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谢林自然哲学中的双向维度:生态与自由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自然哲学的提出

谢林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位处于过渡阶段的人物,上承康德、费希特哲学思想内容,下启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理论建树。他从康德、费希特的观念论哲学出发,批判地结合斯宾诺莎的实在论概念,构建属于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所谓“同一”即是存在与观念的无差别的同一,主体与客体、存在与意识等等都是相互依存并转化的 “同一”。但 “同一”理论的提出遭遇了当时许多哲学家批评,批评之问在于如果世界处于同一状态,那么自然界产生的生物多样性作何解释。而谢林对此回应则是虽然同一自身没有差别,但自然的“同一”的实质是一种具有无意识欲望活动的精神本原,欲望不断促使无意识去认识自我意识,这个过程中无意识采取多种形式使得“同一”把自己与本身加以区别,自然界的丰富性便以此产生与发展。据此,谢林“自然哲学”可以理解为他在“同一”原则上关于自然界实在与自我观念的对立统一的哲学思考。

你这部50万字《德克萨斯》的出现,令人无限欣喜与惊讶。你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你属于“在另外开拓世界”的作家。你应该又开始“预谋”写更多风格迥异的作品,继续你的颠覆式写作了吧?

文化艺术中心的总设计师Pekka Salminen表示:“将庞大的综合体分割为几个较小的单元,能够为文化艺术中心赋予更加人性化的尺度,来访者也能够更加自如地在室内和室外空间转换。每栋建筑都拥有一个核心区域——沿着主立面伸展的半公共弧形走廊,它将公共室内空间与茉莉花园的景观融合为一个整体。”

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提到,谢林在近代自然哲学史上可以说是创始人,他首次把自然界各种对立斗争的思想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引入到哲学领域,并对之后的自然科学产生了功不可没的影响。究其一生,谢林的自然哲学观的创立并非一蹴而就的,既有感性的自然生活体验,也有理性的概念演绎。在谢林早期的哲学研究生活中,他沉迷于优美的自然风景,并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上进行哲学考究。谢林将生活体验与理论研究加以糅合,在三个“首次”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1797年,他在一次演讲中首次讲述了自然哲学的一般存在原则,探索的视角在于自我是如何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自然的,研究自然本身的存在。紧接着1798年他在《论世界的灵魂》中,首次将自然哲学的一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谈及自然界存有的二元对立与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现象。直至1799年在其《自然哲学体系初步构思》中,他首次提出了“自然哲学”的模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观体系的建立。虽然谢林为自然哲学的探索贡献了一生,但无论在哪个阶段,他始终坚持自然哲学的核心观点,即自然是一个独立且绝对的生命体、鲜活的实在,它不仅是从自身生产出来的,还具有创造一切和运动变化的能力,在自律中保持无需人为它立法的自由独特性。

谢林对自然哲学体系的完善有着丰厚的学理背景,他从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观念论和知识学体系出发,但就自然哲学来说,他比费希特的理论更为完善优越。谢林运用同一哲学的理念图式来把握自然哲学,说明客观存在与主观观念的同一性。谢林同一哲学的体系可谓庞大,从上帝、自然到人都是其探索的对象,探索的基点放在“自然”与“同一”上,从客观的自然对象出发,创立他自己所认识到的自然理念,即“自然乃是宇宙神圣和不断创造的力量,它能够从自身产生和不断发展一切事物”[1]。于此可见,谢林着重强调了自然的创造力与本体存在,呼应了他所提出的“自然即主体”的观点,也批判地承接了康德与费希特的唯心主义思想。康德与费希特将人的理性概以绝对的自我化,甚至把人的绝对理性精神推崇至世界本原的位置,致使古典哲学研究视角过于投射于人的全部领域。费希特更是将自我意识置于绝对地位,“把绝对性设置于自我主体一方,以主体去统一客体”[2]。但是,他的自我观并非呈现一种整体范式,自我的绝对地位停留在自我意识中,自我无法与外在的非我的自然存在加以统一。而谢林则不然,“同一”的目的在于追求主客体之间,必然与自由之间的绝对统一,突破了费希特主观领域的局限性。在康德那里,世界与自然都是不可知的,自然是附属于人的领域,自然万物依赖于人的存在,着重突出人的主体性,围绕“人为自然立法”的理论中心来构建世界。而谢林自然哲学与其根本不同之处也在于此,他并非用概念的形式去说明自然的存在,而是改变了自然的范畴的存在范式,用直观的方式去演绎自然,自然不仅仅是客观体,也是和主体一样具有能动性的特征,能动地运行自身的发展与变化,在对立统一中把握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以辩证同一的思考维度来反映自然。可见,谢林真正做到了将自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突破了康德二元论哲学的唯心原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即是一幅本原的山水画,散发着生态主义的气息。

二、自然的生存形式:自创性的生态系统

就其意义而言,主要表现于两点。其一,自然科学的兴起,一方面促进了人类在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了全人类的关注焦点。生态主义的出现是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回应,核心所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谢林自然哲学则包含了许多启发性的思考,对于生态的改善是有所裨益的。谢林真正意义上将自然置于独立的研究地位,力图瓦解人对于自然的把控,还原自然的自主发展性。并且,他摒弃了机械论的研究视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内部的运作。就这一点来说,有助于启迪今天的我们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的利用、开发和保护上寻求平衡点。其二,如果说谢林用自主发展的眼光为人类所展现的是一个生态自然景观,那么自由自在的特征则是为当下人类精神危机寻求了归宿,于和谐有序的思想状态中走出精神的困境。人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一员,不仅要直面日渐恶化的环境问题,还要面对自身精神文化的生态危机。在生态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各方的挑战,在不断调整融合中形成了如社会生态学和环境公正理论等多方位的话语形态。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生态哲学,更是“以构建人类、文化、自然的多元互动的文化路径”[7]作为理论建设的目标所指,在多元文化因子的背景之下不懈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谢林对于“自由”的界定是在对立统一的语境下进行的,以矛盾的形式去拓展自然的内在张力,这一研究视角于最大程度上启发人类在解决自身精神危机时,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状态,还应采取多维视角去看待自身以外的客观实在,在主客统一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所以,谢林自然哲学与生态主义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在契合性,并兼具攻克生态问题的现实意义。

“同一”作为谢林哲学的基础原则所在,他力求把“同一”提高至绝对性高度,规定世界万物之间的无差别性,从而实现主客体之间、观念和实在、理智和自由等等的真正同一。同样,自然哲学是构成谢林“同一”哲学体系的基础科学之一,自然而然地秉持着“同一”的原则,无论是呈现出的生态形式还是内在的发展状态,都内化于自然这个统一体之中,与此对应的自主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相互对立统一,这不仅有利于谢林自身的“同一”哲学体系的建构,对于今天的我们在当下生态主义日益兴盛的情况下如何辩证地把握自然环境也具有启发性的思考价值。

自创性的生态系统要求自然界本身具有自主创造与发展变化的能力,呼应了谢林所提倡的“自然即主体”的创新性观点,给自然这一躯壳注以鲜活的生命血液,自然本身就是自为自在的独立整体,无需依靠人的意识而存在,彰显出辩证的研究思路,这也照应了生态主义中心论将自然界看作一个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的理论原则。所谓“生态系统”则指在自然界这个生存空间内,有机的生物与无机的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而在谢林那里,“自然即是主体”则表征着自然不仅生产自我的存在,也不断创造着内部的要素,包括自然界里的人、动物、山水花草等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之和。并且自然界的各要素间具有相互依存并转化的功能,转化的动力则来自于自然内部的运动发展,在流动变化中勾勒出整体存在。谢林对自然哲学的探索离不开他对当时自然科学的认识,他对自然界中的电、力、光等现象饱有兴趣,坚定地认为化学、电磁力等自然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联系和转化性,在科学实验中寻找多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机械力作用。谢林这一辩证思维的自然观也直接影响了他对自然哲学的演绎,他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认为相互联系和发展的整体,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内部的对立趋同性,各要素间既对立又趋同,构成辩证的二重性原则,二者镶嵌在谢林自然哲学的齿轮中,不断促进其向前发展。同时,自然界的运动以矛盾的形式在彼此的发展中不断碰撞、对话、调整与交融,从而保证自然这个矛盾统一体的鲜活与稳定。因而,谢林从辩证的角度将自然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注重自然的内部价值,并把价值概念外延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这一研究视角恰恰与生态学家一以贯之强调的理论基点相契合,即“生态学是催生‘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哲学的沃土。生态学一开始就关注共同体、生态系统和整体,并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存”[4]。可见,二者内在的相关性显而易见,都在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部的运动变化,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自然作为母体孕育了自然界里的万物,他突破了之前人们仅仅只是从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去表现主客统一的片面特征,而是以自然界内在的能动性来反映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存在的辩证统一。

三、自然的发展旨归:自由状态

[1][德]谢林.论造型艺术对自然的关系[A].缪灵珠美学译文集 [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05.

如果说谢林试图表明通过自我生产的方式促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的观点,那么自然则是在内在的对立统一中达到自由状态。他在阐述自然界各阶段万物发展和演变的时候,不断地表达对立面之间的彼此斗争和交流融合在自然界万物萌生运转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斗争对话还是统一和谐,运动状态在促成非束缚的自由性的生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谢林那里,无论是自创性的生态系统,还是自由平衡的自然发展旨趣,运动变化的理念始终贯穿于他的演绎路径中,将自然作为一个具有发展变化特征的生命体,“一切运动的根据可以在对立的因素内去找”[6],运动与对立凸显谢林自然观的辩证性。运动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一蹴而就,兼具曲折性和丰富性。自然生命的内在对立并非形式上的对话与交流,对话只是促其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原始性的对立面为主,而后第二阶段会不断产生碰撞与消灭的现象,彼此不适应的部分在无限运动的综合力内被消灭,直至第三阶段的对立呈现出调整与统一的自由面貌,由此自然内在的物质运动表征出一种 “产生—消灭—重生”式的对立统一,从而构成生命力萌生、成长和结果的自然规律。如前文所述,他对自然生命内在的对立统一现象的概念理解,离不开他对近代自然科学的热爱,他在表述自然界水、力、电磁等物理或化学现象时,也反映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如北极和南极的对立统一是电磁的存在的首要原因,从而促使地球处于一个平衡、和谐、自由自为的状态。同样,他将对立统一的现象引入了自然有机体之中,不断追求“对立”与“统一”水乳交融的思辨法则,而这条法则也正是自然万物的发展能够达到自由状态的内在保障。

参考文献:

四、辩证看待生态和自由的“同一”:意义与局限

临时供电模式是在变电站改造期间用来临时供电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临时供电模式的建设相对不够完善,电线路连接、设备连接等方面都会存在一些问题[3],其中,最常见的是引线不牢固,主要是由于变电站改造期间,施工工序复杂,对临时供电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临时供电模式的安全性不足。

谢林对自然哲学的规定首先是从自然本身的呈现形式入手,将自然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关注点没有过多聚焦于人的主体性,而是将考量的维度放在了自然的本身,自然既是客体,也是自我的主体。谢林这般超前的独特的探索视野,表征出一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疏离,既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客观化发展,也闪烁着生态主义的思想光辉。虽然谢林本人并非是生态主义哲学家,但他在自然哲学中力图引入生态的思维意识,“同一哲学”体系中可以体现出与生态主义相照应的交叉内容。谢林自然哲学改变了理解自然的角度和范畴,消解之前的人对自然的理解意识,运用“同一”原则来构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并永恒自由的生态体。之所以说谢林自然哲学的自然生态是自创性和自由的,是因为它彰显出一种辩证性的研究范式,在对立统一的原则中“重生”自然,赋予自然独立自主的生命力。谢林自然哲学中所窥见的辩证思维,是“以普遍的二重性为出发原则”[3],所谓“二重性”就是绝对差别和绝对同一的融合,在融合中追求自然哲学的真理。二重性虽然以矛盾的形式存在,但自然界本身就呈现出一种统一的状态,无差别早已先验地对立着差别性,同一性外在是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在,所以同一性中应当包括差别性。这也说明谢林在对立统一中把握自然界的规律,为生态主义的依存提供了萌生语境,循着辩证的思维路径,谢林塑造了自然的生存范式,即自创性的生态系统。

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前身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建设时该地本是西六建工厂的取土坑,当时周围多是农田等,居民较少。后来城市扩张,周围的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近;阿苏卫附近的纳帕溪谷、橘郡等中高档小区也是在垃圾填埋场建立之后建立的。如果城市规划者在城市建设的早期就对周围的建设做好规划,做好建垃圾焚烧厂的规划,在周围布局一些对于污染敏感度较小的工厂、仓储设施等,禁止建设居住区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设施,就可以很好的规避风险,同时节省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费用。

谢林虽然将自然万物的内在与外在均归于“同一”,并且主张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但是他在整个自然哲学体系中并没有真正划清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的界限,这个体系是建立在费希特绝对自我的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客观化发展,当然这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将自然的外在呈现形式和内在发展旨归统一化,并非是物质和意识的简单融合,而是致力于寻找自然界内部的平衡点,一个可以支撑整个自然界万物的平衡发展的客观精神。换言之,这是一种不同于人的意识经验的精神规定,更具有纯粹性的特征。甚至有人认为,谢林的自然哲学不过是对他一向所钟爱的自然科学的一种理念式的发展,把自然科学概念化,从而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理解范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更是直言谢林的同一哲学的稚嫩性:“一些既不是鱼也不是肉,既不是诗也不是哲学的虚构。”[8]对于这种说法是否全面或者确证,我们在此暂且不论。但谢林自然哲学的局限性的确在于将自然的领域最终都凝结为精神理式,并且把自然万物的生产与发展进行了神秘化描述。他把自然界里有机物和无机物所呈现的丰富性归结为精神本原从无意识到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多种的形式手段来达到丰富的理想状态。更为具象地来说,他把自然界有机物的生存发展与无机物联系了在一起,有机物成长于无机物的生存“土壤”,自然界依存于有机物的繁衍繁荣而丰富发展。可见,在对自然精神本原的概念演绎中,过于推崇抽象的精神力量的作用,致使其陷入神秘化的研究路径。

五、结语

谢林的自然哲学观一反在此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基调,不仅内涵着丰富的生态意蕴内容,也为建立自己的同一哲学体系奠定基础。“自然即主体”的命题内蕴于谢林自然观的双向维度之中,虽然在谢林所处时代具有争议性,但其本身的超前意识与今天的生态主义理论有着不谋而合的学理契合性,对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生态危机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再者,谢林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所力求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论原则也为我们当下探索生态主义提供了新的视野,批判亦或反思都具有可行性。最后,就谢林自然哲学来说,其中关于“神秘化”的弊端性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以求其自然观的真正客观化。

谢林一步步赋予自然生态系统的躯壳、血液与灵魂,沿着辩证思维的演绎路径,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强调了自然界本身的内在价值,反映出生态主义中心的论调,将自然置于与人平等的地位,方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今天我们如何辩证地去把握自然规律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这种近似分解了5n状态空间,其中n为同时发生的地震的数目。这就有效地减少了计算量。然而,由于所有质点包含的仅仅是整个参数空间的一小部分,因此它只是较优的方法。

谢林用直观的视野去认识自然,自然在“重生”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沿着辩证发展的演绎准则,一方面自然以创造性和发展性来生产塑造自身的呈现式样,而另一方面自然则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保持自身,寻求自然生命力发展的趋向目标。谢林自然哲学演绎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依据“同一”的原则来阐释历史地产生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全部多样性。他在力图表现自然这一客观现实具有辩证能动的特性时,将探索的笔触置于“自由”篇章之中,“唯有活动、生命和自由才是真正现实的东西”[5]。真正的“自由”可以定义为是一种运动化的,在对立统一中保持和谐、有序、美好的状态,并且自然在无限的发展中所追求的一种永恒的、不受外在束缚的、自主自为的品质。谢林的自然哲学作为“同一”哲学体系的基础部分,与其先验哲学一起构成了世界本原的“同一”原则,除却二者之外,自由哲学同样也是“同一”原则的重要部分。他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一直充斥着他对自由的浪漫追求和诗意向往,建立属于自己的自由哲学,可见谢林对于自由问题的重视所在。他于《自由探讨》一书中提出“自由”的性质规定,并且将其引入了自然观中,试图把自由的规定与科学的世界整体观联系起来。于谢林自然哲学体系而言,科学的世界整体观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自然界,将生态与自由组合起来置于生命的共同体之中,真正意义上为自然的发展旨归寻找出路。这一点显然与康德的二律背反概念有所不同,于康德而言,自由与必然构成二元论对立,分别对应主观的能动性和本质规律,康德坚持自由的正题是对必然的反题的超越,从而强调人的主体性。谢林则不以为然,他坚持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性,剥离人的主体性对自然界的束缚,旨在说明自然不仅仅是人观念之外必然的实在,更强调拟人化的自我意识,它是具有能动特性的客观实在,并且以一种自由发展的姿态活跃在自身躯体中,从而赋予自然以辩证样式的形态,进一步保持自然的永恒生命力。可见,谢林笔下的自由与必然的“同一”是对康德对自然这一“自在之物”的不可认知原则的颠覆,更具思辨意味。

[2]温纯如.论谢林的“绝对”及其理论来源[J].安徽大学学报,1997(5):15.

尾矿作为建筑材料原料,无需破碎和其他处理,可节省能耗,降低成本。利用尾矿生产水泥,不仅能起矿化作用,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水泥熟料的质量与降低能耗,达到高标号水泥要求,如凡口铅锌矿尾矿和东昌乐特种水泥厂利用当地铜尾矿生产水泥,月山铜矿利用尾矿制砖,年产量达2 000万块,产值100多万元[26]。

[3][苏联]古留加.谢林传[M].贾泽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5.

[4]王正平.环境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685.

[5][德]谢林.关于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探讨[M].薛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70.

[6]舒远招.德国古典哲学——及在后世的影响和传播[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2.

[7]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2.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47.

 
王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