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及其创新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互联网正加速重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和发展,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各个方面取长补短,“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是融媒体的目标和标准。融媒体时代,“以媒体格式做新闻”转型为“以新闻本身的发生、发展格式做新闻”,“新闻宣传从稿件时代迈向新闻运作时代”等全新理念得以付诸实践,新闻传播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闻内容、新闻形式、新闻栏目等,都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服务受众,注入创新理念。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要义

融媒体不只是机械地将传统媒体编发过的稿件或是视频新闻简单地搬到网上,也不只是建一个报纸或电视的网络版,而是以全媒报道平台为牵引,以完善“中央厨房”采编架构为突破口,推进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的一体化发展,从“相加”到“相融”,变“物理变化”为“化学反应”,变各自为战为协同推进。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必须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最大化。

(一)新闻从业人员观念和意识创新

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士兵突击》中的一段话值得体味:“在战争中战机终将会被击落,战舰最后也会被击沉,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到最后,任何高精尖的武器都会耗尽,战争的根本还是人和人的对抗,人和人的战争。”就融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观念和意识创新而言,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创新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从业人员的理念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为先导,而理念与思维方式的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锐性和开放度,不断实现思想认识的新飞跃。

首先,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每个媒体人都要敢于担当、不断实践,在新时代的大潮流中定位自已。当前,尤其要把握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时代脉搏、自觉服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其次,要勇于正视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格局的重大调整、重组、变革的现状,勇于正视当前传媒生态已经发生的深刻变化,重点在采编流程、组织模式等方面探索有效应对方法,形成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新闻传播运行机制。要大力培养编辑记者钻研业务、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充分调动编辑记者的创新积极性,把想干事、能干事、能成事的人放在重要位置上,给他们提供创新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不断开创新闻传播新局面。

第三,要从过去的只重视内容向既重视内容又重视传播形式创新拓展转变,树立“全媒融合思维”和“传播价值理念”。媒体从业人员要强化学习,掌握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媒体融合技术,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要主动融入社交媒体中,了解最新网络动态,熟悉各种活跃的论坛,寻找受众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精准捕捉热点,尝试挖掘内涵;要有意识地熟练驾驭多种体裁、题材,生产出有厚度、有广度的新闻产品,最大限度吸引用户。

四是多维交互。新的传播条件下,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正在从最原始的“传输—接受”单向传播,向高频次、大范围、多维度互动转变,受众开始深度参与内容生产。

(二)新闻传播内容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无论媒体形态怎么变革、传播形式怎么变化,内容永远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新闻传播“内容为王”的法则,永远不会因媒介形态的改变而改变。对受众来讲,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始终是主要目的,对媒体而言,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仍旧是立身之本,是其存在发展的核心价值。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内容的创新,应当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努力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思想性。互联网时代,受众接触到的信息空前浩繁,但伴随信息爆炸而来的,是信息内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缺的不是“大路货”,缺的是独家、权威、专业的信息,缺的是对信息的正确解读和深刻分析。新闻传播的终极职责在于围绕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入采访、深入挖掘,为受众提供权威观点和深刻见解,在扑朔迷离中“拨云见日”,在众声喧哗中“一锤定音”。

二是要切实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贴近性。简单地说,就是要提供有温度的内容。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俯下身、沉下心;要下大力气改进文风,力戒“假大空”,提倡“短实新”,多报老百姓关心的事,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不断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才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思有想,我们的新闻生产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贴近性还要避免过于抽象和太多概念性的表述。在这一方面,我国近年来的对外宣传报道探索很多,成效也比较明显,尤其是在评论这类主要靠抽象说理的稿子里。比如,在揭批美国窃听丑闻的时候,新华社用了戈迪瓦夫人的故事中Peeping Tom的类比,被外媒广泛转引。在评论中国军费增长的稿子里,新华社稿件说“中国不能只依靠舢板和望远镜来应对国土安全方面的挑战”,这一形象类比也被外媒广泛引用。

(三)新闻表达形式的创新

由于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当前新闻传播形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社交媒体账号、直播平台、动漫新闻,各种不同的形式层出不穷,而且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受众的阅读场景和习惯随之呈现出新变化。

比如微博的出现,根据微博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为3.76亿,同比2016年增长27%。在这些用户中,92%来自移动端,月均登录天数15天以上的高黏性用户比例较大。

一是个别帮扶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制定相应的帮扶方案和计划,措施不明确,工作无抓手,将定点帮扶工作一般化。应该建立对定点帮扶单位的考核机制,要进一步强化督查。要加大考核评估和明察暗访力度,用考核的指挥棒倒逼各地抓落实、见实效,坚决防止作秀、搞花架子,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搞数字扶贫,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让脱贫工作真正成为民心工程;二是定点帮扶人员离开农村时期较长,对现在的农村的状况不十分了解,农村工作经验也比较缺乏。有些年轻的定点帮扶人员刚刚走出校园,对于边远地区农村的贫困状况更是不清楚。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

寻找最优的新闻呈现形式,必须把握融媒体时代新闻表达的三个明显特性。

一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广泛应用,传播成本降为零。一方面,人人都可成为传播主体,越来越多的突发新闻发布者变成事件亲历者或目击者,他们只需在事件发生之初,将消息发布到这些社交媒体上就完成了简单的报道。另一方面,受众与媒介互动紧密。受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与新闻栏目组及时分享他们的观点,新闻栏目组工作人员也可以及时整合归纳这些观点,并及时反馈给广大听众,从而让互动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这些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互动方式,不仅能扩大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王树林久旷的春心被激活了。他迎了上去,一把揽过伍亦苒,没容后者的惊讶声出口,四片嘴唇就衔接在了一起。车内骤然响起寻根追源的啃咬声,搏斗的双方撕扯着,侵犯着,并吞着。

法院应明确民间经济纠纷类案件的审理步骤和标准,以审慎的态度加强对较大金额经营性借贷的审查力度,尤其应加强对出借人出资能力审查,严查与事实不符的资金往来,明确虚假陈述的法律后果;[15]正确处理民事、刑事案件的衔接问题,对于可能涉及刑事案件的民间经济纠纷,不简单适用证据规则,及时与公安机关协调沟通,符合“套路贷”犯罪的案件直接移交公安机关;在“套路贷”犯罪案件的定罪处罚上,法院应从犯罪数额认定以及犯罪组织认定上坚持从严从重标准,遏制“套路贷”犯罪的高发势头。

这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的春节报道是最为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各类形态的媒介在春节前后的新闻传播,充分体现“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要求,与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关心慰问相结合,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春节慰问作为重点,加强评论、回访、反响报道,多讲有温度、暖人心的故事;与充分反映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化相结合,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体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报道相结合,深入实施“扎根工程”,转作风改文风,多做体验式、亲历式、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的报道;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推出适应移动终端传播的融媒体报道,围绕春节、春运加强服务信息播报。

二是可视化的崛起,且已成为媒体业态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极光公司的大数据显示,2017年平均每五个移动网民中就有接近一个是短视频用户。微信,9亿用户、1000万公众号;微博,3.4亿用户;秒拍,7000万日活;抖音,2000万日活;今日头条,5.5亿用户;快手,4亿用户、6000万日活……

三是微博、客户端、音视频等多种形式集成,以多元化信息传播为关键,以沟通互动分享为目标,形成媒体矩阵传播能力。比如新华社“全媒头条”发布,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新华社全媒头条推出的《十九大代表风采录》《点击五年关键词》等栏目,新闻内容以图表、视屏、动漫、延时摄影、视频杂志等多种创新形式呈现,为大会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日均推送量超过1000万。在这次十九大报道中,新华社还同小黄车合作,推出《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H5产品,利用小黄车覆盖面广的渠道优势,将新闻传播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实现该产品的“裂变式”传播,直接参与人次达5亿多。

机组投产初期,厂用电率最高达10.7%,据测算,以135MW等级机组为例,厂用电率每升高1%,机组供电煤耗升高3.89克标准煤/kWh。因此,如何降低厂用电率,是降低机组供电煤耗的首要问题。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三大路径

一直以来,业界、学界在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何者为王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内容为王”在融媒体时代已经过时,现在是“渠道(终端、平台)为王”,也有人认为是“技术为王”甚至是“资本为王”等。这些说法看似有理,但其实只看到事物表面,未能把握其本质。[2]17

(一)加大新闻报道的深度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给“内容为王”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媒体坚持“内容为王”创造了更宽广的空间。

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ADCtot值与S-1均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年龄、性别、支架、肿瘤部位、其他治疗等因素与总生存期未见明显相关性。ADCtot值的风险比为1.083,即ADCtot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的病死风险升高1.083倍。S-1的风险比为0.329,即射波刀加口服S-1患者的病死风险是未口服S-1患者的0.329倍(表1)。

一是判断要准,选好切入点。就深度报道而言,记者的思考体现在判断选题价值,提升选题意义两个方面。二是站位要高,增加“含金量”。在深度报道中,记者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宏观意识和一定的理论功底。也就是说要求记者的站位要高,着眼点要高,有高层次的思维展现,有把握大局、纵观全局、悟透真谛的本领,让新闻更有借鉴性、启发性。三是眼睛要亮,找到好由头。在日常工作中,并不缺乏符合新闻策划要求的新闻由头,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以及善于分析的头脑,并通过作者对新闻的洞察、思辨和适度的想象,把那些原本就存在的、能为你所用的“新闻由头”找出来,并借助你的目标引导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事件。[3]46

2.掌握两大看家本领

2.采访挖掘求“深”

一是要触及事情的本质层面。新闻报道的“深”就是要把事物内在关系和联系“挖”出来,把事情的本质点透。二是采访时间、空间跨度要大。只有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对涉及这个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做深入采访,所做报道才能够对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清楚[4]110,这样的报道才能称得上“深”。三是采访观察要细。一则好的新闻报道是要靠细节来打动人的。如何掌握细节,就要深入基层采访,特别是注意现场细致观察,从中捕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瞬间,体现新闻报道的“温度”,捕捉到新闻的“闪光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内涵。

3.话题阐述求“准”

一是整合内容,突出特色。深度报道并不是素材摆在那里直接写作就可以的,需要记者对需要报道的内容进行整合,围绕主题认真细致地取舍,突出特色,从而使主旨更加清晰、完整、深刻,使读者能够准确领会到深度报道要传递的信息。二是把握全局,提升高度。深度报道要始终胸有大局,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撰写,每一个细节和枝节的写作都要服从于全局。在剖析和拓展的过程中,要将具体的事实放在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层面上去拓展其涵意,否则就可能出现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情况。三是富有预见,把握趋势。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应该高瞻远瞩,有前瞻意识,能够对新闻事实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

(二)抢占媒体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提高新闻传播的实效性

1.抢占媒体技术发展的制高点

抢占媒体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至少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移动主导。截至2016年底,我国网民达到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6.95亿,占网民总数的95%。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2年,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55亿,移动互联网设备将达到55亿台,移动数据流量将增长7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移动终端正在成为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坚持“移动终端优先”的理念,集中力量、资源加强移动技术研发,打造立体多样的移动产品体系,实现移动终端用户数量的规模化增长。

1.强化融合技术学习

三是智能驱动。人工智能的发展,加速了人类向“智媒”时代的迈进。从世界范围看,人工智能正在对新闻生产、分发、反馈各环节产生革命性影响。比如,新华社在国内媒体中较早开展人工智能应用,2015年推出机器人写稿系统,2018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首位机器人记者“爱思”崭露头角,新华社客户端引入智能专属语音互动平台,也受到网民的欢迎。

要推动新闻生产全产业链深度变革,把人工智能放在创新的重要战略位置,更加广泛地把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搜索、语音识别等技术应用到业务创新中,强化“人机协同”,大幅提升采编发工作效率。

1.2.2 RT-PCR检测CCR9、TLR4在核酸水平的表达 提取结肠组织RNA后RT-PCR检测CCR9、TLR4的表达,95℃ 3 min,95℃40 sec;54 ℃ 50 sec(β-actin),59 ℃ 50 sec(CCR9、TLR4);72℃ 50 sec共30循环;72℃ 10 min。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计算积分光密度。

多维交互涉及一系列前沿传播技术,要建立专门用户数据分析团队,加强先进数据分析系统的研发和引入,提升交互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要在各终端平台铺设多维交互技术入口,契合用户交互习惯和需求,有效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要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聚合用户提供的内容,使之成为新闻信息的有效补充。

2.增强新闻传播实效性

盘存量 优增量 提质量(徐峰) .......................................................................................................................5-15

增强新闻传播实效性的基本原则是让新闻贴近受众视角,即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受众心理、年龄、基本信息诉求、阅读习惯等角度出发,让新闻信息与受众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并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着力在提升受众体验上下功夫。

央视的《新闻1+1》就是增强新闻传播的协调性和互动性的典型案例。《新闻1+1》最初是单纯引入网络新闻的评论,到后来再引入多种媒体信息,节目制作团队将网民评论中的有益信息搜集起来,对节目进行改进,从而使电视新闻事实更加丰满。由此带来的多元化的新闻观点能够满足不同人的观点需求,使新闻节目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大,传播效果得到改善。观众根据自己的联想和猜想对新闻节目发表自己的评论,针对节目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了,还变成了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参与者和传播者,与新闻栏目组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完成新闻的生产与传播。[1]121-122

(三)强化融合技术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二是可视化传播。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五年在线视频量将增长14倍,70%的手机流量将消耗在视频上。目前,国内像新华社这类主流媒体正在积极拓展视频直播、短视频在线加工等业务,进一步提高全媒体可视化产品生产能力。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也在集中力量发展视频业务,脸谱、推特等知名社交媒体平台都把视频内容置于其全部战略的核心。

众所周知,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疼痛敏感性、镇痛反应和耐受性,这可能是由药代动力学或药物动力学机制差异介导的,相关研究有待深入。传统医学,特别是中医药的应用,如针灸、中草药等虽缺少足够的临床证据,但或许能够成为术后镇痛的辅助治疗。MMA作为目前的主流技术实为无奈之举,仍旧无法实现精准的个体化术后镇痛。此外,提高术后镇痛安全性方面加强监测技术或许有所帮助。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手段,经历了从“可读”到“可听”“可看”,再到“可互动”“可分享”“可体验”的发展过程,报道的形态目前已经大大丰富、拓展。可互动是互联网的特点,传播不再是单向的;可分享是社交媒体的特点,不是一次传播,是N次传播,是裂变式传播;可体验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现场感、浸入感大大增强,体验本身就可以吸引受众,就可以黏住用户。

1.选题策划求“精”

2.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分析。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就是一个风险规避的产品,可是这样的一个产品却在短短十年之间发生了巴林银行、中航油等数起金融事件,造成数十亿的亏损,令人瞠目结舌。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有必要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内在风险进行梳理、分析[1]18。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孕期保健,询问既往病史,对血糖水平进行定期监测,定期进行产前常规检查,建立健康档案,评估胎儿生长发育情况,指导孕妇进行胎动计数的自我检测,进行运动、饮食方面的指导。

新闻传播的阵地拓展了,我们的能力也要相应提升。既要有采写“镇版之作”的能力,也要有生产“刷屏之效”的能力;既要有妙笔生花的“大手笔”,也要有深谙新媒体传播特点的“键盘侠”,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舆论场的同频共振。因此,培养具有跨界叙事能力、掌握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型记者,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当务之急。

肉制品的香气是由数百种风味各异的挥发性物质混合而成,然而只有少数的风味物质赋予食品特有的风味,这些特征性风味化合物对于产品的最终感官特性是必不可少的[31]。采用OAV筛选对板鸭总体风味最大的组分,OAV>1表示为板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对总体风味有直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OAV越大表示对板鸭的总体风味贡献最大。

在充分掌握新技术、新手段、新应用的能力之外,从推进内容创新、回归新闻本源的角度看,适时准确地设置议题的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融媒体时代更需要掌握的两个看家本领。

在本文中,把旅游者的故意无视和默认补偿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口统计学特征、价格因素、信息因素和搭便车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其次把默认补偿作为故意无视的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根据相关回归模型理论,我们应用处理过的数据,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做好新闻传播的议题设置,必须在报道策划的实施过程中找准点、站准位、明方向、优方式、有高度、接地气、有继承、有创新。真正好的议题设置,既要有对话题的整体把握,又要对话题作全盘的剖析,重大议题的设置常常还需要有国家利益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了解国际国内舆论环境现状,选准时机。创新的议题设置还要找观点中的缺位和观点的碰撞,并通过强大的说服力来最终阐述议题的设置目的,达到议题设置的预想效果。

在新媒体逐渐走向媒体舞台中央的今天,在传播介质日益屏幕化的今天,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多的展示手段、更灵活的新闻讲述方式让各种信息溢满了我们的感知渠道,那我们还有必要用传统的方式点对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内容,要靠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闻调查是当代新闻媒体履行社会义务、承担好新闻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是新闻传播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建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武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法,是激浊扬清、反对权力腐败、保证社会肌体健康的有效保证。[5]4

因此,要推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践行“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把调查与研究融会贯通,倾听民意民声,获取鲜活素材,把握社会脉搏,锤炼思想内涵,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够真正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

三、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给新闻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对新闻内容、传播方式、新闻栏目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媒体时代要求各种形态的媒介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受众认知规律,围绕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机制、体制等推进业务创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定位也正相应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我新闻素养,还要掌握媒体融合的新技术、新手段,锻炼和培养议题设置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推送让受众感到耳目一新的新闻产品。

参考文献:

[1]王正芳.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优势与创新[J].视听界,2017(5).

[2]何平.创新、创新、再创新[J].中国记者,2016(6).

[3]孙琳,颜儒.浅谈新闻策划与实施[J].新闻传播,2009(10).

[4]杨国军.深度报道要在“深”字上下功夫[J].新闻传播,2010(4).

(3)诊断标准:①胎盘粘连:造影剂注射后,残留胎盘病灶与周边子宫肌层边界清晰,残留病灶表现高增强预示病灶血流丰富,未见增强则预示病灶缺乏血供;②胎盘植入:造影剂注射后胎盘残留病灶表现与周边子宫基层界限不清晰,病灶附着点子宫浆膜层呈连续性差,以“锯齿样”、“毛刺样”改变为主;③胎盘穿透:残留胎盘附着点子宫肌层与浆膜层表现连续中断,并于该处造影剂灌注表现缺失,部分出现造影剂外溢。

[5]王震.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调查的困境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

 
王立武
《黄山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黄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