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以来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目前由于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削弱了我国过去单纯依靠人口数量带来的低成本劳动力导致的经济增长。由此,中国经济亟待进入转型发展期,由过去的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由过去的低廉劳动力转向培养人才科技创新能力,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高校作为知识传授、文化传承、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使命,高校教育把开展教育创新放在首位,重心放在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因此,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

但目前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僵硬的体制和失衡的机制两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体制”与“机制”的概念,才能明晰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职责范围和不同作用。两个词的中心语和使用范围不一样,“体制”指导下的制度关乎组织形式,其范围受限于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层级关系。而“机制”则不同,它喻指一般事物的有机体,它侧重于事物内在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可见,体制是一种静态的规范,要使体制发挥出应有作用,必须在规范性的体制架构下建立一系列的动态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在科学完备的体制下高效运行各种机制,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1 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1.1 僵硬的体制,导致创新人才培养“开展难”

1)高考招生制度的统一,限制了创新人才的选拔

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形式之一是高考招生,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个公平的平台,它关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目前,我国实行统招制,政府的干预力度较强,高校没有充分自主的招生权力,因而难以选拔出学校特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外,高考内容主要还是考核知识点的掌握,没有转向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所以,高考招生要探索新的模式,建立多元灵活的招考机制,有助于其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挥棒。逐步形成政府高度分权、学校高度自治的教育管理体制。并且建立一个为高校招生制度公平运作的法制环境、健全高度刚性的司法程序,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大学制度上的僵化,封阻了创新性学术活动的开展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对货物的名称、数量、质量、数量、原产地等等信息,准确、快速的读取到货物的相关信息才能够更好的提升物流的运输效率,在目前的信息收集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物流编码技术、射频识别术、RFID技术、EDI技术。

高校加强大学制度建设,要诠释崇高的大学理念,建设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以创新行为为核心的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良好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条件等方面建设〔1〕。(1)革新组织结构,明确区分职责与权限,要大力倡导学术的自由,取消行政的干预。(2)校园要净化气候,一切为自由创造让路,避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行为,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真正安下心来从事学习及科研工作。

1)构建交叉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

高校改革的创新应把重心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体现在教学工作者的工作层面即为树立加深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在学术层面即为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现的手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然而现今,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均由诸如教务处等行政部门主导,选课的模式往往还是老式的以毕业为导向;而肩负培养专业人才任务的下设各院系失掉了可随时根据培养人才细节做出调整的自主权,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课程体系变得僵硬,课程种类变得越来越少,旧课程的更新越来越慢,学生的选课往往不自由,极大束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1.2 失衡的机制,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收效低”

1)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完善

猪是最早被人类驯化、饲养的牲畜之一。家猪是由野猪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家猪身上看到野猪的习性,比如拱泥土。这是因为在野外生活时,要想吃到植物生长在地下的块根和块茎,必须用力拱开泥土才行。为了适应环境,猪形成了突出的鼻、嘴和坚硬的鼻骨。有了这个“利器”,猪可以轻松地吃到埋藏在泥土中的美味,同时也会吃一些泥土。也许你会感到奇怪,猪为什么要吃土呢?原来,土中含有磷、钙、铁等各种矿物质,而这些都是猪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各高校普遍认为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但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尚不健全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培养主体单一,联合培养处于初级阶段;(2)合作平台单一,缺少相关平台建设;(3)合作经费的来源少,较为贫乏。目前的状况主要是科研项目落实的过程长、手续多、缺乏来自于政府的合理性规划和资助。

秦铁崖道:“正是。因此,受伤一次,我办案经验就会积累一份,功夫也会更进一层。”秦铁崖瞪着他的部下问,“怎么样?信不信?”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演出。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继承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称之为”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了一批学生。

1829年,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应伦敦爱乐协会之邀来到爱丁堡,并在游历荷里路德修道院遗址时产生了创作灵感,创作出著名的《苏格兰交响曲》,讲述了苏格兰玛丽女王的故事,道尽了历史的苍凉。

3)创新型教师的培训没有同步

高校长期以往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就是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表现在具体方面即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守旧僵硬缺乏弹性,不能满族学生个性的发展;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单一;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单一,不能综合全面检验学业的进展情况。

2)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1)对于高校教师的招聘,部分高校把侧重往往放在学历、职称、海外背景上,针对高校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考量大多被忽略掉了。(2)针对某些教师故有的问题,如,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部分高校要么直接忽略掉,要么没能从根本解决现状,相应的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其结果不但大大削减了教师的创新活力和热情,也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

2 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大学制度建设

3)大学教学管理过于集中,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2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例如,在高考复习中,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性案例,可以让学生从生态角度、经济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探究和讨论怎样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不影响经济发展。再如,还可以让学生从旅游角度出发,探讨旅游资源开发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国际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的思考,也能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相关知识,进而可有效提高学生地理水平[2]。

教育的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打破以往单一学科人才的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和知识资源的分裂,构建交叉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所说:“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是‘割裂’,在社会中我们失去了文化的内聚力和共性,在大学内部是系科制,严重的职业主义和知识的分科。”〔2〕由此可见,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知识的融合与整合问题,单一的学科制度已然过时了,而“大学科”的风暴即将来临。故有的学科体系及课程体系已然跟不上知识进化的步伐了。具体操作为对专业必修课模块要压缩精炼,对通识课模块要进一步拓展,对选修课模块要适当充实完善。课程设置应“灵活多样、交叉兼容、循序渐进”,实现“认知性”向“创造性”转变、“专业性”向“综合性”转变、“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3〕。这样,课程体系才会愈加灵活,相应地赋予了学生选择课程和专业的自由权,有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各高校纷纷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出现误差,收效相对较小,改变的方式“药没换”,即便“换汤”也是敷衍行事。究其原因是大学制度的缺失,由于大学行政权利过多的介入,大学的学术氛围变得拘束、缺乏求实创新的土壤。继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诸如学术腐败、学术活力减弱等现状,极大地阻碍了创新性学术活动的开展。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观念、培养视角及教育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4〕。具体就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要嵌入多种灵活方式,如,订单式、中外联合式等,使得大学生可以触及企业科研项目,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多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辅助其个性发发展。比如,积极探索和实践大类培养模式,搭建大类课程平台,以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为两翼,在不同专业之间实现课程统筹整合,探索同一专业多种培养方向,即学生在先学习统一的大类课程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给学生提供理性引导下的、更大的选择空间,成就创新人才的诞生。

3)建立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

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产学研系统创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各需抽调自己的优势资源,相互沟通协调服务于培养创新人才。让学生从以往获得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具体操作分为以下三点:(1)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桥梁,企业设立相应的科技园区或人才培养基地,搭建科研实践平台。(2)高校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各自基于自我优势,深入合作。科学整合学术科研及企业技术、资金优势,搭建学术与科技交流平台。(3)高校的特色专业要迎合市场,力邀企业或相应行业的加盟,搭建咨询服务平台。

4)革新学生的评价机制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创新,相应地,高校的学生评价机制理应与时俱进,必须立足现代教育观和发展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革新,新时期的评价机制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服务。新型的评价机制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的需求,首先,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内容要灵活、实用化;评价的过程要严谨、动态化;评价的方式要科学、多样化;评价的标准要多维、公正化。如,高校可以为每名学生建立其评价档案,阶段性地客观考核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

5)侧重创新型教师的培训机制

各高校不能也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便是教师的培训及教师团队的建设。假若教师缺乏足够的执行力,那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只能沦为空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一,教师招聘,应侧重其创新能力、知识储备、科研能力。“不唯学历论、唯职称论、唯海外背景论”〔5〕其二,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的实践创新、提高其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能力。其三,鼓励支持年轻教师辅修第二或第三学位,培养跨学科的创新型教师。

①做好稻种检疫工作,不将带病的种子播种到无病田块。②做好种子处理,播种消毒后的种子。③药剂防治方法同白叶枯病。

参考文献

〔1〕樊泽恒, 陈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缺失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0(1).

〔2〕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

〔3〕吴庆宪樊泽恒. 多维度谋求创新人才培养新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2(2):77-79.

〔4〕陈金芳.创新人才培养须“创新”〔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a5148/201203/132876.html,2012-03-22.

〔5〕周光明, 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典型模式和实践反思〔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50-157.

〔6〕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gov.c/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2-03-15)〔2014-03-01〕.

 
汪子入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