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副词“渐”虚化历程中的“双源合流”现象

更新时间:2016-07-05

汉语单个虚词的演变历程,推究本源,往往对应于一个实词,即来源是单一性的,但并非每个虚词都如此,副词“渐”即是例外。《说文·水部》注:“渐,渐水。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唐贤清认为“渐”从古代水名一步步虚化为副词“逐渐”[1]。这一说法值得推敲,一条河流的名字难以引申出“逐渐义”。在世界范围内诸种语言间,“渐变义”带 有 类 型学共性,如俄语 постепенно 的词根степенно(等级)、希腊语 σταδιακά 的词根 στάδιο(阶段)、丹麦语gradvis/西班牙语gradualmente/瑞典语gradvis和英语gradually的共有词根grad(梯级)、爱沙尼亚语järk – järgult的词根järgu(台阶),都反映了“渐”的词源义—“梯度”,及“逐级前进”或“逐渐”的抽象义,汉语也是如此。本文旨在研究副词“渐”的“双源合流”语言现象,描述并揭示其词汇化和语法化上的独特表现。

一、“渐”的两个源头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渐”义为“程度或数量逐步地、慢慢地”,描摹动作行为的渐进变化情态。该词义不单纯来源于“水流浸润”的自然行为,也与人体动作动词直接相关。

查《广韵》可知,“渐”有两个读音,我们用渐1和渐2分别表示,二者声、韵、调均有别[2]。其中渐1读去声,慈染切,释为“渐次也进也”;渐2读平声,子廉切,释为“入也渍也”。二者虽字形相同,但音义均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实际上,训为“进也”的渐1与“氵”本不相关。《说文》把“渐”释为水名,而《渐》卦的卦象描写的是鸿鸟南飞的动作场景,与水部字的表义没有关联。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点出了其中缘由:“按,走部有,训进也,今则皆用渐字而废矣”[3]

《周易》惯用隐喻手法,“”字符合鸿鸟南飞的动作义。“”与“进”“登”字义相近。《汉上易传》:“自下进上,渐也[4]。《说文》:“进,登也。”《字汇》:“登,升也”[5]。“进”字,甲骨文作,为鸟高升之状,《渐》卦的鸿雁渐进之象与此相符。《古今正俗字诂》指出:“,进也。从走斩声,进字当从此作,自叚(假)渐为之,㒸(遂)废。”[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走部》“:渐,假借为。”[7]也就是说,“渐”是“”的通假字,上古文献习用“渐”以后,“”不再使用。用“渐”作为通假字有字体缘由。首先,“”与“”为异体字,《正字通》:“渐,上进也,当作……改渐作,非。”《集韵》:“,走进也,或书作。”[8]篇海类编》“,同[9]。《四声篇海》[10]重订直音篇》[11]均把“”“”并入相同字条。其次,西汉马王堆帛书《周易》[12],以及东汉熹平石经《周易》[13]使用“”字,而战国楚竹书中该字则为上下结构,如《周易》[14],《包山楚简》字形[15]等。“”字底部的“止”易被视作“渐”字底部的“水”,进而导致“”讹变为“渐”。楚竹书《容成氏》:“东方三俈,西方三俈,南方三俈,北方爲三俈,以於溪浴(谷),淒()於()川,高山,蓁(深)林入,焉以行政。”[16]句中“高山升”与“深林入”对称出现,“”字和“淒”字后接的动词宾语都是河川,也是对称使用,“”字同为“”,即。可见,“渐”与“”形近易混。《正字通》“”下注:“石经混用渐。旧本作。”唐代日本来华僧人释空海所著的《篆隶万象名义》中“”字条下注:“才冉反,进,〇,疾,不久,又渐”[17],皆可佐证。概言之,先秦经典文献中表行进义的“渐”字是“”字的通假字。此外,用“渐”字替换掉“”二字也有语音规则的类推作用,音旁从“斩”的汉字通假为“渐”是惯例,如“”字通假为“渐”,《尚书·禹贡》:“草木渐包。”《经典释文》:“渐本又作蔪。”[18]说文·艸部》引渐作蔪。其他又如“”通假为“渐”,皆为此例[19]

《周易·序卦传》:“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按以上分析,“渐进”也就是“进”。那么,“”表示何种意义?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走部》收“”字,释为“徐进”[7]。这一观点并不确当。俞樾在《群经平义·周易》中指出,《渐》之所以不同于《晋》卦中的“进”,是因为《晋》与《渐》都有“进”义,但《渐》卦讲的是用“渐”的方式行进,两者意义略有不同[20]。《渐》卦讲的是鸿鸟经历了“水涧→水岸→陆地→大树→丘陵→高地”的飞翔历程。马恒君认为所谓的“渐进”并非跳跃性前进,而是一位一位地逐渐前进的情态[21]。可见,“”表示“逐步行进”。实际上,声旁从“斩”的大都是形声兼会意字,如“渐”字又演化为“浙”,有“波折蜿蜒之河流”的含义,“”为“峰高如削”义,“”为“断木成板”义等,同样地,“”表示行进动作分步骤分阶段进行。《渐》卦是以鸿雁的有序飞行来比喻女子出嫁的,古代婚嫁有一个“六礼”的礼俗程序,先后包括“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这一套流程与鸿鸟迁徙的“渐卦”征象正好对应起来。“渐”指的就是一步一步地有序前进。这种前进方式重点在“逐步”,“逐步”是遵循某种进展顺序有序前进,无关乎速度的快慢。《经典释文》认为“‘渐’是阶渐之道”[18]

(15)汉、魏以来,兹制渐绝。(《全宋文·卷二十四》)

(1)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卫风·氓》)

(2)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由上可见,先秦时代,“”和“渐”已统一写作“渐”,二者使用范围都很广泛,意义实在,界限清晰。

二、“渐”的虚化轨迹

1与渐2在字形上的合并,使得“渐”的含义和用法得到扩展。“渐”既拥有“浸润义”,又有“行进义”;既可以后附宾语,又可以置于动词前面描述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随着用频的增多,两个义项都出现了语义泛化,从具体的动作义演变为抽象的变化义。

首先,“逐渐变化”也就是“渐进变化的过程”,渐1)在“行进义”的基础上,由“渐进”扩展出“渐V”,进而产生泛化虚指。元木认为“渐”的虚化历程是,先从从纯粹动作义“进”引申一步,作“进一步”讲,表现事态发展义,再引申为“进一步地”,作副词用[22]。我们部分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渐”在渐1)方向的虚化轨迹是“进→进一步→递进→逐渐”。例如下:

由于开放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具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灵活性,采集和研究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一大难题。

(3)是时帝元舅阳平候王凤为大夫将军秉政,倚太后,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候。时数有大异,向以为外戚盛贵,凤兄弟用事之咎。时上无继嗣,政由王氏出,灾异浸甚。向雅奇陈汤智谋,与相亲友,独谓汤曰:“灾异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

上例,元木认为,先讲明了秉政专权,七人为侯,外家日盛的前提,那么“其渐必危刘氏”中的“渐”不能再作“渐进”讲,应解为“进一步”。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不够确切,作“进一步”讲固然说得通,但此处“渐”仍旧包含一个“外戚秉政—专权—七人列侯—天有灾异”逐步渐进变化的整个发展进程,只不过“危刘氏”是这个进程的一个最新阶段罢了。也就是说,这里的“渐”起到了联系已有进程与最新进程的作用,由于“渐”与表示最后一个进程的“危刘氏”紧密相连,可以被重新分析为“进一步”。无论“进一步地”,还是“更加”等义项,都表示程度加深的含义,但这些义项充其量只是“渐”的一个语义侧面,可以用来解释“渐”,但不能与其划等号。试比较:

(4)只是感冒的话吃点药就好了,如果结合了肺炎,就必须进一步地做相关治疗。

新生界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北部的平原,另外沿河流、沟谷分布,岩性主要为粉沙质粘土、粗砂、砂砾石、细砂层。

(5)原材料迟迟不到位,王经理比以前更加焦急了。

其中 InitQueue()、EmptyQueue()、EnQueue()、OutQueue()和GetHead()分别是队列的初始化、判断队列是否为空、入队、出队、取队首元素的队列基本操作。具体代码分别如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

上述语句中的渐变过程,无论是甘蔗的头尾、身体部位,还是花朵的变化,均包含有渐变节点,有一个按顺序逐渐变化的过程。

(6)淮南王谋反时。寄渐闻其事。(《前汉纪》)

(7)今田常之为乱,有渐见矣,而君不诛。(《韩·外储说右上》)

对比前节可见,渐1)多后接动词性成分,而渐2(渐)多后接形容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一般是所谓的渐变成分(gradeterm),这种成分与其反义词构成逐渐过渡的连续统[24]。汉语变化哲学中还有“渐化”的说法,指的是通过熏陶渐染的人文礼仪方法大而化之地推行社会政策和道德思想,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其中“渐”的意义正是渐2传达出来的,所谓渐染,与浸润、浸染、浸渐、渐摩等词同义。

(8)日渐染而不自知兮,秋毫微哉而变容。(《楚辞·七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朗读的水平直接体现其语文素养的高低。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通过大量的朗读和背诵来积累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因文而异,带领学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展现语文课程的学科魅力。

唐贤清发现共现搭配使得“渐”吸收了“浸”的语法功能,“浸”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表达“逐渐”义的副词了[1],如:

新教材的改变对教师角色的自身定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知识的易接触性意味着教师将不再是其唯一持有者,在单独的字音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只是资源共享关系。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应首先明确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将社会经验回归书本,将生活实际抽象概括,得出最终结论。

实词虚化为语法词后,其本原词义并未全部消失。新词的语法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本原词的影响[23]。当渐1)和渐2(渐)发展出虚词用法后,其原始的动词义仍留存在“渐”的虚词意义中,成为“渐”副词化过程中的遗留痕迹。不过,中古以后,这种痕迹愈加淡化。

可以观察到的是,自两汉开始,“渐”与“浸”作为副词同表“逐渐义”,二者处于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两汉时期在“逐渐义”上,“浸”的用例两倍于“渐”,但到了魏晋时期,“浸”很少出现,唐代多数文献已经找不到“浸”的副词用法了。魏晋以后,单音节“逐渐义”副词中,“渐”已占主导地位。

三、渐1与渐2的语义特征与用法融合

(9)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列子·汤问第五》)

我国要求生活垃圾焚烧的排放必须满足GB 18485—2014标准,二恶英排放值需低于0.1 ng/m3[5],飞灰收运和处置需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但是,国内农村地区的小型焚烧炉很难配置完善的烟气净化系统,飞灰安全处置也难以实现,因此降低排放物原始污染浓度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1)表达“逐步行进”义,“进”是一步步前行的行进方式。由此,渐1)带有较强的递变性,变化过程常含有“次序”“阶段”或“层次”等意义特征,而渐2(渐)表达“浸渍”的过程,无法分出清晰的变化界限,其变化是连续性的。

1.递变性语义特征。渐1)的渐变特性表现为变化轴上的递进变化。在自然科学术语中,物理学中的“梯度光纤”又被称为“渐变光纤”,数学中有使用“递推最小二乘法”进行“渐灭记忆”的运算手段,修辞学中的“递进”修辞格又称为“渐层”。又如,佛教中有“渐悟”的修行法,“渐悟”是阶进式推进的认识过程。修行者需要历经几十个阶位的次第修行才能成功,这种修行方法被称为“渐教”。顿悟则是即刻性的,是一次完成的。上述都是此义项例证。

汉语中的用例又如:

但是,弹一个“极弱音”很容易,困难的是弹一组连续的“极弱音”,因为一连串质地类似的“极弱音”要求我们在弹奏每一个音之前,都预备好相应的“慢动作”。如果在弹奏第一个音时,第二个音所需的手指没有开始“慢动作”,那就无法弹出下一个弱音,或只能以极慢的速度弹奏下一个弱音。

(12)水渐渐没膝,渐渐没腿,渐渐没腰。(《干校六记》)

(11)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入佳境。”(《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10)常持瓶汲水,忽见井中有莲花如小盘,渐渐出井口。往取便缩,不取又出。(《太平广记》)

(13)叶呈广卵形,花色紫红,初为淡绿色,渐变乳白色,终为棕黄色,奇特美丽。

两句中,“进一步”表示在比“感冒”更为深入的“肺炎”病症时采取治疗措施,“更加”表示王经理在出现“原材料不到位”问题之后的心态变化,二者所连接的都只是两个紧邻的阶段,而(3)中“渐”所连接的都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连续性、递进性变化状态。我们认为(3)句的“渐”可以释为“逐渐”。“渐”在两汉时期出现了副词用法,其他例如:

2.连续性语义特征。由渐2(渐)所携带的“渐”的连续性可以刻画为:一方面,变体在变域中的每一节点上都在变化,找不出它不处于变化中的节点。另一方面,对于极小量的变化幅度,会有极小的改变量与之对应,找不到这样一个极小的参照量片断,在其中变体的改变量为零。如“气温渐渐回升”,回升的过程是连续进行的。又如:

(14)如此复往,渐精熟即安,安不复欲出,口不欲语。(《太平经·癸部》)

“渐2”义同“浸、染、渍”,该义项的“渐”用例如:

4c 1H NMR(CDCl3) δ:8.08(d,1 H),7.88(d,1 H),7.70(s,2 H),7.50-7.44(m,1 H),7.40-7.36(m,1 H),7.11(s,1 H),2.41(s,6 H).

(16)微开一丝的窗外,天色渐渐吐白,长夜将去。

其次,渐2与“浸”近义共用,出现了诸如“渐浸、渐渍、渐染、浸渐、浸染、渐洳”等同义联用表示“逐渐渗透”意义的用法。如:

目前,石油沥青涂膜防水涂料在市场上主要有溶剂型和乳液型两种防水涂料。溶剂型沥青涂料主要是将有机溶剂溶入汽油等有机材料中而制得的一种有机溶剂。沥青溶液调和而成的新型涂料在涂抹建筑基层后形成的膜很薄,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由于石油沥青分散在水中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水性分散体。常用的沥青防水涂料主要包括水乳性无机沥青涂料、石灰乳化沥青等[1]。这类涂料属于中低档防水涂料,具有沥青类防水卷材的基本性质,价格低廉,施工简单。

3.用法融合。渐1)与渐2(渐)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完成字形合并,但在上古和中古汉语的文献中,“渐”仍可在音韵上区分为两个义项,北宋的《广韵》中,渐1和渐2分别为精母字和从母字[2],元代的《中原音韵》中渐1和渐2声母已合并为精母,但声调仍不同,分别为去声和阴平[25],明代《洪武正韵》中渐1和渐2仍然声调不同,一直到清代才合并[26],《分韵撮要》显示二者已合并为精母兼韵的去声字[27]。在渐变意义词汇表现出的“递变性”“连续性”语义特征,以及“渐渐、渐次、逐渐”等词的篇章搭配等问题上,均能见出“渐1)/渐2(渐)”的残存影响,但后来产生的许多“渐X”词汇已难以窥其理据源头,如:渐加(唐·《贞观政要·纳谏》)、渐就(宋·苏轼《寄校司空右武卫上将军郭奎进奉谢司马昭》)、渐看(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渐时(元·无名氏《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渐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六十五回)。这些词汇大多表示“逐渐”之义。可见,中古时期,“渐1)/渐2(渐)”已在意义上实现了融合。

四、意象图式与句法搭配

1)和渐2(渐)两个源头不但影响了副词“渐”的语义构成,而且经由意象图式的认知结构,对副词“渐”的句法搭配也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标量图式和连接图式分别对“渐”所在语句描摹框架和修饰框架的制约。

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有些修辞格难以做到在中文中找到对应的修辞格,例如头韵。此时,为了实现与目标语读者交流的目的,放弃修辞格而直译是可以接受的。

人类动作行为中反复出现的事件结构会上升为意象图式,该图式既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的投射,也是后者据以把握前者的一个手段。意象图式促生概念[28]。概念进一步结合语言材料生成新的语言,表现为新语言的语义要素。动词“渐”融合了渐1和渐2之后,成为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29],其中渐1)首先跟人的步行前进有关,是基于身体体验的动作行为,渐2(渐)与河水浸润其他物体有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行为。人类的认知规律总是从身体体验开始,并经过隐喻抽象等手段,上升为概念范畴。“渐”的历时演变亦不例外,人们首先对“逐步前行”的身体动作有了反复体验,比如“步行带来的距离远近变化”“攀爬带来的高度变化”等,通过隐喻方式替换为鸟类的飞行历程(如《易经》中“渐卦”),进而产生了对这类复杂关系的新认识,并在人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意象图式。“渐X”所示渐进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标量图式(scale schema)[30]。该图式表现为数量程度在客观或主观维度上的增减,其构成要素包括①续段,②一定标准的数量形式,③参照标度。如(3)例,“外戚秉政—专权—七人列侯—天有灾异”构成了“外戚侵权”这一事件的系列阶段,变化的参照标度是外戚采取措施的严重程度和天象征候。

Lakoff把意象图式称为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 schema),即强调意象图式的产生是基于人在周遭世界中的活动知觉[31]。标量图式“渐X”成为人们熟知的一般性认识以后,能够通过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投射到其他认知域,即从渐1)出发的标量认知图式涵盖了渐2(渐)所表示河水浸润的连接图式(link schema)。隐喻投射的认知操作导致部分“渐”类副词的“主观性”不断减弱,“客观性”语义不断加强。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容纳“渐”类副词的语篇环境出现变化。

从“渐”类副词与后项的语法关系上,可以区分出“‘渐’类副词J+后项P”的抽象模式,即:

项目部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相关的项目安全生产例会,及时总结上周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并且分析与总结施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根据安全生产例会的总结出的相关结果,加强对该结果进行分析,做好次周的安全生产安排。此外,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开展班组安全生产例会,将每天的生产安全要点、以及当日生产危险点进行讲解,使施工人员及时掌握当天任务的安全区域。

(1)表达递变义时,“渐”类副词作为前景信息存在,后项P体现为一个变化节点或曰量点,“渐”类副词本身描摹一个渐变的过程。可以把该种“J+P”结构称为“渐”类副词的描摹框架。

(2)表达连续义时,“渐”类副词作为背景信息存在,后项P体现为一个变化过程或曰续段(duration),“渐”类副词修饰后项所示的渐变过程。可以把该种“J+P”结构称为“渐”类副词的修饰框架。如以“渐渐红起来”为例,两种结构框架可用图表概括为:

成分歧义红由不红到红越来越红渐渐前景信息意义实体背景信息修饰成分量点有界量幅无界起来渐变终点红之始点续段性方向性

“渐渐红起来”是一个歧义结构,既可以理解为“以前不红,渐渐变化,现在刚开始红起来”,也可以理解为“渐渐地越来越红”。采用以上模式可以做如下区分:当“渐渐”表达描摹框架时,“红”是一个渐变的结果状态,而当“渐渐”表达修饰框架时,“红”则指一个“越来越红”的状态。正因如此,前者情况,可以在“红”后插入“了”,使得“了”成为一个渐变的界标,标示一个渐变过程的结束,而后者情况,“了”只能加在“起来”的后面,指示这一渐变事件的实现。

描摹框架“J+P”的P项是“渐”类副词所表变化过程的节点,如(12)例中体现为“膝—腿—腰”,(13)中体现为“淡绿色—乳白色—棕黄色”这些节点是按顺序递相进展的,这正是渐1)的“递变性”。在语法关系上,渐1)与后项不存在直接修饰关系,(12)例的后项“没膝”本身不是“渐渐”变化的,而只是这个变化过程的一个节点状态。渐2(渐)则直接修饰后项,如(14)例“渐精熟”,“精熟”并不是瞬间达成的,而是存在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字形讹变是汉语语法化的一种外在诱因。在“渐”的“双源合流”虚化历程中,渐1)与渐2(渐)作为两个音近义异的词语,本不具有关联基础,但由于受到文字讹变的影响,二者突变性地融合成了表“逐渐义”的新词语“渐”。中古时期“逐渐”一词的产生,则进一步巩固了“渐”表“逐渐义”的词汇身份。语法化同时也是词汇范畴化的过程[32]。通过隐喻、转喻等手段,具体意义泛化上升为抽象的类型意义,逐渐完成新生范畴意义的转移和固化。“渐”的“双源合流”包含一个语音合并、词义虚化、语用泛化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也是“渐变义”逐步范畴化的过程,从渐1)的身体体验和渐2(渐)的自然体验出发,通过隐喻思维扩大指称主体所涉及的客观对象范围,通过转喻操作关联邻近成员,组合生成了新的类属层级,表达“渐变”语义范畴。

质量检测是保证桩基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房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某高层住宅楼为例,就其桩基质量检测进行了如下分析:

【参 考 文 献】

[1]唐贤清.汉语“渐”类副词演变的规律[J].古汉语研究,2003(1).

[2]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536.

[4]朱震.汉上易传[M]//丛书集成续编:第1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

[5]梅膺祚.字汇[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46..

[6]郑诗.古今正俗字诂[M].台湾:艺文印书馆,1982.

[7]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41.

[8]丁度.集韵[M]//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小学名著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8.

[9]宋濂.篇海类编[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5.

[10]韩道昭.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M].明正德十五年(1520)金台衍法寺释觉恒刻本.

[11]章.重订直音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3]罗振玉.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14]濮茅左.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M].中西书局,2014.

[15]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6]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7]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565.

[18]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3.

[19]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山东:齐鲁书社,1989:262.

[20]俞樾.群经平议[M].清刻本.

[21]马恒君.周易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2]元木.词义辨识二则[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4).

[23]HOPPER P.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ization[C]//TRAUGOTT E,HEINE B.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Vol.1).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17-35.

[24]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J].中国语文,1988(6).

[25]周德清.中原音韵[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6]乐昭凤.洪武正韵[M].清刻本.

[27]周冠山.分韵撮要[M].出版者名及出版时间均不详.

[28]朱彦.意象图式与多义体系的范畴化[J].当代语言学,2016(1).

[29]张敏.“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研究形式研究中的运用[C]//语言学论丛(第4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中文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7.

[31]LAKEOFF G.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7.

[32]张有军.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中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2009(3).

刘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