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其社会服务能力之间具有内在必然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高职院校通过提高专业内涵质量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发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与知识技术密集的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应用推广及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企业继而反哺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协同创新的资源池、科技创新技术链、创新创业的人才群。学校在服务企业生产过程中获得企业资源,转化为专业教学资源,实现校企资源的重组配置与整合优化,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学校教育融入企业生产服务与科技创新全过程,企业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学校课程与课堂。建立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1]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1 校企协同创新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文化认同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企业依据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经营方式等组成的企业特有的文化形象,涵盖企业生产、管理与经营过程的制度文化。高职院校以培养合格的现代企业人为导向,以职业特色构建校园文化,通过建设准企业环境,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质是校企共建专业,即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其精髓是企业创新需求融入教育内容,是高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创新实践既体现校企文化的互相渗透,又存在知识、技术以及思维的扩散影响,需要校企之间建立高度的文化认同。从协同合作方式看,校企之间的学习轮换、知识迁移、技术扩散、学术讲座与实践经验分享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阶段轮换,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教育培训模式。实践经验证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职业教育实践过程,高校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具有正向的协同作用,企业的创新技术扩散与企业文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定向的教育认同作用。

高校属于知识密集和人才密集的教育教学研究单位,承载人才培养并向社会企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功能,同时也肩负服务社会企业的使命,在服务社会中体现其价值和能力。而企业则是以营利为目的,运用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社会经济组织,具有生产密集、技术密集特征,在自主经营和技术研发方面有创新驱动的基础性优势,但存在来自行业以及其他企业的竞争压力。通过谋求与高校紧密合作,校企联手,既可获得人力资源,又可以获得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而带动企业生产创新与转型升级,进而有效地解决[2]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障碍以及技术升级、创新规范、产权保护等问题。通过外部因素的协同作用,优化外部环境,形成互补优势,保证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

2014年,中国科学研究院甘薯研究所的专家们对不同肉色的甘薯块根主要营养品质进行了对比评价,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力源泉看,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源自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引导与共同利益驱动[2]。只有保证高校与企业的切身利益,保证双方尤其是企业在合作中的获得感,才能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没有共同的目标追求与利益驱动,不可能建立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利益共同体的校企协作联盟,尤其是保证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获得感,是推动校企协同创新的基础。为使校企共建专业,让企业在参与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有获得感,就要发挥校企各自资源优势,以资源互换、资源共享谋求资源利用最优化。以共建实训基地为突破口,建设基于校企共建、共营、共管的集约化创新训练环境,形成学训轮换、产教融合、创业孵化的创客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为企业创造价值,感受企业文化与精神,体验创业乐趣,积累实践经验,增长实践技能,同时促进高校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特色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非裔文化研究中心的安东尼·阿皮亚(Anthony Appiah) 将厚重翻译法阐述为:“为使译入语读者更加尊重源语文化,更好欣赏他者文化的思维与思维表达方式,译者在译文中加上大量的注释和评注,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3]。厚重翻译法一般包括两种形式:文中加尾注和注释性翻译[4]。用这种厚重翻译法翻译的译本具有浓重的学术色彩,面向的对象是文化程度较高并且以学术研究为阅读目的的读者,业界称之为学院派翻译。

2 高职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设路径

创新素质与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搭建创业孵化载体,设计系列的创业思维训练以及来自市场需求的案例,同时需要企业的创新文化、创业思维与经验,以帮助学生实现其创业规划。训练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知识形成过程,又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还要顺应产业发展需求与规律。从社会人才需求看,须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拥有学以致用的理念、具有学创结合的能力[1]。从行业企业的需求看,参与高校专业建设,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高校需求看,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突破运行体制限制,建立校企混合所有制联合体,联合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孵化,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与实践建立“开放、集成、高效”[3]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了高校内涵建设与行业发展吻合。

1)建立校企协作联盟。企业为满足社会需求而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直接对接市场需求,所以创新的源点在企业,设计新产品可驱动校企合作,也为高校的协同创新训练提供原型。从新知识生产范式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来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发展应从准确定位协同创新知识生产[4]的目标任务、生产主体的拓展与功能强化、生产组织平台建设与结构优化、制度建设与运作优化等方面入手,建设符合新知识生产范式下知识生产客观规律的协同创新模式。增强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5],形成合作的利益共同体,有效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尤其是确保企业在合作共建中的获得感,是校企共建专业的基础。

3)产教融合、学训轮换,使校企双方的“供给改革”有效接轨。从校企各自职能协调来看,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技术和知识提供方[7],负责探索前沿技术,为社会培养人才,与企业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孵化器和实验站。产教融合、学训轮换是高校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企业的生产资源、技术资源融合的标志,是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果,可以实现校企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将企业生产研发、科技攻关以及技术服务与高校专业课程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将技术内容融入实训体系,校企协同建设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并付诸实践,将质量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生产过程植入实训过程,既实现了高校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的综合利用,提高了高校专业实训的生产性水平,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产生了1+1>2的效果。

创新是基于现有认知和思维,按照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事物,形成新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的有效行为。因此,创新是技术革新与创造的过程与结果,既有知识经验是基础,技术改进或革新是动因,从业人员既须具备创新意识,又需具备开放的创新思维。创业是思考与推理相结合,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创造价值的过程,需要市场资源积累、成功创业案例经验、失败案例教训,实现过程须搭建创业孵化的载体环境。人类获取知识、形成技术经验的技能成长过程,类似于植物的生长过程,需要吸收养分并消化为内能,然后才能成长壮大。为此,遵循技术、技能积累的“植物生长规律”,基于“产教融合、学训轮换”范式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创新创业载体环境,将创业孵化与企业成长结合起来,营造体验环境;建立由行业与高校人员交叉兼职的教学团队,开发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与项目,打造双创教育资源;建立创新驱动、创业孵化的职业导向训练体系,开放性与形成性思维训练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创业的流程,感受创业乐趣,从成功的学长创业经验中获得启发,从而培养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

依托校内省级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创建跨企业培训中心,联合行业企业构建产教融合平台,破解专业实训与行业实践脱节的难题,支持校企协同创新和学生创业孵化。从习惯的养成教育模式入手,按照“职业规范+通用技能+创新思维+创业案例”的思路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具体体现为现代职业人模块、职业经理人模块、通用技术训练模块、创新训练模块以及案例分享模块。针对每一模块的核心内容,设计开发微视频等电子资源库,形成“IT职业素质培养+IT职场通用技能训练+TRIZ TRIZ,即“萃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俄文首字母转换为拉丁字母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简称“TRIZ”。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教育及案例分析”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资源。①参照职场规范设计现代职业人模块,包括合作交流与沟通表达、时间与压力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等内容,赋予相应的职场情景与问题情境,注重职业素养的形成过程与行业文化等教育内容。②以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处理作为行动导向设计通用技术模块,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能力、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基于思维导图绘制设计企业运行管理流程等内容,赋予工作场景及预期目标,内容设计强调任务驱动和问题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形成可检测成果为标志。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搭建与市场对接的服务平台,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平台建设,以开放思维为要素,基于技术与技能训练进行思维训练,逐渐形成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善于捕捉灵感,实现创意。③基于TRIZ理论将TRIZ创新思维训练内容融入创新训练模块,构建科学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包括TRIZ的最终理想解和STC(即:Size尺寸,Time时间、Cost成本,简称“STC”)算子等创新思维方法,技术矛盾解决案例等创新技术方法等。以典型案例为项目载体,运用这些方法实现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形成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训练体系。这些方法有助于从问题情境中快速发现问题本质,准确定义创新性问题和矛盾,基于技术系统进化规律准确定位探索方向,预测发展趋势,形成新产品原型。④创业教育及案例分析模块的设计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为企业孵化器,梳理成功的创业企划书,介绍新企业注册流程与生存管理经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2)建立校企合作载体,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是达成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校内、校企、校际3个协同创新平台,各平台互相协同、互为一体[6],满足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区域特点以及高校发展需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既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研发的攻关需要,又可以满足高校生产性训练的需要,还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学习平台。通过平台,行业企业及时发布创新需求,高校及时响应需求,利用自身资源开展技术攻关,将高校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3 高职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化结构课程设计

3.1 课程设计思路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学校提供场地与实训、研发设备,企业提供互补设备、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团队,将高校的专业实训与企业生产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校企合作纽带,产教融合。经验表明,跨企业培训中心建设是深化校企协作关系的重要举措。借助合作载体,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技术支持,高校能够准确获得创新元素,激发高校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支撑专业实训、科技孵化和科技转化。既提高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了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特殊车牌背后是特权车,特权车背后是特权人,特权人脑子里是特权思想。解决特权车问题,既要停止使用辽A09号牌,清除附着其上的公车属性,更要清除那种能让“公交车用号码变成公务车用号码”的需求和力量。不清除这种需求,取消了“O”,他可以替换为“09”;不约束这种力量,取消了“09”,他还可以用“08”……

3.2 课程框架结构

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是极为有限的,学生虽然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但是却不能展开全面、深入的阅读实践,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锻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可以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与素养。例如在《Saving the Earth》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也可以为学生介绍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与学习,例如与环保相关的视频、国际新闻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将会对地球保护问题产生深刻的认知,并进一步加强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4 高职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的实施

1)职业化过程训练。按照职业素养的养成性训练原则,将职场的工作过程迁移到教室或实训室,实行早晚会制度。早会总结并发布即日任务,晚会评估即日任务完成情况。每周一专题,每月一报告,每二月一活动,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将专业实训与行业发展技术专题报告结合起来,将学校场所与企业环境结合起来,体现职业化的训练过程。

2)场地交换、阶段轮换训练模式。同一训练模块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不同的训练任务,分别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执行,在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之间进行阶段性轮换训练,使训练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与企业生产协同,与创业孵化同态,场所更替、师资轮换、内容更新。

3)交叉评估考核,保证实训成效。依据早晚课的学生语言表达、专题报告撰写质量、课堂实训报告、自我总结评估情况,将学生实训报告或企划方案质量的自我评估、企业评估、专业教师评估以及学生互评作为课程考核评价因素,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三者之间实施“产教融合、学训轮换”的高职创新创业训练范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石贵舟.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内涵发展研究[J].学术论坛,2016(3):150-154.

[2] 续总成.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10):57-60.

[3] 刘晓宏,孔祥年.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江南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6):64-67.

[4] 胡昌送,张俊平.知识生产范式转型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8):72-77.

[5] 张高忠,熊雪.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地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7(1):121-125.

[6] 黄丽娟,邹春芳,朱慧.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08-112.

[7] 陈建国,陈一昌,唐晓珊,刘玉华,黄瑞兴,吴献.大数据环境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主体关系与职责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48-252.

 
杨正校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