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孟子论道德意志无力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道德意志无力的内涵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义务或决定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地作出抉择、克服困难的顽强力量和坚持精神,是个性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克服内外部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作出的决定,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正确的观念,从而完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1]。但我们注意到,如果道德意志的理论能够和实践完全相匹配——即知即能行,那么也就不存在道德意志品质的培育问题。因而,道德意志必定有一个逻辑前提在其内涵之中——这种力量如果不顽强、精神如果坚持不了呢?内外部障碍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克服,道德动机作出的决定并没有坚决的执行,正确的观念并没有战胜不正确的观念,因而道德行为没有完成,这就是道德意志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道德意志无力。

道德意志无力,也称为意志薄弱、脆弱、软弱等,它是道德意志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意志无力是一个西方哲学概念,它主要指人对于已经认识到应该做的事而没有去做,或者甚至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戴维森曾对意志软弱的特点作了如下概述:“如果一个当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较佳判断去做事,并且是有意这样做的,那么我们说他的意志是薄弱的。”[2]当代学者陈嘉映认为,意志无力是知行关系中所涉及的一个问题。他举例说,知而不行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是知的浅,比如吸毒戒不掉,不是因为知的不深切,但这个知就是敌不过另一种力量,这时单说不知吸毒之恶难免牵强。“这类情况,应称作知而不能行,不同于知而不行。这是亚里士多德德性即知的批评中的一个重点,即西方伦理学所称的意志薄弱问题。”[3]

可见,意志无力主要指人们在观念之内已经用理性做出了较佳的道德判断却未能践行的行动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这一行动过程必然牵涉两个层面,一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相互作用,道德认知深浅程度不足、道德情感不充沛都可能导致道德意志无力;二是人的存在的二重性,人既具有理性也具有基本的自然属性,因而就涉及到理性与欲望的关系,当理性不能够战胜欲望,也会产生意志无力问题。这些问题又和具体的道德环境相联系,在实践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而也会造成实践的困难,产生意志无力。

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没有出现完整的意志无力的概念,但是这一问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也被重点关注。道德意志无力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他认为人生来性善,有四善端,但是不经培育受到外界引诱因而导致后天的善性丢失,所以要求其放心,寻找已经失去的善心;二是十分强调人的道德人格和志气,表现为对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和追求,以阳刚的力量来克服道德意志无力。孟子感觉到了现实世界对人的一种压迫,他迫切地想摆脱这一切凸显人的力量——以浩然正气对抗世间邪恶、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追求天爵来实现自己的意志自由。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这种独立性在于自己道德意志的实现,人在行动中体现自己的道德意志并且实现他的自由。因而,他重视从实践层面、实践关系中去理解道德意志并且解决意志无力,重视道德意志的实践精神,即“主要不是放在因果关系中去理解,而是从决心和志向的角度去诠释,强调道德意志的实践意义”[4]

二、孟子论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

孟子肯定道德意志无力问题的存在。他讲到,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人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行为,于是他回答道,预备减少一些,先每一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然后完全不偷。孟子就说,“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如果晓得这种行为不合道理,便赶快停止算了,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我们看到,一个人知道这样做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并不能够立即停止不去做,这就产生了道德意志无力问题。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教育就是生活的观念。他反对脱离生活没有活力僵硬的传统教育。他指出要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提倡“用生活来教育”“生活决定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使数学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他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替年老人折取树枝,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王的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底下跳过北海一类,而是属于替老年人折取树枝一类的。孟子在这里用的比喻说明的是能力和态度的问题,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无法强求,但是一件事情是能力之内不做的,就是态度的问题。孟子认为这是知善而不为,是道德意志无力,“意志无力”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力所不能及的“不能”,而是力所能及却“不为”[5]。其实在梁惠王心里可能也未尝不知道施行仁政的好处,但是在一个崇尚霸权和力量的时代,仁政在短期之内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称霸,因而在论辩中孟子数次占理,但他却笑而不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意志无力在个人层面发生原因的一些端倪,如果善这个行为,并不能符合他对于自己目标的期望,即便他知道这是善的,他也不会去做,这不是不能,而是不去做,这就是道德意志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个人对于善之原则的认同度。

举例来说,谁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去除外在强迫的和生理的因素,为什么有很多人依旧熬夜呢?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能够控制自己——电视节目太好看,手机游戏很好玩,拿起来就放不下了。这个时候,在每个人的内心,其实有着两种力量的纠缠。一个是欲望,一个是理性。我们并不是说欲望不好,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欲望,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理性,那生活也就没有多少生气了。但是一个人如果所有行为都遵从欲望,那他和动物也就没有多少区别了。因而,对于人来说,理性和欲望并不完全对立,但是要使欲望在很大程度上处在理性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熬一次夜可能对身体不会损伤很大,但是经常熬夜势必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的损伤。因而,在同一个动态的系统之内,欲望和理性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二者并不完全对立,但是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理性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这样,人们的内心才不至于空虚——虽然物质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但精神生活同样、甚至是人必需的。

这个善的原则是有道理的,但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是什么原因呢?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对这个原则的认同度、感受度不同,因而导致决心和意志不坚定。而这个认同度我们却不能强制地让每个人都一样——如果一个人就是喜欢熬夜,而他只有在夜里做事才变得快乐、符合他对未来的整体期望,那么,虽然他知道长期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他很可能不会这样去做。因为他的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是和这个手段相一致的,虽然这个手段带来了不好的后果,但是这个手段可以达致他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两相比较,他还是选择让生活过得有意义。这个并不矛盾,手段属于存在的范畴,并没有什么善恶评判,只有在和目的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有了善恶的标准。因而,道德意志无力涉及的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个体的认同。而这个认同与他对生活的目标、意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篇来看此章,梁惠王不反对孟子所说的仁政,但就是不去实行,很大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孟子所重视的手段在梁惠王的行动系统中属于次一级的手段——两者的目标不尽而同,但是手段却有实际效用之分,因而孟子认为梁惠王这种行为是道德意志无力,但梁惠王自己可能并不这样认为。

可知,正方形顶点坐标为O(0,0),D(1,0),E(1,1),F(0,1).设T的坐标为(x,y),△ABC的初始状态为△A0B0C0,其中点C0在OD边上,点B0在EF边上,B0C0⊥OD.则相应的T位于令鲁列斯三角形逆时针转动,△A0B0C0转动到相应的T位于继续转动鲁列斯三角形,△A1B1C1转动到相应的T位于再转动鲁列斯三角形,△A2B2C2转动到相应的T位于再转动鲁列斯三角形,△A3B3C3就转到了△B0C0A0,相应的T位于 至此,T转了一圈.

孟子主张性善论,并且以道德有无作为区分人和物的标准,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都认为这不配称做人。并且认为人生来就有四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这是他的人性论立论基础。

那么,道德意志无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之后,他对大丈夫人格进行了具体描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不在他的身体有多强壮,也不在于富贵,而在于他的道德意志不为任何外物所动,这是成就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的根本。

因而我们就可以看到,道德意志无力是由于人们失去了善良的本心才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势必就要探讨善良的本心又是如何失去的。孟子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放纵本能、没有扩充善端的缘故。“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是后天的环境的原因让他们变得不道德了。这一后天的环境的原因所引发的恰恰是人们的欲望,“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章句上》)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欲望的过分追求,才造成了心的放纵和迷失,这一心在这里指的是仁义之心,道德的善心。孟子和孔子的相通之处就是对于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都不约而同的归之于个人的内在的理欲关系的不协调。

其次,大丈夫志在正道,仁义存心,无所畏惧,以刚猛之道力克所有软弱。“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对方纵是卑贱的人,我不去恐吓他;反躬自问,正义确在我,对方纵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曲美他嗪是临床上常用的心血管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来起到保护细胞的作用,使离子泵维持正常的功能。曲美他嗪的作用效果非常快,在2 h内即达到血药浓度的峰值。给药后24~36 h可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该研究比较140例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给予曲美他嗪治疗总有效率为 94.28%,高于对照组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孟子提出的克服道德意志无力的对策、修养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文明之所以可以自古及今不曾毁灭、延续至今,是因为他的精神、他的灵魂之中流淌的道德意志的力量。而这样的道德意志,无疑是被儒家的阳刚之学所奠定和发扬的。

三、孟子论道德意志无力的克服

我们的社会较以往的古代社会来说,的确缺少崇高。我们不否认,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以家国为念,那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也将家也不家、国也不国。因而,孟子的道德意志对于我们今天的启示最重要的是,人应该去过一种应当过的生活,而且要尽可能地去追求一些崇高的东西。当我们陷溺于物欲之中无法自拔,当我们为了小利小我绳营狗苟,当我们总是更多地强调物质利益,事实上,我们不知不觉地使人本身变得卑微了。

克服道德意志无力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反”,一种是“存养、扩充”。

第一,反者,反求诸己,正人先正己之意。孟子认为,自己不正直的人也不能使别人正直,“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所以,解决道德意志无力的首要就在于反思自己,“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章句下》)。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使自己心向善道,这也就是反求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儒家重视切己自修之法,自孔孟始。通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能够找到缺点和不足,也就知道了什么该做和不该做。不为的事情坚决不为,对有为的事情,更要进一步的存养,这就是他的第二种方法。

第二,存养、扩充之法。“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晓得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烧燃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赡养爹娘都不行。善的坚定的道德意志是需要不断培养的,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通过不断的扩充,正像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要“必有事焉”。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时时存养,事事为所当为,则自然能成就浩然正气,拥有坚定的道德意志。

在确定已经熟练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活体水蚤、杀虫剂、洗涤剂等)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产生的影响,进而为下册教师讲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做好铺垫。下面从实验工具和材料、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果与结论和实验教学后反思等四个方面来介绍此拓展实验。

那么,反求诸己和存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就是仁,其榜样就是大丈夫、君子,“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章句下》)。

孟子克服道德意志无力的真正力量就在于他对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和追求。人一定要立乎其大,这是他的思想的精彩绝伦之处。他注意到,我们太注重现实的琐碎了,让自己陷溺于繁琐细碎之中不能自拔,沉溺于物欲之中而智识不明,因而我们需要伟大、崇高的道德追求来一扫颓靡之气,振奋刚健勇毅的人格,超迈凡俗和有限的人生,以道德之不朽而获得终极的自由。

在传统溯源过程中,使用人工进行手写记录是生产阶段信息监测的常态,人工手写的方式不但效率较为低下并且往往具有一定的错误率。所以本设计将使用二维码扫码进行数据获取,使得数据的记录方式从人工手写记录转为数字化的方式,来提高数据录入效率和准确率。针对相关数据查询的手机端的实现方式通过不同阶段的扫码来与服务器端自动进行数据获取,从而实现茶叶信息的溯源。手机客户端扫码流程实现界面如下所示。

首先,大丈夫尚志,立乎其大。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再问:“何为尚志?”孟子答道:“仁义而已矣……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仁是人立身之基,义是人当行之路,持志就是使人成就其应当的样子,失志就是失去人的意义。孟子认为人应该将自己放在天地之中去看待,得志兼济天下,失志也无怨无悔独善其身。正因其有这样的自信,他“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孟子以高远之志来衡量人的价值和地位,正是对独立的道德意志的重视和肯定。

志者,气之帅。志以凝气,气以显志。“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志立乎其大,故有浩然之气纵横胸中,至大至刚,惟道义所适。

平台在社交媒体上公众号的运营缺乏良性的宣传力和吸引力。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不重实质、缺乏创新,也缺少对于普通捐款者的良性反馈。微博平台关注度较低,运营情况虽稍优于微信平台,但微博中宣传的“零手续费”让许多人对轻松筹的盈利方式存疑。[2]

那么,既然人生来就有善的资质,那为什么会有恶呢?恶是怎样出现的?孟子对此的解释是,是因为人们丢失了自己的本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章句上》)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了那条正路不走,丧失了那善良之心而不晓得去找,可悲的很呀!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背景分析法和过程分析法两种方法作为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过程中,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开始,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指明自主学习的思路,依照背景分析的方式,对战争与条约的签订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并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其他战争的背景分析中,这一方法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形成一套清晰的历史分析思维。

孟子十分确信,人们真正的痛苦,不在于不能,而在于不欲,如果人一旦能够决定去追求一种崇高的生活,那他的道德意志就可以获得自由,这种自由,是伟岸而不朽的天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只有天爵是不朽的。传统儒家的道德哲学都对天爵有一种虔诚的信仰,因为这种天爵意味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限度而达致不朽,这才是他们认为的真正的意志自由。

四、结语

他与齐宣王的对话说的就较为明确。孟子说了很多王政的好处,讲了周文王是怎么实行仁政的,齐宣王认为说的很好,善哉言乎!孟子反问,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齐宣王说了两个理由,“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说他自己喜爱钱财、女人,因此实行王政怕有困难。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齐宣王的确认为孟子说的真好,但是这种认同仅仅在于对这些话语所描述的情境的认同,而可能并不认同他的理念和原则——他并不认为这个可以效法。因而他两度找理由来推脱自己实行不了。仅仅的从齐宣王的理由来看,他认为道德意志无力的原因在于自己的欲望太多了,难以控制,因而产生了道德意志无力。但是孟子在此尝试用理性去引导他的欲望——不要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与民同乐,那这个欲望也没什么错呀,“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认为克服道德意志无力的基本思路是求其放心。既然是善心的放纵和迷失才造成了道德意志无力,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其放心,把失去的本心、善心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他始终认为,人的道德都可以经由积累和教化而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扩充”。当然,如果人们不断地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人也会逐渐失去自己的本性而被欲望所主导。因为善端和欲望是相互对立的,给哪一个营养,哪一个就会成长。正和每个人都有欲望一样,每个人也有理性的基础,因而才有教化向善、寻求放心的可能。“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章句上》)谈到心,就独独没有相同之处吗?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早就懂得了我们内心相同的理义。所以理义使我心高兴,正如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般。

但是这并不是人应当的生活,真正的人应当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虽然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让我们如此,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担当责任、不计个人利益,这才是一个家庭、国家、民族应该有的血脉和灵魂。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网上校务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其架构基于开放式流程平台建设(如图2所示),开放式流程平台在面向业务部门的管理系统和终端用户界面之间增加了一层面向事项办理业务的流程服务层,使学校各业务流程模型与各系统管理的数据模型实现融合对接,从而既能基于平台开发建设服务流程,又能较为方便地整合各系统已涵盖的服务,实现各业务长期的持续改进与持续定制[5]。

[2]杨国荣.论意志软弱 [J].哲学研究,2012(8):98-106.

[3]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15.

从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的形成过程来看,其与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密不可分。自1993年全国实施取水许可管理以来,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份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对一些建设项目开展了取水评价、供需分析和取退水影响分析,形成了水资源论证的雏形。随着取水许可管理工作的不断细化和规范,水资源论证制度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4]沈永福.论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道德意志问题[J].理论月刊,2008(11):108.

[5]程志华.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J].哲学研究,2008(8):65-71.

 
郭敏科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