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服务行业之一。行业的发展本应促进旅游服务人员培养规模的扩大,但现实的招生情况却与旅游市场需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重理论而轻技能,学生毕业后不能立刻适应企业需求,毕业生质量不被旅游企业认可。高职院校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充分分析旅游行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校企零对接”。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工厂师傅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和工厂师傅共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主要作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熟悉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学生通过工作岗位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带着问题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再进行学习。工学结合能够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人才培养优势,理实结合,实现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无缝”对接[1]。其主要特点如下:①职业性。校企共同制定人才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使学生走出校门即上岗。②实践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利用企业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③引领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旅游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有引领带动作用。④多样性。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和手段多样,重点是工学结合的关联度,难点则是如何实现校企资源的合理配置。⑤共享性。学校和企业共享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改革与建设,学校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校企合作双赢。

2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常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类型

通过国内高职院校间的学习交流、行业培训及对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总结国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主要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院校常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顶岗实习特点学校与旅游企业签订合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根据学校安排,在某一固定时间段内到指定企业实习,兼具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缺点因受企业的限制,故目标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沟通不足,学生易排斥,教师参与较少工学交替 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开展理论学习,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交替循环优点针对性强,就业有保障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就业岗位,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理实结合的学习效果,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学校和企业的协调有困难和冲突项目驱动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校、企、生三方共同完成项目,以项目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 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紧密合作 寻找适合校企合作的项目有困难,适用范围有限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旅游专业实施中的常见问题

3.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够

1)缺乏正确认识。目前中国旅游行业人才紧缺严重,很多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出发点是补充劳动力,而非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旅游行业需要的人才。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工学结合都呈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学校一方因就业和招生压力,主动联系企业,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这样的工学结合变了味,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

2)数据建设。数据建设指对校园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个人信息等数据资源进行融合,并提供数据存储、数据治理等融合服务,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等基本数据。

1)缺乏行业引导,调控力度不足。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中较为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各个院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和落实,但是这项工作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一些政府机构没有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搭建信息沟通渠道,没有为项目合作提供便利的平台载体,没有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进工学结合,也未对校企合作真正起到制约和监督。已有的工学结合不乏形式化的框架协议,而这种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的模式,难以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3)缺乏长远目光。不少旅游企业在接受实习生之后,安排的实习岗位较为单一,比如:旅行社实习学生,没有导游证一般安排前台接待,有导游证主要安排带固定路线的短途旅游;酒店实习学生一般集中在前台、客房、礼宾、餐饮几个部门。实习期间,很少有企业愿意给学生更换实习岗位,因为单岗制可以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保证岗位服务的熟练度,这是最符合企业经济利益的。但对学生来说,缺乏实践学习机会,很难达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3.2 学校存在制约因素

构建合理的“双师”梯队有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师资配备情况详见表2。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学校要尽量安排教师跟进学生的实习,参与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培训,及时把握旅游企业的最新工作技能,不断完善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学校应该制定长期的青年教师企业定岗实习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连续定岗实习时间不少于3个月,鼓励教师在企业实习期间与企业共同开展纵向科研项目,既服务于企业,也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学校聘请企业委派的技术人才兼任学校指导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同时安排教师作为企业兼职教师的助教。学校定期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旅游企业定期委派高层管理人员,对旅游专业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2)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与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人才过程中,与企业的合作层次太浅,只是单纯的劳动力输送,并未深入调研当地旅游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偏离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学校文化可体现出一所学校内部的价值观,教师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渐渐表现出与学校文化基本一致的行为和精神面貌。学校文化是孕育教师信念的主要温床,学校文化建设是教师信念改造的重要途径[3]。因此,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使教师教育信念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不足,缺少政策支持。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逐渐转变了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但在如何开展工学结合的研究上还较片面,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学校和企业的事,和政府关系不大,可以由市场调节。没有对工学结合中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尤其对参与工学结合的企业有无奖励机制或是税收优惠没有具体的规定,制约了工学结合的有效推进。

学校必须分析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调研旅游企业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计划和培训项目。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监控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全面考核评价、有效教学反馈等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教学行为,设立专业教学督导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在学生实践阶段,实践教学要实施“双线”管理,即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双管齐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和文件,主要包括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运作管理规定、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管理规定、经费使用管理规范、实习计划、顶岗实习任务书、顶岗实习工作日志、实习协议、巡查记录等。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评价、课程体系评价、课程建设评价、师资队伍评价、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毕业生质量评价等[4]。全方位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3)教学管理难度大,质量难保证。实习期间,学生为了尽快完成企业的工作,很难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学校中学习的理论知识主动联系起来。企业安排的师傅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绩效,也很少主动给学生讲解。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授课,会因排班时间冲突、授课地点受限、岗位工作的限制等因素,流于形式,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一个好的实习管理平台。

3.3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2)缺乏合作动力。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去企业顶岗实习前缺乏实践经验,操作不规范,不能马上上岗,企业要开展一段时间的培训,要专门拨出人手和精力与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相关培训、协调,企业认为负担较重,收益又很难在短期内体现,增加了成本,这就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2]

4)高质量的双师型队伍不健全。据了解,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部分教师都是“双师素质”教师,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并无在旅游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专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由于学历普遍偏低,学校的薪酬福利又与职称直接挂钩,很难被吸引到高职院校任教。

4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建议

4.1 政府引导,企业科学、长远地对待工学结合

在国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在政府政策扶持下建立的,政府根据行业的需要制定法规和条例来协调支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德国联邦政府的一级法律对企业的培训行为进行约束:由企业招聘学生,然后向政府提出申请,由政府统一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英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规定:如果企业和学校实施“三明治”培养计划,跟学校联合培养学生,企业能够获得减免教育税资格。加拿大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规定:如果企业参与学校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以给予退税补贴[3]。借鉴国外的做法,政府应积极完善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制度等,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企业要有长远的发展意识,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战略意义,明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企业。

4.2 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保障“工学结合”教学质量

培训公寓是培训学校面向学员和社会展示自己培训能力的重要窗口之一。培训公寓的服务水平必须随着培训学校培训能力的迅速提升而提高。而员工管理工作又是管理好培训公寓的重要途径。早在管理学中就有这样的观点: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可以调用的资源通常包括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顾客和信息等。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1]。培训公寓只有做好员工管理工作,才能吸引住员工,才能成为有实力的“战队”,才能确保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稳步上升。

4.3 构建“双师”合理梯队,增强校企资源共享

1)“工学结合”认识表面化。不少学校将工学结合简单地拆分为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企业实习两部分,有的甚至将校外实习变成了学生自行安排,不要求专业对口,不讲实习要求,不进行实习考核。有的学校完全生搬硬套,盲目学习别的院校的做法,随意更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完全违背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的。

2018年7月23日,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转发《自然资源部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的通知》,同时提出工作要求:一是各地要高度重视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消化利用工作,按照省厅统一部署,制订盘活和处置方案,及时做好清理消化工作;二是各地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增存挂钩”的用地理念,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三是省厅将建立健全省级“增存挂钩”奖惩机制。

 

表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师资配备表

  

人员类别校内教师行业教师作用构建专业基础知识,开展校内实训提高实践岗位应用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校外专家人员范围校本教师旅游企业主管级、部门经理级及以上人员行业专家、学者,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任务分配理论课、校内实训课教学部分校内实训课、企业培训及实训课程、顶岗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专业改革与发展 指导教育工作,研究行业动态等

4.4 找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基础是校企的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找准学校和企业的结合点是建立校企紧密联系的关键。①共同培养人才。学校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岗位工作标准确定职业能力需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通过制定满足市场需求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企业要关心学生的发展,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安排师傅指导学生实习工作,参与学生职业能力考核,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结合起来。②共同开发课程。分析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与合作企业确定旅游专业核心岗位,确定专业课程开发内容,要符合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教学项目要以企业真实工作案例为载体,使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企业操作规程、企业工作内容相匹配。比如根据当地智慧旅游的发展,开发旅游电子商务课程。餐饮服务课程,除了基本的规范操作,合作酒店都有自己的摆台规格,可根据合作企业的操作规程开展相关项目的训练,真正实现校企零对接[5]。③共同实现“双赢”局面。目前不少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亟须改革与创新,学校可将自身的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服务于企业,与企业开展应用项目研究和技术改革,为企业的初级员工进行短期培训和学历培训等,如笔者所在专业为合作旅行社开展的亲子游产品方案设计、为合作酒店开展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设计等。学院可以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培养忠诚度高、技能强的员工,企业可以为学校开展科研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制定相关的手机管理条例,把它列入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对违规带入的手机的处理,要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有章可循。对学生要充分利用班会课,让他们讨论手机对学习的利与弊,加强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明确学校杜绝手机进校园的初衷,让他们知道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是为了他们能好好学习,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对于家长,要利用家长会或家长群,对他们进行手机对中学生的危害等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必要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用的。只有把问题跟学生和家长沟通清楚,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才能把手机管理好。

参考文献:

[1] 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 刘月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视界,2010(1):7-8.

[3] 廖文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4] 琚胜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构建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66-69.

[5] 陈增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曾艳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