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黄庭坚在宜州住址考证

更新时间:2009-03-28

前言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22岁中进士,曾任县尉和知县,50岁后仕途生涯低落,先后被贬为四川涪州别驾,黔州、戎州安置,崇宁二年(1103),又因其所做的《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除名羁管宜州。黄庭坚于崇宁三年(1104)五月初抵达宜州,崇宁四年(1105)九月底卒于宜州南楼,在宜州总共生活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黄庭坚作为朝廷的戴罪之人,他在宜州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情况被后人所关注,本文主要考证他住的方面,试图通过对他的住址考证,为深入研究黄庭坚在宜州的生活、思想、诗文和书法创作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黄庭坚在宜州居住情况如何呢?清代嘉庆年间广西巡抚谢启昆在《修祠记》中有“先生在宜年余,官司迫促之,徙居者再”[1]101,“徙居者再”说明他到宜州后搬迁了几次住址,“官司迫促之”表明并非他个人自愿,而是被逼迫搬迁。笔者根据相关文献考证,认为黄庭坚在宜州的住址总共有六处[2],下文就按照黄庭坚到宜州的时间先后顺序引证文献一一作考辨。

第一住址城西关城外黎氏之屋

黄庭坚是崇宁三年(1104)五月初到达宜州,这次贬谪是除名羁管,是比较严重的惩处,虽然他当时在书法上和文学上已经很有影响,受人敬仰,但是作为朝廷的政治犯,他初到宜州,当地官吏和普通百姓都不敢接近他,甚至避之犹恐不及,“时党论甚严,士大夫例削劄扫迹”[1]230,只有宜州通判俞若著“为之经理馆舍,敬遇不怠”,帮他在龙溪租了一家姓黎的民房来住。另据宋嘉定八年(1215)张自明修建《龙溪书堂记》所曰:“崇宁甲申夏五月之初,太史豫章先生黄公谪来宜,初僦居于黎氏”[1]99,“初僦居于黎氏”中的“初”表明黄庭坚初到宜州,“僦居”是租屋而居,“初僦居于黎氏”就是黄庭坚初到宜州租住在黎氏之屋。又据谢启昆《修祠记》“嘉定八年,假守张丹霞自明复建于龙溪,盖先生尝僦居。龙溪者,黎氏故宅也”[1]101。黎氏之屋位于当时宜州城西的关城外,因为黄庭坚去世后,嘉定八年,张自明购买黄庭坚曾租住的黎氏故宅建山谷祠,再根据《庆远府志》记载山谷祠位于“府城西关外西竺寺南”, 故当年黎氏之宅也应在城西关外。因此黄庭坚到宜州的第一个住址就是城西关城外龙溪的黎氏之屋(今广西宜州区轴承厂内)。

德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创建于2013年,短短4年后的2017年,它就在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以13.5%的得票率成为德国第三大党。经历2018年的几场地方选举之后,德国选择党的政治地位更是进一步巩固。这支初创政党在短短5年时间里之所以能够逢选必胜,攻城略地,和背后金主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不久前,德国媒体曝光德国选择党两位党主席之一魏德尔在2017年违法接受外国政治献金的消息,从而引起了外界对该党财源和幕后金主的关注。

第二住址城西关城中民屋

黄庭坚租住黎氏之屋一段时间后,抑或黎氏迫于黄庭坚羁管身份对自身的不利而不愿意租屋给黄庭坚,抑或是迫于官府的言论,抑或他因,黄庭坚不能再居住黎氏之屋,只能另择他处搬移住处。根据《黄山谷跋为李资深书卷》云“崇宁三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载,官司谓不当居关城中[3]206”可推测,黄庭坚从黎氏之屋搬出来后就搬到城西的关城中的民屋。关城是古代城池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在全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城门外造一圈城墙为主城门,称为关城,它可扩大城池之面积,还有保卫和防御之作用。例如古代西安城的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都建有关城,古代大同城的东南北三个城门外也都建有关城[3]206,宋代宜州城建关城符合古代城池修建史实。“官司”认定黄庭坚在城西的关城中居住不适合应该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宋代宜州城的西门就在今宜州的县前街与桥东巷交汇处一带,官衙就建在现今的宜州区庆远镇政府即原来宜州老市委院内,城西的关城就在西门外,离官衙很近,黄庭坚作为朝廷的戴罪之人,“官司”自然认为他居住在离官衙那么近的城西关城中是“不当”的。或者另有他因,有待考证。

第三住址城南民屋

黄庭坚迫于官司的言论,在黎氏之屋和关城民屋总共住了半年时间,应该是崇宁三年五月初至十一月间,接下来黄庭坚又被迫搬到第三个住址。仍引《黄山谷跋为李资深书卷》为证:“崇宁三年十一月,余谪处宜州半载,官司谓不当居关城中,乃以是月甲戌抱被入宿城南”[4]320,根据这段话可知,“是月”是指崇宁三年十一月,黄庭坚就是崇宁三年十一月甲戌入住城南。之前黄庭坚是住在城西的关城中,关城是他的第二住址(上文已考证),显然这次城南的租屋就是他的第三住址。既然官司认为他作为戴罪之人不适合居住在离官府较近的关城,那么搬到离官府较远的城南应当符合当时黄庭坚身份待遇事实。宋代宜州城的南门在今宜州区和平路与棉花巷交汇处一带,黄庭坚在城南租住的民屋就在南门那一带。这是一所“上雨旁风,无有盖障”的破旧民屋,与市场相邻,“市声喧虬,与西邻屠牛之机相直”,周围环境很是嘈杂,虽然如此,黄庭坚还是坦然入住,并且戏谑为“喧寂斋”,表现出黄庭坚一贯“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不俗风格和豁达情怀。

第四住址城外崇宁寺

()第四住址崇宁寺

黄庭坚在城南的“喧寂斋”租住一段时间后,该民屋主人应该是出于与黎氏相同的担忧,不愿意租屋给黄庭坚住,这样黄庭坚只好往城外搬移,这次搬到城外的崇宁寺,企盼法寺内能容他一个安身之处,事实上这次的寄居仍然难以维持。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云“黄鲁直至宜州,止一僧舍可寓,而适为崇宁万寿寺法所不许。”[1]109可见黄庭坚入住崇宁寺不久,因为“法所不许”而被拒之门外。为什么“法所不许”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宋徽宗当政的崇宁年间,即崇宁二年(1103)九月朝廷曾下诏“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5]27,一时全国各地兴建崇宁寺,为皇帝祈福、求万寿。宜州崇宁万寿寺即崇宁寺应该也是在皇帝诏曰后兴建的,修建崇宁寺的目的是为皇帝祈福,黄庭坚是被羁管宜州的犯人,当然是“法所不许”,没有资格入住这个圣洁之地。另外根据崇宁寺修建时间,因为目前有关崇宁寺修建时间没有确切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崇宁”这个宋徽宗年号及崇宁二年(1103)九月朝廷的“癸巳,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诏令推测,宜州崇宁寺应该在崇宁二年(1103)九月朝廷下诏文后始修建的,按照当时的建设速度,至少要年余才建成,即崇宁三年十月以后方可修成启用,因此黄庭坚搬进崇宁寺居住的时间应该在崇宁十一至十二月间。今宜州会仙景区北山南麓的山谷祠中黄庭坚年谱的碑文上记载,黄庭坚在宜州的第二住址是崇宁寺,也即崇宁三年十一月之前黄庭坚就住在崇宁寺了,这个时间与崇宁寺建成的时间有一些出入,笔者认为不当。

() 崇宁寺位置之考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市域总面积11262 km2.地理位置在北纬26°03’05”~28°01’07”,东经112°57’30”~114°07’15” 之间.境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 ℃,为湖南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地质上,株洲市地处湘东褶皱带,褶皱隆起与拗陷形成的构造盆地相间雁行式排列[16].市域内分布和出露的岩石地层主要包括: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前寒武系砂岩、板岩,中生代石灰岩[16].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典型金属矿床的有铁、钨、铅、锌、锡、铀、铜等,为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17].故采矿、矿石冶炼等是区域内主要的工业活动.

关于崇宁寺的位置当时是建在宜州城外还是城中,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建在城中,《庆远府志》“崇宁万寿寺 在宜州城中”,另一种说法认为崇宁寺建在城外,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曰“正月十四日癸未,晴又阴。夜从元明步出东门,上高寺,入天庆观,乃至崇宁寺。僧崇广自融州来”。由此则日记可知,黄庭坚和其兄黄元明“步出东门”那是出东城门,在城外了,再“上高寺,入天庆观,乃至崇宁寺”,毋庸置疑,崇宁寺就建在东城门外。《庆远府志》和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中关于崇宁寺地理位置的描述孰对孰错?崇宁寺究竟在“城外”还是“城中”?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崇宁寺地理位置称谓跟不同的朝代有关,因为宜州的城池到明代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扩建后称为“新城”,明之前称为“旧城”。新城的面积主要是向城东外围扩展,根据《庆远府志》中有关宜州新旧城池描述,崇宁寺唐、宋、元年间在“旧城”之外即宜州城外,就如上述黄庭坚日记描述,明洪武二十九年城池扩建之后才位于“新城”城中。如果上述《庆远府志》所记载指的是明代扩建城池之后的崇宁寺位置,崇宁寺位于城中没有错,如果指的是宋代,那就错了。不少黄庭坚研究者容易疏忽这个问题,误认为黄庭坚居住的崇宁寺当时就在城中,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黄庭坚住址崇宁寺在宋代位于“城外”非“城中”。

第五住址城中新居

[1]广西河池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庆远府志(点校版)[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第六住址南楼

()第六住址南楼

[2]吴政,蓝振榕.黄庭坚在宜州住过的地点和游过的地方考证[J].沧桑,2012(6):33-35.

()卒于南楼之考

[5]李学勤.宋史 二十六史:第四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结语

上述六个住址陪伴黄庭坚度过人生暮年,见证了他的不幸际遇,同时映照了他不俗人格和旷达胸怀。黄庭坚病卒后,宜州人即在南楼立祠祀之,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宜州知州韩璧在城外建山谷祠,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宜州教授代理知州张自明重建山谷祠于城西龙溪黎氏之屋故址,并作龙溪书堂。之后历经元、明、清直至当今,山谷祠多次重修重建,寄托宜州后人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敬仰之情。地以人名,宋代宜州因黄庭坚的流寓蜚声岭外,成为岭南名城,黄庭坚的个人不幸实为宜州之幸。时隔近千年再来考证黄庭坚在宜州城的居住地址,笔者深感史料不足,除了引证有限的文献和文物之外,更多采用分析判断推测的方法,因此行文中难免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笔者愿意与方家商榷,共同切磋,最终还历史的真实。

参考文献

就在黄庭坚将要被逐出崇宁寺住所时,他的哥哥黄元明获朝廷准奏于崇宁三年十二月底从永州来探望他。黄元明时为湖南永州太守,他的到来让宜州地方官吏察觉到朝廷对黄庭坚羁管似乎有所放松,黄庭坚很可能被朝廷赦罪召回,黄庭坚的待遇因此有了很大的改观,可在黄庭坚日记《宜州乙酉家乘》[6]4643(以下简称日记)多处找到佐证。我们先看两则日记,其一:“四年春正月庚午朔。元明自永州与唐次公俱来,居四日矣。是日,州司理管及时当来谒元明。饮屠苏。”其二:“正月五日甲申,晴。郡守而下,来谒元明。得柘姑”。“管及时当”是指管时当,时为宜州司理,掌狱讼之事,“郡守”是指宜州太守党明远,不管此二人是出于官吏间的正常交往还是其他目的拜访了黄元明,黄庭坚被严管受冷遇的日子从此结束了,他的住处也很快得到解决,崇宁四年正月初六就从崇宁寺搬到城中的“新居”。以日记为证:“正月六日乙亥,四山起云而朝见日,大热,才夹衣。始迁书药入新居”。另根据日记相关内容推测,“新居”应该在城中三角市附近,即今宜州区共和路与城中东路交汇处一带,在当时属于比较热闹的地段,这个“新居”就是黄庭坚的第五个住址。从崇宁四年正月初六搬进“新居”至五月初七搬进南楼约半年时间,黄庭坚得以游山玩水,酒棋会友,过着自由闲适的生活,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就如范廖《宜州乙酉家乘序》所言:“乙酉三月十四日始达宜州,寓崇宁寺。翼日谒先生于僦舍,望之真谪仙人也”[7]4642。 并由此可推测,黄庭坚租住的“新居”条件应该不错。

黄庭坚在崇宁四年五月初七从“新居”搬进南楼,日记曰:“五月初七日癸卯,自此宿南楼,范信中同之”[6]4647-4650,范廖也在《宜州乙酉家乘序》中提到“至五月七日同徙居于南楼”。其实黄庭坚未搬进南楼前已经多次光顾南楼,几则日记为证[6]4647-4650。其一:“润二月二十三日辛卯,晴。观书于南楼”;其二:“润二月二十四日壬辰,晴。卧于南楼终日。叔时来棋,三胜而再败”;其三:“四月二十九日丙申,四鼓欲竟,大雷雨……,郭全甫置酒于南楼,与者四人,予及刘君赐、管时当、范信中……”;其四:“五月初二日戊戌,雨。夏至。郭全甫、管时当、李元朴、范信中会于南楼”。日记描述黄庭坚未搬进南楼前就多次在南楼看书下棋、喝酒聊天,说明他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南楼这个地方的,和以往几次搬迁不同,这次应该是他本人比较愿意搬迁。南楼的位置在哪里?古代城池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上通常建有城门楼,城门楼具有控制行人出入和军事防御的双重功能。黄庭坚居住的南楼就建在宜州城南门上,是南城门楼,即今宜州区和平路与棉花巷交汇处一带。根据日记记载,南楼应该不是很狭窄,因为它一是可供黄庭坚与范廖两人同住,二是可供好几个人喝酒下棋,应该比他的第五个住处“新居”的条件还好。黄庭坚从崇宁四年五月初七至九月三十卒,一直生活在南楼,南楼成为他人生终点站。

[4]张驭寰.中国城池史[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3]宜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点校.宜山县志(点校版)[M].南宁:广西水电天湖彩印厂,2000.

各组血硒含量见表1。两两比较,IS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血硒含量均低于CS组和对照组,且IS手术组明显低于IS非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S组和对照组血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S患者血硒含量与Cobb角呈负相关(r=-0.708,P < 0.05,图1)。

关于黄庭坚病卒地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南宋杨万里首先提出其卒于小南楼,杨万里《山谷祠记》曰:“盖山谷之贬宜州,崇宁甲申也。馆于城之戍楼曰小南门者,明年卒焉。”另一种是民国初年的邑人覃祖烈,对杨万里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黄山谷卒于(小)南楼上, 民不忍行, 塞之。殆以讹传讹也”。事实上黄庭坚卒于南楼上有很多史料佐证。其一,《庆远府志》记载“南楼在府城南门上, 宋黄山谷谪寓此楼, 手书《范傍传》刻石。嘉熙间(1237-1240)楼毁, 其石为顺治间(1644-1661)暑知府赵玉麟携去”。其二,清代嘉庆年间广西巡抚谢启昆《重修山谷祠记》云;“启昆尝校刻任史所记《山谷集》, 每叹先生羁管宜州时, 饥寒穷困, 竟死于南楼之上, 亲戚无一人”。其三,黄庭坚《宜州乙酉家乘》“五月初七日癸卯,自此宿南楼,范信中同之”。其四,范廖《宜州乙酉家乘序》“独余为经理其后事及盖棺于南楼之上”。南楼和小南楼是两个不同的地址,不能混为一谈,笔者认同李楚荣先生一文《黄庭坚卒址考》黄庭坚卒于南楼的观点[8],此文对南楼和小南楼具体位置已经描述得很清楚,笔者在这里不再罗列。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要使农村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大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我国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和设备的老旧上,因此,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支持是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条件。政府需要提供资金保障,增加财政预算,努力建设农村教育的基础性资源。

[6] 黄庭坚.宜州家乘 [M]// 知不足斋丛书.第七册:第十八集.东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 1980.

[7]范廖.宜州家乘序[M]// 知不足斋丛书.第七册.第十八集.东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 1980.

初中学段每个学期都有期末测试,着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苏州市初中毕业英语统一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评价。这些终结性评价准确地考查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级别水平的程度,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8]李楚荣.黄庭坚卒址考[J].河池师专学报,1993(4):61-66.

 
邱翠云,吴政
《河池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河池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