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 言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以来,得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和参与。2017年5月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阶段。在新时代,我国各个地区需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并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云南要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合作重点。8月12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成为全国沿边开放的新高地。2016年12月,云南省发布了《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加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和我国与南亚东南亚之间的文化贸易重要通道。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中外人文交流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

云南开放优势独特,不仅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而且这一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且文化、民族、宗教、资源、发展情况各异,经济互补性强,人文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开放优势,积极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可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融入制度建设。为进一步规范工作机制,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局面,集团对照《航空工业党建工作规范》要求,及时更新修订党群工作制度汇编,完善党务公开、党委工作规则、“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党风廉政建设、干部管理、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建联系点等各项工作制度,使党建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研究有关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成果很多,特别是国与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但专门研究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成果相对较少,除了一些媒体的报道和学术研讨会外,“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成果并不多。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学者梳理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情况,如荣新江(2015)认为,丝绸之路与人文交流紧密相连,并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前言1.。有学者阐述了人文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如许利平(2014)认为,人文交流是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起成为推动地区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三大动力*许利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J].新视野,2014,(5).。沈永福(2015)认为,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驱动力*沈永福.人文交流:“一带一路”的重要驱动力[J].中国信息安全,2016,(2).。邢丽菊(2016)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人文交流有助于推进民心相通、构建政治互信、深化经贸合作*邢丽菊.推进“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困难与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16,(6).。也有学者认为,人文交流应与经济合作一起推进,否则经济合作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张国祚(2016)认为,“一带一路”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户华为.人文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根基与灵魂——访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国祚[N].光明日报, 2016-09-22(5).。有学者认为,人文交流需要不断充实内容、完善机制才能取得更好效果,如乌兰图雅(2016)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多领域人文交流机制*乌兰图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地区的人文交流机制[J].东北亚学刊, 2016,(5).。对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合作,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有学者指出,互信是扩大人文交流的基础,如王伟华(2013)在论文中指出,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信任不足,人文交流已成为双方信任构建、推动双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在目前情况下,亟需在双方政府统筹规划下,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加强人文交流,夯实信任构建的民众基础*王伟华.信任构建与中国—南亚人文交流[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3,(4).。有学者指出开展人文交流需要考虑周边国情,如张成霞(2012)指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宗教都存在差异,多样性突出,但双方有地缘、历史、文化甚至血脉的优势,应该利用好这些优势,抓住机遇,共同构建双方人文交流的新格局*张成霞.构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新格局——新世纪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2,(11).。还有学者研究了中国与相关国家人文交流史及对中国的认知,如四川大学尹锡南教授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考察了中印人文交流的历史、现状与中印民众的双向认知*尹锡南.中印人文交流研究:历史、现状与认知[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绪论12~16.。有学者认为,当前的人文交流合作需要进一步扩大合作合作领域,如和红梅(2016)认为,云南在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人文交流列为滇印合作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力度,扩大合作领域*和红梅.滇印人文交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6,(2).。一些国外学者也呼吁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人文交流,如迪潘克尔·班纳吉*迪潘克尔·班纳吉系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前所长,退役少将。在2015年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上建议,中国与南亚要加强民间交往,促进广泛的文化与学术交流、人员往来、媒体合作等。另外,还有不少官员、学者研究了云南的对外人文交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如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2015)认为,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要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谋划,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体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本着合作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建设的思路、定位、内涵、目标以及合作交流的内容、项目、平台、机制、政策等,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扎实推进*赵金.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N].光明日报,2015-08-13(14).。龙怒(2016)认为,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有助于加深南亚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促进边境安全、能源通道、经济贸易的国家地缘战略实施*龙怒.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N].云南日报,2016-02-03(11).。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提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突出四个关键,即打造文化融合区、交流先行区、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稳定器。四川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认为,要发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这个区域的“互联网+”的融合平台的优势,加快国际化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的资源、信息、科技人才等建设,推动区域性国际文化市场的建设,提升云南的核心竞争力*李开义,刘晓.努力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N].云南日报,2015-08-31(6).。除这些研究成果外,各媒体还对各地的学术活动、工商论坛、媒体交流、文化(艺术)节、文艺展览、地方交往等进行报道。这说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从以上这些成果、观点与报道看,目前的人文交流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人文交流的整体性和多边性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双边研究多,对整体、区域、多边研究少。二是对人文交流研究不均衡,对重要性研究多,对具体路径研究少;对印度等大国研究多,对其他国家研究少;植根于历史土壤的多,直面经济贸易和发展鸿沟的少;对人文交流总体研究多,对经典个案研究少;单纯考虑己方的多,考虑对方需求的研究少。三是对人文交流理论研究不够,介绍、报道人文交流活动的多,从理论上提炼的少,特别是针对“一带一路”发表的系统性理论成果不多。这不仅制约了人文交流广泛开展,而且影响了我国软实力的提升。

制定印发了《凉州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质量监督程序、各方责任、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制定质量监督申请、项目划分申报审批、质量监督责任人、质监活动台帐等制度,设置质量监督信箱。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质量监督人员监管水平,提升参建单位质量管理人员能力。

三、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民间交流合作现状

的吉他声,他侧耳凝听,又捕捉不到了。高潮快步走向地铁站,依然没有吉他的声音。高潮想,刚才或许是幻听,那位用吉他和歌声拨动他心弦的流

5.交流机制不畅。良好的环境是推动人文交流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和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文交流的作用迅速上升,并已成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体制不适应新的形势。目前,尽管我国及云南建立了许多对外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但是体制机制不顺,战略布局不合理,高层次平台缺乏,中央与地方、官方与民间、文化事业单位与企业商会等没有形成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难以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开展人文交流。已建立的人文交流平台的整体性、协调性不够,可持续开展跨境人文交流合作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从而使得各平台和机制的活力不足,其在对外交流中的基础性、互动性、先导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1.通道建设滞后。通道是推动人文交流的基础。尽管云南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南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是中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而且是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及中国陆路走向印度洋的重要门户。但这一区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外前沿和窗口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落后,互联互通的国际大通道还远远没有形成。由于境内公路铁路建设缓慢,边境通道、跨境交通建设困难重重,口岸便利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开展,也不利于云南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

从交流形式看,近年来,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人文交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组织召开国际会议,精心组织各种演出、展览和学术活动,举办民间艺术节,派出考察、培训、进修和学习团组,接待来华访学、讲学、研修、学习等团组,出席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会议,举办相关人文交流项目培训,参加教育展,出版发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相关书刊等,其交流规模、形式和内容大大超过以往,对于南亚东南亚国家认识了解中国及云南、促进其与中国及云南的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展现了我国和平、友好的良好国际形象。

从交流合作成效看,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的优势,不断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使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在教育交流合作方面,云南省启动了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项目。2015年云南高校留学生人数和中小学校招收国际学生人数双双突破万人,总数为2.2万余人。在南亚、东南亚、非洲、欧洲、北美洲建立了12所孔子学院(课堂)。在旅游交流合作方面,近年来云南主动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交流合作,2016年云南省内运营机场达14个,并开通了多条通往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航线。2017年3月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每周开通到东南亚国家的航班达158班,到南亚国家的航班达35班。夏秋季又陆续开通了北京—昆明—清迈、广州—昆明—曼德勒、昆明—仰光、昆明—岘港、昆明—卡拉奇等国际航线。目前,在昆明机场运营的航空公司达50家,基地航空公司达6家,通航城市达145个,其中东南亚8国、南亚5国都有航线。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近年来云南搭建了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建立了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中国—缅甸合作论坛、昆明—加尔各答国际合作论坛、中孟合作论坛以及中国—老北、中国—泰北、中国—越北等合作机制,举办了“澜沧江·湄公河边境六国文化艺术节”、“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中国·德宏国际目瑙纵歌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民众到云南。同时,云南还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制定并实施了文化产业“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鼓励和支持云南文化企业“走出去”。例如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针对柬埔寨打造的《吴哥的微笑》,自2010年11月30日驻场演出以来,已演出2000多场,上百万人次观看,总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典范。在学术、科技、人才、智库、体育、媒体等交流方面,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也进行了深度合作,构建了多个平台,举办了相关论坛和会议。通过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而且扩大“朋友圈”,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互信,加强了经贸合作。

四、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近年来云南在开展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绩,但也应看到,目前离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的目标还有巨大差距,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府部门看,2016年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构建多种手段并举、多个平台互补、多种渠道联动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加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朋友圈”,打造一批魅力十足的“滇字号”国际知名人文品牌,以此增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人民的互信。近年来,不仅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领导人互访时经常安排与高校、智库机构、工商企业见面,发表各种演讲,阐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人文交流,而且各部委及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人文交流。近年来,云南省领导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都把南亚东南亚国家作为重点,积极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人文交流,各部门各单位也突出抓好人文交流,这使得云南建立的人文交流渠道越来越多,互访频繁,活动广泛开展。例如从2013年开始举办了中国—南亚博览会等,每年都吸引数十万人次参加。其中,2016年6月举办的第4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4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就吸引了8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9个省(区、市)参展参会,入场人数约80万人次。还举办了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东盟华商会、云台会、GMS经济走廊活动周暨GMS经济走廊省长论坛、国际产能合作论坛、跨境旅游合作论坛、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等活动。这使得中国—南亚博览会成为了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山水画从南朝宗炳提出的“近大远小”理论,到宋代郭熙提出的“三远”理论,画面空间建构开始成熟。“三远”论是对宗炳“近大远小”空间理念的丰富,在山水画空间建构理论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指导并启发其后的山水画空间理论。

2.政策支撑不够。人文交流是深化经贸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人文交流合作项目特别是重大文化项目要落地和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国家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政策及资金等支持,但由于我国起步晚,专门针对文化“走出去”方面的政策法规最近几年才逐渐建立,而云南至今没有专门针对提升文化对外传播能力方面的政策法规。由于国家和云南省的配套政策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够,审批程序多而复杂,使得许多人文交流项目难以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广泛开展,开展的一些项目推进也较为迟缓,落地的项目有的效果也不佳。

3.经济支撑不足。经济是促进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撑。尽管近年来云南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外向型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2016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4 869.95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 265元。在全部工业增加值(4 000.30亿元)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六大高耗能行业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为1 312.54亿元,占32.81%,初加工、原料型产业特点明显。同时,许多产业都是内向型结构,难以支撑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99.9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仅8.67亿美元,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16.13亿美元。由于云南经济欠发达,经济实力有限,许多人文交流项目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开展或较好开展。例如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外籍教师工作经费、公派出国留学经费等都面临“僧多粥少”的问题。

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民间交流史。早在先秦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到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南方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往来。汉唐以来,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民间交流。特别是南亚国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许多产品传入印度,使云南成为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加强民族、宗教、文化等交流的重要纽带。明清时期,中国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更加频繁,还有不少人到对方国家定居。近现代以来,中国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交流更加密切。据史料记载,古代印度的许多科技文化如天文、数学、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医药、炼铁、制糖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中国的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茶叶、瓷器、蚕丝、音乐等也传入印度。在中国抗战期间,印度还派出以柯棣华为代表的援华医疗队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

民间交流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推进经济合作、改善国家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人文交流是民间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灵、情感沟通的桥梁,比经贸交流影响更广泛、更深刻、更持久。“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加快推进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贸易畅通,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还要促进民心相通,重视与沿线国家开展人文交流。鉴于云南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今后要在统筹“五通”的思路下,进一步加大对外对人文交流力度,努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及云南与许多南亚东南亚国家签署了有关文化、教育、科技、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的文件、协议、议定书、备忘录,使得彼此关系进入了密切合作、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拓展,人文交流范围与规模大大增加。不仅各国政府及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民间交往,在双方领导人互访、会谈、座谈期间都要谈及人文合作、民间交流方面的内容,以增进相互了解,友好相处,而且还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多层次的人文交流与合作。这使得中国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形式日益多样,内容不断丰富,有力地促进了民心相通和经贸合作的开展。云南得益于传统友好交往的基础、良好的区位优势,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互访、友好交流也日益频繁,特别是与友城印度加尔各答、缅甸曼德勒、孟加拉国达卡等的合作交流成果丰硕。

综上,添加增香酵母的7、8号样品中的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质量分数明显高于空白组,尤其是醇类和酯类,而样品7风味物质的相对质量分数略高于样品8,使酱油香气更繁杂,酱味更突出。因此,以7号样品添加酵母的方式最为适宜,可改善和提高薏仁碎米酱油的风味和品质。

此外,还存在对外传播能力有限等问题。人文交流要获得更多关注、提升影响力、拓展发展空间,需要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尽管云南已采取了许多措施提升各人文交流平台的外传播能力和水平,但仍然面临语言劣势、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传播方式落后、对外传输体系和渠道不健全不畅通、边境前沿阵地建设滞后、反文化渗透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对外人文交流的效果。

五、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中心的对策建议

4.专业人才缺乏。人文交流是通过人员、心灵、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促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观念认同,达到增进相互认识、了解、合作的目的。大规模的人文交流需要有一大批专门的人文交流人才作为支撑。由于云南周边国家政体不同、民族宗教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悬殊,再加上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以及跨国犯罪、外部势力的干扰等,隔阂、矛盾多,关系错综复杂,已对人文交流形成较大掣肘,如果人才缺乏,就更难促进民心相通。而云南教育科技发展滞后,严重缺乏高水平的人文交流人才。云南仅有一所“211”高校,没有一所“985”高校。现进入“双一流”的也只有云南大学,办学水平较低。再加上专业设置不合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也缺乏高水平人文交流人才。

1.不断提升政治互信水平。一般来说,政治互信水平越高,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越广泛,反之,民间交流越广泛,越有利于建立政治互信。目前,世界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全新公共产品,为沿线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提供了便利,有利于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提升互信水平,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民间大交流、大合作才能更多累积互信,才能更快增加感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国家间的关系不再是你失我得的零和游戏,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成为了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竞争,但目前加强务实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是彼此的共识。在此背景下,要提升政治互信水平,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和相关矛盾与分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人文交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发展战略与需求的对接,合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更好造福区域民众。坚持对话谈判的方式,坚持合作共赢的方向,携手应对困难,加强务实合作,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本着合作共赢、务实有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双向互动,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提升政治互信水平。

样品取自于涉县东南部岭底村附近,寒武系张夏组上部。该巨鲕灰岩最大厚度约2m,EW向延伸数千米。上覆泥质条带灰岩,下伏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该组地层的形成起因于中朝准地台在寒武纪的第一次沉降,形成了大规模海侵,在张夏阶形成广泛的潮间泻湖相、局限海和水下浅海相沉积[7]。

2.构建相关国家级平台。深化人文交流需要建立高水平合作机制,完善人文交流平台。要针对目前人文交流零散活动多、缺乏整体设计的现状,积极创建高水平人文交流机制与平台,全盘考虑、全面规划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制订中国—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行动计划,明确目标、重点、内容、项目,做到精准发力,形成规模效应,保证交流效果。对于云南来讲,要充分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将人文交流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积极主动承接更多国家及相关部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项目。充分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农博会、茶博会、文博会、石博会、边交会等平台的作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形成各平台互补、联动发展的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参与人文交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吸引国内外知名论坛落户云南,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打造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加快提升人文交流整体性水平,大力推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努力扩大“朋友圈”,促进民心相通。推进沿边人文口岸建设,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动沿边地区人文交流合作与文化贸易发展。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以教育、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为突破口,支持更多南亚东南亚国家学生及相关人员到攻读学位、旅游和开展文化交流。在云南建设一批“国门学校”、“国门医院”,吸引周边国家到云南上学、就医。

3.广泛开展民间交流活动。人文交流既需要扩大规模、丰富内容,还要加强针对性,避免资源浪费。要以打造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引领,推动不同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提升相互认知和认同水平,不断促进民心相通。积极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各文明间的对话,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拓展人文交流新领域,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广泛开展友好交流活动,增加交流密度。依托经济走廊建设,打造人文交流影响带,不断扩大交往范围,深化人民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云南特色优势资源,加强会展、节庆、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形成“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良好态势。减少人文交流审批流程,提高审批、备案工作效率。积极引导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人文交流专门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外语好、通晓国际惯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高全省人文交流人才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和平台,适当开发新平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同举办教育、旅游、文化、智库等方面的展会及活动,务实推进人文交流,不断扩大人员交流的层次、范围和规模。以经贸合作为依托,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升中国文化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加强智库、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扶贫、卫生体育、旅游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往来,扩大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人才交流、青年学生等方面的互动交流范围,加大对周边国家留学生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类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区域、地区、城市、企业间人文交流互动,共同举办跨国春晚、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打造无障碍旅游合作圈,不断消除彼此偏见和误解。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政府部门磋商,简化区域人员往来申办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延长护照期限,扩大免签范围,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深化地方省市与周边国家地方政府之间的人文交流,以城市为重点大力促进人员友好往来,努力建设一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基地。

4.积极发展民间交流组织。推动次级部门的直接联系是有效调动各方资源、深化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民间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是保证民间交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可以承担由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完成政府与市场不能或不愿完成的社会事务。同时,民间组织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基本权利、建立社会道德价值观和推动一个国家更好融入国际社会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实施项目看,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相关项目开发,可更好得到国内外的认可和支持。从国与国的交往看,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社会领域,如保护妇女和儿童、消除性别歧视、减少贫困人口、遏止艾滋病蔓延、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由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需要政府直接参与,也需要民间组织参与。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民间组织,积极推进民间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民间组织参与国际活动的水平和能力。要不断完善民间组织的管理体系,推动其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要完善支持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其门槛,简化其程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要积极推动文化机构、专业组织与民间组织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以充分发挥社会、企业、民间力量的优势,保证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民间组织“走出去”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其到境外参与扶贫开发、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提高其公信度和影响力。

 
陈利君
《南海学刊》 2018年第01期
《南海学刊》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