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完善策略探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教师流动政策是教师流动的根本依据,规范合理的教师流动政策能够均衡教育资源,保证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师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颁布的。教师师资水平均衡是保障学生获得平等教育的重要条件,师资优化的关键在政策的引导、激励和约束,教师流动正逐渐演变为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语言。[1]教师流动政策力求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我们以回顾的方式,盘点过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可以为将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走向提供一些借鉴。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任用主要通过派用制,即教师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指派给学校,教师和学校很少具有选择权,教师不能随意流动。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这一规定的落实逐渐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派用制,学校和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渗透到教育领域,“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学校聘任教师中渐渐发挥出主导作用。教师本着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对区域环境、职业性质、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行动上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和优质学校流动。教师的这种自发性流动造成了发达地区、城市和优质学校教师资源过剩,欠发达地区、乡村和薄弱学校教师资源紧缺的局面,客观上阻碍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国家和政府注意到了教师流动对于教育均衡的负面影响,1996年颁布的《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以此开始,政府开始运用宏观政策手段对教师流动进行行政干预。以历史的长时段看,20年来,随着一系列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教师流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和有序化。笔者查阅了有关法律和政策文件中关于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表述。1996至今,我国先后出台的14部重要政策法规都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内容,如表1所示:

1 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文本

年份政策法规内容1996年《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学校教师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才可聘为高级教师职务2001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建立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有条件的地区,先是通过试点,逐步实现教师交流定期化、制度化2002年《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2003年《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试点,逐步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化。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在校级、区域之间合理流动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要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200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

2006年《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并首次提出积极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跟岗学习、进修提高2006年《义务教育法》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2010年《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建立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2012年《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2014年《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并在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给予交流教师优惠政策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文本的梳理,我们概括出政策法规规约下教师流动的三种类型:单向流动、双向流动和平行流动。以这样的教师流动类型为维度,可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单向流动时期的起步阶段(1996-2005),双向流动时期的发展阶段(2006-2012),平行流动时期的成熟阶段(2012-2017)。

Research o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Power Grid Enterprises Data Centers Power Effectiveness LI Zhuohui(111)

对比分析结果如下:①与沈阳药科大学相比,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还是师资力量都高度雷同。②与中国人民大学和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相比,本校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师资力量处于劣势。③与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相比,本校该专业的毕业要求学分明显偏多,实践教学的形式及时间都有所欠缺。另外,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五大职业方向:营销管理、促销、销售管理、零售和市场调研,而本校迄今未进行专业细分。

()起步阶段(1996-2005)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探索,教师流动制度已初具雏形,流动秩序趋于规范,但还需继续完善。2012年《国务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这一规定将教师流动的形式由单向流动、双向流动拓展为岗位轮转的平行流动,丰富了教师流动政策的内容,扩宽了流动的渠道。这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重大转折。

根据地层构造条件及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勘查区附近地区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基岩裂隙水,其中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新第三系玄武岩孔洞裂隙中,主要岩性为玄武岩、凝灰岩等。

同时,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这是首次在法律上明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组织教师流动、优化师资作为其本职工作,并将教师流动法制化,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奠定法律基础。“十一五”末期,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但受教育的机会仍存在不均等的现象,师资队伍水平差距还很明显。2010年,国家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涉及健全教师校长流动机制,旨在继续探索完善教师流动的形式,为下一步轮岗交流制政策的出台埋下伏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中,城乡差距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作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起步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指向主要是从城镇到农村。这一时期的政策规定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薄弱,城乡师资失衡的问题,却为后续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实施参照。所以,在政策层面上的贡献要远大于实际政策执行中产生的效果。

()发展阶段(2006-2012)

2014年底,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并给予流动教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如职称晋升、聘用管理、业绩考核、培养培训、薪酬待遇、评优表彰”。同年,教育部实施全面改善薄弱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等项目计划,着力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政府在完善流动政策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至此,我国已确立了常态化和多元化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体系,教师流动正向科学化的目标发展。

图7的15个特征分维可视化图可以看出,单个眼动特征无法直接区分出交互的5种状态,这也说明单个或少数的特征不是分类预测的充分条件.图8的分类预测结果显示,测试集90%以上的数据预测是准确的,而大多数分类预测出错的情况是将其他几类错误地预测为第0类,即:vision_state=care_F0 (关注整个界面),这显然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第0类的特征分量中X、Y坐标特征与其余四类均存在部分重叠的情况.

在此之后,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心变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并在此目标下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治理,在教育改革中努力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设置教师流动的周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推动了教师的单向流动。政府还主张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把教师到农村服务支教的工作经历与职称评定晋升结合起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规定“要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政策以教师群体普遍关注的职称晋升为抓手,积极引导城市教师流向农村学校。

这一阶段作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发展阶段,教师流动政策在这一阶段发生了重大的突破。一方面,在流动形式上表现为由城市支援农村的单向流动变为城市农村双向协同流动,另一方面,教师流动首次出现在法律规定中,师资均衡配置得到法律保障,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在政策的支持下变得更加合理化。不过,政策规定与具体的实践操作之间存有距离,政策无法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教师流动依然未达到预期。尽管如此,这一阶段的探索具有重大的承上启下价值,在教师流动政策变化历程中功不可没。

()成熟阶段(2012-2017)

这一阶段主要是单向流动时期,政策要求教师从城市走向农村。20世纪末,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政府运用各种政策杠杆调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推进义务教育的纵深发展。面对经济与教育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师资力量不均衡现象,1996年国家教委在《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教师流动的有效机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从城市到农村,从强校到薄弱学校任教”。这一规定开启了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政策干预,从宏观层面上指导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

这一阶段开始转为双向协同流动时期。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农村教育在这期间得到政策的大力扶持。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不断优化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积极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跟岗学习、进修提高”。这在政策上突破了以往由城镇教师单向支援农村教育的单一形式,流动形式由单向流动扩展为双向协同流动。教师流动形式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推动着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度逐步完善。

这一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发展日渐成熟,流动形式更为多样,由双向协同流动扩展为岗位轮转的平行流动,激励保障机制和配套措施同时稳步推进,教师流动政策体系趋于成熟。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完善策略

现阶段已是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的成熟阶段。诚然,教师流动政策还不足以扫除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种种教育均衡障碍,但却是当下均衡教师资源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能够优化师资结构、增添学校活力、缓解择校现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学生潜能等,对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一些教师和学校遵循政策要求却是被动参与流动。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教师流动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教师流动的周期、范围、具体程序、激励奖惩措施等没有明确规定,教师和学校等相关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主动参与流动的积极性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政策执行效果有时未免差强人意。面对这些问题,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犹如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要增加人文关怀加强积极引导

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主体是教师,作为公民的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由权。因此,教师流动政策不能仅仅靠强制来执行,而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切实落实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消除强制执行政策的消极后果。在教师流动旧政策的修订和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尊重教师的意愿,积极吸纳教师代表参与教师流动政策的修订或制定,增加教师的话语权,避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独占话语权的现象。

政策执行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求。在执行中政府要增加人文关怀,引导教师理解政策的真意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从而推进教师流动政策稳步实施。在教师流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既要坚持政策的规定性又要兼具一定的灵活性,确保政策能有效进行,实现教师流动政策制定的初心。

实验室检测数据基本上来源于测量设备。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条款6.5和附录A给出了计量溯源性的详细信息。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明确了实验室可通过校准活动来实现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性。统一测量尺度,实现测量的可追溯性是实验室合格评定体系的重要原则。另外,通过定期的校准能掌握测量设备的性能状况,是实验室结果数据风险防控较为有效的手段。由此可见,测量设备计量溯源性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调控流动政策的各项要素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

教师流动政策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合理调控流动政策的各项要素是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必要条件。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在流动对象、流动范围、流动形式、待遇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提高教师流动政策的操作性,我国教师流动政策需要合理界定流动教师的资格、流动的地域范围、流动的周期安排、流动教师的比例、流动类型的选择等事宜。

参与流动的教师应以城市优秀骨干教师为主,农村教师为辅,城市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带去丰富的教学经验,农村教师到城市优质学校培训交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流动范围以市县内流动为主,跨市县流动为辅,不能过度干扰流动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教师流动周期以三年左右为宜,时间太长影响流动教师的积极性,时间太短则无法产生流动效益。合理的教师流动比例应控制在5%以内,[3]这样才能够提高学校参与流动的热情,提高政策目标的实现率。流动类型以柔性流动为主,刚性流动为辅,维持教师原有的人事关系,尽量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

()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建立相关配套保障措施和利益补偿机制

教师流动政策中只有教师流动的形式、方向、方法,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相配套的保障和补偿机制。美国早在20世纪中期就推行并且实施了“补偿教育方案”,即联邦政府和州一级政府通过立法和拨款,运用经济补偿的方式对教育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进行支援,各州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工资待遇,并对这些教师提供优惠政策和特殊补贴,吸引优秀教师从中心地域走进边缘地域,在整体上保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经济人”的人性假设适用于每一个人,包括教师。参与流动的教师的经济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为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在流动过程中的成本付出和利益损失理应得到一定的补偿。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偿参与流动教师的损失。因此,在现行的绩效工资制度外,还要建立专项资金制度,用来支付流动教师的交通费、岗位津贴等。同时,还需要创设和完善有关流动教师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教师流动政策应该指出各级政府规定本区域内流动教师的管理主体和管理程序,在评价时重视过程评价并强调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流动教师的奖励机制,将流动教师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晋升结合起来,实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4]政府部门利用经济手段和精神激励两种途径最大限度调动教师流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师流动工作的有效进行。

()提高政策执行力度健全教师流动监督机制

实际上,政策执行者是追求利益的经济人。在政策执行中,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执行者会本能地采取措施去规避政策规定中可能对自身利益的损害,这就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政策实施中,提高政策执行力度,确保政策有效执行需要提高执行者的综合素质,健全教师流动的监督机制。政策最终是靠人来贯彻执行,增强执行者的政策自觉性能够更好地防范教师流动政策执行失真现象。对于政策执行者,政府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学习,使其充分理解政策的内在含义,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执行态度,提高和完善其执行组织能力,进而达到对政策的内在认同。

在监督管理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如英国政府在促进教师流动方面制定了“优先教育区”政策,重点扶持区域位置不佳、经济落后地区的薄弱学校,并且每三年会对优先教育区进行审核,特别是对新建项目学校和吸纳优质师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掌握政策的执行率。为了了解教师流动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政府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监督考察组,建立评估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估。除此之外,还需慎重制定并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对情况良好的地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情况差的地区进行批评并给予密切跟踪关注,从而监督教师流动工作的健康、有序、有效地推进。

[ 参考文献 ]

[2] 戴颖.我国教师交流政策发展与地方实施述评[J].教育评论,2015(6).

[1] 刘振娟.我国教师均衡流动政策的分析与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11(5).

[3] 吴建涛.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进展与完善路径研究——基于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与政策文本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4).

首先是数据源层,FLUDW的数据源来自于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的流感病毒数据。其次是数据抽取层,根据流感病毒数据的特点,FLUDW的数据抽取器采用高级语言和SQL编程实现,系统通过抽取器定期检测并抽取数据源的更新数据。再次是数据集成层,FLUDW建立了一个便于高效检索的集成数据库。最后是系统应用层,FLUDW的Web页面上提供了高效的检索、序列比对分析等服务。

[4] 郝保伟.中小学教师流动:类型、问题及政策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2(11).

[5] 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6] 谢延龙,李爱华.我国教师流动政策:困境与突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9).

Introduction of natural ingredients in cometics (IV) 5 54

粮价直接影响肥市。因粮食卖不上价钱,下一阶段粮价还会下降,农民不愿投入资金,预计化肥销量会减少,在用肥品质方面会选择低含量化肥。另外,当地化肥利润较高,赊销现象尤为严重,而今年农产品价低,导致经销商收款更为困难。此外,当地丘陵多,而种地不挣钱,农民多将土地承包给外地人种植蔬菜和水果,自己去则外出务工。

臧涵,王晋
《当代教师教育》 2018年第01期
《当代教师教育》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