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南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总体部署和建设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创新之都、花园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乡村旅游经济取得了可喜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南通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了南通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旅游作为南通旅游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富民增收效果明显,同时也存在特色鲜明度不够,发展能级不高等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度游和体验游成为一种趋势。南通要积极适应变化,鼓励和扶植有基础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通过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和生活体验吸引潜在客户,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消费产品。

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19~80岁,平均(47.56±12.58)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81岁,平均(48.27±12.5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通俗意义上,乡村旅游是以具有农村属性的自然景观、建筑特色、人文底蕴等乡土元素为载体,在传统农家乐及果蔬采摘体验基础上拓展形成的融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体验方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观念不同,乡村旅游在欧美起步较早。20世纪中叶,西班牙就已出现了乡村旅游的业态雏形,到20世纪末,乡村旅游在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迅速发展,形成了旅游农村、度假农庄、主题性农业之旅、观光农业等多种模式。西班牙学者Gilbert和Tung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户利用自身条件为游客提供食宿等设施,使其在农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下从事各类休闲观光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英国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一种简单旅游活动,除了基于农村的假期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爱好的自然之旅、生态之旅、健康之旅、文化与传统之旅以及民俗之旅等[1]。乡村旅游在国内出现较晚,主要以农家乐、民俗村、田园风光、古村落、观光农场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发生在农村,二是以农村特性为卖点[2]。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和城乡差别,优化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3-5]

2 南通乡村旅游发展整体概况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业态,既可以更加高效地提高农业本身的生产功能,又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南通乡村旅游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产业要素逐步集聚,产业品质逐步提升,成为促进南通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叠石桥、白蒲等地依托特色工业和经典产业,设计了集游客观赏、参与、购买、休闲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海安中洋集团、如皋顾庄等依托特色农业形成农业观光园区;栟茶、余东、余西等古镇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南通市旅游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南通全市建成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示范点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民镇(村)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乡村旅游点54家(其中四星级17家),还有近250家的特色各异、业态丰富的田园农庄、观光农场、养生度假区、农家乐、休闲农庄、采摘篱园等。截至2016年末,南通市拥有乡村旅游经营农户达3 470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26万人。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22 546元,增长13.6%。乡村旅游经济富民增收效益明显,有效带动了农村就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3 当前南通乡村旅游发展成效与不足

本次调查共收集走访了有效调查样本42个,从经营者角度分类,男性占47.6%,女性占52.4%;41—50岁的占45.2%,31—40岁的占23.8%,50岁以上的占21.4%,21—30岁的占7.2%,2.4%的被调查者为20岁及以下人群;从学历上看,高中文凭占45.2%,初中文凭占40.5%,大学及以上和小学及以下均为11.9%。

4)乡村旅游管理较为薄弱。发展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旅游、规划、国土、市场监管、环保、消防等多个部门。如经营餐饮需要取得市场监管、环保等部门的行政审批,住宿则还要通过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审批等。如果仅靠一家之力很难突破一些政策瓶颈,难以形成合力,给乡村旅游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问及是否有餐饮服务许可证(或卫生许可证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时,52.4%的经营户有,28.6%的经营项目不需要,还有19.0%的经营户没有办理相关证照。调查样本中,有消防许可证的占38.1%,33.3%的经营户没有,还有28.6%的经营项目不需要。在问及经营产生的废水废物如何排放时,超七成的经营者选择了“自行排放”,仅28.6%的经营者通过统一的排污渠道或自建简易处理设施进行排放。

2)进一步突破部门政策瓶颈。要着力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作、运转有序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推动多规合一,整合资源要素,统筹宣传推介,加快市县旅游一体化。实行建管分离、管办分离,深入推进景区体制改革,对具备行政执法条件的景区试点综合执法。借鉴浙江发展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建议市场监管、消防、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研究出台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取消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把工作重点放在标准制定和环保、卫生等事后监管方面。

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应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理念,将乡村旅游纳入本地区旅游产业全局去谋划定位,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要突出地域、文化、建筑等特色,彰显地域特征,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旅游功能,做到风貌形态、旅游业态、环境生态相统一。要善于将文化、健康等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中,重点挖掘民间艺术、传统民俗、特色饮食、人文典故等文化遗产,突出差异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增加游客黏度。同时对乡村旅游已有一定影响力的乡镇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旅游线路优化、媒体推介、融入全域旅游大框架等方面给予扶持,进一步放大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动效应。

1)乡村旅游促进富民增收效果明显。调查数据显示,经营户们在从事乡村旅游业之前,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农业种植为主,占61.9%,并且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反映,乡村旅游开发带动了家庭收入增长,超九成的经营户反映为“盈利”,其中,“盈利较好”占26.2%,“略有盈利”占64.3%,“盈亏平衡”占7.1%,仅有2.4%的经营者反映“略有亏损”。启东大兴以“春赏花、夏摘桃、秋采梨、冬沐阳”为主题开发建设的水果小镇,仅2016年清明小长假,就接待上海等地游客2 000多人。多年来,该地出产的“东疆乐”“水果小镇”等优质品牌梨供不应求。经营者普遍反映,乡村旅游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果农单打独斗,一大早就要骑上了三轮车四处叫卖的状况。现在,只要到了采摘期,上海游客每次一来,不仅水果销售一空,连家里的农产品都销量很好,仅2016年该地的果农家庭年均收入就增加了一万多元。

二是为群众解决纠纷提供了一条新的便捷途径。首先,由于“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让当事人在人民调解组织即可“一站式”办理调解登记、签订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领取法律文书的全部手续,改变了有纠纷上法院、打官司的传统,让人民群众在解决纠纷方面有了新的选择;其次,由于申请人民调解和申请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均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需要书写起诉状,不需要到法院办理立案手续,不需要经过开庭、辩论等诉讼程序,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经济实惠。

4 进一步加快南通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3)乡村旅游特色不够鲜明。调查发现,南通乡村旅游开发形式较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主要依托的旅游主题生态农业占73.8%,休闲度假占33.3%,景区观光占31.0%,特色美食占21.4%,而作为朝阳产业的养生养老发展带动并不明显,仅占9.5%。由此,乡村旅游的主营业务也多停留在餐饮、果蔬种植采摘、花卉苗木观赏等较低层面,旅游季节性强,淡旺季明显。调查中,经营者认为目前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一般,仍需进一步发展”的占73.8%,满意的仅为19.0%,还有7.1%的经营者不满意。被调查户中,九成经营户认为“周边相同或相似的乡村旅游景点多,竞争激烈”。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开发由于特色不鲜明,只能通过与旅行社一次性签订费用的方式维持日常运营,旅行社仅将其作为一日游线路中的一个小景点,到访游客人数虽有保证,却不能延伸旅游产业链,带不来经济效益,出现“人流无法形成财流”的现象。

2)乡村旅游发展仍以自发式及分散式经营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南通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较小、投入较少、市场定位偏低端;其经营主体主要以自发式、分散粗放型的小农户、个体户和私营业主为主;旅游景点多布局散乱、规模偏小,定位高端、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寓教于乐型的休闲体验园区少,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要求。在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上,个人占比近五成,达42.9%;在经营时间上,以“1—5年”为主,占69.0%,“5—10年”的占14.3%,“1年以下”的占11.9%,仅有4.8%的经营户经营了“10年以上”。从资金来源上看,以“自有资金”为主,占73.8%。调查发现,虽然也有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休闲园区建设,但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乡村旅游业态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完善的发展形势下,如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体有可能面临被产业边缘化的危险。

对于带有公益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李晓峰建议,要想补齐短板,必须充分了解不同种植户的差异性需求,并贴近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因地制宜,按需设计多层次的险种,并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科学嫁接,提升精算能力,从而更加精准地控制风险、提升效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的“稳压器”和“保护伞”作用。

3)加强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调查中六成的经营户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统一项目,配套服务”,加强交通、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日常开发中可结合地方存量建设用地减量化及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用地支持,适当增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弥补乡村旅游在餐饮休闲、道路交通等方面的不足,通过统筹考虑道路、绿化、给排水、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A级厕所、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等公共服务配套,推进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有机融合,实现居民与游客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为旅游品质提升创造必要的物理空间。

一方面,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自身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和辅助作用,在二胡演奏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意志目标,层层递进;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训练效果的反馈信息正确分辨技巧的正确有效与否,明确自己的优势及应当改进完善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从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点。

4)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制订乡村旅游服务规范,推行农家乐、民宿、度假村等设施评定或特色认定,强化对乡村旅游经营环节全过程监管,宣传发展典型,不断提高行业水平。教育部门要把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市战略总体布局,通过建立南通旅游智库,集聚一批国内外优秀旅游创意人才和团队,用创意创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支持旅游转型。在人才培养上,通过加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统筹旅游专业设置,建立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组成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建设培养旅游中、高级服务人才的专业学校,鼓励相关旅游院校加强与境内外知名旅游院校、著名旅游集团合作,打造国内优质旅游骨干专业,培养旅游骨干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素洁,刘海英.国外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7,21(2):61-68.

[2] 周继霞,彭丽.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与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9):110-112.

[3] 朱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4] 马强.产业融合视角的休闲农业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4):24-25.

[5] 韩长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J].当代县域经济,2017(5):5.

 
谢资二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