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四大“负锁定”的特征、风险及生成机制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快速成长,多数已经进入成熟期,在一些集群中,已出现发展停滞、创新乏力、竞争力下降等问题,甚至显现出衰退迹象。产业集群竞争力丧失或衰退有多种原因,而根本原因在于集群本身的“锁定”效应。林柯等以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集群锁定效应与风险的关系,认为自然资源禀赋驱动型、传统企业带动型的产业集群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产生风险并可能丧失活力。[1]目前,在我国一些地方产业集群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创造停滞、发展战略固化、交易网络缺乏柔性、区域文化保守封闭等“负锁定”现象,本文把这些现象归纳为四种锁定类型:技术锁定、战略锁定、交易锁定和制度锁定。在发展迟缓甚至衰退的产业集群中,其“负锁定”效应在表现方式上和内容上有所差异,锁定程度也有轻重之分,但至少存在一种锁定,或形成综合锁定。锁定意味着僵化和停滞,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障碍和产生各种风险的主要原因,也是最终丧失竞争优势的根源。因此,深入分析产业集群锁定特征、风险及生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锁定的特征与风险

(一)技术锁定

1.技术锁定的特征。“技术”是特定知识形式的代表,技术锁定意味着知识生产的停滞或不能实现有效积累。地方产业集群技术锁定状态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刚性低端”锁定,即集群知识技术水平停留在某一状态而进步极缓,属“吃老本式”的锁定。在该类集群中,企业知识积累和吸收外部知识意愿不足、能力低下,几乎无研发投入,简单模仿是主要学习机制,多数企业坐等“搭便车”而不愿创新。其生产经营特征是:多数企业仍使用传统技术,生产效率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新产品开发少;初级要素依赖特征明显,价格竞争是主要策略。二是“温和顺轨”锁定,即集群生产技术在原有技术轨道上缓慢前行,但无实质性突破,属“路径依赖式”的锁定。在这类集群中,企业的学习策略表现为一种“局部搜索”和学习近视,即在当前领域或邻近领域进行方案搜寻,通过经验式的开采型学习在一定时间内沿原有路径渐进发展。[2]但企业没有积累起利用新技术的“动态能力”和进入新的“学习窗口”的能力,面对环境变化和新技术范式的出现,不能实现有效转型和嵌入。其生产经营特征是:集群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其中,部分企业有研发活动且能够开发新产品。但从集群整体看,高级要素稀缺,技术研发团队力量薄弱,研发能力、技术能力无根本性提升;集群合作创新网络不健全,缺少优秀“知识守门员”,不能快速吸收新知识和利用新技术,更不能有效地进行内外部知识整合和再创新;集群未摆脱要素依赖的掣肘,难以进入更高级的品牌竞争和能力竞争阶段。

2.技术锁定的风险。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是获取持续优势竞争优势的根本。企业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不仅是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产品创新的基础,也是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基础。“刚性低端”锁定的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环境依赖型“集群,它们多数成功于商品短缺的特殊历史条件和低要素成本、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高环境容忍度等外部条件,因而,在环境条件变化和新竞争者出现时,丧失竞争优势是大概率事件。“温和顺轨”锁定的集群是一种典型“路径依赖型”集群,虽然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动态能力弱,难以抗拒技术变动和市场变动的风险。我国绝大多数“温和顺轨”锁定的集群也具有鲜明的低要素特征,以低级要素为基础的线性演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路径依赖是产生升级陷阱的关键原因。[3]在网络化时代,技术范式加速变化,产业发展连续性减弱,该类集群如不能进一步实现技术能力上的突破,就难以及时切换“技术轨道”,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败北。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将会对所有技术锁定者造成根本性冲击。“第三次工业革命”本质是智能化[4],智能化增加了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而先进制造需要知识和技能的长期积累,这恰恰是许多地方产业集群的弱项,对于还没有走上自动化生产阶段,甚至没有走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阶段的集群,跨越发展阶段是一个很大挑战。

(二)战略锁定

1.战略锁定的特征。战略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其核心是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和策略选择问题。地方产业集群战略锁定现象表现在“战略趋同”和“战略定型”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是战略趋同。由于集群局域网络关系使企业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长期发展下去将可能形成很强的趋同效应,使得集群内企业都具有比较相似的“基因组合”。[5]在战略趋同的集群中,集群成员不仅使用相同技术和设备,生产相似的产品,而且在组织结构、战略目标、管理方式、竞争手段、营销策略及融资方法等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呈现出“同质化”的组织结构和竞争格局,同质化的组织结构和竞争格局不仅导致过度竞争,而且也具有更强路径依赖性质。二是战略定型。在一些战略趋同的集群中,不仅组织结构、管理制度长期没有实质改变,而且多数企业仍固守“生存型“战略。其基本特征是:企业战略管理缺失,没有清晰的战略方向,甚至没有长期发展目标,普遍表现出“跟风发展”、“恶性竞争”、“坐等机遇”、边做边看”、“亦步亦趋”等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此外,该类集群还表现出要素依赖倾向明显、生产方式简单粗放、新产品开发不足、家族式管理等经营特征和组织特征。

2.战略锁定的风险。一是战略趋同导致战略僵化和产业僵化。集群企业战略相似具有客观性,相互模仿和临近模仿是集群形成的基本方式,且在集群发展的初始阶段,战略相似性增强了协同性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但集群企业相同的初始战略在网络关系下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抑制多元化新战略的出现,导致战略僵化。不仅如此,战略趋同与产业趋同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战略趋同的集群中,区域产业往往单一且长期固化,容易产生过度竞争风险和“共生”风险;当集群老化或衰亡时,可能拖垮整个区域经济,产生“结构性”风险。二是战略定型引发“环境不适症”。调整和改变企业战略以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是企业永恒主题。企业只有采取快速跟进战略,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来实现持续生存和发展。[6]本世纪以来,要素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加速变化,集群企业有效的初始战略与环境不协调性的矛盾正在加剧,如不能实现战略转型,就难以有持续发展。此外,战略锁定导致集群企业适应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弱化,并进一步强化集群的技术锁定及制度锁定。

(三) 交易锁定

1.交易锁定的特征。企业不仅是生产者,而且是交易者,不同的交易关系和网络关系对企业行为和能力有重要影响。地方产业集群交易锁定现象可分为群内“关系锁定”和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两种类型,前者本质是一种“区域活力”锁定,后者本质是一种“位置”锁定或“身份”锁定。一是群内交易关系锁定,即集群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核心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贸易关系长期固化,且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该类锁定的基本特征是:网络关系紧密而狭小,缺乏柔性和弹性;集群企业间仅仅是一种产业联系,而没有形成创新互动和共创价值的机制,也缺乏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关联和孕育出面向顾客的价值创造功能。在集群内部网络中,核心企业面对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变化不能做出及时反应,新知识开发和战略转变迟缓,关联企业也缺少转换交易对象的能力,最终导致集群走向连环低端锁定的陷阱。二是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即集群企业从加工组装、生产制造等环节嵌入全球价值链,嵌入后,长期不能进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设计、品牌和销售等高端环节,而被“俘获”于价值链低端环节。该类锁定的主要特征是:在生产者驱动的链条中,集群企业长期进行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未实现关键技术能力、规模、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突破,成为受跨国公司摆布的低端中间商品提供者;在购买者驱动的链条中,集群企业长期进行贴牌生产和订单生产,没能建立自有品牌和开拓自己的销售渠道,成为在购买商控制下的并与最终顾客隔绝的纯粹生产者。此外,集群企业还表现出利润微薄、资产专用性强等特征。

自古以来,数学家们都致力于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牛顿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之一,他利用数学解释物理现象,并且创立了微积分。数学模型可以解释事物背后的隐蔽模式,今天数学家和应用者们从实际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寻找合适的数学算法来解题,从而建立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应用到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社会系统等问题,微积分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实数的性质,认识世界的本质。微积分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力学、光学、热学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促进了现代学科专业的发展[1]。

2.交易锁定的风险。一是群内交易锁定引发功能锁定和产生近交衰退。交易锁定是一把“双刃剑”,集群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核心企业与附属企业之间供需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利于企业间降低交易成本,但会形成相对封闭、稳固的信息圈,从而削弱了企业从网络外部获取新信息的动机,降低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可能性,即产生所谓“功能性锁定”。在竞争环境快速、动态、柔性变化的条件下,企业网络需要有以技术、信息、人才、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制造等为战略目的的短暂性即时组合的动态柔性能力,[7]本地化的固定交易网络导致企业动态能力丧失,成为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的重大障碍。固化交易与生物近交衰退的危险相类似,模块供应商的基因重组如果在各方面都比较相似的企业之间进行,就会使整个模块系统陷入僵化状态,并在变化的环境中失去应有的适应能力。[8]此外,交易锁定还可能使集群产生某种垄断势力,产生削弱企业创新动力的负面作用。二是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的集群不仅意味着功能锁定,也意味着链条锁定和无法打破“被动”地位。这种“低端锁定”效应导致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着诸多战略风险[9],特别是面临环境变化的市场风险和基地转移的风险。一方面,在要素成本上升、全球经济衰退和价格水平下滑等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下,使原本利润空间狭小的集群代工企业无法自我消化和转移这种冲击,产生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则可以利用价值链低端环节进入壁垒低的特点,在其它国家选择新的合作者,使得集群面临生产基地转移风险。

(四)制度锁定

地方产业集群锁定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耦合的复杂性,是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网络关系、路径依赖、企业能力和政策环境是锁定生成的重要因素。

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都很陶醉于这样的体验。虽然漂移很过瘾,但在赛道上严肃驾驶时,R8 RWS在转向、制动等方面的表现并不如人意,不过能够安慰我的是,在舒适性和赛道表现这两个彼此矛盾的话题上,奥迪R8 RWS在舒适和性能之间的平衡让它更具魅力。可以说,在实用性和性能之间,奥迪做出了妥协,但毕竟生活不仅只有赛道。

网络关系是集群的基本特征,也是一把双刃剑。在集群网络中,尤其是在一个封闭的网络中,一个成员的行动需要其它成员的行动作为条件,由于“联动”关系,每个成员对新要素、新资源吸收更新的意愿无不受到群内其它成员的限制,其战略选择也无不受到网络的制约。地方产业集群锁定本质是网络锁定,集群特殊的网络关系往往是社会信用网络和小网络关系,这种网络关系直接影响了企业行为,从而产生多种“负锁定”效应。社会信用网络和小网络具有天然的封闭和排外性,使得集群成为一个僵化的系统。Abrahamson & Fombrun认为,地方“根植性”的网络关系既是产业集群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产业集群发展被“锁定”的的根源。[12]在根植性较强的集群中,以血缘、和地缘联系形成的社会信用网络,具有浓厚的“家族化”和“本地化”色彩。[13]这种同乡同族色彩较为浓厚的生产协作体系,具有“闭关自守”闭锁性质。从集群内部看,建立在社会信用上的小网络在某种条件下具有自组织性和自生能力,或者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网络本身缺少对外部“资源”和知识的迫切需求。在这种环境下,进入者可能会被网络成员当做“扰动项”而不是“支持项”,从而不欢迎外部企业入群;同时,网络成员也没有更强的动力吸收外部知识。从外部经济主体看,由于集群“关系壁垒”较高,进入者入群先要解决交易问题,然后要解决适应性问题,这无疑加大了进入者的成本,从而抑制了那些“异质知识携带者”的进入意愿。社会信用网络不仅导致制度锁定,也导致战略锁定和技术锁定。

富马酸喹硫平是一种新型二苯氧氮杂卓类的多种神经递质受体拮抗剂,对于5‐HT2、D1、D2、H1与α1受体均具有较高亲和力,主要用于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和抑郁症的治疗,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目前富马酸喹硫平已成为精神分裂症与双向情感障碍及抑郁症治疗的一线用药[1‐3],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版)将其作为临床一线药物进行推荐。

总之,“负锁定”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且四种锁定相互影响和相互强化,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障碍和产生各种风险的主要原因,也是最终丧失竞争优势的根源。

随着人们要求的不断丰富,现代建筑工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不同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案千差万别,若是采用统一不便的管理方法,基本上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基于此,建筑企业必须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施工进度管理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一些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工程施工软件进行模拟,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避免突发事故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例如,“横道图”法,它以横坐标表示时间,工程活动在图的左侧纵向排列,这样可以清晰的展现出各项施工的起始时间,方便进度控制。

二、锁定的生成机制

1.制度锁定的特征。制度既是促进性因素,也是约束性因素。地方产业集群制度锁定现象反映在“规则锁定”和“文化锁定”两个方面。一是规则锁定。布鲁斯科通过对意大利产业区的研究,认为支撑企业合作的是一个复杂的规则体系。[10]这些规则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这种相互信任具有节约交易成本、学习成本的作用,也有形成路径依赖,产生交易制度锁定的负面作用。该类锁定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交易圈狭小,人际关系等非正式制度起决定作用;集群系统开放程度低,群内企业缺少现代商业规则意识和知识,外部企业也难以融入,集群呈现封闭和保守状态。二是文化锁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的群体意识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在群内网络关系紧密条件下,集群企业的初始经营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技术范式往往被集体认同,形成集群文化和非正式制度。集群文化本身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主迷恋传统,冒险精神、创业和创新精神缺失,企业战略定型和集体机会主义。

(一)网络关系

2.制度锁定的风险。以信任和承诺为基础的集群制度环境,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显现“负锁定”效应。制度锁定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锁定意味着封闭性和排外性。系统活力来源于该系统的开放性,来源于系统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渠道的畅通无阻,其中,“异质性知识”的不断输入是系统产生活力的重要源泉。集群外部企业与内部企业相比,更多的是异质知识的携带者,如果一个集群由于关系壁垒而长期抑制外部经济主体的进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堵塞新知识进入渠道,损伤集群系统新陈代谢机能,加速衰亡过程。二是制度锁定削弱创新精神。在封闭性的协作体系中,会导致群内的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竞争压力,从而延迟技术创新过程。[11]在固化的集群文化环境中,个别企业创新行为,特别是战略性变革行为,在群体眼中有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从而受到集体舆论的抵制,反过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些企业创新和转型决策。三是制度锁定产生“集体机会主义”。封闭的“信任”关系具有自我保护性,使得“信任”关系内部化和机会主义外部化。在一些集群中之所以无法根治“假冒伪劣“行为,是因为这种“败德”行为一开始就很少受到集群成员抵制,相反甚至相互保护,“信任”关系在这里演变为投机者的“避难所”。如果说,经营者的“短视”是产生“个体机会主义”的因素,集群成员过强的“信任关系”是产生“集体机会主义”的重要制度性因素。总之,在非正式制度与现代商业规则不兼容的条件下,产业集群不仅会产生信誉丧失的风险,而且极大地增加政府治理市场秩序的成本。

(二)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不是产业集群的专利,但产业集群形成路径依赖有其自身特有因素,主要与集群产生的历史和环境有关,路径依赖与网络关系一样,会导致集群的多种锁定。 路径依赖最终会走向“负锁定”。Martin & Sunley认为,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其显著特征是“地方依赖”(place dependence)。[14]由于地方依赖,产业集群有可能从一个具有创新特性的组织发展成一个僵化的组织,从而丧失其竞争优势。路径依赖必然导致锁定,但锁定要经历“正锁定”和“负锁定”两个阶段。“正锁定”意味着报酬递增、学习效应和网络外部性等自增强机制会加快发展,在这一阶段,与之相关的行动者获得较高收益,他们会有意识地维续自增强机制,亦即涌现过程和创造过程的方向是一致的,集群表现出快速发展的特征。但当集群进入“负锁定”阶段后,自增强机制会强化路径的刚性和僵化程度,从而阻碍进一步的创新活动,并导致报酬递减,集群呈现出发展停滞的特征,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历史和环境是产生路径依赖的关键因素,因为人的智力结构、认知结构取决于环境、历史遗产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品位,从而影响人们做出的选择。[15]集群在形成“基因”和阶段性报酬递增等“经济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一些“潜规则”或价值观,“潜规则”往往能够为集群成员带来互利互惠,从而被集体认同。这些被组织认同的规则将会约束人们行为,并进一步形成惯性。[16]路径依赖意味着集群被束缚于已有的轨道,从而制约集群嵌入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产业链条,是集群锁定的重要制度性因素。

(三)企业能力

网络关系和路径依赖是集群锁定的中观环境因素,也是集群企业在阶段性或短期利益诱导或约束下产生“自愿“锁定的主要因素。企业能力是集群锁定的微观因素,也是集群企业”被迫“锁定的主要因素。Sirmon et al认为,高端创新资源稀缺是影响企业升级最主要的因素。[17]集群企业能力不足不仅导致技术锁定和价值链低端锁定,而且导致战略锁定。企业战略转型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决策者的意愿,而且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知识基础、知识累积、物质资源和组织能力等客观条件。由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组成的地方产业集群,多为家族式企业,所有者又是管理者,权力和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企业主手中,实施战略转型具有较好的主观条件,但其本身的先天缺陷又限制了战略转型的决策。多数企业主依赖经验进行决策,战略意识和分析能力缺乏,不能及时察觉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既包括不能清晰判断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变动趋势,也包括缺乏高端顾客知识、高端市场信息,因而,也就难以及时下定战略转型决心。企业战略转型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转型,而且需要组织结构变革和制度创新。集群中小企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金融资源不足构成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的基本约束条件,而资源整合能力、战略管理控制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普遍缺乏则是其战略转型的关键瓶颈。在自身资源和能力匮乏的条件下,重塑经营模式、获取转型资源面临巨大困难,沿袭以往战略至少可以避免转型风险,因此,“战略锁定”也就不足为奇。

(四)外部环境

集群锁定不仅源于集群内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因素,而且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对集群锁定影响具有间接性,主要通过集群内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因素产生作用,但也会放大内部环境的锁定功能。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集群知识溢出特性有利于知识扩散,对集群形成乃至阶段性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但随着集群成熟,知识溢出可能产生抑制企业家创新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知识开发活动等负面作用。因而,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激励,从而推动技术创新。但对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形成良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难度较大,一方面,集群成员众多、规模小、产品市场分散,知识产权保护成本高,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单位执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小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或不愿实施维权行为。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环境下,企业必然缺乏创新激励,技术锁定也就在所难免。(2)文化环境。创新文化缺失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障碍。地方产业集群中,多为生存型创业者,在这一群体中,“中庸、平稳、厌恶风险、小富即安”的经营观是一个普遍存在,并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如果没有内外部环境巨大变化和创新精神强有力的“渗入”,集群就容易形成制度锁定,而制度锁定会进一步强化技术锁定、交易锁定和战略锁定。(3)金融制度。在地方产业集群中,多数为民营中小企业,自我积累和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是初创期的主要资金来源,在经济发展特定阶段内,可以基本满足他们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但企业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金融资源。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营中小企业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融入发展基金和研发基金,在缺少金融资源的条件下,集群企业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活动必然会受到制约。(4)政策环境。政府资助研究开发活动的政策、公共创新平台、信息平台建设和中间服务市场体系的建设等措施都会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升级产生重要影响,[18]如果政策供给的不足和措施不力,也会制约集群的创新活动。

三、结论

技术锁定反映的是集群知识生产停滞或路径依赖状况,是集群锁定的核心;战略锁定反映的是集群企业基本行为和发展策略上的同质化与固化现象,是集群锁定的关键;交易锁定反映的是集群交易网络僵硬和特有的治理结构导致集群升级乏力的现象,是集群锁定的重要形式;制度锁定反映的是集群闭关自守、故步自封的现象,是集群锁定的土壤。四种锁定相互影响和相互强化,是集群产生多种风险的根源和最终丧失竞争优势的根源。锁定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耦合的复杂性,是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网络关系、路径依赖、企业能力和政策环境是锁定生成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地方产业集群锁定特征、风险和生成机制,有助于对其的有效应对。

未来企业竞争的焦点就是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体系,所以“微利模式”下的中国制造业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自己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不断的实现经济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林柯,吕想科.路径依赖、锁定效应与产业集群发展的风险——以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5(1):108-113.

[2] 徐玲,孟祥霞,刘春香.基于价值星系的集群升级机理研究———以创新能力为研究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9):54-59.

[3] 李瑞丽,曹瑄玮.跨越路径依赖:复杂技术系统创新中的组织学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6):21-24.

[4] 闫海潮.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69-74.

[5] 李中东,王发明.企业集群风险分析:基于产业生态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09,27(2):214-219.

[6] Lewin A Y, Volberda H W. 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1999, 10(5): 519-534.

[7] 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一个制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逻辑视角[J].东南学术,2006(3):98-104.

[8] 郭岚,张祥建,徐晋.模块化的微观结构与风险特性:基于产业集群的分析[J].科研管理,2008,29(5):55-62.

[9] 胡大立.我国产业集群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战略风险及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3):66-71.

[10] 安娜·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0.

[11] 李桢业.特殊协作关系上的创新阻碍与外部机会研究——浙江台州缝制设备产业集群创新案例解析[J].科研管理,2008,29(6):10-22.

[12] Abrahamson E, Fombrun C J. Macrocultures: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19(4):728-755.

[13]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5-33.

[14] Martin R, Sunley P. 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Geography,2006,6(4): 395—437.

[15] North, D. C.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27- 37.

[16] Eisenstadt.S.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Some analytical and comparative indic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1998, 1(2): 229-254.

[17] Sirmon D G,Hitt M A,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1):273-292.

[18] 王华.更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利于技术创新吗? [J].经济研究,2011(2):124-135.

 
李瑞林,魏剑锋
《贵州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