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再谈生产力决定论——兼评里格比替代性理论

更新时间:2009-03-2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一直是唯物史观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马克思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早已做出明确回答,但围绕此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譬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格比(Stephen Henry Rigby)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替代性理论即生产关系决定论。马克思是否坚持生产力决定论?他是在何种意义上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如何回应如里格比一样对生产力决定论提出质疑的各种声音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也是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

一、决定论:何种意义上论“决定”?

马克思讲“决定”原文用的是德语“bestimmen”(决定)一词,英译文中用的是“deter-mine”一词,“决定”某种程度上理解是“适应”的意思,它是“一般性、共同性”、“规律性”层面的决定,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层面的决定或必然性,是宏大历史叙事层面的决定,并不局限于某个社会形态或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分析。“决定”一词的解读关涉到对生产力决定论的理解,在此,主要有两个理解生产力决定论的视角:其一,在经济内部,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讨论“谁决定谁”的问题;其二,在多种要素之中,即在生产力(经济)与其它要素之间讨论“谁决定谁”的问题。国内外从这两个视角理解“决定”的学者较多,具体情况如下:

将铅矿石标准物质GBW07236平行称取6份,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见表6。将铅矿石实际样品1~样品4分别按照实验方法平行测定6次,并添加5种待测元素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见表7。

当价格低的情况下,可以购买更多的容量资源。一些用户可以选择确定的容量需求(Fixed Resource Requirement,FRR)。

其一,在经济内部,讨论“决定”问题的诸多学者基本持两种主张,即生产力决定论或生产关系决定论。

叶面锌肥对春小麦的富锌效应及锌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晋永芬,高炳德,刘美英(60)

其次,持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学者主要有:(1)国内有学者坚持生产关系决定论,他将人类历史的起点界定在“关系”上,认为生产诸要素要组合起来形成力量或作用于人来进行生产及生产的方式都由“关系”决定;还有学者也持生产关系决定论观点,他认为,物质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物质因素”本身。(2)国外学者布伦纳断言“财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与否”;阿尔都塞在《论再生产》中,提出“生产关系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并在其规定的客观限度内起决定作用”。

上述论说精彩纷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内部,从本质抽象层面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共时性”“趋势”决定,是历史长河中总趋势和必然性的决定。

在逻辑论证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外在关系,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理解,也不能在静态意义上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而应该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放置于动态生产过程中加以理解。应该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来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具体关系,从“参与者人的自觉的活动”角度来考察具体历史过程,而不是对具体历史过程进行一般性抽象分析。科恩显然割裂起来理解和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使得它们之间呈现为一种功能关系。此外,“关系”的界定则更为严谨,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不能将两者混淆,将“物质-技术关系”理解成为“社会-权力关系”,在这一“混淆”的基础上来强调“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性,其实恰恰在论证“物质-技术关系”也即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显然国内有学者的论证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而还有的学者则是将生产力仅仅简单界定为“物质因素”而不是“关系”,没有看到生产力是一种“物质-技术关系”,本身就包括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这样的技术组织关系,这种理解与科恩相似,都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的论述相悖。再者,阿尔都塞没有关注到,生产关系在某一时刻可能起决定性作用,但这是就历史发展的某一横截面而言的,绝非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而论的,不能用某一部分或某个阶段否定整体,应该坚持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也即整体性或过程性思维方式;如布伦纳那样从财产关系看经济发展,那么历史很容易被理解为是偶然的,而忽视了偶然性背后所蕴含的规律的必然性。

其四,生产力决定论研究有重大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等都是在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关注生产关系不断变革问题,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以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些都涉及生产力决定论的现实意义。生产力决定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无产阶级政党能否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生产力能否得到解放与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如果生产力决定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澄清与回应,那么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将迷失方向,因为生产力决定论为我们党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是其现实政策理论不断推进的理论基石。生产力决定论是全部传统社会改造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和大前提,而所有制理论和分配理论以及价值理论都是由这一立论基础派生出来的关于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具体理论和结论。一旦生产力决定论不成立,那么我们党提出的很多命题,包括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命题都将不成立,失去其存在的理论依据。

从“现象具体”层面来说,影响历史生成的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诸要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人类历史发展。阿尔都塞强调“多元决定”显然是更加强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结构决定,有利于呈现历史内在生成的复杂性,但他忽视了在各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整体总趋势,它体现为必然性规律。拉克劳和墨菲则是完全割裂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离开相互作用,诸要素根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这样的分析也只会陷入抽象论证。

在大豆长出2片子叶后,采取挖掘法将整株大豆从土壤中取出,在不损坏根系的前提下,移植到事先准备好的培养液中进行无土培养,此时大豆主根长度为4.8cm。其中,主根在6cm处向下突然变细,与侧根区分不明显。在培养液中根系生长数据经测量后,记录如表1所示。

概言之,既不能用“本质抽象”层面的决定作用去否定“现象具体”层面的相互作用,也不能用“现象具体”层面的相互作用去否定“本质抽象”层面的决定作用。历史是本质抽象层面上的生产力决定论,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二、生产关系决定论:一种批评性回应

里格比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一书中,否定了生产力决定论,主张一种替代性观点即生产关系决定论,而这种替代性观点认为“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里格比以此为逻辑起点,认为生产只存在其社会形式,主张用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取代生产的物质内容(即生产力),而里格比这样做的理由是生产力决定论是一种生产力拜物教,是一种目的论,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动作用,乃至人的自由的实现。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因素与政治权力权威性因素相互渗透,其中,政治权力权威性因素发挥了更为根本的制约作用,据此,里格比否定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也就否定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个重要命题。

对里格比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回应,也是对国内外学界关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一种回应。在批判性考察里格比替代性理论论证逻辑时,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失误:

其一,里格比立论和研究的出发点是片面的。里格比不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前提,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阐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在这一论述中,马克思明确强调了物质生产(劳动或实践)才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历史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所在。

对中国企业来说,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往往是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重点,而对于为什么要做,应该如何做以及如何选择正确的人去做这些问题却考虑不深。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工作中,精力也主要集中于事物性工作处理,不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统筹考虑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盲目跟风的现象也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很多企业将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当成了“形象工程”,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将先进的软件等同于一般的数据存储系统,结果金子只发挥了石头的价值。

而里格比却认为,“人必须吃和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活动和哲学研究”,很难证明“物质生产”的首要性。里格比误以为马克思强调的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强调人“只有”先吃和住, “才能”进行政治和哲学活动。里格比是在单一的时间序列上理解马克思的理论,其实马克思强调的并非单一时间序列上的“先后”,而是强调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只有满足了吃和住这些基本生存条件,才能够生存和生活,也才能够从事政治和哲学等等这些活动。里格比还强调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意在说明生产本身就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无法说明生产先于社会关系而存在,也就是说,无法论证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上的首要性。诚然生产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得以开展,但并不能以此否认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上的基础性地位。里格比没有区分清楚。

其二,里格比的研究方法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坚持“本质抽象”的方法论原则,就立足于社会形态层面的本质抽象来看,“生产力决定论”是一种“趋势决定”,它是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生成的,总的“结果”和“趋势”。就其最高抽象程度而言,可以说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单向决定关系,存在着生产力决定论。在本质抽象层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线性决定”关系,在现象具体层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要素之间则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历史越是靠近本质抽象,其总趋势和必然性越是明显,生产力决定论的“线性决定”作用越明显。里格比列举的历史实例很多是处于“现象具体”层面,揭示了偶然、不确定、“盲目”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具体发展形式,但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主要是处于“本质抽象”层面的分析,意在把握社会历史一般本质和规律(如图1和图2)。

从麦芽汁平板上挑取单菌落接种于装有10 mL麦芽汁培养基的 50 mL三角瓶中,在柜式旋转摇床上30 ℃,250 r/min培养24 h。

“生产力”所强调的“物质-技术关系”和生产关系所强调的“社会-权力关系”,他所言说的社会关系或生产关系更多是在抽象层面意义上,这种理解只能造成一片“混沌”。如果将“物质-技术关系”和“社会-权力关系”进一步区分开来,不难理解,“物质-技术关系”要先于“社会-权力关系”而存在,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总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始终是“物质-技术关系”先于“社会-权力关系”而存在,物质生产具有首要性地位。

根据阿什哈达摩崖第二石刻,这座龙王庙建于刘清第一次抵达船厂不久的永乐十八年(1420)。既然是宣德七年(1432)重建,那么在洪熙元年(1425)刘清第二次来船厂的时候,龙王庙应该还完好无损。龙王庙被毁坏的时间当在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七年(1432)间,在宣德七年(1432)二月之前重建。

首先,持生产力决定论的学者主要有:(1)国内有学者强调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一个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问题。他认为“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谓‘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属于‘本体论’层面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所做的‘本体论’追问。而‘生产力发展不能脱离生产关系’,则属于‘关系论’层面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做的相关性分析……两者并不抵牾。”(2)国外学者普列汉诺夫坚持了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只不过他是从“历时性”“起源”决定角度,而非从“共时性”“趋势”角度理解生产力决定论,结果落入发生学思维方式的窠臼,走向了“地理环境决定论”。G.A.科恩曾为生产力首要性辩护,他认为,“在生产力对生产的社会关系的决定中,常常存在两个可加以比较的相关的阶段,新的生产力会要求新的生产的物质关系,后者接着要求生产的社会关系,新的权力形式和对权利的分配。”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天就有5亿支吸管被遗弃(这意味着每人每天大约1.5支的消耗量)。有专门负责清理海滩垃圾的环保组织在一项研究中声称,美国各地的海滩上每年废弃的吸管大约有75亿支之多。

  

图1:线性趋势决定图

  

图2: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图

显而易见,里格比从根本上抛弃了马克思的“本质抽象”和“现象具体”的“层次分析”方法,也没有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起来,放置于人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中进行动态研究。除此外,里格比还特别忠实于“实证历史研究”,导致研究过程和结果都受限于实证历史研究的局限性。里格比没有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思维和过程思维,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总过程这一整体展开论述,一旦抛弃这种思维方式,抛弃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基础性地位,很容易走向发生学思维方式所坚持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逻辑学思维方式所坚持的“历史目的论”。

其三,里格比对研究内容的理解存在缺陷。一方面,里格比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界定,里格比认为没有必要划分和界定清楚,关键看要素发挥的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作用,发挥哪部分的作用,就属于哪部分。里格比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和G.A.科恩一样,使用的是“要素”界定,存在用生产力的“要素界定”否定“本质规定”的嫌疑。生产力的一般规定在于它是一种“物质生产力量”,是一种“生产力量”,“物质结果”,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技术关系”;而生产关系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社会-权力关系”。另一方面来看,里格比认为,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而不是生产力创造了历史,而人又是社会的人,总是处于“确定的生产关系中”,概言之,是生产关系决定了历史的存在与发展。在这里,不能断然将强调生产力决定论与人的能动性对立起来,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必然性并不否认人的能动性、主体性。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力的决定性是在社会规律层面而言的,越是趋向于社会规律层面,生产力(经济)的线性决定性或必然性越是明显,越是趋向于个体层面,人的能动性或偶然性越是明显(见图2)。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宏大历史叙事,是就社会规律整体趋势来说的,在这一层面,必然是生产力决定性占据主导地位。在此,不能够像里格比一样,用社会发展的某个具体层面否定整体层面,用现象具体否定本质抽象,否则,很容易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三、生产力决定论:理论与现实意义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坚持生产力决定论都具有极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试验通过调节纺丝组件压力,改变纺丝比例,观察纺丝效果,并对初生丝做截面测试,对成品丝进行染色对比,探讨出以下结论:生产PE/PA6皮芯型复合纤维时,PE组分和PA6组分的压力差应保持在1~3 MPa之间,组件压力在8~12 MPa之间,皮层材料PE和芯层材料PA6复合比例40~50/60~50,此时的纺丝状况较为稳定,且纤维质量达到预期指标。

①赵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得与失:与孟捷教授商榷》,《政治经济学报》2017年第9期。

其二,从历史学本身来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科学有方法论意义。决定论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础性问题,能不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高度解释历史,其中一个关键就是能不能解决决定论问题。澄清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五种社会形态演化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问题都涉及历史学方法论问题。我们历史教科书都是按照五种社会形态演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编纂的,如果决定论问题没有澄清并论证,那么,根据这些编撰的历史教科书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了。因此,从历史学本身需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其进行方法论指导而言,决定论问题是绕不开且必须回应并做出论证的重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科所面对的一系列重大基础性学术问题也涉及决定论问题,这就使得历史学与哲学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可能。

其三,批判性介绍批评者的声音可以推动学术研究。决定论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国内外很多学者将马克思决定论思想解读为机械决定论、目的论、还原论、单线决定论等等,并予以大肆鞭挞。譬如,卡尔·波普尔将马克思历史决定论指责为“宿命论的特殊形式”予以大肆批判,他认为历史没有客观规律可以预言,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是典型的机械论。里格比认为“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一种目的论式的论断,历史被视为是有目的的,而历史事件则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汤普逊认为马克思的理论犯了“目的论”的错误,即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扬弃”,而设定了生产的社会化趋势。还有学者指责马克思将社会所有矛盾都“还原”为经济,是典型的还原论。这里既然有诸多学者包括里格比不同意马克思的思想,对其提出批评意见,那么,从马克思和非马克思思想交锋角度而言,回应并澄清马克思思想有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回应里格比本身其实也是在回应其他批判者们。另外,系统回应里格比在国内还欠缺这样一个成果,这也是对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

其二,在多种要素之间,探讨决定论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下:阿尔都塞持有“多元决定论”或“结构决定论”的观点,在他看来,经济所发挥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交替起第一位作用实现的。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典型的经济决定论,他们否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主张政治去经济化、经济去政治化,也即对政治和经济进行刚性划分。

同时,里格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点并不是确定马克思真正意指什么,而是看哪种解释最能够指导历史研究,或者说,对历史研究的价值更大一些。这样不忠实于文本的研究初衷,实际上并不利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工作的进行。

注释:

其一,决定论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不可回避的问题。决定论是承认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哲学学说,生产力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内涵。决定论思想涉及很多内容,生产力决定论问题还是生产关系决定论问题,最后都是决定论问题。马克思有无决定论思想?如果有都涉及哪些核心内容?诚然马克思的很多论述都涉及决定论思想,比如历史规律问题,从传统教科书来说,五种社会形态演化问题、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都和决定论思想相关,也都是哲学问题。这些重大问题都是难点,也都需要回应。由此,可以说决定论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绕不开的重大问题。生产力决定论作为人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力量。

②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③孙强:《马克思历史发展观是生产关系决定论》,《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④胡钧、陶玉: 《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纵横》2011年第3期。

⑤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⑥王晓升:《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新解:兼论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误解和误用》,《学习论坛》2011年第8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⑧斯蒂芬·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研究》,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页。

⑨王峰明:《经济范畴规定性的哲学辨析》,《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7期。

2.2.1 料液比 随料液比增加,艾渣总黄酮提取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当料液比从1∶20增至1∶60时,总黄酮提取率显著增加;当料液比为1∶60时总黄酮提取率最高,为7.77%;继续增大溶剂用量后,总黄酮提取率反而下降。原因是溶剂过少,样品与溶剂不能充分接触,导致提取不完全;溶剂过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且浓缩耗时较长从而导致总黄酮的流失。因此,选择料液比为1∶60 为最佳 。

⑩吴英:《评英国历史学家里格比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王小
《科学社会主义》 2018年第01期
《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