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语》中孔子的“大一统”理想及其实现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春秋时代,王行暴虐,诸侯不睦,“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159。如此情形下,人们对恢复社会秩序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不言而喻。孔子认为当时之“世衰道微”源于纲常沦丧,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礼乐征伐非天子出,名不正言不顺,致使天下秩序混乱,人心不安。孔子于是上考尧舜文武周公,学礼问礼,学而不厌;并周游列国,宣传王道,又广收门徒,施教于民,诲人不倦;作《春秋》,明是非,辨善恶,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1]138,为华夏民族规划设计了一幅统一和谐、幸福美好的政治图景。

一、“近者悦,远者来”的政治理想

春秋之时,礼崩乐坏,“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杀其君者有之,子杀其父者有之”,孟子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惧,作春秋”[1]138。《公羊传》认为,《春秋》以周代历法记述历史,是尊崇周代的“大一统”政治,《论语》中多处出现的孔子对周代文德政治向往的言论佐证了《公羊传》的视点,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夫!”(《论语·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除此之外,孔子还以周代文化的继承者自居:“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他晚年甚至自叹“不复梦见周公”。因此,当发现僭越周礼的行为时,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如在《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对维护天下秩序、恢复周代文德政治的愿望溢于言表,并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然而,这并不表明孔子只欲简单地复归到周代之政,因袭旧制,如在《论语·为政》篇中所述,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论语·卫灵公》篇,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可见孔子并非简单地主张返归到古制,而意在对以往的政治法度无适无莫地权量取舍,有所损益地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天下一统秩序。

那么,孔子向往什么样的“大一统”政治秩序呢?在《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了子路问孔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乃谓老幼各得其所,各有所安,即《礼记·礼运》中所谓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论语·先进》篇所载孔子充分肯定弟子曾点的志向,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同样表现了孔子欲使天下安泰,其乐融融,曾点的志向与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是一致的,即着眼于每个人的幸福和自由,“使万物莫不遂其性”[3],所以被孔子称赞。也可以说,每个社会成员的“悦”是孔子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即让“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每个社会个体之间相安无事,无诤“无讼”,无杀无刑,过一种幸福快乐的生活。就像美国学者顾立雅所说,“孔子看到了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充满了灾难,所以,他的主导思想是要把这样的一个世界改变成福地。”“孔子所构想的最高的政治之善是人的幸福。”[4]108、159获得幸福与仅仅获得福利是不同的,幸福生活的实现是以价值信仰和内在德性为支撑的,因此孔子构想的理想社会是包含价值信仰和道德诉求的,而非只是一具充斥着各级官员和行政的政治构架。

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重要问题是缺乏资金的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资金,设施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效果欠佳,根本原因是农业技术创新度不够以及国内农业全面机械化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由于地方和国家的财政部门对于技术推广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未能将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纳入其中,导致技术推广资金支持不足。

然而,在孔子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中,实现每个人的幸福生活并非意味着要取消社会共同体组织的存在,相反,是要在礼制的约束下实现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谐共处。因此,个人与家庭组织及国家政权之间并不是对抗性关系,而是和谐共融和相互支持的关系。《论语·学而》篇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说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应建立在家庭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甚至认为以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要比直接为政还重要: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视阈中的家庭伦理与政治生活的相互渗透与贯通,有斯可见。

上面提到,社会秩序的重建要求每个人主动地践行“礼”,以“礼”处理家庭长幼及君臣上下等级之间的互动关系,孔子曾向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以“礼”对待父母既是孝敬父母的表现,也是践行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要求。《论语》很清楚地传达了这样的观念,即无论是以礼事亲,还是为国以礼,都以内在的“敬”为基础,以“敬”的态度对人对事。比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八佾》篇载,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卫灵公》载,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这些记载透露了孔子的基本观点,那就是以“礼”孝亲事亲及侍奉君主,实质上是以诚敬的态度对待长辈或君主,故而在孔子的论域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诚敬之心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为政者来说,更是如此。

二、“修己安人、安百姓”的思想理路

以上视点,即有子认为的孝悌者不会犯上也不会作乱。孔子引用《书》之“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还有《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所开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论语·颜渊》篇子夏认为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皆是把家庭、家族与国家看作是和谐一体的,也即是把每个社会成员之间及社会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视作是一体的。《论语》中出现的诸多有关“礼”的论述,表明孔子欲以“礼”来实现个人之间及个人与政权组织之间的和谐对话及协作关系,而从《论语》对“礼”与“仁”关系的论述表明孔子并不把“礼”视作外在的强制,而是把践行“礼”作为了道德主体的主动选择,故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个人主动选择“克己复礼”的情况下,才能够“天下归仁”,个人的幸福感及对家庭、家族和国家的融入感才会变得可能,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也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37.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②《论语·颜渊》篇,听讼章:“必也使无讼乎。”季康子问政章:“子为政,焉用杀。”

④《论语·子路》记载孔子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在位者通过修身正己,进而实现安人、安百姓和安天下的效果和目的,便是孔子所设想的达于天下和谐秩序的具体途径。那么,如何在修身基础上安天下百姓呢?孔子主张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同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对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应让民众去做。从执政者角度来看,实际上也就是施行德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以道德化民,以礼义教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以文德政治、文化教养和文明教化等吸引四方之民归附,并使其“安”,实际上也就是使“近者悦,远者来”。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等安天下百姓的具体措施。总之,在位者通过修身养德、修己安人及安百姓,最终使天下皆安。这是一条由个体而群体、由近及远的一统天下的思想理路。

阈值ε根据载体的运动情况而定。加速度转换关系由载体坐标系XYZ和加速度计传感器坐标系xyz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定,根据转换矩阵直接求出载体坐标系的三轴加速度对陀螺仪参数进行校准。以图4中建立的坐标系为例,加速度转换公式为:

她在幼儿园的窗外,默默观察孩子在教室里面的活动。两个孩子都给了他,他以及他的家人极为喜爱两个混血孩子。她打算离开南半球,什么都没有要,只想离开5年僵滞停顿的生活环境。无法跟孩子在一起。也许也可以像贞谅,带着孩子在世间东奔西颠,但她不觉得这是好的方式。这个家庭式幼儿园提倡美德、素食、劳动、安静,把孩子托付给一个小范围的有规范的社会是必要的。他们在那里受到理念的约束和指导,周围都是同类,不会觉得隔离和边缘。

三、“庶”“富”“教”的逻辑进路

为政者的修身正己是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而要实现修己安人、安天下百姓的目的,需要富民而后教之。《论语·子路》篇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一条实现孔子心目中大一统政治的现实路径。上面提到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皆是富民的措施。《论语·颜渊》篇记载了哀公和有若的一则对话,“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说要减少田税,只有百姓富足了,君主才会富足,国家才会富强。使百姓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博施于民、藏富于民而不是强征暴敛、搜括和鱼肉百姓,才能够维持国家的繁荣富裕和实现人民的富足安康,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安天下百姓的目的,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先秦儒家的共同观点

为实现对夜间运动车辆的识别,引入新的色彩空间和模糊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新的色彩空间和模糊集理论的跟踪模型包括帧色彩处理和背景剔除两个环节。首先,利用初始识别结果,获取前景和背景的色彩信息,并间初始视频帧处转换为新的色彩空间HSrg,其中HS 为HSV 中的两个图层,r 和g 分别为RGB 图层中的对应的R 和G 图层标准化后的图层,即有r=R/( R+ G+B )和g=G/( R+ G+B)。为了减轻图像中噪声的影响,分别对识别目标在HSrg 色彩空间中每个图层使用中值滤波,得到滤波后的值分别为:

当然,这并非是说孔子不看重人的生命,只是他更为关注的是仁、义、礼等道德品质,而非物质财富,所以对穷困的颜回常赞扬有加,认为他“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而对于从事货值屡屡获利的子贡,却认为其“不受命”(《论语·先进》)。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固穷”,但不因其穷而像小人那样“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而应“贫而乐”(《论语·学而》),“贫而无怨”(《论语·宪问》)。可见,孔子虽看重国家和民众的富裕富足,但更强调君民的道德礼义等优良品质的培育和培养,故而当子贡向孔子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一个社会无论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无论多么兵强马壮,如果缺乏必要的道德,也将是危险的,这是孔子强调自省、道德修养和自立立人的根源所在,教育、教化等的重要性也因此凸显出来了。

也即是说,相比于“富之”,孔子更在乎“教之”。在孔子看来,“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尧曰》),因此顾立雅认为,“孔子的目标包括了对全体人民的至少是某种程度的教育”[4]108,159。基于以上原因,孔子一生举善而教,以“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教人,“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循循然善诱人”,对一般的民众“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自谓“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孔子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和引导,从而开启弟子们自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故而在当时培养了各色各样的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总之,通过“庶”“富”“教”之现实治理路径,实现富民安民、国强民富并进而使民众变得有教养,择善而从,“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最终实现天下富足和谐、全民幸福安康、国家安定统一的局面。

注释:

然而,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有着道德和伦理上的规范,比如在获取财富方面,他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无欲速,无见小利”(《论语·子路》),等等。因此,当面对冉求为季氏聚敛财富的行为时,孔子号召弟子们“鸣鼓而攻之”。(《论语·先进》,总之,孔子认为求取财富要“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论语·宪问》)等。而当拥有财富之后,孔子认为应该“富而好礼”(《论语·学而》)。因此当子贡不舍得用羊祭祀时,孔子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相比于一只羊的生命,孔子更在乎“礼”。不唯是对待一只羊,即便是人的生命,也不应高过“仁”“义”等的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即是说,孔子并不看重在一般人看来最为宝贵的生命财富,他对“仁”“义”等精神价值的看重胜过对肉体生命的看重,芬格莱特指出,在孔子那里,“任何生命都没有超绝的价值——甚至人的生命也不具有超绝的价值……具有至高价值的,是与道相合的生命,仁者的生命,而不是个体的存在本身[6]”。如果连生命这样宝贵的财富都能够舍弃,还有什么不能够舍弃的呢?

①《春秋公羊传》载:“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然而,欲实现天下大治,止于修己自安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论语·宪问》篇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其中实际上指出了“安天下”的具体路径,那就是从修己开始,进而实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客观效果。刘宝楠认为,此章所说的“君子”是指在位者,“修己”是指修身,安人是指齐家,“安百姓”是指治国平天下[5],程子曰:“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而四灵毕至矣。”[3]159-160这便是修己安人、安百姓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安人还是安天下百姓,皆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开始,《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1这即是表明,君子从修正自己开始,成己成物,立己立人,达己达人,逐步拓展延伸到平治国家天下,最终实现天下大治、人民幸福的效果和目的。

③《论语·雍也》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因此,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为政者要做到名副其实,正身正己,不僭越本位,然后才能够正天下,故孔子劝诫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从《论语》中可以发现,修身正己是从对圣贤文化的“学而时习之”开始的,诸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皆是其“学”的主要内涵。子夏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子夏所强调的“学”是道德品质方面的学问。同样,孔子认为:“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也说明其所倡导的“学”的内容主要为道德品质方面的学问。那么,孔子自谓“十有五而志于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其“学”主要也当是指修身进德之学。通过学习和实践这种道德品质方面的学问,修正自身的行为,便是“修己”的过程。

⑤《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宪问》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9.1.2小菜蛾 又名菜蛾、小青虫,一年发生5~6代,以蛹在田间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具有很强的趋光性。以幼虫取食危害。

⑥比如《孟子》:“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荀子》:“穷者,患也。”“裕民以政。”“利足以生民。”

⑦《论语·乡党》篇所载的一个事件表明孔子并非不尊重人的生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⑧《论语·子罕》篇载,子曰:“有教无类”。《论语·述而》篇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子路》篇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⑨《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⑩《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⑪《论语·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卫灵公》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将悬浮细胞培养液进行镜检,选择培养至2,6,12 d时间节点进行观察,由图4A~C 可知,悬浮培养的细胞在可视范围内逐步由单个变为多个,体积由小变大。培养至12 d淡黄色的小颗粒是由一个单细胞分裂形成,并且在细胞增殖期间,悬浮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球形或椭球形为主,其次为杆状(图4 A~D)。

⑫《论语·先进》篇记载了孔子培育出的较为知名的几位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参考文献:

[1]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院,2014.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

[5]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90:605.

[6][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79.

 
赵志浩
《理论与现代化》 2018年第02期
《理论与现代化》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