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批判性与超越性——对马克思实践人学的一种理解

更新时间:2016-07-05

人是哲学思想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千百年来已成为哲学家们所关注而又最为意见纷纭的焦点问题。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产生以前,西方传统人学思想是以唯心主义史观和抽象人性论为基础,以倡导人的理性、自由和价值为思想主题,沿着理性主义的轨道演进的。而马克思独立建构起以实践为核心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人学思想体系,开辟了人学研究的全新范式,从而实现了人学发展史上的划时代革命。

由于受欧洲美声唱法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的民族声乐有了初期的发展,在周小燕、喻伊暄等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的努力下,我国的民族唱法获得很大发展。尤其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族唱法逐渐开始向专业化发展。这时,一些音乐院校相继开设了民族声乐课程,设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机构,在继承传统民歌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使民族声乐步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随着民族声乐的不断探索和发展,还出现了一批富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等。这些歌剧深受观众的喜爱,为民族声乐添彩增色,同时也为民族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诞生以前,许多哲学家为科学地解决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思索。人的问题,尤其成为了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所热切关注并系统地予以论述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哲学体系实质上都是围绕着人的问题而展开的。但是,由于时代条件和哲学家们所处的阶级局限性,导致了他们都不可能对人的本质形成真正科学的认识,对“人”的思考始终是停留在“抽象的人”的认识层面。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发展,抽象的人学观必然要被对人的科学理解所代替,而人学理论的根本性变革,正是由马克思所开辟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奠基于对黑格尔思辨人学和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科学理解之上。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都源自“绝对理性”,进而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从而也否定了自然界对人的本原意义。黑格尔主张,“(绝对理性)在自己的绝对真理中决心把自己的特殊性这一环节,或最初的规定和异在这一环节”[1]115从自身释放出去,也就是从作为自然界的自身中释放出自己的直接观念。黑格尔这一观点说明,在他看来自然界早就在绝对观念里存在了,只待决定它的出世而已。人只是“绝对理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然而,马克思却认为黑格尔把自然界只看成是绝对理性的产物,绝对理性是人之为人的存在基础。人的存在完全湮没在逻辑化的绝对理性之中,全面而深刻的人文精神被单一的、片面的思辨理性所吞噬。黑格尔的思辨人学将人的本质归属于抽象的实体,所以生活在这一世界中的人只可能是虚假的、虚幻的人。

费尔巴哈在人的认识上是将人作为感性的实体来进行直观理解的。他提出了“现实的人”这个全新的概念,并把“现实的人”视为单纯肉体的存在。费尔巴哈眼中的“人”是纯粹的“自然人”,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社会人”,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个体。这就说明了费尔巴哈将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放在社会历史之外来进行考察,这就注定了他对人本质的追问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没有进入社会现实生活的领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费尔巴哈并未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76。费尔巴哈忽视人的实践性,而只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方面去理解感性问题,必然就会走向抽象的人本主义。因此,开辟一条全新的、可以通达人的现实存在之路,就成为了时代交给马克思的重大任务。

马克思提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起点。他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1]56。这说明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人是有生命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体现在人的欲望、天赋、才能等方面;另一方面,人同动植物一样,是要受到制约和限制的自然的、感性存在物。这说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都一致认为人不是神或上帝所创造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所不同的是,马克思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来考察人,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加以把握。在他看来,人之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实践”,而非“理性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67“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78-79。人依赖于自然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无法割断自身同自然的联系。人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从自然界那里获取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成为了人类不得不需要与之不断发生联系的存在,它是人的无机躯体。人类的一切生活都与自然界相联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而,人本身包含着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马克思使用了“人本身的自然”这一概念来说明人的自然性。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这成为了人之为人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将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一切认识的基础,体现出他的人学思想与以理性为人之本质的实体人学观的对立,从而在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人学范式。因此,只有承认人的自然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但是,如果我们撇开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离开人的社会关系,而将衣、食、住上升为人的“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1]55,那么,人的这种特性就等同于“动物的机能”[1]55了。可见,要想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来加以考察,否则,就会重蹈费尔巴哈的覆辙。

李将军念过黄埔二期,他在金华成立了‘台湾义勇队’。那天,李友邦将军拿着福建省主席陈仪的批件到崇安招义勇兵,我就跟了李将军。

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成是不同于自然界的一个类。费尔巴哈曾说道:“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是这个统一只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区别的实在性上面的。”[3]185费尔巴哈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类,并将这种类的统一性视为人的本质,他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定是完美的,因为他是具有思维力、意志力和理性的。这些能力是人之为人的绝对本质,是人的最高能力,是人生存的目的。因此,费尔巴哈从单个人中所抽象出来的人的统一性就是理性、情感、意志。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思考,主要是关注于人的社会性,但这并不是要否定人的自然性在人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只是强调人的本质决定于社会性。社会性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质。马克思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6]270因为唯有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自然界所扮演的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才能显现其作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才能成为人存在的基础。这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我们要看到既没有独立于社会性之外的人的自然性存在,也没有脱离自然性而单独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当人类脱离自然界成为社会的人之后,原来的自然性就被升华为社会性,并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

在马克思人学思想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了其思想的终极关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中人的生存样态的筹划,这成为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关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每个现实的人摆脱各种束缚,并超越各种限制之后,在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获得普遍提升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这种发展分为两个方面,即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其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所具有的全面性和丰富性,即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人的自由发展是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控制和支配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共同驾驭外部世界,从而让人能自觉、自愿和自主地发展。

马克思说过:“(人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4]121这说明了脱离社会的、完全孤立的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活动总是社会性的,甚至于个人活动也是如此。“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5]734。因此,马克思才提出那样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绝非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看,“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这一论断的提出表明了马克思找到了一把开启人的本质之谜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人的社会性。

5)构建特征矩阵T65=[I,Rx1,Rx2,…,Rx65,Ry1,Ry2,…,Ry65],其中I为类别标识,定义为文字的类别。

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

有资料显示,一定硬度的水能降低金属的毒性及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但尽管如此,对于不适应硬水的人群来说,降低水的硬度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如何来考察人的社会关系,进而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呢?这就必须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实践。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个人。人在实践中维持着自己的生存。作为一种现实的、感性的、能动的、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也是人类的特殊生活形式。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他就提出了人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的观点。一个种的整体性和类特性取决于种的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整体性和类特性是指人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这些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实践。这些实践活动承担着改造无机自然和创造对象世界的任务。人在这些实践不断展开的过程中证明着自己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说明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人的本质才能与动物的本质相区别开来,同时,人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证明自己。“劳动的对象化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1]58,而“对象化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1]86。这就说明了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是一种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被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了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同时,我们看到人的劳动实践有自主性,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来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样,人自觉地在实践中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了主体意识。创造性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品格,也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的主体性不断地发展和提升,同时也不断地提高和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

马克思所谈及的实践劳动与黑格尔的实践劳动是不同的。黑格尔不承认物质劳动活动的根本意义,只把抽象的思维活动、精神活动看成是推动一切、创造一切的源泉。实际的、感性的、物质的劳动在黑格尔看来只是能动的精神借以实现自身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是精神劳动产生出实际的物质劳动,而不是物质劳动产生出精神。黑格尔将劳动理解成一种精神的活动,进而把劳动中人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变成了抽象精神的运动过程,把历史变成了抽象精神自我对象化、异化、自我扬弃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谬误。所以,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劳动观的局限性就在于黑格尔所认识到的劳动仅仅是抽象性的精神劳动,而忽视了劳动的物质生产性维度。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思辨人学的批判基础之上,用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抽象劳动,并最终发现真正的历史主体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劳动的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创新,也跨越了像费尔巴哈这样的旧唯物主义者。虽然费尔巴哈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他却未能将实践劳动归纳为在人的生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2]78,费尔巴哈哲学中所直观的对象是人。他并没有把人看成是能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60。他只在抽象的“人”身上把握人的本质,注定会把人的自由的实现寄托在道德的说教上,注定会把抽象的“爱”视为改造社会的良药。这就使得他的人学思想背离了唯物主义的原则,重新跌入唯心主义之中。

马克思认为,实践劳动推动着人的发展,决定着人的本质。他曾经将整个世界历史认定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137。人的这种特性,既不是现成地继承下来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必然要求每个人在充分把握各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来全面自觉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成为能够克服以往历史所造成的片面性、局限性,将自己转变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材料力学[1-2]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与弹性力学[3]相比,研究的构件局限在杆件这一相对简单的形式上,包括在载荷或温度变化作用下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包括机械、土木、水利和交通等专业的学生都要求必须修读。虽然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就学习了牛顿力学的基本常识,但是一般直到开始学习材料力学,才开始接触力学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比如应力和应变等。由于材料力学本身内容繁杂,概念抽象,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要求较高,再加上力学课程的课时安排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充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并不理想。

从现实的角度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进行着生产活动的个人以一定的方式所形成的。也就是说,在实践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形成以后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们的活动,规定着人的本质。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进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个人如何构造自己的生活,就决定着他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他们生活的样态是与他们生产的产品相一致的,也是与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人作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是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这说明实践是贯穿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一条主线,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在人的本质形成过程中,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物质生产实践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而且生产着人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生产着社会物质生活本身。正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提升到其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的地位,使得他在人的问题上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

(2)计算聚类n×n区域内所有像素点的梯度阈值,n通常情况下取3,将梯度最小的像素点确定为新的聚类中心。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抛开了社会关系,只是从孤立的、单个人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质。这种对人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因为费尔巴哈只是在感情范围内承认单个的、肉体的人,而忽视了人的现实性存在,也无法理解在感情世界之外的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哪些关系。也就是说,费尔巴哈完全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他所理解的人必然是自然的、孤独的、抽象的人。而马克思认为,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群体而孤立存在的。为了进行各种劳动,人还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只有在这些关系中,才有人对自然的关系。劳动是社会性的活动,它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个人也必然是这些社会关系的产物。

我们应该看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这一进程可以展开为三个阶段:一是“人的依赖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类的生产能力受制于范围的狭窄和地点的孤立;二是“人的独立性阶段”,人在这一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逐渐发展为多种需求,进而建构起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并在物质交换中逐步形成人全面的能力体系;三是人的“自由个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的自由个性建立在了人的社会财富之上,这种社会财富是基于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的。这三个阶段是辩证统一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和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必然展开。这一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第二阶段中,人的全面发展要受到物的发展的抑制,人的本质由此发生着异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得以可能,就需要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其前提。在此基础上,个人关系的普遍性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性得以产出,同时也生产出个人自己及他人的普遍异化。

马克思对人的发展所划分的三个历史阶段,不仅结合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而且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他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以及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被认定为人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成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说明,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凭借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才能实现真正的联合,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才最终实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在那时,社会成员的个性能充分彰显,个人的才能得以全面发挥,社会关系得以全面丰富,人们对人的本质得以全面占有,人类最终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和生产实践的结合,这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智育、体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成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成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530

在马克思看来,没有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产生。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共同构成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构成实践的各要素是客观的。例如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实践活动开展的广度、深度都要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和支配。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物”的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反映到人自身中,同时人从自身的要求出发来“塑造”“物”,让“物”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进而一种新型关系在人与物之间建立起来了。这体现出了实践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的特征。再次,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范围、规模、方式都要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在生产中发生着一定的联系。同样,在这些联系中,人类对自然界施加着各种影响,才会产生生产实践。马克思指出:“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4]122人类开展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进行的首个历史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而实践就成为了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57。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哲学家们由于不懂得人类实践的社会性,忽视了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他们缺乏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而马克思人学思想却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根本特色。同时,马克思人学思想也是我们认识自己、改造社会、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

参考文献: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思考人的本质,充分说明了人的本质体现在全部社会关系之中,并不只是体现在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现实的人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集合。此外,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还体现了社会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历史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7]487。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必然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不同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所出现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社会条件下人的本质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使人的本质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特征。因此,要想深入理解人的本质,就需要具体地考察人的社会关系问题。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我国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对煤炭资源偏低,但非常规天然气储量和开发潜力较大。我国页岩气探明储量高达134.4万亿立方米,按可采资源量预计可达到世界第一。2016年,我国页岩气产量为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8%,居世界第三位;煤层气产量为50亿立方米,煤制气产量为17亿立方米。通过开发国内非常规天然气,同时加大管道气、 LNG的引进,可充分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氟唑磺隆、咏麦(啶磺草胺)、阔世玛(甲基碘磺隆·甲基二磺隆)对雀麦都有很好效果,但应首选安全性更好的氟唑磺隆、啶磺草胺。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戴黎
《保定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保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