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体育俱乐部主要建立在体育爱好者自发性与自立性的基础上,属于一种以提升身体健康、促进彼此之间相互协调为目的的体育性活动组织。20世纪80年代,体育俱乐部作为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最早出现于我国沿海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并引起了体育教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自此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出现,如唐启进首次对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体育课以教师为主导,课外活动以学生为主导。[1]针对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涌现,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均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完善学生的体育思想等为主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不同。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轻视甚至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教与学脱节。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则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任课教师,有助于学生自由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具体的上课时间。这种现代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扭转了我国传统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一条龙式的机械式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学生选择真正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从原来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激情与动力,并使其努力投身于体育活动中。

(二)拓展高校体育教学空间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有效拓展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空间,促进了体育教学的社会化与娱乐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导功能,帮助学生自由择取教师、课程和上课时间,强化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即学生想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跟随哪位老师学习、在何时进行学习等,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渠道日益广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院校体育的兴趣与依赖性不断降低,而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则能够重新点燃学生参与院校体育学习和各项体育活动的热情,并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率。

2.1 实验组前哨淋巴结检测结果 试验组有30例前哨淋巴结均在中央区找到,快速冰冻结果转移阳性,加做单侧颈淋巴结清扫(Ⅱ~Ⅳ区)。试验组均出现甲状腺均匀黑染,Ⅵ区淋巴结呈结节样黑染,未出现片状黑染,喉返神经未出现黑染,无纳米碳外溢影响术野现象发生,见图1A至图1C。

(三)完全实现课内外教学一体化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和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功能,发挥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终身体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俱乐部这种从国外引进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前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要求。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展这种新兴的体育教学模式,但体育俱乐部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每周上一次课,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难以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从体育教学的基本内涵来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延伸到学生的课余实践,将课余体育活动、早操等列入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中,逐步构建完整的体育课堂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完整教学形式,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和有序发展。[3]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这种以体育项目类型为基础的俱乐部形式,不仅注重学生课堂体育锻炼和学习,而且强调课外活动时间体育项目的锻炼,能够将学生的自身状况与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大学生的体育健身观念较为淡漠

调查数据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一周2次的约占47%,一周3—4次的约占37%,一周最少5次的约占13%,未参与锻炼的约占3%。[4]从这组调查数据不难看出,有一大半的学生都没有达到高校体育锻炼的要求。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需要应付的学习任务较多,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参加体育锻炼;二是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方面的意识不强,部分教学方式仍需要不断改进;三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与忍耐力方面还明显不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体育爱好或兴趣,增加了一定的学习自由度,但未予以合理的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出现无序性,体育锻炼的强度与数量等也都无法得到良好的保证。

(二)体育俱乐部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当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各项发展要求,尤其是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团队仍以教授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时尚类的体育专业教师十分匮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活动项目的普及力度愈来愈大,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项目,一些更为时尚的体育活动项目日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流行趋向,如户外拓展、攀岩、越野、蹦极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供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方面不够均衡,从而造成热门项目师资配备不足、传统项目师资过剩的矛盾局面。另外,长期以来实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导致诸多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定向化特征,从而致使即便是推行了高校体育俱乐部这种新兴教学模式,但在实际采用过程中依然是套用传统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功能与作用无法真正发挥。

“以人为本”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的根本理念,完善合理的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是促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深入改革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体系,优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如设置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以及督查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同时,还要明确体育俱乐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经费明细表,实施责任制等。另外,体育俱乐部管理机构还应对各个单项俱乐部予以积极的援助、协调与指导,负责其设立、调整、经费筹集、器材设备配置等诸多事项。[5]一般而言,体育俱乐部是高校独立设置的,与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并不挂钩,专门负责培育业余的体育裁判员、管理者与辅导员,将体育娱乐、体育保健等融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需要结合学校现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因素考虑进去,并逐渐确定较为稳定的体育锻炼项目,不断增设新项目,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卫生、体育保健、体育救助等方面的常识性知识。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俱乐部在对大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考评时,都以结构性的考评方法与教师的终结性考评方法为主。其中,结构性考评的突出特征是将运动技能、体育态度、体育知识等融入体育考评内容,教学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体育能力与体育技术、体育态度与体育成绩相结合,但从根本上讲,结构性考评方法依然是以教师的绝对性评价为主,如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测评等内容考评,严重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对大学生的考评缺乏客观性与稳定性,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由此可见,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考评体系依然不够健全。

(三)体育俱乐部的考评体系不够健全

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8.31±3.16)岁,血型:A型14例,B型21例,AB型8例,O型27例。

作为王老赏的亲传弟子,周永明没有停止过对工艺的钻研和创新。他开创了螺旋刀、针尖刀和套染、晕染新技法,创作了驰名中外的“百种脸谱”,以及人物、花鸟鱼虫800多种剪纸作品。在刻纸时,如果纸张较多,下面的图案就容易变形,采用螺旋刀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而且刻出来的线条非常自然、优美,甚至可以刻出胡须毛茸茸的感觉。针尖刀则主要用来刻画人物的表情,让眼睛更加炯炯有神。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深入理解和认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

要想真正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价值,不仅要科学认知其浅层含义,而且还要明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与社会职业性体育俱乐部之间的不同。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拓展和深化,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及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提出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调动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加强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正确树立体育锻炼价值观,以及深入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涵,紧密结合自身身体状况与体育课程学习情况,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完全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价值,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适应学生身体特征、个性发展、心理素质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实施体育俱乐部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只有深入认识与理解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与目标,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采用科学有效的考评方法,配备一支高水平、高能力、专业化的师资团队等,才能有效促使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朝着多元化、快乐化和终身化方向发展,充分激发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课堂体育教学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价值。

时文,广义的理解,指流行于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文体。也就是广义的美文概念。杂文与时文之间,并无实际上的交集。时文是应时而生的文体。杂文的批判性,不在于跟这个社会过不去,也不在于揭露和讽刺了生活中的阴暗面和瑕疵,而在于杂文作家深藏于内心的爱与忧伤。

(二)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体系

1) 施肥前后相比,竹林质量有所改善,施入尿素的林分增加不显著,施入有机肥成效显著,钢渣肥的效果达极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经平均增长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相隔两地讲话,凭着一根线就能彼此听到,于众多的上海人实属前所未闻,有心试试这洋玩意儿的不在少数,反正又不要花钱,便有人进去拿起了通话器,果然,从听筒里传来了说话声。

(三)促进体育俱乐部建设目标多元化

师资力量直接关系高校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学生在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本质上属于主动性的学习,而教师则在体育俱乐部充当组织者、答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这就对教师的体育知识储备、体育实践技能、技战术水平、体育文化常识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高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高质高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进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推进体育教师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座谈会、体育比赛、体育观摩等活动,从各方面满足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需求,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四)构建合理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考评体系

科学完善的体育俱乐部教学考评体系不仅是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体制机制,而且还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传统的体育考核办法是以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为主,强调的是定量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6]这就需要高等院校突破传统考核模式束缚,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有机结合,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进行有效考评,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情况、基础水平和进步状况予以综合考虑,将考评的全面性与公平性特征全方位展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应对教师进行科学考评,通过采取体育教师技能比赛、教师之间互评、学生打分、督导听课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指导情况进行考评和监督,不断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五)提升体育俱乐部教学师资水平

在新时代高校快速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在于不断明确自身的建设目标,依托多样化的体育俱乐部形式,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发展。尤其要在满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创建的基础上,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根据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特点,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具体来讲,体育俱乐部教学目标多元化建设需要明确三点内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思想意识与习惯;二是巩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三是坚持体育思想品德的教育指导,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总而言之,只有牢固树立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目标导向,不断丰富目标的多元化实施路径,切实做到以落实建设目标为根本抓手,才能全方位促进高校体育俱乐部多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结语

由图1可以看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两部分组成,体育教师和学生相互协调配合,各自发挥不同作用,课堂教学为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奠定基础,课外体育活动又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深化和提升,建立起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相互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学、课外活动中练、体育竞赛中赛,形成以学促练、以练促赛、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参 考 文 献]

[1]唐启进.试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4):79.

[2]陈秋华.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2):168-169.

[3]徐明荣,蒋玲,周璋斌,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381-383.

[4]巍昆仑.我国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研究文献综述[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7(3):75-78.

[5]白光斌,徐国富,高鹏飞,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3):83-84.

[6]谢庆伟,秦华奇.运用ISO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99-102.

 
季新涛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