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卓越化学教师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探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近二十年来,信息化、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一度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1].2007 年1 月起,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理念.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地方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对信息技术素养[2]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3-6].然而,目前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均集中于普适性的信息素养研究,具体到学科专业,针对学科教师及其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未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7].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对于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缺失,造成深层次课程整合滞后,卓越教师培养不卓越[8].因此,以化学专业为例,亟需建立符合学科教育规律的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机制,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和高师教育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1 卓越中学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9,10].信息技术素养是卓越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7].素养,一般指人在后天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修习涵养,习得的知识和技能等.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信息技术素养则相对较晚.前者涵盖了所有与信息相关的态度、知识和技能,而后者更强调信息行为[11],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处理信息,以及利用媒介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ICT Competency Standary for Teachers,简称ICT-CST),从操作能力、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三个层次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标准作出规定.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从技术和素养的层面对于“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的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强有力支持.也有学者进一步将其具体化为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具体来说,卓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技能要素[12]主要应包括:(1)信息检索、加工和利用;(2)选择和操作常见教学媒体;(3)使用常见教学软件;(4)信息化教学设计;(5)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管理;(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7)教学媒体维护;(8)信息化教学交互;(9)信息化教学反思;(10)信息化教学安全.同时,还应该具备相应的态度要素:关注和利用信息技术及其资源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和变革传统教学结构[12],根据最新信息技术软件和平台,获取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反思教学,积极教研教改,调整教学思路、策略和方法,构建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具体到学科,化学教师要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化学教学[13],并能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需要发展学科信息技术及其资源,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开展化学有效教学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深度融合.计算机仿真化学实验,化学原理、方法、小常识、小问题和小课题等主题微课程设计[14,15],化学小品、小魔术、小故事、小游戏等,化学史实、新闻事件、化学模型等数字媒体素材和影像,电子教材及其课程资源,数字化考试平台等新课程资源迫切需要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学会开发和加工利用,为自主探究学习、信息化教学和“翻转课堂”[16]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化学教师要了解各种媒体元素的一般知识和应用方法,如图、文、音、视、动、色等.熟练使用常见化学教学类小软件,如传统的化学金排、ChemWindow、ChemSketch、ChemLab、ChemOffice (ChemDraw、Chem3D和ChemFinder)、HyperChem、MS Visio流程制作、金华科仿真化学实验室等软件,用于化学符号和图形的编辑、普通计算及模拟部分化学实验.对于年青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主流动画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3DMax等软件,尤其是Falsh软件强大的二维交互动画编辑功能,可实现高度仿真和完全交互的化学动画设计.同时,会利用化学品电子手册、化学电子词典、元素屋等基于多媒体计算及其网络检索和使用化学信息,包括常用的化学教育网站、专题网站、资源网站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主流软硬件平台服务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17],如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手持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APP,以及WEB平台、云服务和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18]等.基于教研教改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利用中国知网和超星读秀等综合平台及其学习终端(CNKI E-Study——数字化学习与研究平台和超星学习通)进行知识挖掘和管理,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等针对性下载学术文献,还可更为便捷地使用百度学术或谷歌学术搜索引擎跟踪学术前沿,一网打尽获取化学信息化教学资源.

事实上,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说,要学会并熟练使用上述技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目前,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和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交叉空白,学科信息技术及其素养培养一度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是有高校关注到,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时,也考虑到学科专业教师配备捉襟见肘而不得不放弃.高师院校往往缺乏既懂化学学科专业,又懂教育改革,还懂教育技术甚至学科信息技术的老师.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高师生和一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几乎一无所知,不了解课程整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对主流软件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APP和WEB技术认识一片空白,甚至对学科专业软件没有足够的了解,更不用说利用学科信息技术资源开展教研教改了.卓越教师计划肩负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同时师范生学科信息技术素养缺失危害深重,高师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洞”的隐喻成为《午夜的孩子》中印度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洞”承载了一家三代的生活故事。书中描写阿齐兹的内心存在着一个“黑洞”,阿齐兹本是印度人,却求学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使他放弃本民族的宗教传承,这里的“黑洞”指的是丧失信仰之后文化身份的缺失。萨里姆察觉到自己体内有多处裂口,这成为他的“黑洞”,使他不断产生危机感,一生用写作去弥补后殖民主义者认为,通过“洞”来反观窥探印度本族文化,得到的答案残缺不全。“洞”这个象征符号具有家族历史特色,看到的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印度文化,为萨里姆的叙事染上了神秘的色彩。

2 创设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养成教育环境

2.1 课程深度融合优化“三个建设”

实验实训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物质条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和促进学生合作的舞台[22].在学科信息技术教育中,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深层次整合同高等师范教育的关系.为学生搭建四个平台(见图1):主题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养成教育平台和评价交流平台,就是加强高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保障体系,有利于形成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创建教育实践、学习体验和养成教育支持环境.搭建主题学习平台,结合师范生专业和职业价值取向特点[23],引导学生对于新型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研究、化学CAI课件设计、化学CAL学件设计、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设计、主流软件应用技术、新媒体平台应用、手持智能终端应用和卓越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探索十个方面主题内容的学习.不拘泥于具体学习模式,广泛组织开展教学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师范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分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搭建人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养成教育平台包括学科信息技术教师教、师兄传、特长带和同学帮,传帮带与教相结合师生共同进步.鼓励并为师范生课题申报与立项研究创造条件,建立学生学习工作交流展演常态化机制,不定期举办征文比赛与技能大赛进行评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将学习实践所得形成文稿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并正式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建立职业导向的评价交流平台.

2.2 以养成教育为核心搭建“四个平台”

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我国及世界上多数国家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20],但目前的相关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而且,简单地把学生对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认为是信息素养的提高,十分不利于师范生职前技能体系的构建,无谓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当前,要围绕深层次课程整合,针对具体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和习得,强调其教学实践应用,研究其养成特点和规律,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为重点,健全课程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建立长效培养机制.立足上述“三个建设”,切实加强师范生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已势在必行.首先,要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学,增设《WEB技术基础》《微课设计》《APP教育应用》等普适性选修课程,精心开设《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化学教师职前培训》《化学工具软件应用技术》《Flash化学动画设计》《Word、Excel和Origin在化学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化学知识管理与生成基础》等专业选修课,以课程建设推动深层次课程整合与融合.其二,要加强高师教育学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横向发展,积极学习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信息技术,强化职称评定或聘期考核中教研教改硬性指标.同时,建立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充分发挥团队优势,以队伍建设促进形成“传帮带教”良好学习机制.其三,充分利用学院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知名中学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优化高师教育教师队伍,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发挥高校平台和人才队伍资源优势,以资源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以高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整体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21].

  

图1 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四个平台”保障体系Fig.1 The "four platforms" system for formative education

2.3 分环节阶段性模块化培养

关于技术素养的发展,张春霞[24]将其过程概括为“关注技术”、“把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三个阶段.胡海燕[12]则进一步分为意识阶段(关注教育技术)、学习阶段(学习教育技术)、实践阶段(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反思、创新阶段(教育技术研究)和素养阶段(教育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这四个阶段.笔者认为,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针对技术入门、兴趣培养、主题学习、任务驱动、交流提高和个性发展等六环节,制定阶段性模块化培养计划(见表1),深彻革新师生的教育教学观念,健全学科信息技术教育系统,切实提高大学生学科信息技术水平,增强大学生学科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研的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和学习养成的需要,结合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技能教学和教学训练并重,淡化课堂教学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入门、兴趣培养、主题学习、任务驱动、交流提高和个性发展等环节分层教学,以集中面授和分散答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座、网络课程、专业课程融合和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养成.旨在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学科信息技术从教学手段扩展为创设新型教育环境,转变教学模式;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教育资源,丰富课程与教材模式;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化学教学最优化.

 

表1 分环节阶段性模块化培养计划Tab.1 The cultivating steps stages and modules

  

培养环节模块技能培养态度培养培养阶段技术入门了解获取、管理和加工化学信息资源筛选、评价和分类意识阶段兴趣培养认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自主学习学习阶段主题学习掌握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化学学科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管理与创造和新媒体技术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行动实践学习阶段任务驱动应用问题解决、教育实践整合创新实践阶段交流提高评价总结、反思、评价和展示分享、交流和合作反思创新个性发展创造技术拓展、发展理念和教研教改自觉素养阶段

3 立足课改培养教学研究型化学教师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其新课程实施迫切需要卓越的中学化学教师.卓越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精神、反思教学能力和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型教师.综合化[25]是美国教师能力研究的现实走向,当前美国大学教师研究能力显著地表现为跨学科研究能力[26].无论是新课改本身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这都要求卓越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科信息技术素养[3,11].同时,中学教学中视如珍宝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应该成为我们培养高师学生批判精神、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27].然而,我们的大学课堂并未对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和研究性学习过程给卓越教师培养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大学的化学专业课程数目和学时数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并未显著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对于培养卓越的中学化学教师至关重要.但是,这事实上既是对毕业学生的考验,也是对高校学科专业教师的考验.在高校目前专业科研至上的引导机制下,学科教法教师往往较为缺乏,或为了职称评定和科研考核而“不务正业”,更不用说学科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了.当前的现实是,不少师范专业学生在既不懂教法又不懂基础教育改革的专业老师“指导”下应付.因此,可以说培养卓越中学化学教师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卓越的高师教育教师.当然,这也反应出当下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尴尬,仅就信息技术应用来说部分老师甚至还落后于学生,最应该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列的高等教育却一度成为教育现代化的绊脚石.不言而喻,卓越教师计划在呼唤着高师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老师能通过信息化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笔者建议高校更好地依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这个良好载体,在大学二年级甚至一年级就组织开展“学业导师制”,以便建立“传帮带教”四结合的信息技术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及早了解相关信息技术及其教学应用的常识,跟随高年级同学“耳濡目染”养成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习惯,为后续有的放矢地对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打下基础.在这样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和师范生都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培养良好的学科信息技术素养,为地方培养输送既懂技术又懂专业还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否则,目前看来“劳民伤财”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将继续沦为师生的笑谈和心中永远的痛.

拱架置换施工开挖断面与前盾段脱困开挖断面一致,置换顺序为自原上导坑最末榀拱架往尾盾方向进行,如图7所示。置换时自进口方向右侧向左侧将拱架逐榀分段剥除,剥除时如果围岩面松弛掉快,可初喷砼稳固岩面,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布设超前小导管稳固之,进行既有支护的剥除。拱架安装位置原则上采用既有拱架间内插,如拱架间距过大,可适当减小拱架间距,增加拱架榀数,具体支护参数与前盾脱困施工一致。

口腔溃疡在临床十分常见,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疾病,口腔溃疡好发部位在于唇部、舌边缘及舌尖,其具有发病率高、反复性强的特点;曾有学者研究表明该发病原因与精神紧张、免疫低下、维生素缺乏、激素水平改变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加上口腔溃疡长期迁延不愈,极其容易反复发作,继而患者增添了许多痛苦;若不实施有效方法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且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因此在临床上实施有效方法尤为重要,对改善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1];本研究对双黄连口服液联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4 结语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要将提升师范生学科信息技术素养作为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当前形式下化学学科信息技术素养的构成要素,研究其养成特点和规律,强调其教学实践应用.针对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中的盲点和难点问题,围绕具体学科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和习得,通过建立“三建设四平台模块化”培养机制,为学生创设养成教育环境,避免传统信息技术教育片面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和纯理论讲授带来的问题.提出通过新课程实施教学研究实践,培养教学研究型卓越中学化学教师,促进学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和基础教育学科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以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学科教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对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的比较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30(9):7-16.

[2] 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26(1):3-6.

[3] 陈殿兵,杨新晓.美国卓越教师资格申请与认定的经验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34(6):75-78.

[4] Belson s i Husted-T-A.Impact of National Board for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Certification on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2015,23(91):1-18.

[5] 王颖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92-99.

[6] 毕景刚.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1):33-35.

[7] 赵婧,李永杰.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应有之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4):38-40.

[8] 张莉,刘金梅.国内卓越教师及其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23(2):142-145.

[9] 郭红霞.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养成[J].中国电化教育,2012,33(5):64-67.

[10] 张伟坤,林天伦,熊建文.一体三维多元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机制构建与实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2):156-160.

[11] 汪晓东.从教师信息素养到教师信息行为[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28-37.

[12] 胡海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及结构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2.

[13] 王晓军,冉鸣,张勇,等.计算机辅助化学探究性学习初步探索[J].化学教育,2008,29(10):41-43.

[14] 郑小军.微课可持续发展的“道”与“术”兼论微课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建构与方法论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31(1):33-41.

[15] 徐桂华.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20(1):66-69.

[16] 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 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0):31-35.

[17] 彭豪.基于信息技术的“四重表征”图形化教学设计:以《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9(9):60-62.

[18]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 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3):32-43.

[19] 刘钦创,李飞宇.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34(6):76-79,82.

[20] 蔡其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7):79-82.

[21] 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5):68-73,93.

[22] 林天伦,沈文淮,熊建文.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6,38(7):156-159.

[23] 刘雍潜.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2):57-61.

[24] 张春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标准的探索[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25] 龙宝新.美国教师能力研究的主要维度与现实走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5):85-96.

[26] 熊华军,丁艳.美国大学教师的专业能力[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2):70-78,99.

[27] 史芸.影响卓越教师培养工程有效性的四个因素[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7(1):105-112.

 
王晓军,罗娅君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