐器种类的整合与演奏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8.

[3] 刘向.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5.

[4]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79.

[5] 刘安.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89:254.

[6] 百子全书:上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1.

[7]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赵晔,应劭,崔鸿.野史精品:第1辑[M].长沙:岳麓书社,1996.

[9] 李昉,李穆,徐铉,等.太平御览: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 吕不韦.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1989:34.

[11] 杨健民.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21.

[12] 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309.

[14] 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48.

[15] 马骕.绎史: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2:34.

[16] 刘恩伯.中国舞蹈文物图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赵兴勤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