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汉英时体表征差异的认知分析 ——以“了1”的英译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体在汉语中也被称作“动相”[1]“情貌”[2]“态”[3]等。吕叔湘[1]、陈平[4]、龚千炎[5]认为,汉语既有体又有时;高名凯[6]、王力[2] 、Lin[7]却认为,汉语只有体(aspect),而没有时(tense)。尚新[8]指出,汉语是一种体突显的语言。相比之下,英语语法历来重视对时的研究,Celce-Murcia 和 Larsen-Freeman[9]区分三种时,Curme[10]区分六种时、Lattimore[11]区分八种时,还有十二种时[12]、十四种时[13]、十六种时[14-15]的说法。直到近代,部分学者[16-18]才从传统英语语法的时系统中区分出体这一语法范畴。由于时在英语语法中的重要地位,Bhat[19]、尚新[8]认为,英语是一种时突显的语言。

汉语体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动词之前的“有”“在”和动词之后的“了”“过”“着”[20]。本文拟以完成体标记“了1*本文有关“了1”的平行语料由刘泽权、刘鼎甲两位先生提供,笔者深表谢忱。的英译为例,阐释汉英两种语言在时体表征上存在差异的背后认知动因。为避免单一译本可能存在译者语言表述风格上的某些偏好,本文选取《红楼梦》前五十回中“了1”的3个英译本*3个英译本分别为:英国汉学家霍克斯(David Hawkes)及其婿闵福德(John Mindford)翻译的120回The Story of Stone(简称霍译);前英国驻澳门副领事乔利(Bencraft Joly)翻译的56回The Dream of Red Chamber(简称乔译);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120回A Dream of Red Mansions(简称杨译)。,进而对比“了1”在汉译英中存在的差异。对于“了1”的英译,有些学者[21-22]早已注意到,“了1”大都被译为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而非完成体构造。然而,目前还尚未见到有人对这类翻译中语法范畴的不对应现象做过较为明确的阐释。王文斌[23-24]指出,汉英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在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而这种差异主要缘于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汉语对世界的认知是空间重于时间,而英语却是时间重于空间。本文立论于这一假设,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通过分析“了1”的否定、“了1*为行文流畅起见,下文除明确说明的以外,“了”均指“了1”。与数量补语、时间副词共现时的语法表征方式及其英译,进而阐释汉英语言在时体表征上存在差异的背后认知动因。

、“的否定及其英译

作为体标记的“了”,其典型用法是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完成或实现,通常被译为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例如:

(1)……谢了林如海。

霍译:… thanked Lin Ruhai once again.

在步骤3中,如果标签符合标签选择条件,并且标签状态标志为初始态或与清点状态标志相同,则标签被选中。在步骤4中,将被成功清点的标签状态标志改变为第一中间态和第二中间态中与清点状态标志不同的中间态。

乔译:… lost no time in again expressing his sense of gratitude to Lin Ruhai.

因此解决教改中老师企业项目经验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是教改需要最终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行业企业、教师、学生形成长效互动的校企教学合作机制。

杨译:… expressed his thanks.

下面分析算法在一段时间内对运动目标的持续跟踪定位效果.假设目标的初始位置为[50,50]Tkm,以速度[-500,-500]Tm/s运动,测量误差σ=102m,利用仿真1中的布站方式,每1秒对目标进行1次定位.不同算法对目标的跟踪定位性能如图6所示.

(2)……到了都中……

霍译:…they arrived in the capital…

分析两组行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口腔舒适度、患者满意度、口腔修复体匹配程度、生活质量。行口腔修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的评价标准。显效:口腔修复体与牙龈接触良好。有效:口腔修复体与牙龈边缘接触一般。无效:口腔修复体与牙龈边缘接触较差。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总分100分,非常满意:总评分≥85分;一般:总评分70-85分;不满意:总评分<70分。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患者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3]。

乔译:… they reached Ching Tu…

杨译:… they reached the capital…

例(1~2)的“了”在3个译本里均被译为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thanked (thank+-ed), reached (reach+-ed)。从词源上讲,“了”是个象形兼会意字。据《说文·了部》:“从子无臂,象形”。本义为小儿两臂以及两足皆捆缚于襁褓之中,泛指纠结、收束,引申泛指完毕、结束[25]17。由此可见,汉语的“了”在根源上就具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其空间性特质十分明显。孟瑞玲、王文斌[26]指出,对事物形状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事物空间性特质的关切。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源于原始印欧语(PIE)的词缀“-to-”,意为“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notion of the base”(词基的完成义)*除明确标明出处的以外,本文有关英语词汇的词源信息均源自“词源在线”(网址为:http://www.etymonline.com/)。。英语过去时标记“-ed”只能附着于动词之后,与动词共同构成一维线性关系。王文斌[24]强调,事物的一维性或延续性就是其时间性的重要特征。

我国具有含镁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利用菱镁矿、白云石、水镁石、盐湖卤水等作为镁源制备三水碳酸镁晶须具有原料廉价易得、来源广泛的优点。陈敏等[19]以菱镁矿为原料利用水化碳酸化法合成出直径大约为5 μm、长径比为10~20的碳酸镁晶体。刘家祥等[20]以轻烧白云石为原料,通过水化碳化法制备重镁水溶液,调控温度和时间,获得了长度为40~80 μm的晶须。

体标记“了”的空间性不仅在肯定式中有所体现,在否定式中也并不难发现,例如:

乔译:… Then ensued a short conversation…

小说中,基姆多次自问自己是谁——他渴望自由自在,从小便习惯了的生活,但是他所受的教育,以及与人相处时候收到的优厚待遇,又使他常常提醒自己是个“洋大人”。但是,吉卜林在《基姆》中想要传达的并不是反映在自己身上的两种文明的尖锐冲突,而是明确地表达了融合的愿望。小说第八章的篇首诗即为明证:

b. ……没谢林如海。

图6为19世纪的潘趣碗,用来盛一种印度引入的潘趣酒。潘趣酒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主料为烈酒和果汁。自从十八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流行用中国外销瓷盛装酒水或饮料,潘趣碗用鲜艳浓烈的色调表现中国日常生活场景,令西方人着迷,大面积的金色提升了华丽感。

(4)a. ……到了都中……

b. ……没到都中……

例(3~4)的“了”均被“没”否定。当“没”出现时,“了”就不再出现。由此可见,“了”跟“没”在完句功能上担任着基本相同的角色。这样一来,我们也可以根据“没”的特征来管窥“了”的属性。《小尔雅·广诂》:“没,无也”,指“没有”[27]。“无”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举手投足舞蹈形。作为“無”的简化字,本义为“没有”[25]60。可见,“没”的空间义也十分明显。

、“与数量补语的共现及其英译

从笔者考察的语料看,“了”与数量补语共现时,多数被译为过去时标记,部分被译为完成体构造,而数量补语则往往有不同的译法,例如:

(5)……叫了一声……

霍译:… I just called out once...

乔译:…After I had, with this purpose, given one cry…

杨译:… The first time I called...

(6) ……说了一回话……

霍译:… Then we chatted a bit longer…

(3) a. ……谢了林如海。

霍译:…the fire was well under way and long past controlling…

例(5)的“了”被霍和杨都译为过去时标记,如called (call+-ed),而乔将之译为完成体构造,如had given one cry。共同之处是,二者均具有过去时标记,如called (call+-ed)/ had (have+-ed)。例(6)的“了”也被霍和乔译为过去时标记,如chatted (chat+-ed)/ensued (ensue+-ed)。可见,“了”被译为过去时标记的概率相对较高。

例(5~6)的数量短语“一声”“一回”在根源上均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声”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据《说文·耳部》:“聲,音也”。本义为乐音[25]375。“回”是一个象形字。据《说文·口部》:“回,转也。从口,中象回转形。”本义为漩涡[25]266。可见,“声”“回”均源于名词,而名词性也就是空间性,与之对应的英语译文中却往往找不到相应的量词,如once, one cry等。Once的本意为“in a past time”(在过去的一次),其中,time在PIE中指“to divide”(分割),其以动表意的特征显而易见。one cry的cry源于动词cry; a short conversation的conversation也源于动词converse。可见,动量词在英语中尽管较为罕见,但英语并不缺乏表达动量的语法手段。上述这些语言形式若从根源上对其进行追究,均可以找到隐匿于其背后的动词性词源,而动词性就是时间性。

、“与时间副词的共现及其英译

据笔者考察的语料,“了”与“已”“就”等时间副词共现时,多数被译为过去时标记,部分被译为完成体构造,时间副词却往往不被译出,例如: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在围术期镇痛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围术期通过优化护理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舒适化麻醉,明显减轻患者围术期疼痛反应。将护理行为融入麻醉镇痛管理过程中明显降低麻醉医生工作量,使其有更多时间制定详细的麻醉方案,完善麻醉工作,还能减少麻醉差错的发生,增加麻醉安全,同时提高患者及外科对手术室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外,将人文关怀思想应用于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能够有效稳定患者应激指标,改善不良情绪,提高围术期护理质量,为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创造了有利条件。

剑三官方小说《万花六记》即将上市,后三记《裟椤记》、《刑天记》、《桃园记》将与各位读者见面,获取图书上市详情,请关注剑三官网及次元书馆官方微博。

(7)……那火已成了势……

杨译:… At the end of our conversation…

(8)(贾珠)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

1.通过“汽车匀速行驶时,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在变?什么没变?初步感知“正比例的意义”。

乔译: At barely twenty, he married…

乔译:…the fire had already assumed a serious hold…

霍译: He married…

杨译:…it (the fire)was beyond control…

杨译: (Jia Zhu) married before he was twenty…

例(7)的“了”被霍和杨都译为过去时标记,如was (be+-ed) well under way/ beyond control;被乔译为完成体构造,如had assumed a serious hold. 乔尽管将之译为完成体构造,但实际上并不乏过去时标记,如had (have+-ed)。可见,例(7)中“了”的英译形式均具有时标记。例(8)的“了”均被译为过去时标记,如married (marry+-ed)。例(7~8)的共同特征是,几乎所有的译者都不把时间副词“已”“就”等译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已”“就”所表达的语义在汉英语法表征上的重要程度不同。在汉语中,时间副词“已”“就”等往往可以表达跟“了”类似的完成义,例如:

(9) a.……那火已成了势……

加快农业统计工作基础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是农业统计部门的新要求。但是由于农业统计覆盖面广、工作范围大,加上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加大了基层农业统计工作难度。受到利益驱动和政绩观等因素的影响,将农业统计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农业发展效益上,对统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按照上级要求被动开展一些信息收集和统计工作,形式化严重。

b.……那火已成(了)势……

(10)a.(贾珠)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

b.(贾珠)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

从例(9~10)可以看出,时间副词“已”“就”出现时,“了”都可以隐现,如“那火已成(了)势”。此外,即便例(9b)的“了”隐现了,也并不影响它可以跟例(9a)共享英语译文。同样,例(10b)的“了”即使隐现了,也可以跟(10a)共享英语译文。

副词“已”“就”等通常先于动词出现在句法中,因此,它们所传达的完成或实现语义可以在具体动词出现之前就为整个语句的体信息奠定了基调。换言之,在听者还不清楚言者要讲述什么具体事件时,就预先知道言者要描述的一定是个已经完成或实现的事件。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英语的过去时标记“-ed”则必须出现,否则,句子就不能成立,例如:

(11)a. …the fire was well under way and long past controlling…

b.* …the fire be well under way and long past controlling…

(12)a. He married and had a son.

b.* He marry and have a son.

例(11~12)中动词的过去时标记如果去掉的话,命题就不再成立。可见,英语过去时标记具有较高的句法强制性。时间副词“已”“就”等出现时,与之共现的完成体标记“了”往往可以隐现。然而,隐现并不等于没有,在没有这类时间副词出现的情况下,“了”则必须出现,例如:

(13)……那火成了势……

It took three times as long as I had expected.这件事比我预料的多花了两倍的时间。

(14)……(贾珠)不到二十岁娶了妻……

纳入标准:(1)查体、X线片、MRI、CT和ECT骨扫描检查符合脊柱转移性肿瘤;(2)出现顽固性背痛,尤其在夜间及身体活动时疼痛严重;(3)疼痛造成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正常休息,导致睡眠状况不佳;(4)采取药物等其他保守治疗措施后没有明显好转;(5)对其进行Tomita评分,分值4~7分。排除标准:(1)成骨性转移;(2)肿瘤侵犯椎管产生神经压迫症状;(3)椎弓根破坏严重;(4)椎体塌陷超过75%;(5)穿刺部位感染;(6)不能耐受俯卧位;(7)凝血功能异常;(8)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例(13~14)同样可以分别跟例(7~8)共享英语译文。由此可见,汉语用于表达完成义的句法手段较为丰富,包括“时间副词 + 动词 + 了”“时间副词 + 动词”“动词 +了”等。相对而言,英语过去时的实现方式则较为单一。汉语完成体标记“了”与时间副词共现时,往往可以隐现,而英语的过去时标记则具有较高的句法强制性。完成体标记“了”与时间副词共现时,可以自由隐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动词的依赖程度较低。动词主要表示动作,而动作性即时间性。“了”对动词的弱依赖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弱时间性。事物或事件的存在与发展均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时间性弱则空间性强。换言之,“了”与时间副词共现时的自由隐现,也是其空间性的一个体现。相比之下,英语的过去时标记或时标记则必须附着于动词之上,对动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过去时标记或时标记的时间性特质。

本文立论于“汉语的空间性和英语的时间性”这一假设,以“了”的英译为例,对比分析了“了”的否定、“了”与数量补语、时间副词共现时的语法特征及其英译。结果显示,汉语的空间性和英语的时间性,可以对“了”在汉英翻译中存在的语法范畴不对称现象做出较为统一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7.

[2]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 陈国华. 语气、语式、态与宣意元素 [J]. 当代语言学, 2013(1):20-23.

[4] 陈平.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C]//陈平. 现代语言学研究.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42-180.

[5] 龚千炎. 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6] 高名凯. 汉语语法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8.

[7] WANG L J,Tenselessness[G]//BINNICK R I.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669-695.

[8] 尚新. 突显理论与汉英时体范畴的类型学差异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6):10-18.

[9] CELCEMURCIA M,LARSEN-FREEMAN D.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M].Boston:Heinle and Heinle,1999.

[10] CURME G O.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oston:D.C.Health and Company,1935.

[11] LATTIMORE D. A complete English grammar[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30.

[12] ALEXANDER L G. Longman English grammar[M]. London: Longman, 1988.

[13] SWEET H. A new English grammar: logical and historical[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5.

[14] 薄冰. 高级英语语法(修订本)[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15] 张道真. 实用英语语法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6] COMRIE B. Aspec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7] COMRIE B. Ten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8] 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19] BHAT D N S. The prominence of tense, aspect and mood[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20] HUANG C T,J, LI Y-H A,LI Y. The syntax of Chine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21]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 [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22] 赵世开, 沈家煊. 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 [J].语言研究, 1984(1):114-126.

[23] 王文斌.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a 2):163-173.

[24] 王文斌. 论英语表象性差异背后的时空特性 [J]. 中国外语, 2013(b3):29-36.

[25] 谷衍奎. 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

[26] 孟瑞玲, 王文斌. 论汉英名量搭配差异背后的时空特质[J]. 山东外语教学, 2017 (1): 21-28.

[27]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0.

 
孟瑞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