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学后教育的复杂性刍议

更新时间:2009-03-28

笔者曾在《教育的复杂性探析》[1]一文(以下简称“前文”)中提出学后教育概念,给以粗略的说明,本文拟稍作展开讨论。

再谈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

前文主旨为论述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言犹未尽,本文先对此做点补充。 作为一类社会行为,教育从人类与动物祖先相分离时就开始萌生,有无教育是人类与动物本质不同之一;人离动物祖先愈远,教育就愈重要,也愈发达。或者说,教育的萌发与强化是人类与动物祖先相分离的推动力之一。教育的本性是辩证的,教育是施教与受教的对立统一,而施教与受教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微观的看,远古的教育已经是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存在,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其组分,施教与受教的互动是其结构,这种互动赖以进行的时空条件是其环境。组分、结构、环境齐备,作为个人行为的教育就是一种系统性存在了。

广义地说,不论是否有意为之,影响他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就是在施教,接受他人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影响就是在受教。人与人交往就是相互教育,教育的内容、方式、强弱程度自然千差万别。三娘教子,同时也在“子教三娘”;前者是有意为之,后者是无意为之。人处于群体活动中就会受他人影响,也会影响他人。原则上说,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包含教育,你做好事或做坏事,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施教他人,你也时时、事事都在有意无意识地受教于他人。所以说,作为社会巨系统的成员,每个活人都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如此一身二任的矛盾结构铸就了教育的系统性、复杂性、辩证性,此乃人的本性。

就人类个体看,原始意义上的教育是无意识的终身教育,一种自发的社会自组织现象。就社会整体看,此乃非系统的教育行为,类似于物理学讲的热平衡状态,施教与受教尚未发生对称破缺,教育还不成其为系统,教育的辩证本性尚未显露出来。随着人类告别原始社会,人们开始区分施教与受教;特别是随着农耕文明兴起,教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经常性的社会行为,逐步走向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社会建制。教育实现系统化的标志是出现学校这种特殊的社会建制,明确区分施教者与受教者,出现教师这种受人尊重的社会身份;对于做学生的人,则划分出一段独特而重要的人生经历。学校从无到有是教育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教育作为系统的矛盾复杂性与生俱来。这里对前文做点补充。以实时尺度看,学校教育作为系统的宏观功能是系统地、持续地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以支撑社会各方面的正常运转。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更负有培育统治精英的重大责任,学校教育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辩证地看,系统化了的教育也必然会培育反抗现行制度的社会精英。以大历史尺度看,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类分系统,教育的功能首先是传承文化,教育是人类文化乃至整个文明的自复制机制,关系重大。教育发达,文明自复制能力就强;教育落后,文明自复制能力就弱,教育衰落必定导致文明衰落。中国历史从正反两面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传承与创新构成文明发展的另一对矛盾,教育同时也是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平台,教师甚至学生都是学术文化发展的生力军。在私有制存在的条件下,教育还有削弱社会不平等的功能,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有可能通过学校教育进入精英阶层。但只要是私有制,教育就不可能真正普及,教育又在制造新的不平等,这也是矛盾,是产生社会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总之,文化作为系统的功能极具矛盾复杂性,贯穿于教育系统的各种部门、环节、层次中。

社会历史演化极具辩证性,取代旧事物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发展上升过程中自发孕育、成长起来的,旧事物达到顶峰之时,就是新事物“破土而出”、将要被人意识到之时。把人生走向、贡献大小基本托付于学校教育的经典模式,在其走向辉煌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孕育着学后教育,所谓就职后“通过公司培训加以提升”就是表现。从社会宏观整体看,这类教育活动尚属非系统性存在。这种教育自组织又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非制度化积累,终于达到一个转折点:随着信息生态文明兴起,人类开始意识到学后教育也需要系统化、建制化。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信息高新技术的出现,给学后教育体制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

新教育革命的关键是学后教育建制化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获得相应的观念形态反映,至晚在进入农耕文明后就形成明确的教育观,构成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而论,孔、孟、老、庄都有深邃精到的教育观,历代学问大家又都有所创新,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有待挖掘和转化。由于没有建立起成系统的国民教育,学校教育过分薄弱,农耕文明不可能产生教育学,中国现在推行的教育学是从国外引进的。

作为一种学科的教育学是工业机械文明和还原论科学(简单性科学)的产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19世纪基本成型,20世纪以来不断向全世界扩展,支配着今人的教育思想。它阐释、建构了这样一种教育系统(体制):以数、理、化、天、地、生为中心,分门别类地组建学校,设置专业和课程,编写教材,展开教学活动,组织教学管理,致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起来。这种教育模式渗透着还原论的基本精神,由此赋予教育学以特有的科学性。涉及人文社会领域的知识也被分门别类,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组织教学,因而被学术界视作学科而非科学。如迄今文学界仍然视他们的学术研究为学科,而不是科学,反对讲文艺研究的科学化。这种情况注定现在的教育学无法达到还原论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不能精确化、定量化。但随着复杂性科学兴起,人们对教育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有了新认识,意识到教育是一种特殊复杂的系统,整体上不可能仿照数理化那样去全面认识和实践,不能追求那样的精确化、定量化。教育学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才能赋予教育研究以完全的科学性,使所有学科都上升为科学。这种变化表现在实践上,意味着一次新的教育革命开始酝酿。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今天我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了绿色、文明、节约的种子,明天整个社会就会收获希望。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绿色环保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督促学生做一个环保小公民。

这场新教育革命的推动力来自何方?当前学界强调的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此说颇有见地,又非常表面。新教育革命的根本推动力来自文明形态、科学形态新的转型演化。信息文明迅猛走来,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化等不过是其技术上的当前表现,尚不足以揭示信息文明的本质。更准确地说,新文明是信息生态文明,将要取代负面效应越来越严重的工业机械文明。就科学形态看,支撑教育经典模式的是还原论科学,已经越过顶峰,其基本精神对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需要以系统论取代还原论,即以复杂性科学取代简单性科学。所以,适应工业机械文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教育经典模式,按照还原论基本精神建立起来的教育学,已经历史地过时了,需要创建适应信息生态文明的教育新模式、新的教育学。

新的教育革命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突破点何在?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人生历程与教育的关系再作深入的系统分析。人生本质上是一种非线性过程系统,但由于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低下,远古时代人生的非线性特征尚属一种隐性存在,人生似乎类同动物那样呈现为一种日积月累的线性过程,活着就是过日子、熬时间,从小熬到大,从大熬到老,以渐变的方式走完人生。学校教育的产生导致一种重大社会后果,就是从教育角度揭示出人生全过程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把人生全过程划分为学前人生、学校人生、学后人生三大段(三个分过程),人的一生呈现出特有的过程结构。非线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临界性,系统演化存在临界点,把演化全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产生使人生作为系统呈现出临界性,入学、毕业、就业之时都是人生历程的不同临界点。

(1)高反馈频率。在定量描述中已经发现,“问题反馈”类主题媒体文本的数量尽管没有随年份发生明显波动,但相较于其他主题始终稳定在中等及以上水平(见图1、图2)。这说明在媒体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保持持续关注,并开展推进式报道,对政策带来的老龄化严重、性别比失衡、人口红利减退、生育意愿减退以及失独家庭等多种问题进行反馈,从而保证了计划生育政策问题不会“漂出”问题流。

再从社会性考察人生。作为有意识的社会存在,人生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有各自的价值追求。从小处说,人要谋生、齐家,就需要有足够的知识。一个人如何谋生、齐家,达到怎样的品位,与是否受过学校教育、受到怎样的教育关系密切。从大处说,社会精英要参与治国、平天下,需有大知识、大智慧,必然对学校教育提出更大更高的要求。教育经典模式有一个没有言明的前提:人生成败、业绩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这就强烈地诱导人们力求在人生之初得到尽量多的教育,获取尽量高的学位,以求在就业起跑线上处于优势地位。正是以这种需求为导向,学校教育不断层级化,不断设置更高端的教育,由此出现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教育层级结构。这既是教育经典模式的亮丽之处,也是它的弊病所在。看不到学后教育的重大价值,是其最大的学理盲点。

工业机械文明,包括它创造的经典教育模式,在20世纪中期发展到巅峰,其负面效应也就迅速暴露出来,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工业化导致职业分工急剧发展,隔行如隔山现象日益严重,暴露了还原论教育思想的非科学性一面。技术更新不断加快导致社会职业变化加快,单一稳定的职业越来越少,结构性失业不断增加。表现在教育方面,学校教育越来越成为专科教育,学制越来越长,学位划分繁琐。博士学位还不够,又出现博士后流动站,实为等待流向理想工作岗位的博士候车室,三十好几、甚至年近不惑还待在站里等候流动,白白耗费了发明创造的大好年华,而大多数最终并未等来理想岗位。如此这般的怪现象,促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仅仅在人生开端塞进更多的教育已经不够”[2],必须有所变化。

6.2.2.1 贮存、运输、陈列和销售有特殊温度控制要求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应当保持冷链或者热链全程受控,以保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特殊要求。冷藏商品脱离冷链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冷冻商品脱离冷链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热熟食脱离热链4小时后报损。

教育作为一类社会系统具有演化性,演化的总趋势为增加教育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特别的,每当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发生转型演化时,必定引起相应的教育革命,产生新质的、更具系统性和复杂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农耕文明取代原始文明,导致建制化的学校教育从无到有。尽管最初出现的学校十分不起眼,作为新事物从无到有地出现都意义重大。工业文明背景下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更具革命性,其系统性和复杂性又是农耕文明时代下的教育无法比拟的。工业文明兴起,还原论科学创生和发展,使学校教育经历了极大的变革,最终形成小学 — 中学 — 大学的教育体系,大学又形成学士 — 硕士 — 博士的教育体系。实现学前教育系统化是工业文明后期的另一项进步。现在世界范围流行的教育模式就是这样形成的,西方学者称之为 “教育经典模式”。就其现状看,这种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在人生之初集中大量时间学习,然后通过公司培训加以提升”[2]。对于西方国家建成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经典模式发挥了极大的历史作用。但它决非教育系统的终极模式,随着新的文明转型演化和科学转型演化兴起,工业机械文明将被信息生态文明取代,教育经典模式逐渐显得过时了。

总之,教育经典模式弊病的暴露,历史地呼唤学后教育的系统化、建制化,也就是整个终身教育的系统化、建制化,形成“学前教育 + 学校教育 + 学后教育”这种完整的终身教育体制。依托这种教育体制,方可有效应对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复杂性。这无疑是人类教育事业的又一次大革命。

再谈学后教育的复杂性

毛泽东有言:“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3]1321复杂系统都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对立统一体,复杂性扎根于二者的动态相互作用中。复杂系统都是多层次结构,低层次与高层次的互动就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互动。在学后教育的建制化过程中,巨量就业者追求再教育的愿望和行动是自组织的深厚基础,学后教育的组织管理则是他组织。就层次关系看,高层次运作属于他组织,低层次运作属于自组织。特别的,学后教育体制的整体设计、试行、改进只能是国家行为,政府行为,属于最高层次的他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矛盾贯穿于学后教育的一切方面,所有层次,各个阶段,两者做到辩证统一,学后教育方能成功。但在实际运作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互动总是动态的,难免出现相背而行的现象,复杂性由此而生。

从上述分析可知,浮选钛铁矿矿物表面及其所带的水中含有药剂,当矿温过高时,药剂会沸腾、蒸发、脱离矿物表面以及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导致尾气具有异臭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在烘干浮选钛铁矿的过程中,外排尾气中仅考虑了除尘,这一做法已完全不能满足环保及人们生活需要。

学后教育的对象包括在职者和退休者两类,构成学后教育的两大类型,或两大阶段。两类施教对象对教育的需求、受教环境和施教方式明显不同,必然给学后教育带来异样的复杂性。本节只谈在职者教育。学后教育特殊复杂性的根源之一,在于它的教育对象覆盖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包括负责施行学校教育的教师),近乎全民教育。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单纯的学生,能够按照统一模式组织管理;学后教育的对象有难以细说的职业分工,以及别样的社会性差异。科技不断创新又导致职业分工越来越发达,职业的多样性、差异性、杂乱性不断增大,无法按照单一模式组织管理,致使学后教育组织管理出现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复杂性,需要创造新的模式。

社会是一个硕大无比的网络,网络复杂性居一切系统之冠。如果说学校教育以社会网络为环境,社会复杂性的种种表现都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发挥作用。那么,学后教育是社会网络系统自身的行为,社会复杂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如规模巨型性、相互关系的非线性、运行过程的动态性、行为状态的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等等,都作为系统自身内在因素直接呈现于学后教育中。两厢比较,学校教育是单纯的、明晰的、可预见的,学后教育是复合的、模糊的、预见性明显不足,切不可类比于学校教育的体制去设置、组建、管理学后教育。

无论个体人生经历,还是社会整体演变,都是由不同阶段组成的非线性过程系统,学前生活、学校生活、学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现行学校教育是在学后教育没有体制化的情况下创建和运行的,欲使学后教育系统化、体制化,必然引起学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改变。学后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分工、衔接,是教育学的崭新问题。三大阶段必须通盘考虑,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设计和建构,要反复试验、摸索,反复修改设计,反复总结经验。这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实践过程,充满现在还说不清的复杂性。

前文区分了职业教育和性灵教育,后者又分为人性教育(核心是道德教育)和灵性教育,本节不涉及灵性教育。今日学界谈论学后教育,讲的全是在职者职业需要的教育。此乃教育经典模式的遗韵,似乎道德教育仅仅是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事,这是十分片面的。个人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取得成功,关键是修身的成功,必须有雄厚的知识储备,科学的思维方式,顽强的意志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欲达到这样的修身境界,最关键的是学后教育。学校生活是单纯的,学后生活却时时处处面对金钱、权力、名誉、美色的诱惑,考验并锤炼着就业者的道德。职业生涯既可能让人学坏,也可能让人学好,学后教育将扮演主角,起到学前和学校教育不可能的作用。

同学校教育相比,学后教育的复杂性不只有程度上的提高,还有质性上的不同,故不可简单类比于学校教育来考察和应对。关于学后教育的复杂性,我现在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只能就前文的论述做点补充。

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后教育模式

把学后教育体制化提上历史议事日程,乃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系统化发展到今天,中国必须也能够走在这场变革的前面,引领潮流。我没有从事教育改革的具体经验,只能谈点大而化之的看法。

该试验仅观察到向日葵开花期,因此,未进行产量的测试,药剂对向日葵产量的影响程度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完成,优化施药技术,降低药剂成本。另外,应建立一套科学评价诱抗剂防控寄生杂草的方法,由于诱抗剂对寄生杂草不具有杀伤作用,因此,不应简单采用以往的统计寄生率、寄生程度和寄生强度的方法。

我国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重要问题是缺乏资金的支持。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资金,设施农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效果欠佳,根本原因是农业技术创新度不够以及国内农业全面机械化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由于地方和国家的财政部门对于技术推广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在国家财政预算中未能将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纳入其中,导致技术推广资金支持不足。

教育经典模式本质上是西方的创造,渗透着资本主义的精神韵味。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基本掌握了这套教育模式,对推动社会变革发挥了巨大作用,致使许多人把它视为不可触动的神器。然而,面临新的文明转型演化,新的科学转型演化,试图按照这种模式赶超西方,已经是历史的不可能了,更不用说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教育领域面临的种种弊病,国人对此的种种焦虑,包括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都同这一认知矛盾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创建的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学后教育体制和教育观,终极目标是建设取代资本主义的新文明,绝不可淡忘社会主义的初心。当然,鉴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也不可急于求成,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制化学后教育,亟须从毛泽东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吸取智慧。毛泽东一生都十分重视教育,发表了大量有关教育的论点,谈论的大多是学后教育,如干就是学,向群众学习,先做学生、后做先生,调查研究,重视反面教员,等等。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极端缺少文化的农民,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毛泽东第一个认识到,要变革中国社会,“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4]1482,这只能通过学后教育来施行。经过艰苦奋斗,毛泽东一代创造出一整套在革命实践中教育农民的理论、策略和方法。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及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都是从事学后教育的伟大平台。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到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毛泽东参与和领导的这类教育活动,形式上是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后教育。延安整风运动更是学后教育冠绝古今的创造。在农村发动的各种社会运动,所建立的农会、妇救会等也都是施行学后教育的机制。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学校教育改革的论述,也是紧密联系着学后教育而提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重视并善于从事学后教育,是毛泽东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对于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这种学后教育发挥了彪炳千古的作用。欲创建体制化的学后教育,必须向毛泽东学习。当然,他的一些教育观点也有可商榷处,实际推行中出现一些失误,但瑕不掩瑜。

要实现学后教育的系统化,建构科学的学后教育体制,需要到中国文化中去挖掘宝藏,吸取智慧。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观,本质上是一种学后教育观,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学校教育并非重点。原因有二,其一,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不发达,没有形成全民教育体系,不可能产生基于学校教育实践的教育学。其二,中国文化极富人文情怀,关怀人生全过程,而学校生活在古代人的人生所占份额太小。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终身教育,“大头”是学后教育。这种教育观渗透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凝结、沉淀于大量成语格言中,如每事问,活到老学到老,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吃一堑、长一智,等等。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没有中断,也得益于这种教育观的强大生命力。历史表明,对于建立所谓教育经典模式,中国文化鲜有贡献;历史亦将证明,对于创建超越经典模式的教育新模式,中国文化将大有用场。

钱学森晚年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是他研究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及其应用的硕果之一;从历史的高度看,是人类文明转型演化在教育观上的反映。大成智慧教育并非以培养大成智慧者为目标的学校教育,因为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大成智慧者既是不可能的,也是社会发展不需要的。大成智慧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升级版,强调培育受教育者的智慧,而且是大智慧。大成智慧教育属于建制化的终身教育,人的终身教育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起步于学前教育,奠基于学校教育,完成于学后教育。所以说,大成智慧教育是建设信息生态文明所需要的一种全民教育思想。还须说明,放弃在学校培养大成智慧者的奢望,不等于不着眼于培养大成智慧者。通过在校的大成智慧教育打下基础,加上大成智慧式的学后教育,一旦主客观条件罕见地相聚,必然出现少数肯于付出超常努力又抓住机遇的佼佼者,最终修炼为大成智慧者。

阀板式进水口优点:相比传统转盘水阀,阀板式进水口通过打磨平顺沉箱进水口位置,在沉箱下潜时由于沉箱内外水头差,外水压通过橡胶垫板压紧沉箱进水口,密封性能好。在沉箱出驳安装施工时,以往传统水阀进水控制全靠潜水员进行控制,需要配备数个潜水员下水拧紧或拧松转盘进行开关控制进水,程序较为复杂,且容易导致每个格仓水量不一致。而阀板式进水口,只需要在进水口相应的位置沉箱顶上安排人员进行拉绳或松绳操作,在技术人员的控制口令下,立即能进行沉箱进水量控制,操作简单便捷,控制压载水速度快,沉箱格仓压载水量平衡,沉箱调平效果好,且不需要潜水员进行潜水作业。

胜利油田全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其业务范围主要在山东省境内,公司主体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市。按地质构造划定区域,山东省境内可供石油开发的区域主要有济阳、昌潍、胶莱、临清、鲁西南5个坳陷,目前胜利油田已取得探矿权的面积为4.89万平方公里,占5个坳陷总面积的74.9%。济阳坳陷和渤海浅海是胜利油田石油开发工作的主要地区。迄今为止,胜利油田的总探矿权面积达19.4万平方公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145亿吨、24 739亿立方米,原油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明确胜利油田的内外部情况,进而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无疑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建适应信息生态文明的学后教育体制是全人类的需要,也只能是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教育经典模式还有大量有益的成分,即使过时的东西也可以从反面来运用。所以,创建中国学后教育体系需要吸取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集古今中外教育之大成。

最后强调一点,创建学后教育体制必须自觉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人类教育的历史发展客观上遵循着辩证法,但迄今所取得的每次重大进步都不是自觉运用辩证思维的结果。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走来的学后教育系统化和建制化必定是自觉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的结果。如钱学森所说,有辩证唯物论哲学指导是中国人的优势,我们决不可丢掉这一优势。切切!

参考文献

[1]苗东升.教育的复杂性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7(4):81-86.

[2]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终身学习让人们成为技术变革赢家[N].参考消息,2017-01-16(12).

[3]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社区药房应用药学服务模式,有助于用药合理性提高,帮助控制用药不良事件,且可提高患者满意率,具有可行性。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苗东升
《河池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河池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