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试论高校与国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更新时间:2016-07-05

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这是我国实现赶超跨越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必须牢抓科技创新,把握创新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深化改革与全面创新合力驱动、互为支撑,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鲜明的特征。

一、高校与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的基本情况

2015年国务院提出通过改革体制机制来加快创新驱动的发展,特别强调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建立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技术转移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在坚持全面创新的同时,还要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开展产学研合作战略。[1]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与中电集团、航天科技、华为、360公司、西电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已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长期框架协议,在不同的程度开展了创新合作,并与中电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共同组建了“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独立法人实体确立学校在新体制雷达技术领域领先的地位。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目前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1.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问题

⑴合作模式多样性不足。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目前主要是通过企业委托高校进行产品研发、校企联合开发的方式,针对国家科研计划的前期论证以及前期关键技术的突破,合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原理验证、论证和试验样机的研究工作。更深层次长期合作机制还有待完善,合作的持续性需加强,如在后续科技成果转让、专利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应用以及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技术咨询服务和专业技能培训与认证方面,能够持续保持合作关系,实现合作模式的多样性[2]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的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成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企业对高校的科研引导不够。目前,高校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学术判断,重点针对一些新体制、新概念和新思想自主开展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往往通过争取一些国家基金来支持,存在过度竞争和困难较大的问题。希望企业能够强化基础创新性科研工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通过校企创新基金的扶持和培育,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团队,这样从而使高校的科研更加具有针对性,促进产业化推动实现连续性。

从文化情境来看,目前有关中国文化情境下康复性景观的研究还很少。Huang和Xu(2018)分析了养生旅游目的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游客,发现符号景观对于游客获得健康体验有决定性的作用。Wang、Cui和Xu(2018)基于关系的视角,运用康复性景观理论揭示了游客在新疆吐鲁番沙漠环境中通过对具身体验的文化解读获得治愈的体验。

⑷合作利益分配不均。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共同研究某一问题,能够获得科研能力的提升,随着各自的发展,必然会出现目标发展范围的重合,从而带来利益的冲突。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涉足企业所在的工业界领域;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提升了理论研究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涉足高校所在的基础研究领域。这种跨领域涉足,会带来企业与高校利益的冲突,导致双方在合作中的积极性不足,难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知识产权保护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的最根本基础。学校科研人员大部分从事基础创新研究,在项目合作中由于保密因素等问题,此类成果在推广应用中难以得到保护。企业单位具有平台、系统等优势,在国家重大任务中往往处于牵头的位置,在双方合作中经常直接应用高校理论、算法等研究成果,忽视其科研价值,不尊重知识产权,这对协同创新的队伍稳定、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均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紧密相关。当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新是一篇大文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推进到人民中心观的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在人员管理方面采取如下方式:①流动不调动。不能给人才提供单位造成“挖人”的问题。②流动保岗位。科研合作创新任务完成后,流动人员能顺利回到原单位、原岗位,解决流动人员的后顾之忧。③业绩互认。流动人员在当前工作的单位,只要通过考核,原单位要承认流动人员的工作业绩,流动人员在原单位的待遇不能少。④核定薪酬,联合发放。以“基本工资+基础津贴+绩效奖励”的形式计算发放薪酬。

2.知识产权问题

⑸资源共享不足。高校与行业之间的天然壁垒,导致即使进行项目合作也很难了解到产业需求和研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需求和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科研资源。无法把握总体的需求、就不能直接得到实验数据,这就会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甚至严重阻碍对高校基础创新研究的开展。研究表明,知识共享行为越充分,知识转移效果越显著,校企合作绩效越高。如企业能够帮助高校有效利用和共享这些资源,将会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促进校企产学研工作开展。

3.人才问题

⑴建立双方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当前合作过程中,学校由于缺少对研究内容的总体设计和把握,往往是被动地根据企业下达的任务进行研发,项目完成时代表研究工作已经结束,难以实现相关方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突破以单个项目为主的合作模式,建立起基于任务牵引、整体协同的新型科研合作机制,推动由“等米下锅”向“主动找米下锅”发展。

⑵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申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克服短期合作中存在的融合度不足问题;建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需求主体、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和高校联合开发的新型协同创新研发平台,通过“四主体一联合”的形式,推动企业与高校对接,打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通道;推动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构建“新型校企研发平台+校园众创空间+种子天使基金”三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模式,形成由技术需求提出到技术研发攻关,再到技术成果孵化应用的全流程服务链条。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合作机制体制创新

⑴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中缺少吸引优秀人才的平台和流动机制。一方面,现有项目经费预算中大多没有流动人员(博士后、外聘人员)的工资费用,即使有也很少,难以用待遇来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也缺乏流动人员的聘用、管理等机制。另一方面,实验、测试等平台不能充分共享,从而阻碍了优秀人才参与研究工作。

⑶合作深度不够。高校作为科研、人才培养与教育单位,其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科研能力、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及时了解企业界的发展动态、扩大声誉。企业则注重合作的实用性,谋求解决研发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缩短研发周期。校企合作缺乏对关键技术的长期持续支持和产品长远的规划,合作深度不够。此外,双方利益的契合点也存在分歧,高校的考核机制、专利的申报等为导向,企业以“短、平、快”,尽快获取利润和占领市场为导向。因此,在基础理论性比较强、耗资较大、研发时间较长,尤其是具有国家发展战略性的研究课题方面,高校与企业很难达成统一思想,导致合作困难[3]

⑵缺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机制。企业主要培养产品生产工艺经验丰富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主要培养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型人才,结果造成生产工艺创新型人才提不出具体的科学问题,而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只强调理论、机理、实验手段,开发出的技术往往不适合批量生产。

2.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的合作

⑴人才培养。一方面,企业可以遴选一些具有较好培养前途的博士、硕士,以博士后、联合培养博士等模式,推荐到高校学习、深造。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的教授、博士后、博士等提供学术顾问、学术休假、学术访问、实习等机会,使学者在企业做几个月到半年左右的长期调研和交流,以促进双方交流和了解。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中电集团第二十研究所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改革,在总结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设新“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构建政府指导下“高校院所双导师研究生培养+联合专业孵化器+政产学研种子基金”深度合作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在不同主体。

⑵人才聘用、考核。企业可考虑与高校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制订灵活的人员聘任制度,明确人才交流与管理的新思路,通过高水平研究平台、有竞争的薪酬制度吸引本领域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同时,在协同创新体内根据研究人员作用、职称、工作量核定年薪。协同创新体内人员聘期采用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学术带头人(PI)采用长期制,其他研究人员采取短期聘用制,根据项目情况进行流动。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拓宽学员结构,避免近亲繁殖;另一方面可以简化人事关系,提高效率。

⑹合作交流对接不畅。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双方没有一个比较固定的、长效的洽谈和对接机制,尚未建立有效的协作平台,存在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造成科学研究的针对性不强,需求背景凭空想象,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创新而创新,研究成果一大堆,却离实际的生产还有一段距离,很少能得到真正应用的现象。这些原因导致高校近2/3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最终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1/10。因此,新的协同创新机制必须建立以需求为牵引的有效协作平台,做到研究方向有需求,研究成果有应用。

3.明确知识产权分配

一方面,双方的合作项目中,所产生的成果需要形成制度化的政策,具体对算法、软件、硬件等专利成果的使用、应用、转化过程做出规定,对共享双方都要形成保护。另一方面,建议企业也考虑如何建立专利、软件的信息发布、购买、转化过程监督的一整套机制,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黎永兰的母亲李玉说,自己和丈夫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在当地经商,从事建材等方面的生意,家庭条件较好。对于黎永兰这个女儿,相较于另外两个儿子他们也更为关爱,所以每当黎永兰提出借款的请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

此外,推动知识产权合作战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以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和应用技术为主的业态科研模式,在企业与高校间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平台,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明确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实现协同单位之间人、财、物的有机交融,技术的高效转化和成果的公平共享。

4.制定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制度

根据协同创新体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和高校各参与单位汇聚各类仪器设备,整体交付协同创新体使用和管理;各参与单位的其他仪器设备,协同创新体享有优先使用权。

例如,在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各种算式,我把学生分成了男女两队,让学生进行抢答对抗竞赛,男女两队在活动中,表现得特别踊跃,比赛状况十分胶着,两队都铆足了劲儿,要比出个上下来,通过组织这样的对抗竞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的同时,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抢答问题,而且在竞赛中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团结互助,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我对学生在竞赛中的良好表现做出了表扬,学生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样一来,这次的趣味性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

随着节能和环保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方向.建筑耗能作为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来保证节能和环保基本国策的落实,其中包含了针对建筑节能检测的标准和要求.选择参数合适的门窗,能够避免能源浪费,减少整个建筑的能源消耗.因此门窗传热系数的准确测定就显得格外重要.MWJ系列智能门窗保温性能试验机是依照国家标准,结合我国建筑以及生产行业的实际情况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使用MWJ-2418智能门窗保温性能试验机对门窗进行传热系数K值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1-2].

建立信息数据交流平台。建立有效可行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双方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共享国家需求和科研数据,减少资源浪费、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协同创新。

参考文献

[1]赵铮,陈洪转.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概述[J].管理观察,2016(7):144-146.

[2]邵琳.关于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7(15):179.

[3]许侃,张力.产学研机构的一体化机制和知识转移[J].中国科技论坛,2015(6):31-37.

张毅
《改革与开放》 2018年第06期
《改革与开放》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