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古代哲学方法论及其现实价值——略论“中庸之道”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庸中庸之道的几种诠释

对“中庸”或“中庸之道”的内蕴,我国学者研究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总起来看,有三个层面的不同见解:

第一个层面的看法有:“中庸”或“中庸之道”。涵义是“调和”“折衷”“和稀泥”、两面讨好、“利益均沾”“平均主义”“和事佬”“你好、我好、大家好”“半斤八两”“各打五十大板”等等。这些看法比较肤浅,大多是“望词生义”,主观性、片面性的毛病明显,且对“中庸”或“中庸之道”的看法,大多做了错误的理解。在这些观点之中,许多人把它们等同于折衷主义、绝对平均主义、不讲原则、是非不分等等,对“中庸”或“中庸之道”的本质、哲学方法论的深刻涵义,进行了曲解。

第二个层面的看法包括:“不偏不倚”“不亢不卑”“不左不右”、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还有《论语·八佾》中的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这个层面的看法大多都动了脑子,在直接感知和表象的认识上,有了一定的抽象概括,捕捉到了“中庸”与“中庸之道”的初级本质,是一种很好用,用了可缓和矛盾的方法。思想认识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升华,并对“中庸之道”所能了解的意义进行了应用,但它还不能说是对“中庸”与“中庸之道”的哲学意义的深度理解,所以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

第三个层面的看法有:“公平、公正”“致中和”“中规中矩”“天、地、人的矛盾”“天下之大道也”“天下之达道也”等等。这些范畴与命题,在第二层面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深化与飞跃,从事物的表象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抽象,达到了哲学的高度,有了宇宙观的萌芽,粗略地洞察到了辩证法的“精妙”,了解到了人与天、地之间是一个整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这是古代圣哲对于世界观的素朴的探索,特别是由“中庸之道”反映出来的对于国家、社会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上深含着的“公平、公正”的隐性本质,与王者、贤哲乃至劳作的庶民,都有其普遍的哲学价值,并具有现代的意义,这是两千多年之前,我们先哲的大智慧。

、“公平”“公正是潜藏于中庸之道深处之哲学精髓

在“中庸”和“中庸之道”的陈述里,我们没有找到用了“公平”“公道”这两个概念。但是,无论从古代圣哲的分析里,还是从现代理论工作者的深入诠释和应用中,都突显了“中庸”和“中庸之道”的真正“精髓”就是“公正”与“公平”,只因它们是隐藏在“中庸”和“中庸之道”的最深处,需要现代哲学家们进行更高的抽象概括,才可以显现出来。

认为“中庸”或“中庸之道”的精髓是“公平”“公正”的理由如下:

在图2中,同时给出了高斯拟合曲线。高斯拟合是利用Origin软件进行拟合,拟合光谱线型满足下列关系式:

2.公平、公道是透彻理解和全面实践“中庸”与“中庸之道”深层涵义与本质的思想利器。不论是普通庶民,还是帝王、圣贤,要对“中庸”或“中庸之道”大彻大悟并身体力行,都需要去掉自己心里的那点私人的小算盘;在解决各种利益的矛盾或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一碗水端平”,该多给的不可少给,该少给的不能多给,一切均照各人付出的劳动价值而给以相应的收入,才会获得人心。一个人要当好厨师,放盐这件“小事”,都要讲究“恰如其分”。盐放多了,咸得无法下口,无人问津,白做;盐放少了,淡如白水,刺激不起食欲,得不到食客喝彩,亏本;一个家庭里的几兄弟,为了分得父辈的遗产,勾心斗角不断,要免除这些纷争,以免伤了兄弟们的感情,就要事先根据儿女们尽孝程度和对家庭财富所做的贡献,拟出一分大家都能接受的分配“协议”,并加以合法的公证,才会消除分配的歧见,保持儿女们的和睦。同样,管理国家的帝王和各级官吏,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时,事情要办得合情合理,就要把庶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考虑进去,做到在满足其饮食起居的条件后,还应有一定的盈余,这样,庶民的生产才能继续与扩大,人口增殖才会一代代繁衍下去,而庶民的人口和物质生产发展了,国家的经济才会不断地发展。同时,帝王的家族以及王室的所有成员,本来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财富本已富可敌国,生活本已穷奢极侈了,贤明的君王绝不能再让其随心所欲,而是应该约束他们。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代王朝能够一百年、数百年地延续下去,其中奥秘必是当时的统治者,其所实施的政策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中庸之道”的要求,否则,这个朝代如果毫不顾及广大黎民百姓的生存与发展权利,为了王室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毫无节制地横征暴敛,生活无望、民不聊生、烽烟四起,这个王朝就必然走向灭亡。同样,对个人而言,如果其心毫无中庸,他就事业难成,少有朋友;如果他心中祟信中庸,既看到自己的优点,更看到他人的长处。处理社会问题,务必方方面面的利益,都要处理得当、恰到好处,不可出以私心,厚此薄彼,那他就会“得道多助”,事业大成。历史上唐太宗性格中庸,铸就了他的一段辉煌的历史,孟尝君、楚庄王心胸宽容,赢得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美誉[1]。 五百年前的明代,在当时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甚至贵州的大山里,盘踞着数十万不断侵扰乡里的匪患。明朝统治者数次派出数十万大军进行清剿,均是无果而终;可令王阳明出山之后,不到一年工夫就使匪患绝迹,天下重归太平,原因何在?就在于王阳明实行了《中庸之道》的“刚柔并济”之策。他对所谓的“山匪”做了细致的考查,其中大多数人都是被逼无奈而上山的,因而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被逼上山者想回家的发给路费返回故里与亲人团聚;有点技术手艺者,发给一定资金去乡镇开个铺面,因而“众匪”被迅速瓦解。留下少数头目,对其晓以大义,有愿洗手不干者,欢迎重新做人;个别头目,留恋打家劫舍的痛快、掠来珠宝美女的“刺激”,不想洗手重新做人,就坚而斩之,因而军事大胜,这说明:《中庸之道》,对于军事上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甚有价值的[2]77-87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DS和KL滤波器相结合的机器人传感器网络节点有效定位跟踪算法.使用4个已知位置的信标,可实现对任意位置处节点的定位.利用MDS提供了所有传感器节点的成对距离矩阵,针对MDS法定位中受到噪声的影响,特别是当传感器节点远离其他传感器节点时,噪声水平会增加,引入KL滤波器有效降低了噪声引起的定位干扰.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表明该算法在定位精度上优于传统的MDS和EKL跟踪算法,同时,该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实际环境中的噪声影响,具有很好解决移动传感器定位问题的潜力,满足了高精度定位的实际要求.

故此,公平、公道,是“中庸”或“中庸之道”方法论之精髓或灵魂,也是其隐藏在理论深处的现代价值之所在。在由习近平提出的24字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其中不少意涵,可以视作我国悠久文明史中的精华在现代的延续。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东方与西方优秀文化有机融合的精神家园。

由上观之:“中庸”或“中庸之道”,乃是华夏文明两千年前,我国圣哲就已提出做事务必公平、公道的铁证。

3.“中庸”或“中庸之道”蕴涵着天、地、人相融合的宇宙观和生态学的丰富内涵。“中庸”与“中庸之道”隐含的“公平”与“公道”的理念,体现了我们先祖当时对于天、地、人的生态平衡已有所意识。在“中庸”与“中庸之道”中有一段话包含了丰富的伦理哲学和生态学思想的论述:“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3]

1.因为“公平”“公道”是对第三层面的范畴和命题的哲学概括,是哲学方法论的组成部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普遍性。例如,黎民百姓要不要公平?当然需要,而且就像人对空气一样的需要!黎民百姓的水田可能是租用财主或权贵官员的,平民百姓应当向财主等出租人交租,但是否全部收成都得交给出租人呢?当然不行。农民在租得土地以后,他得投入种子、肥料、进行田间管理与收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一无所获,这不但是对农民的不公,而且会造成对农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社会的衰亡!所以,出租者与租种者必须通过契约规定双方的所得,出租者与租种者的获益越是公正,租种者的生产积极性就越高,社会也就相对富裕与相对和谐;社会、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愈是使劳动者或利益的相关方都感觉公道、公平,社会就会变得稳定、安宁。故“中庸”与“中庸之道”所隐含的公平、正义,乃是社会稳定、安其民心的一杆秤!“中庸之道”的思维本质,从它对“和”与“和谐”思想的继承,以及现代人对“中庸之道”方法论的具体展示与应用来看,就是“中和思维”。“中和思维”,讲理注意分寸,不走极端、绝对化;待人处事,言行平和、中规中矩、各方利益,均能得其所得。所以,中庸之道、中和思维是古代中华民族的圣哲,首次创造出的一种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公道的思维模式。

对这段话的思想的理解是:“诚”或“诚信”是“中庸”中道德的最高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则能上通天道,懂得大自然的规律;下通万物,懂得珍爱大地上的各种生物。只有天下极为真诚的人,才会感天动地,充分发挥他的珍惜他人、他物的人性;只有充分发挥他的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众人的人性;只有充分发挥众人的人性,大家都去关爱他人和大地上多样化的生物,才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了解万物自身的规律;只有充分了解万物自身的规律,才能帮助天地培育更多的生命(即由人的参与而培养、繁衍出更多的生物);因而使地球上的生物更加繁茂发展。如果做到了这些,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所以,每一个人自己首先要“诚”,要以诚立身,使社会、天地都彼此以诚相待,构建人类和谐与大自然的和谐[4]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对原话的直译,还不是它更深刻的本质。经过反复深入地思索,其有更深的意义:第一,文字里的“人”字,本是指个人而言,但从全段文字来看,应为“人们”“人类”更好;第二,当时的圣贤孔子非常看重“诚”在道德修养中的核心地位,它是人与人交往的通行证,又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桥梁,还是与生物和谐相处的道德基石。事实上,直到今天,讲究“诚信”仍然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道德基础。例如,关于我国环境严重污染的问题,宣传力度不能说不大,惩治判刑罚款不可谓不严,但依然有丧失道德底线的不法商人和国家公职人员以身试法,个别企业往沙漠深处排放污水,一些不法商人,偷偷向河里排放毒水,个别建筑行业,非法在城市周边僻静处,偷倒建筑与生活垃圾上万吨乃至数十万吨,令人窒息的臭味在几里之外就可以嗅到。这就足以说明:丧失诚信,是一些商人或官员以身试法的重要思想根源。第三,这段文字还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贤就已了解到人与天地同为一家,相互之间存在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担当着主体或者主要责任。人类不但要相互关爱,而且要爱护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仅有人类自身的相互爱护是不够的,那是一种狭隘的“小爱”,只有人人在爱我们人类的同时,也爱我们大自然中的一切,这才是我们人类应有的“大爱”!否则,我们不是与大自然交友,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而是为了一些或个别人的私利,不顾一切地向大自然进行掠夺与索取,人类必然会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人类在地球上的消失,将会由于人类自己的过错而提前到来!“中庸”与“中庸之道”,将人类与天地并列,是唯一能够对自然生态施加建设性作用与破坏性作用的主体,这无疑加重了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人类对于天地万物的保护,应有“舍我其谁”的神圣使命感:我们不但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且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个细小的粒子,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乃至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界的一切!包括宇宙的太空,我们的太阳系,地球上生态的不断优化,永续发展。

4.道德的高境界是理解和实践“中庸之道”精髓的前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5]。这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的最高修养,无论做什么,对谁而做?要达到公平与公正,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对一般人而言,很久以来少有人能做得到。孔子又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渊。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5]。这段话说明“中庸”有日常生活层面和理论层面这两个方面。作为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层面,例如,农民生产,作物施肥要恰到好处、作物密植要掌握分寸,这是普通百姓都知道和会做的,至于道德的最高境界,即便圣人,也未必都懂或去进行实践,因此,要真正了解道德的最高本质并身体力行,就要有最高的道德修养,而其核心就是一个“诚”字或“诚信”二字。“诚”或“诚信”,是实现“中庸之道”的道德保证。只有诚信,才能自觉地用社会的规范约束自己,也才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才会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行,因而才有社会和自然的真正和谐。“致诚”“致中和”是“中庸之道”中的两极,一个是实践“中庸”的道德境界和保证,一个是实现“中庸”之后的圆满结局,只要具备了两者,上则可通天道,下则可通万物。从而做到:天地人和,万物竞发,社会欣欣向荣,自然生机勃勃。如此美好佳境,怎能让人不向往乎?

所以,只有当一个社会人人都以诚信相待,人的内心才会无所顾忌、开心、坦率,聪明才智才会无限地释放出来,社会各项事业才会全面、蓬勃快速地、持续地向前发展。中央电视新闻频道中,有一则广告说:“做人要讲良心,诚信走遍天下,诚立身”。这足以表明:“诚信”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能够数千年延续至今的最大软实力,承续了这种传遍世界的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她的历史的必然。

目前,毕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57公里,在建的六盘水至威宁、威宁至昭通等5个高速公路项目293公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现有国道1118公里、省道2395公里,在建干线公路项目135个2514.2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3308.5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和通客运;投资66.9亿元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16712公里。

5.在国家、社会层面宣传与实施“中庸”或“中庸之道”的“精髓”时,由于涉及国家全局的关系,或者将影响广大庶民和统治阶层的实际利益,其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故遭到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或者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引起黎民百姓的反抗,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要求实施“中庸之道”的帝王或者圣人,要有不图虚名地自我示范,并且拿出“壮士断腕、自我开刀”的勇气来,但是,基于他们的阶级局限,这样要求他们是不现实的。所以,孔子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者,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中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5]。这是在说:有些圣人不甘心默默无闻的落实中庸,而是大模大样地去做一些与中庸无关的稀奇古怪之事,故意让大家议论他而留下名声,这样的事我不能去做。君子依照规律行事,半途而废,这种行百里半九十的行为,我不能与之同伍。君子遵守并实施中庸,埋头吃苦不作声张而为世人不知,我对此并不后悔。还说:为了把公平公道还之于民,流行世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离也。”更是表示了他可舍弃自己的一切,乃至牺牲自己的性命,浩气凛然,不可不令人生敬!我们从这里更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了把他认为世间最公平、最正义的政治理想即“天下为公”贯彻下去,贪图小利、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当一名逃兵,他不会去干。考虑到实施中庸,必然要动一些权贵的“奶酪”,因而表示:国家的权力不是哪个君王的专利,可以同黎民百姓分享,个人那一分俸禄,可以不要;为了实现中庸的理想,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但是“中庸”的理想绝不可丢弃。圣人孔子对自己的追求,如此执着、坚定不移,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后人深刻反思与学习吗?

古希腊的数学家与哲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原话为:“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庸之道”之精髓——公平、公道的真谛,并且在处理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复杂矛盾时都能够恰到好处,捏拿精准,合情合理,互利共赢,我们就可以做到极致,并使社会持久和谐与永续发展。这与阿基米德的机智假设,何其相似乃尔!

取3.00mL硫酸根标准溶液,依照1.3.3步骤,收集滤液,考察滤液在400~500nm间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波长为420nm时,滤液的吸光度值最大且稳定,因此,实验选择420nm作为分析波长。

由此表明:“和”与“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与灵魂,而“中庸之道”则是“和”与“和谐”文化理论的进一步升华与哲学的概括,既是“和”与“和谐”文化的延伸,又是这种理论的深化,实现“和平”“和谐”的哲学工具。它与中国“和平”“和谐”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和”与“和谐”文化的哲学方法论。

(1)它与“中庸”与“中庸之道”的理论精髓公平、公道相悖。中庸之道的理论主要是柔性的,而斗争性的理论主要是刚性的。两种主张截然相悖。按照“中庸之道”的真谛,对中庸之道学识深厚的贤者,他是应当站在敌人与朋友之间的中性立场的,以公正的立场,晓以大义,平衡各方的利益。要知道,敌人也是可以转化为朋友的,完全用不着釆取你死我活的战争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们常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这充分表明:朋友与敌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般的情况下,遵循“中庸”原则,照顾到双方应该照顾的利益,就不会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对立完全可以缓和下来,甚至成为朋友、建立友谊,完全用不着采取血淋淋的“杀人灭口”的做法。

(2)中庸之道使用的方法与斗争使用的方法亦有根本的不同。从“中庸之道”的方法来说,无论处理家庭的矛盾,还是国家、民族、社会的矛盾,都要经过调查、了解与反复协商,从而找到一种对谁来说都是公平公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通过“斗争”“淘汰”“死亡”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中庸之道”提倡的方法背道而驰,本质上是“黑道”或黑恶势力常用的方法。遵循的理念不是“中庸之道”,而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霸道逻辑。

(3)“中庸之道”的方法与方尔加的斗争的方法带来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是讲公平公道、互利互惠、“致中和”的协商、谈判的方法,达到友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与共赢,而方尔加的斗争方法,必然加剧社会的对立,造成社会的撕裂,使弱势群体或平民百姓处于受欺凌、不安与恐怖之中,这违背了“中庸之道”的本质要求。

方尔加可能会说:我在这里是指阶级斗争说的,阶级斗争难道不是你死我活的吗?但方尔加的这种看法显然是“走题”了!“中庸”与“中庸之道”的方法,本质上是追求公正、和平与和谐的,它奉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即便某些对立或矛盾具有敌对的性质,但按照“中庸”处理问题的要义,它也是通过谈判来不断降低对抗、冲突的强度,直至最终改变对抗的性质而解决问题。诚如我国今天的外交战略,即便是面对强大的对抗力量,甚至“互送”狠话:要让对方变成“一片火海”或让其“完全消失”,可我们的外交政策,依然是旗帜鲜明的强调:和平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否则,采取“斗争”“淘汰”“死亡”的对抗方式,相互之间不是降温,而是加剧,直到采用破坏性极大的战争来解决相互的对抗,这无论对“中庸之道”,还是对我国当前的外交战略而言,都是不相容的。当然,在和平之路已被阻断,敌人已把刺刀架在我们脖子上的情况下除外。

冬季和冻融期生物过程对N2O排放具有重要影响的报道最早出现在1998年[36]。在寒冷冬季,深层土壤仍存在微生物活动,且积雪覆盖维持了雪下土壤相对温暖和稳定的环境,导致冬季土壤呼吸及CO2的持续排放[20,37]。Fahnestock et al.发现亚北极苔原在非生长季有土壤CO2排放[38],并由此可以估算出亚北极苔原冬季CO2总排放量在全年占一定地位。更进一步分析,如果将这些地区冬季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纳入其全年的C收支,将使亚苔原生态系统、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的年C通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甚至使其由温室气体的“汇”转变为“源”[39,40]。

、“中庸之道”“和谐的一脉相承

1.“中庸之道”的思想提出之前,在我国的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出现了“和”字,并被应用到天地与人之间。“和”与“和谐”具有内外协调、上下有序,即呈现出先后之顺序,“中和”则生万物[7]3。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曾说:“五味于调和成美羹,五色协和成文彩,五声相和成美乐,君子听之心平德和”[5]89。说明养成对“和与”“和谐”的信仰,不仅对国家民族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个人品格、心性、待人接物之修养也有重大作用,这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与社会变得人人舒畅与乐和美丽。

无独有偶,在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发现了对立矛盾的事物,存在着相互融合而产生新事物而令人愉悦的现象,他说;不同的音符,按照一定的旋律协调地排列起来,就会呈现美不可言的音乐;雄性动物与雌性动物的和谐结合,就会在愉快之中产生新的生命,否则,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大千世界,将在一片没有欢乐的沉寂中消失。因此,“和”与“和谐”是动人心弦的自然与社会的大合唱,是万物复苏、生机竞发的宇宙之光。

从公安局被保释回家的关小美,挺着大肚子,在父母面前失声痛哭。关云飞追悔莫及,他唉声叹气地说:“女儿,都怪爸爸太专行独断,是我害了你们啊!其实,爸爸对你也是一片苦心啊,我之所以处处给郭启明设置‘障碍’,是想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他竟然做出这种事来。其实他把32万首付房款的银行卡递到我手上时候,我已经开始从内心接纳这个小伙子了。早知如此,我还不如让你们顺顺当当结婚……”

“和”与“和谐”会给大自然、社会和每一个人带来愉快、和美的心理满足,但要知道,“和”与“和谐”并非是指完全的“融和”,更不是指人的个性的同质化。《尚书·尧典》中曾有“百姓昭明,协合万邦”的说法。 这里所说的“协合”并非“融和”,更不是指“同化”,而是指各个小国或族群部落,在保持自身独立的条件下,可以进行重大活动的协调,就像当时春秋战国时的合纵、连横一样,是“和而不同”。

参考文献

2.3.2 溶出介质 由于奥美拉唑在酸性条件下很快降解,因此现有技术通常将其设计成肠溶制剂,从而避免被胃酸破坏而失去药效。肠溶制剂利用高分子聚合物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溶解度不同而呈现pH依赖性释放的特点。一般而言,肠溶制剂在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当抵达肠道某部位碱性介质时能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因此,溶出介质应能反映体内经胃到十二指肠或小肠中pH的变化。

3.中庸之道是“和”与“和谐”自我实现的哲学工具。“和”与“和谐”,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人类社而言会,都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庸之道”产生的思想源泉。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有实现这种“和”与“和谐”的理论工具,而“中庸之道”则正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工具。我们如何运用“中庸之道”这一工具,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呢?实施“中庸之道”,是多层面、全方位的。从理论上说,贯彻“中庸之道”有政治上治国理政层面上的,有经济工作层面上的,有教育深化改革层面上的;有物质领域层面上的,也有精神领域层面上的。现在,仅以我们个人为例,为了国家的进步、社会更美好,每一个人在“中庸之道”的指导下,可以做的很多。例如:人人要树立大爱。大自然如同父母一样养育了你:无偿地供应了你需要的氧气和水,为你提供了衣食住行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会对其感恩,视它如生身父母;你若与他人说话,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勿要为了自己的痛快,出口伤人,甚至冷嘲热和训斥对方,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你若与他人讨论问题,务必要有平等的态度。你可以批评对方,对方也可以批评你,双方的话语权是对等的,不可强加于人;你若要表示对他人的人文关怀,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自己的同事、街坊邻里、甚至是对自己有过纠结的人,节假日有时间走走就去走走,遇到同事、朋友遭到意外、甚至重大打击,你要感同身受,富于同情,力所能及地购些水果或鲜花前去看望安慰;对于来自别人的关怀,切勿视为理所当然,而应予以回报,回报的方式不必是以物对物,而是可以多元化,如做好自己的工作,常对对方嘘寒问暖,在电话或微信里,进行富于情感的深度交流;当你享受到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成果时,可以共享的话,要尽量与大家共享。

总之,按照“中庸之道”,你要懂得,你想要的,很可能也是他人所需要的,不宜个人独享,因而,必须时时、事事,既要想到自己的需要,更要想到别人和大自然之渴求。只有人人都从平等、友好、公正的“中庸”理念出发,处理社会矛盾和生活中的各种困惑,这个国家或社会才会为大家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使我们周边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与可爱。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省考到国考的变化.2011年湖北、浙江两省首先试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下称“国考”),现已基本全面推行.实行国考,可以克服长期以来教师资格准入标准的不一致问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标志着我国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迈向新的起点,在中国教师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庸之道和合哲学血缘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创立了“和合哲学论”的哲学体系。张先生的“和合哲学”体系,在整个人类的背景下,以中国哲学的哲学思想“和合”为主轴,同时对西方哲学中的优秀传统兼收并蓄,以最终解决人类的五大危机,即人类的“生态危机、社会(人文)危机、道德危机、精神(信仰)危机、宗教危机)”与五大冲突,即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的心灵的冲突、人类文明、宗教的冲突为己任,进一步加强对两者关系的论证。让天、地、人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和合”起来.,汇聚成由天地人共同生成的真正现实的“和乐”世界,持续不断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哲学论”的体系里的关键词“和合”之中,我们看到了“中庸之道”的“中和”“和谐”精神的亮丽倩影,发现了它们在理论上的“血缘”。

传说中北京最地道的川菜小馆、传说中永远都在等座的街边小店、传说中美味的鉴赏地、传说中辣味吃货的天堂!这四大“传说”基本就能概括张妈妈川菜馆的江湖地位!

“中庸”或“中庸之道”的哲学宿归或本质是什么?是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无过且无不及。所以做人做事,只要遵循了“中道”,就能秉天下之大功,实现天下之大善,就能诚服天下千万的大众,成就事业的辉煌。所以信奉“中庸”或“中庸之道”的人,他的思想理念与行动,无一不是为了致力于“中和”。这个“中和”不是别的,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消解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中庸之道”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8]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喜怒哀乐未现于形,你不可妄加猜测,更不可妄加评论,这叫做“中”,这是一种正确恰当看待事物的方法;如果喜怒哀乐,依其必然性而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是自然、社会和谐的表现。“中”是人的最大的道理,道德之最高境界,“和”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公平、公正地处理好他们,并与其和美的相处,就能使人类与天地万物并肩,各就各位,互相帮衬,世间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便都可发育生长起来。应该说,“中庸之道”中的这些哲理,实际上构成了“和合哲学”的理论基础。对此,我们从张先生所作“序”里的一段文字中看得十分清楚。张先生在这段文字里,对于人的精神家园有着生动的描绘:“‘和合’精神家园可赋予人人安身立命之所,可使人的灵魂不致成为游魂野鬼,到处漂泊,无所归宿。和合精神家园可为人提供一种和谐、友爱、平等、自由的温馨家园。这个家园不仅是人的肉体的温馨家园,更主要的是人的灵魂的温馨家园。这种精神家园是人的特殊的需要,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人的主体精神自觉的最重要的特征。” [9]3-4这段关于“精神家园”的文字,至少有以下三点是与“中庸之道”相通的:第一,张先生说的“精神”,应该是指人有创造的智慧,这是除人以外的动物所不具有的。张先生首次提出“和合哲学”理论,这是有智慧的表现:先贤孔子也是首先提出“中庸之道”,这也是他有智慧的表现。第二,张先生给有智慧者或智慧者的灵魂提供的温馨家园,是个和谐、友爱、平等、自由的精神环境,而“中庸之道”的精髓或本质,正是要通过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践行,达到和谐、友好、平等、自由的目的,所以,这个温馨的家园,既是为“和合”筑就的,又是为“中庸”准备的。“中庸之道”的许多内容和引申出来的许多方法,更是构筑这个“精神家园”的工具。第三,构筑“温馨家园”的精神材料,一半是来自中国历史悠久的“和”与“和谐”的文化,一半是来自“中庸”中“中正”“中和”,所以,“和合哲学”中的“和合”两字,本已蕴涵在“和谐”与“中庸“的底蕴之中,只是有待智者去开发或挖掘罢了,而从事国学研究,特别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张立文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辛勤有成的挖掘者。

应当指出,张立文教授不只是一位开发、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者,他还是一位吸收西方有价值的哲学思想和人类文化的优秀传统的勇者,由此构建了个人独创的《和合哲学》的理论体系,并以解决人类存在的五大危机和五大冲突为己任,但要真正动手解决它们时,是离不开“中庸”这一哲学方法论的。笔者认为:“和”的文化、“中庸之道”“和合哲学”乃一脉相承,是由“和”字这根血管有机联系起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由此形成一种不走偏锋的“中和”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凡事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采取各种达到公正的思维方法,让我国的社会、整个人类,都能通过和平、谈判、协商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避免矛盾的加剧,防止毁灭人类文明乃至人类自身的战争惨剧的发生!幸运的是,在我国当前的外交战略中,显现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和平、中庸、中和、和合文化的传承与影响。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中和与和谐“中庸之道”“中和万育”“和谐哲学”的这一传统的光辉,将普照世界,强烈燃起人类期盼和平、和谐、美好生活的希望。

、 “中庸之道对矛盾同一性的渗透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具有两个根本属性即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这两种根本属性,究竟孰重孰轻,谁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更大,我们研究它们应以谁为重点,已经出现了不同意见,发表了一些新颖的观点。本文不做讨论,而是在概述了对矛盾同一性的看法后,着重探讨一下在毛泽东的“矛盾论”里,“矛盾的同一性”与“中庸之道”的关系。

很长时期以来,我们都是在研究并且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意义,从而忽视甚至禁止研究或讨论矛盾同一性在革命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里,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把研究矛盾的对立“同一”,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但我们对此却长期视而不见。列宁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10]86。大家看:列宁对研究矛盾对立的重点说得多么明白!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矛盾同一性所起的作用远比斗争性大,特别是在和平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如何让矛盾同一性的正能量充分释放出来,让经济与社会的各项建设事业,比肩起飞,稳定、持续地更快发展,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矛盾同一性在推动事物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呢?概括起来就是:第一,矛盾同一性是维系社会各个系统、各个阶层长期稳定的“压舱石”;第二,矛盾同一性是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社会全面高速发展的力量源泉;第三,矛盾同一性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转化器,用好了它,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第四,矛盾的同一性,还是一个政党、社会及每一个体进行自我反思、修复、革命的内在机理或自我修复器。

矛盾的同一性,何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这是由矛盾同一性自身具有的能量、使命、内涵,以及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其中就有“中庸之道”等古代哲学的影响。

“中庸之道”不是用来“抹稀泥”“搞折衷”的雕虫小技,而是主张公平公道、不偏不倚的哲学方法论。它既可用于治国理政,也可用于为人做事,由此可以引申出做人做事交友的诸多技巧,诸如“诚于中,信于外”“和而不流、中而不倚”“中正平和、不露锋芒”“有进有退、中规中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权衡两极、处置得当”“刚柔并济、进退有度”“鱼和熊掌,适可而止”“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等等。这样做的结果,事业必成,朋友必多,众志成城,伟业可期[1]

历史常有相似之处,理论也常有互鉴之情。数千年前的古人哲理,竟可穿越时空,隐隐约约藏匿于现代的哲学著作中,完成它仍未完成的历史使命。毛泽东谈到矛盾同一性的性质和具体表现时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呈现的面貌。”[11]307

从毛泽东上面的论述里,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在毛泽东的论述里,我们看到矛盾同一性在自身的运动中存在着多姿多彩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特征、性质、状态或内涵的表现,以应对矛盾斗争性对它带来的干扰或冲击。

第二,矛盾同一性所具有的这些性状与内涵,可以分为积极的与中性的两种情形,一是具有正能量的品质如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凝聚、吸引等,这些性状与内涵,是消解来自矛盾斗争性的冲击或破坏的力量,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源泉,也是维系社会长期稳定的保证,是整个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中性的内涵如僵局、相持是在斗争性的冲击之下,使自己足以具备战胜斗争性的冲击或破坏的力量,或者因为同一性之力抵挡不了斗争性的冲击而被摧毁,以致被新的矛盾同一体来代替自己。这个新的矛盾同一体,如果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那就是进步的;如果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这种代替就是历史的倒退。矛盾同一体要维系的社会必须是进步的,要改变旧的矛盾统一体,使之过渡到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这个新的矛盾统一体,必须是一个符合历史发展新需要的进步的统一体。

第三,矛盾同一性中具有正能量的内涵,不仅是矛盾同一性所具有的主流,而且也是“中庸之道”的根本。假定“中庸之道”中深藏的公平正义已是家喻户晓,并且成为社会大众为人处事的准则、良俗,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社会和谐、互助友爱、团结奋斗的美好社会。虽然,我们无从知道毛泽东这样写时是否参考过“中庸之道”等这类经典古籍,但我们知道毛泽东不仅是政治家与军事家,而且是哲学家、诗人;他博古通今,对于“中庸”或“中庸之道”的经典含义,应是融会贯通,将古代的哲学思想完全融合在自己的理论中,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的。由此可见,真正的科学真理,值得代代相传的古代经典,是永恒的。它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会穿越时间,无限地延续下去。

“中庸”与“中庸之道”反映出来的普遍真理,已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空,在毛泽东的“矛盾同一性”的家园中相聚而进行了理论的狂欢,但它并不会永恒的狂欢下去,而是会再度出发,伴着人类新的深邃的思想,沿着时空的隧道,永远的穿越下去!

“和与和谐”“中庸之道”“和合哲学”“矛盾的同一性”,以及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等,是同一系列哲学理论的空框,只要把人类文明史中最美好的理论创造,诸如上述具有普适性的范畴和思想观念融入这些哲学概念的空框之中,并熟练地运用由“中庸之道”引申出来的哲学方法,如无为而又有为,坚持但不固执、自强但不独斗,正直却不清高、果断而不莽撞、善良而不懦弱、兼容而不失矩、施威而不忘恩、审时度势但不随波逐流等等方法,形成统一、团结、联合、互助、友爱、和善的民族群体,她就会变为一个巨大的能量场,释放出来的能量,必会翻山倒海,战胜世间一切邪恶,而绝不会被邪恶所战胜!故只要按照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公平公正地解决各种矛盾或有关利益方的利益诉求,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长期的、持续的发展。

6.“中庸”或“中庸之道”中含有“斗争性”的内容吗?在阅读有关“中庸之道”的图书或资料时,笔者从方尔加先生所著的《大学中庸意释·致用》的文字中,见到了“中庸”中包含着“斗争性”的内容,他说:“中庸当然包含斗争、淘汰、死亡的内容”。“它有高层次的斗争和低层次的斗争两种形式。低层次的斗争,是不给留下任何生存的余地,即让对方彻底的消失。高层次的斗争是调整,把对立的双方互相调整到最佳位置” [6]76。方尔加先生的上述观点笔者不能苟同,理由有三:

(2)螺旋消音管件在立式排水应用中可以形成效果明显的螺旋状态流动,使水流是沿着管道内壁流下,从而管道中间为空心具备了作为伸顶通气管的功能,省去了高层专用通气管,节约投资及成本。

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少数战争狂人,自以为自己的军事实力天下无敌,就不愿意坐下来谈判,执意要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凶恶地把刀架在我们的脖子上,迫使我们牺牲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幸福,我们便只好用自卫战争来对付侵略战争!我们不希望战争,但是战争一定要来,我们也绝不惧怕战争,并将乘势而为,永远地消灭战争!

依照中庸之道的真谛,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学会谈判互相妥协的艺术,是遏制战争、维护和平发展的有效手段!

2.从古人对“和”与“和谐”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祖先追求的是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由刻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的“中和位育”可证。这四个大字,就是出自“中庸之道”中的这段话的概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中”是天下最大的德行,“和”是天下最高的本质,“中和”是产生各种事物的源泉。如果我们能让事物达到“中和”,那么,天地就会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人与各种各样的生物就会欣欣向荣地生育和发展起来。例如,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若能制定一部法律,开水渠、修驿道,保障黎民百姓丰衣足食,遏制官员贪污腐败,让社会秩序井井有条,这个社会就会和谐与安宁、生机勃勃,万物竞发,不断持续地向前。

[1]修平.中庸的智慧[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文算法的定位正确率是最高的。对于CASIA-IrisV2人眼库,文献[15]和文献[16]的方法都有较好的定位精度,但文献[15]平均耗时明显高于其它算法,对于自采集数据集,文献[16]的方法准确率明显下降,本文的方法仍能保持97.54%的正确率。这充分说明了本文算法的鲁棒性[17-19]。本文算法充分考虑了各种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很好的平衡了精度和速度。

[2]余怀彦.良知之道:王阳明的五百年[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6.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有百科全书(哲学1)[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4]水成冰.中庸处世之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张岱,夏乃仪,孔子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五)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13]

[6]方尔加.大学中庸意释·致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居住在农村,学业无人监管,不仅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阴影,而且还因缺乏家庭辅导,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自我约束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农村家长向留守儿童灌输“学习无用论”,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并不高,从而让孩子早早地就走上外出务工的道路。

[7]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师为公.中庸深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9]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苏越
《河池学院学报》 2018年第01期
《河池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