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点,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的政治理念和民族工作指向写入报告,并载入党章。显然,就理论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就政治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

如何认识或界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已成为学术界关注并热烈讨论的新时代重要议题。近年,已有文章概述了以往研究的一些观点[1]。有学者把“五个认同”拆分到所研究归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六种意识”中,但没有突出核心内容,难免舍本逐末[2];有学者认为,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就是“五个认同”,但未论述[3];还有学者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一个也不能少”[4]。学者们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整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了起来,但仍未论及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总体来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化提炼和核心内容及理论的确认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二者的确认应先于理解的存在和培养该意识的存在。本文仅以“五个认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为视角展开讨论,为学界共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阶段,在城市有效地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是城市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发展的具体成果的表现。但是,如果对信息化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将很难建成智慧型城市。在对城市进行智慧型建设过程中,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将提供很大的帮助,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会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方向性的帮助和预测。为了推进我国践行数字化城市的建设,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基础性的测绘地理信息的数据覆盖,渐渐形成了以点概面从国家到省市的动态地理信息的局面,通过各个部门相互协同合作,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数据精度已经足够满足我国智慧城市建设。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的关系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5](252~254)。该论述言简意赅,为把握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四个认同”,2015年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增加为“五个认同”,此处统一使用完整的“五个认同”表述。的关系提供了遵循的基本思路。从这段表述的逻辑关系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或核心是文化认同。此处的文化无疑指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国各民族的“根”和“灵魂”,没有一种认同本身可以不根据其历史脉络就具备进步或支配性价值*[英]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黄丽玲等译,《认同的力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该处译者将“支配性”译为“压迫性”,语意有误。。中华文化正是如此,绵延五千年未中断,滋养中华民族已经成为“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6],培养和树立中华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同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他几个认同或意识的巩固离不开中华文化“基因”的滋养,这就进一步阐明了组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内在的彼此关联性。在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我党60多年的治藏方略时指出:“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7]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更加准确和完整地概括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具备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意识。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有明确指向的意识范畴。

上述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含义与“五个认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由三个词组成的复合名词。“中华民族”一词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这是公认的解释*可参考陈永龄主编的《民族词典》“中华民族”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中华民族”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12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施正一主编的《民族辞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民族出版社编的《民族知识手册》(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这三部辞书均未列“中华民族”词条,可见当时对构建中华民族的研究还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还可进一步解释为近代以来包括历史上居住于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以中国近代史为起点的,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各民族在共同抵御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自觉的民族实体[8]。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这段历史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5](27)。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名词“共同体”,共同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这也是公认的解释[9]。中国各民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深陷亡国灭种的危机,就是在这样的共同环境下,中华民族“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自强不息,经过长期奋斗,而今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6]。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历史的概括,不仅观照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而且把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才有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共同意识[10](36)。把“中华民族”与“共同体”两个词合在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由中国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由此简称“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是指人类所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对物质而言,意识是第二性的,但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意识能够用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有目的、有方向、有预见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符合客观实际的意识对物质发展进程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基础之上的主观反映,这种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出现的,是主体即中国各民族对客体即共同的前途命运的深刻认识。这个认识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实践,能集中反映共同体最本质、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或要素。这个意识从实践中抽象和升华出来,能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和根本利益,能使个人的意志和各民族的意志凝聚为中华民族集体的意志,能成为激励和促进各民族成员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具备以上特质和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唯有“五个认同”是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不可分割是指后者是前者的核心内容,是凝聚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公约数,是统领性要素。

针对西红柿脐腐病,西蒙介绍:“因钙本身很难被吸收,而西红柿对钙需求量较大,所以在其整个生长周期更要注重钙肥的补充。同时为更好地保证西红柿在生长后期还可通过叶面喷施补充高钾肥料,不仅保证西红柿的保质期,还有助于作物转色。”

有学者从费孝通先生的民族思想受到启发,提炼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关于认同中华民族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自知性意识*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张先清的观点,参见潘玥斐:《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建好全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9月28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0月6日)。。对这一概念的定义应完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以中国各民族为统一的前途和命运共同体的自觉自知性意识,核心内容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参考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解释。见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第2版。。在这里,“自觉自知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反映和代表集体的认同,它又能动地表现为理性、合法地建构这种认同。迄今最深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自知性意识莫过于“五个认同”,它所包含的理论内涵在理性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中具有统领性作用,厘清“五个认同”的理论内涵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确认。

中国共产党始终明确自己的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2)。无疑这是一种强烈的敢于担当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所为之奋斗的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正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一个人或一个共同体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党组织或一个政治理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一个政党组织要获得社会成员或共同体的认同,必须有一个能代表他们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只有把“五个认同”作为建构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阐述清楚并得到确认,才能转化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从而在理性建构共同体意识中被各民族成员所理解、接受和认同。

二、 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爱国意识

文化概念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一定是包含人类集体生活的总称。每一种文化必有一主体,此主体即民族。民族创造了文化,但民族亦由文化而融成[19](3)。由各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正是由自己的文化而融成,并以中华文化为显著特征。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塑造、规范、凝聚和整合民族的功能,因此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多元多层次的民族结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1939年,顾颉刚先生将中华民族共享一种经数千年相互交融的文化称之为“混合的文化”[20]。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灿烂、兼收并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他还说,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5](255~257),正是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1]。总书记的这些高度概括,尊重历史事实,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观。

()祖国认同的最高体现就是爱国主义

中华文明以中华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华文化则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分析:“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支撑5 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6]显然,中华文化基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动地生生不息地进行着代际传承,滋养着中华民族成员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和灵魂,并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二、加快水务工程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清林径引水调蓄工程加快推进;茅洲河中上游段干流综合整治工程、深港联合治理深圳河四期工程、大沙河中下游段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相继开工,龙岗河干流深惠交界处大松山段整治工程基本完工;蛇口片区排水工程已完工,公明污水处理厂、上洋污泥深度脱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龙华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2.6.3 糖尿病患者 对前列腺增生患者应重视是否有伴有糖尿病。入院时需询问患者有无糖尿病以及相关用药情况,并在病史中予以记录。术前应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肝肾功能等评估。注意饮食调节、血糖监控,围手术期间积极维持原代谢疾病的药物治疗,必要时与相关科室联系进行相关药物的剂量调整。

祖国和国家密不可分,但祖国偏重于强调世代居住的国土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对她的眷念充满了人文感情色彩。国家是文明时代的一种政治制度,生活在这个国土上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当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相一致时,这个政治制度就得到人民的认同,爱祖国与爱国家就能得到高度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一致,作为公民的各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所持的祖国观应该包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热爱之情,对祖国领土、主权维护的责任感,投身于对自己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事业建设的热情。

()爱国主义是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在国家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1840年至1949年,爱国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反对列强奴役,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内涵是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国家,社会主义中国也不只是为某一个民族谋福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代表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在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和共同性。时下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4](28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中,每个人无论属于哪个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都是共同的思想基础。

20世纪初,在中国先后建立的政党组织都未能提出正确的理论和纲领,也未能发动起人民群众解决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在历史的反复比较和政治实践的较量中,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并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组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尽管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政党组织,却拥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先进的思想武器[24](71)。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运用了这个先进的思想武器,还将其转化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做到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统一,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些理论的本质特点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实践中显示出勃勃生机。有了这个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28年,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人民五亿不团圆”的局面,形成了“万方乐奏有于阗”的盛况[5](44)。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平等为立国原则,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上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引导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出现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早在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曾断言:“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25](163)

培养和构建中华民族认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认同和整合于中华民族之中等同于只能有汉族、汉族历史和汉族文化的倾向;二是把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描述有意自外于中华民族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狭隘的民族意识在作祟,与中华民族意识相背离。在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建构中,应按照宪法原则广泛宣传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认同中华民族和热爱自己民族是并行不悖的,认同中华民族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与热爱自己的祖国相一致的爱国主义。

三、 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和主线

中华民族包含历史上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早在1939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高度赞扬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还是一个拥有“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15](623)。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组成的命运共同体,对这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认同无疑是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应遵循以下共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有两对关系要厘清:一是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的关系;二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此,习近平同志以非常贴切的话语表述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16]从学理上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强调一体性;各民族是多元,突出历史文化的多元,有合作共治的政治含义。“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离。“一体”构成方向和主线,突出国家整合性特征;“多元”构成要素,体现不可或缺的动力。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用传统话语进一步表达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正是基于这样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奉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从自在演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从历史的维度研究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其中详细论述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转变的历史过程。他说,这个理论“是从研究中国民族的现状和历史的实践中得到的”[17](264),正因为如此,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学术生命力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并且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决策,成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顶层设计[18]。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出现过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盛世,而且中华文明从未中断。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危机,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5](27)。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使这个自觉的民族实体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如今,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同样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民族自觉在今天的延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强、自新的民族,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5](27)

()中华民族认同要避免两种倾向

钢渣组成中有硅酸三钙、硅酸二钙等,可以在水泥和混凝土中应用[23],钢渣的掺入可以提高水泥浆体的水化速率和密实度,其密实度和后期性能显著较好[24-25]。钢渣粉的比表面积对性能的影响较大,一般粉磨时间越长,制备混凝土的抗压性能越好,综合性能和成本,合适的比表面积为650 m2/kg[26]。利用钢铁渣粉代替20%~50%的水泥应用于混凝土中,效果良好,目前已经制订国家标准《钢铁渣粉》(GB/T 28293—2012)[27]。

四、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祖国认同的最高体现就是爱国主义,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口号或空谈,需要通过每一个公民的实践和行动,判断实践和行动的标准就是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中首要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原则,是每个公民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爱国主义还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与国家的统一,肯定国家对个体的优先性,正如常言道:“没有国,哪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个人对祖国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热爱祖国,服务和献身于祖国,完成祖国赋予的职责,就是爱国义务,是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化。爱国还表现在心理情感方面,在今天中国民族的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是国家层面的民族,56个民族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但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费孝通,1988年)。,爱国的心理情感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纵观中国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伟大祖国的认同首先表现在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思想与道德的精髓,爱国精神穿越时空,一直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历经磨难而不分裂就是最好的证明[13]

1) 扩散段下游、导流片①D下游和导流片①B附近产生流动分离,整流蜂窝器能有效发挥整流作用,湍流强度减弱;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众所周知,祖国指自己的国家,世代居住的国土和疆域。祖国是一个反映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范围的概念。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乃至地理范围是包含了国家内所有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分布地域。中国各民族理所当然地涵盖在自己的祖国之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把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视为核心内容是确定无疑的,这一认同的实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中华文化认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命题,并将其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这表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所具有的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

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归宿的安身立命之所,是民族唯变所适、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22]。简言之,共有精神家园体现的是软实力,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当代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精辟的概括:“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3]

五、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基石

人们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经济生活,也离不开政治生活,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就是政治认同。当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成员建立起一种广泛的政治认同,就会凝聚起集体的意志变为国家的意志,而建构政治认同的力量不只是国家,还有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的政党。“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6]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自知的共同体必然应有自己的政治认同意识,这个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经历了历史和现实的检验,由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品质的政党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引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很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如果缺失了民族精神的引领,任凭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自由发展下去,国家和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会松动,团结统一的思想意志就会丧失。唯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找到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有效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有效避免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思想对立和混乱,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集中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族人民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以此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方向;把民族工作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有机结合,将民族问题纳入社会总问题中加以解决,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5](299~300)。党在领导各族人民的实践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样的民族理论同样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担当的政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的关系,还可以从“什么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视角来理解。简而言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正确的国家观的最高体现就是对爱国主义的认同;正确的民族观的最高体现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正确的文化观的最高体现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决定命运前途的抗争和奋斗中总结出两个真理性的必然。其一,“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1](16)。换言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其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2]。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正确历史观的最高体现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正是唯物主义历史观阐释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逻辑。

建党之初,党明确提出涵盖革命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的民主革命理论,并指出,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建立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根据中国国情,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代表了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的利益,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转化为把中国人民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如今,同样是敢于担当的品质,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确定的建党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后,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总的目标下,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根本立场,让各民族过上好日子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完全契合。

超导铌腔是加速器的核心部件,加速器主要用于高能粒子加速、核废料处理、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普遍要求加速器具有高功率,从而使粒子在短时间内具有高能量。所以,科学家和学者们也普遍追求超导铌腔的高加速梯度Eacc和高Q0值。大量研究证明,EP在提高超导铌腔加速梯度Eacc,改善品质因数Q0降低现象,提高射频表面质量方面较通常所用的最终表面化学抛光有明显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能够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党

政党组织由诸多为之奋斗的成员所组成,他们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理念和信仰并为之奋斗的精英,西方政治学认为“取得价值最多的人是精英;其余的人是群众”[26](3)。在这一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恰恰与其截然不同,党的成员或精英不是社会价值的最大拥有者,人民才是社会价值的最大拥有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始终成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11](16)近代以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能做到并始终保持这一点的政党唯有中国共产党。

中国文明自信演进的力量源于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优势。当代西方文明发展已经造成社会资本与自然、资本与人自身之间的巨大对抗,西方文明发展演进逻辑已经越发显示出其范围和时代的局限性,绝非永恒、绝对和普遍之物。只有当全球社会普遍意识到现代西方文明本身所具有的“财富局限”时,基于资本神话的“文明发展”才可能有所消减和退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背后涵盖着鲜明的“文明自信”内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运行的具体实现领域和展开方式,中国文明自信演进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这也是中国人民经过多种对比之后作出的历史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执政党是众望所归。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发展到今天,作为执政党,其所代表的利益已十分广泛,而不限于某个阶级的利益,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并将继续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不仅要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还要捍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在实现伟大复兴这一点上,所有中华民族成员的利益都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建立起来的威望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又经过69年的奋斗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5年,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悟出一个道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各民族的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纵观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政治组织发展成为执政党,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的选择,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把中国共产党作为重要的政治认同,这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选择。

六、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动力之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民族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结果[27](21)。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从此消除了民族间的制度性不平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之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27](2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同

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首先要明白,这里讲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7](22)。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指其本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内在属性是本质,而事物的外在表现则是内在属性的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都能超越资本主义,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28](130)。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讲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这个制度能代表先进生产力,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因素。同时,生产力发展不是目的,保证人类全面发展才是目的,把社会生产力和追求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9](373)。这个被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观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就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30](2)。这个基本原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基本思路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不能忘记共同富裕的社会价值追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就是要克服“重物轻人”的发展弊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做出了新的概括,把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能没有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同,“两个共同”的理论观点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实践也证明“两个共同”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出来才发现天已经很晚了,半边天繁星闪烁,半边天乌云密布,风凉丝丝的,像是暴雨要来了。我们从白云宾馆左边的一个小巷里拐进去,好几次我想挤到前面去,想问问那个我一直没有看见的刘伟,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但我跟在泰森的身后,他庞大的身体把前面挡得严严实实,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民委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就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民族繁荣”的主张,他说:“我们不能使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如果让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下去,这就是不平等,就是错误。”[31](383)他还举例,“我们不能设想,只有汉族地区工业化高度发展,让西藏长期落后下去,让维吾尔自治区长期落后下去,让内蒙牧区长期落后下去,这样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他说:“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所以,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在这个问题上,各民族是完全平等的,不能有任何歧视。我们的根本政策是要达到各民族的繁荣”[31](379);“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31](377)。如此清晰的政治主张实际上已经奠定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基础和未来政策走向的原则。当我国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发展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之际,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5](197)他还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32]总书记以朴素的话语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表达了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决心。党的十九大制定了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到那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将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铸牢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由“五个认同”组成,其理论内涵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素。“五个认同”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之构成辩证统一关系,增强“五个认同”就是从根本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潘玥斐.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建好全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09-28.

[2] 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17-02-24(5).

[3] 乌小花.发展与创新:论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与体系[J].民族工作研究(内部资料),2017(5).

[4] 郝时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17(6).

[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6]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2).

[7]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进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EB/OL].人民网,2015-08-26.

[8]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出版社,1978.

[10] 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A].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A].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 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EB/OL].中国干部学习网,2015-09-30.

[14] 高层大讲堂编写组,编.高层大讲堂: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大议题[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1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 张龙,马昌富.试论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创新[J].民族工作研究,2017(4).

[17]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和思考[A].费孝通.六上瑶山[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8] 郎维伟,文晓波.中国民族理论本土化与费孝通研究民族的思想维度[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19] 钱穆.民族与文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0]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02-13.

[2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22] 韩振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J].中州学刊,2009(4).

[2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5] 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A].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6]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7]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0]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1]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A].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2] 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6-20(1).

郎维伟,陈瑛,张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