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

更新时间:2016-07-0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分为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部分最终都服务于马克思宏大的社会理论中,之所以这样说,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在马克思之前,德国古典哲学以凝练基本规律和构建宏大的哲学体系为目标,以此解释客观世界,这种构建思想影响了马克思;其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社会思想是相互渗透的,而其哲学、政治经济学观点是服务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的。因此,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分析与思考,来梳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体系的方法、观点和目的。

四是开设新媒体宣传窗口,提升传播速度。区委政法委利用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渝中政法之声”及时发布各级文件会议精神,遴选各单位各部门好的经验做法编辑图文刊发。同时“在渝中”APP、“微渝中”微信公众号、渝中手机台、渝中手机报等区属新媒体平台同步推进,确保了线上线下都能取得实际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思想逻辑关联性极强,他立足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着眼于历史,解释现实,构想未来,理论体系非常宏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建构之所以建立起来,前提在于其科学的、成熟的方法论体系。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

甲方选择欺骗的情况下,对于乙方来说,如果欺骗获得的收益大于诚信获得的收益,即U0>U3+rx-C,也即C>U3-U0+rx,司法成本足够大时,(欺骗,欺骗)成为纳什均衡。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性、根本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主要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由黑格尔建立起一套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这套逻辑体系中,理念是根本,客观世界只是理念的外化,理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也就是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外化,便是自然、社会的运动过程。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在费尔巴哈那里完成的,费尔巴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批判,他将在黑格尔那里“倒立着的人正了过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费尔巴哈对于当时的自然科学未给予关注,所以未能克服机械唯物主义的桎梏。所以,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和历史哲学,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唯物主义,形成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根据网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个标注为“陆河县人民检察院扫黑除恶”的举报箱四周没有投信口,无法投入举报信。事后广东陆河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回应称,举报箱10月中旬设置,是广告公司制作举报箱的时候忘记设置投信口,目前该举报箱已经更换。广告公司接单制作举报箱,是日常经营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这一常见的工具箱,竟在制作时没有设置投信口,把公众扫黑除恶的反馈意见“挡在门外”,尴尬的何止是广告公司和检察院呢?举报箱虽小,却可见证承担处理举报箱内容单位的责任和能力。没有投信口的举报箱,即便广告公司有错在先,但检查之责以及处理之责,不能有所推卸。

历史理论要说明的是,历史的发展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如此,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加严重,工人阶级必将顺应历史潮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最终的目的是要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展开理论论证。

二、从历史理论到经济理论,再到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表现为机器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资本论》分别探讨的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三方面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

1.历史理论

经济理论要说明的是,以资本雇佣劳动,并占有无酬劳动为基础,生产剩余价值,并在流通中实现剩余价值及进行剩余价值的分配。马克思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固有的矛盾:资本家与工人的根本对立。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个层次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即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是从简单上升到复杂,在历史的过程中考察,逻辑的方法包括抽象与具体、对立统一、简单与复杂、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方法。本质上,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是统一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对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考察,都是基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叙述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说道:“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形式,探寻这些方法的内在形式。只有这项工作完成后,现实的运动才能叙述出来。这点一旦做到,材料的生命一旦在观念上反映出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好像是一个先验结构了。”所以必须在叙述前,完成对研究对象从复杂到简单、从具体到抽象的考察,发现其内在的形式,经此再从考察的结果中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出发,到具体的、复杂的范畴中去。

2.经济理论

在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体系纷繁复杂,要在其中梳理出一条完整脉络十分不易。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一书中,作者卡茨纳尔逊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看做三个层次的工程:建构历史理论的工程;建构资本主义经济分析模式的工程;建构社会理论的工程。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这种处理,实质上就是要从宏大理论体系中抽离出一条合理的逻辑线索。

马克思认为,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是客观的,事物发展不符合现实时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意味着旧事物的灭亡,历史是不断消灭旧事物产生新事物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发现,历史的每一阶段都是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因此,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政治、宗教、哲学领域,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表现为各社会阶级的斗争,这些阶级存在的冲突,又为他们的经济发展状况、生产性质和生产决定的交换性质制约。

3.社会理论

马克思将人类历史按照生产方式及其所有制形式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五个不同阶段。新的、更高级的生产方式会取代旧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旧社会的灭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地分析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解体时为资本主义创造的各种条件,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在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随之形成了一套具有制度特征的社会系统。但是当资本主义发展到某一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这套系统无法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也会因生产方式的变革而灭亡,进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产生的CO2等温室气体随意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到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1-2]。研究CO2减排对全球各国具有紧迫而重要的意义。

社会理论要说明的是,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是通过人主动改造世界的行动、人的劳动完成的。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转变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是通过掠夺的方式进行的,但也是人发挥能动性的结果。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必将是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走向无产阶级的联合,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结果。

三、人是目的与人类解放——作为历史的必然

从历史理论、经济理论再到社会理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最终指向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个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问题的形式会有所不同。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对此已经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充分说明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不过在黑格尔那里思维是第一性的,存在只是思维的外化。而马克思将存在作为第一性,承认客观物质必然性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马克思将人的能动性提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并认为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人及其实践活动。一方面,人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人既有他本质之实际的自然对象,又有他的自我外在化建立起来的实际的对象的世界,所以人是在对象化中证实他的活动是一个自然存在的活动。另一方面,人必然要受到客观世界的束缚,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人自身创造物的束缚,这是客观必然性。但是,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是能够自由自觉活动的存在物。劳动、生活活动是人满足肉体生存的手段,而劳动和生活活动也包含着自由自觉的创造过程。

因此,人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这一思想,直指资本主义的物化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人的劳动被异化:劳动者同劳动者的产品分离。然而人是自主的有意识的存在着的,人是具有特有的自由而普遍的对象化的劳动,所以人的生产活动具有超越性、全面性,人可以把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作为自己的手段,并把自己作为目的生产出来;劳动者同劳动分离,但是劳动的本质功能是在感性、理性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的产物是人的创造的绝对发挥,是个人的需要、才能和享用的普遍性;人自己的生活活动异化出去,仅仅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在类本质上,人也是作为目的出现的,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这个运动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即社会,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个人自己的现实关系,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关系意味着个人交往的普遍性。所以,社会既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又是人本身的现实存在方式。因此异化的结果是,人不能成为有自觉自由活动的存在物,受到异化物的控制,人变成了物,人在客观必然性之中,在结构之中,失去了自我及其本质。这一切都来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都来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马克思通过建构其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最终建构出宏大的社会理论,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说明人可以在把握必然性的基础上开展自由自觉的活动。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新事物的产生意味着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存在不符合现实,必然会消亡。资本主义社会亦如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蕴含着的根本的矛盾——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这种违背人之本质的矛盾,不符合现实的矛盾,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从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夏振鹏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06期
《改革与开放》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