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类型、机制与干预

更新时间:2016-07-05

“危机”在现代汉语大辞典中包括两个释义: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困难的关头。与之相似,在牛津字典中,危机被定义为在发生了重大事件、困难或者困惑的时刻,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或者必须要做出重要抉择的时刻。然而,埃里克森等人却认为,危机不再意味着是迫在眉睫的大灾难……而是生命中一个必要的转折点,即生命发展中所面临二选一的决定性时刻,它汇集了成长、复原与更进一步分化时所需的资源。[1]可见,面临危机个体若能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则意味着新的成长。“心理危机”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相比之下,因网络本身携带的突发性事件或现实中的个体具有的心理问题,通过网络来传播而引起的心理危机现象,被称为网络心理危机。[2]近年来,网络心理危机现象越来越严重,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因网络而发生的心理危机较为突出,日渐成为心理教育者与实践工作者深感困惑和棘手的顽症痼疾,深受学术界的关注。

1.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64例,均符合甲亢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女患者40例,男患者24例;年龄25-45岁,平均(36.3±4.6)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2.5±0.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分类

(一)外源性心理危机

因网络本身所携带的突发性事件而引起个体产生的心理危机叫外源性心理危机。外源性网络心理危机的特点在于:一是网络上令人心理受到冲击的突发性事件一般由正常人传递,例如媒体人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火山、风暴袭击等的报道,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较大,严重的会使人对人生产生消极的态度,否定自我存在;二是网络事件本身的强度对个体产生心理危机的影响也非常大。例如,网上传播的仿真暴力游戏,图画或视频中出现的杀人血腥场面,容易使心理原本就脆弱的大学生产生网络恐惧;三是网络事件携带的内容也会引起外源性心理危机。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致使各种不同乃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色情、暴力、反动、迷信、悲观厌世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成为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害。[3]例如,网络上有些游戏或色情内容能极大地满足一些大学生网民的心理需求,会使他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久而久之网瘾成瘾便产生了。另外,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会因为自己网络知识的缺乏,而出现面对种类繁多的软件而不知从何学起、网络知识的海量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有限性的鲜明对比等现象,以致产生被别人嘲笑的担心和被社会淘汰的畏惧感,以及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4],即网络焦虑。

(二)内源性心理危机

现实中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将自身已有的不健康心理现象通过网络来传播而引起的心理危机,叫内源性心理危机。与外源性心理危机相比,内源性网络心理危机的特点在于:一是网络上的突发性事件或令心理受到冲击的事件一般由非正常人传递,包括一般心理问题的人,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甚至本身就具有心理危机的人;二是网络事件本身的频度对个体产生心理危机的影响比较大。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对固定、容易识别、自我认可的,但是在网络世界则截然不同,可以扮演想要扮演的任何角色,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受尽白眼、生活不得志的郁郁青年,而在网络世界中却是称霸一方、踌躇满志的要害人物,这样有的个体就可能会身份迷失、角色混淆,产生自我认同混乱;三是同外源性心理危机一样,网络事件携带的内容也可以引发网络个体的心理危机。例如,有的个体尽管生活消极,比较怠慢,但还不至于到自杀的地步。但是,当在网上经常接触有自杀倾向的内容,那么就有可能真的产生自杀念头,即网络自杀。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机制

经过理论推演和实践探索发现,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形成经过四个阶段。

高等医学院校完善自身组织建设从以下方面落实:(1)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系统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举办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指导、监督落实,使创新创业教育走上正轨;(2)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为想创业、敢创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把风投、企业、科技园以及政府有关经济管理人员纳入起来,交流辩论创新点,发布创业信息,形成团委主导,学生处监督,创新社团带头的多方面实施体系;(3)搭建宣传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加强对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以深化学生对政策的了解[3]。

(一)初现端倪阶段

第六步,目标检测。通过上述步骤的顺利实施,大多数来访者都能有效地度过因网络而产生的心理危机,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享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部分来访者心理健康水平反复发生波动现象,此时就需要咨询师适时的了解当事人真实的情况,根据来访者的反应来检测事先确定的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如果来访者的心理与行为反应与预期差距较大,甚至适得其反时,那么,双方就应该及时地在充分沟通并协商的基础上调整目标,严重的时候可以改变原初的目标,重新制定。当然,在目标检测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就是看到来访者有所进步,实现阶段性目标时,咨询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给予反馈,以便增强当事人的信心,从而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实现康复。

该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在遭遇内心冲突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体验到不良的情绪反应,但诱发不良情绪的刺激始终局限于最初的事件,尚未泛化。大学生在理智上仍然能够对这些压力或不良情绪进行掌控,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也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相比,其效率有所下降。二是大学生的网络敏感度有所变化。所谓网络敏感度,这里特指大学生上网的频度。这种频度既可能是上网的频次突然增加,这在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也可能是上网的频次突然减少,这在网络恐惧症的大学生中较为常见。

此阶段是网络心理危机的初始阶段,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即便如此,大学生原有的内心的平衡还是被打破了。为重新获得内心的平衡,此时个体会采用日常经验中已经积累的习惯化的策略作出反应。若习惯化的策略无法顺利解决问题,那么便进入下一阶段,即自我救助阶段。

(二)自我救助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努力,当个体发现习惯化的策略并不能解决内心冲突时,于是便开始自我救助。所谓自我救助,就是产生网络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自身采取各种方法来降低甚至消除心理压力。事实上,解决网络心理危机问题,就像解决其他的心理危机问题一样,本质上是如何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鉴于此,我们不妨将其称为网络事件——自我关系分析。第一步,寻找刺激源。由于任何的心理现象都是由相应的心理内容引发,因此,当内心发生冲突时,首先要找到刺激源。这种刺激源无疑是网络上特定的网络事件。第二步,网络事件——自我关系的建构。人作为主体,必须与一定的刺激源交互作用才能产生心理危机。但是,又不是所有的刺激源,都能使人对其产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产生,除了需要刺激对象以外,另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这种网络事件对人必须有关系。正是由于“我”将它看作为某种意义上与“我”有关系、属于我的东西,心理危机才为我们存在着。

既然网络心理危机本质上是因为大学生对网络事件不合理的认识,建立了与自身不合理的关系而引发,那么网络心理危机者就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具体的方法来消除心理危机。例如,可以避免对引发心理危机的网络事件的接触;若有害的网络事件无法避免接触,那么就可以通过认知上弱化网络事件与自身的关系等。若个体采取种种措施都无法顺利解决自己的网络心理问题时,那么便进入下一阶段,即向他人求助或称为寻求社会支持。

(三)社会支持阶段

如果大学生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有效地解决因网络事件带来的负面心理,那么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感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的无价值性;同时,他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应付生活中的挑战了,产生悲观心理,对自己整个生命意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另外,强大的心理压力有可能触发以前未能完全解决的、被各种方式掩盖的内心深层冲突,从而把心理问题泛化。严重的话,有的危机者会由此而走向精神崩溃和人格解体,甚至企图自杀。

(四)危机形成阶段

社会支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一个概念,这里特指网络心理危机者调动一切的社会资源来解决自身心理危机的总称。可见,社会支持对网络心理危机者来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支持可以为网络心理危机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使网络心理危机者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二是社会支持可以为网络心理危机者提供存在的意义感,使网络心理危机者意识到存在是有价值的、是有尊严的;三是社会支持可以为网络心理危机者提供归属感,使网络心理危机者意识到他并非一个人的存在,这就避免其因过度的孤独而走向自杀。另外,从社会支持的内涵中也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危机者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心理支持:可以从社区那里寻求援助,这有利于自身更好地适应生存的环境;可以从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寻求支持等,他们既可以从认知上给予支持,即提供各种信息、意见等,也可以从情感上给予支持,即给予安慰、理解等,还可以从行为支持,即切实的帮助行动。总之,大学生若拥有的社会支持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网络心理危机的挑战。相反,若通过社会支持,个体的心理问题仍无法顺利解决,那么将形成网络心理危机。

那么,如何判断大学生是否达到网络心理危机的程度呢?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一是个体内心存在一定的网络事件,无论这种网络事件是网络本身携带的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信息,还是现实中具有心理危机的人通过网络公开传播自身已有的心理危机信息,他们本质上都构成诱发网络心理危机的信息源;二是该网络事件严重打破个体内心的平衡,以致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行为障碍,已经影响到社会功能,甚至不得不休病假或退学,或完全回避某些必要的社会交往;三是当事人用惯常的处事手段、自身的能力以及拥有的社会支持都无法有效应对这种心理危机。因此,这个阶段当事人特别需要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来加以援助,方有可能度过危机。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

干预的原则是指干预者在干预的过程中所依据的基本准则。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因网络事件而产生心理危机的当事人及时给予心理援助,以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条件之一就是违反道路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刑法中关于违反道路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24](P188)目前驾驶汽车所遵循的道路交通运输法律法规有不同层级立法主体制定的,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国务院制定的《道路交通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公安部制定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等。

一是以来访者为中心 。以来访者为中心是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原则,从来访者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去体验并理解来访者。在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者干预的过程中,咨询者应始终无条件地接纳他们,并表现出应有的真诚、理解、尊重与共情。真诚而坦率的交流是取得来访者信任、促使来访者自由表达心中感受的前提。咨询者理解的方式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甚至有时沉默也表达了对患者的理解。医患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应以朋友式的方式进行无设防交谈以示尊重。另外,对来访者任何表述的心理问题不可以以负面的态度来对待,而应表达无限的关爱与准确的共情。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切不可有意激化来访者的问题,这不仅仅违背咨询师的道德伦理问题、使当事人更加痛苦的问题,严重的时候可能给来访者带来生命安全。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 。一切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本质上是干预心理危机者心目中的困惑、心中的冲突,也就是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是问题的集合体,生活的过程就是问题不断涌现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人不仅喜欢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还要解决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内心的确定感,从而更加稳健地生活。网络心理危机之所以发生,最终都是由无法解决的又使自身内心产生冲突的问题而引发。因此,心理咨询者应该树立高度的“问题意识”,以网络心理危机者心中的问题为导向。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来访者表达出心中冲突的问题,随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第三步,提供方案。当确定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后,接下来,干预者就应该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案。一般来说,制定的方案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方案具有建设性。方案的制定是根据来访者已有的心理问题而定,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无论是哪种方案,都要以建设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二是方案具有可行性。干预者只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案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三是方案具有变通性。灵活的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来访者的心理压力。总之,干预方案的提供,对于患者来说就是严冬的炭火、酷暑的浓荫,能够让他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无路中看到一线生路。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

网络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虽非刻板不变,但仍有着一般的顺序。

第一步,确定问题。网络心理危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问题引起。因此,确定心理问题是干预网络心理危机的第一步。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和应用有关技术[5]。在确定问题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患者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身的心理问题,例如自身非常抑郁,想自杀,等等,此时干预者只要及时地重复并加以确定即可。当然,由于患者起初对干预者并非熟悉,所以可能因不信任而随便编造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干预者在干预的过程中及时观察与纠正。二是患者不能表达或不愿意表达自己的心理问题,又急切地想解决心理问题时,此刻就需要干预者采取积极的倾听技术,以一种开放式、提问式的方式来探索并确定问题。

第四步,行动计划。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在制定方案以后,干预者就需要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审慎地制定出整个干预的计划,即行动计划。计划是未来行动的“蓝图”,它不仅为干预者提供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步骤,也有力地确保了整个干预的有效开展。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干预者应与来访者协商制定,让来访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让求助者感觉到没有被剥夺其权利、独立性和自尊。另外,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切记“假大空”,应该具体的小目标,每个目标完成的时间是多长,这些都必须具体而明确。

三是以积极心理干预为基调。心理干预的目的不仅是解决来访者当前的网络心理危机,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一系列负面心理现象,更是让来访者能够以更加阳光的心态、更加正面的心理来面对未来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咨询师们往往试图通过聚焦当事人内心的负面事件,然后采用各种各样的流派方法来加以解决。这种方式固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造成忘记人本身具有自我修复性的不良影响。诚如人本主义所言,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向善”的欲望,正是在这种虽不能至,但对美好未来始终抱有希望、抱有向往的心理趋势下,人们才努力发展自己,提升自我,最终完善自我,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因此,在对网络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时,应尽可能地避免早期心理危机干预中倾向于只关注当事人负面的心理状态,而应把咨询的重心放在培养当事人内心集聚的积极潜能上,从而促使当事人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自己也乐意接受的良好的心理行为状态。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干预的原则并非不关注当事者的心理问题,而是将锚点聚焦在个体的积极心态上,让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逐渐摆脱已有的心理困扰,即通过“获得”进行矫正而非“去除”来矫正。另外,以“来访者为中心”关注的往往是咨询者对当事人的主动移情,通过设身处地的移情来治疗,然后再经过多次努力去移情化。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干预则是让当事人来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整个治疗系统中,亲自体会治疗师身上所具有的积极智慧,从而激发起自己内心的积极力量,继而解决当前的心理问题。因此,“以积极心理干预为基调”的原则与上述两个原则之间相互补充、互为促进。

第二步,积极支持。干预者一旦确定好患者的心理问题后,就应该给予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的支持。因为处于危机中的患者比平时更加脆弱、更需要关心。这里的支持涉及的内容很广,看见的看不见的、物质的精神的、发生的未发生的等。干预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给予来访者专业的辅导,干预者也可以调动患者的家人、亲戚、朋友,以及社区等资源,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社会支持。由于心理问题的恢复需要的时间可能较长,有的甚至好几年才能明显好转,在这种情况下,家人的积极参与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

单次照射3 d后,采集大鼠静脉血0.5 mL,1 000×g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浆,ELISA法检测DAO;处死大鼠后取0.5 cm小肠组织,充分匀浆后,3 000×g离心20 min,取上清,ELISA法检测NO;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显色后酶标仪570 nm处检测吸光度(A)值,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DAO和NO的浓度。

浴池呈阶梯式,最低的那座,温度适宜,不冷不热,目的是让客人适应。第二级浴池温度比较热,让客人舒筋活血,遍体通泰。第三级比较烫,让客人经络通畅,祛风强体。三级浴池之上,还有蒸汽池,池中加了中草药,能让客人逼出寒毒,活血化瘀。初浸,二泡,三烫,四蒸,然后是捶背松骨,最后是修脚。这一套程序下来,半个下午差不多就过去了。

她是一位30出头的女性患者,是我们北大的学生,研究生在读。她的孩子很小,老公对她也很好,这位患者,为人通情达理,在图书读书期间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相处得非常好。她患的是晚期胰腺癌。

第五步,获得承诺。当干预者与来访者通过合作,顺利抵完成前面几个步骤时,接下来作为干预者应该得到来访者的相关承诺。来访者的承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己清晰地知道前面几个步骤的内容,此时干预者最好让来访者重复出来,例如实施的方案是什么,一共分为几个阶段实现目标,每个目标的完成时间是多少,等等;二是自身愿意执行上面的内容。如果说第一条是让来访者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话,那么第二条则是警示来访者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主要涉及意志力或执行力的问题,即自身愿意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同时,这有利于提高来访者的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无论是网络本身携带的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信息,还是现实中具有心理危机的人将自身已有的心理危机信息通过网络公开传播,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信息都是刺激物,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认知加工。若从网上有意或无意中获得的信息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违背的话,那么就会产生一定内心冲突。这些困扰自身的各种冲突,无论其具有的是现实意义,还是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都一起构成网络心理危机的最初阶段。

参考文献:

On the Strategy of Hebei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Protection and Inheri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ZHANG Jing,YAN Guilian,SUN Ying et al 105

(1)对移动设备依赖加深。虽然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但非教育类的各种类型的微信公众平台也层出不穷,学生在使用本微信公众平台时,有些自制能力差的可能被别的内容吸引,造成时间的浪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一方面保证学习资源的质量,另一方面推送些时间管理、自律养成的网文。

[1] 顾瑜琦、孙宏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

[2] 张鹏程、沈永江、杨荣华.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干预模式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6(11):76-79.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7.

[4]沈晓梅.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江苏高校,2013(06):115-116.

[5] 杨艳杰.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策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2.

张鹏程,陈宁
《当代青年研究》 2018年第01期
《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