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语言文化视域中的《马桥词典》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部《马桥词典》,一部当代之经典,韩少功完全改变了传统方言小说的形式,巧妙精当地采用“词典”作为体例,在目录之后列出词条首字笔画索引,按笔画数分为14个部分,115个条目,在词典正文中逐一对这115个词条进行了最为真切形象而又独特深刻的韩式解读,一个个词条之下,活跃着一个个灵动的人物,勾勒着鲜活的马桥社会,掩映着典型的马桥文化,演绎着人的生存世界,激荡着作者深邃的哲思。

由表8的现场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溶液喷1.0、0.6 mL剂量试验组对比格犬毛发喷洒消毒10 min后,对比格犬毛发表面自然菌的杀灭率分别为99.99%、99.93%,消毒效果与对照消毒剂效果相当; 在105~106 CFU/mL特定菌消毒试验中,喷1.0、0.6 mL剂量试验组对宠物源耐甲氧西林伪中间型葡萄球菌的杀菌率分别为99.99%、99.92%,消毒效果与对照消毒剂效果相当; 喷0.3 mL剂量组对自然菌和特定病原菌的杀菌率均<90%,消毒效果较差。表明按推荐方法使用,0.6~1.0 mL,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一、马桥语言图景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经历了三部曲,最重要的是语言学的转向。语言和世界同构,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作为人类本质属性的语言是人的语言,语言学是人学。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正如韩少功在谈《我为什么还要写作》时所言:“当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语言的世界,当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主要靠语言来养育和呈现,语言的写作和解读就已经超越了一切职业。只有苏醒的灵魂,才不会失去对语言的渴求和敏感,才总是力图去语言的大海里洁净自己的某一个雨夜或某一片星空。”[1]51

韩少功将小说建立在一部词典之上,可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如他所说“文体的追求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我很赞成。因为语言是文学的最基本工具,进行语言实验,是为了使语言功能最大限度地释放。”[1]38韩少功将寻根聚焦于语言,将自己笔记本里“捕捉和囚禁”的语言,来自民间马桥真切鲜活的语言,“反复端详和揣度,审讯和调查”[2],凭借着“语言艺术”,用小说来写语言,又开始了语言寻根。在一种语言中,除了语音和语法外,语词是最为重要的。《马桥词典》,以语词为主角,对马桥方言中的115个语词进行了探源解密,在语言的生命内蕴中揭示出了事实真相。一如陈思和先生的评述:“《马桥词典》是对传统小说文体的—次成功颠覆,而它真正的独创性,是运用民间方言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语言,从而揭示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民间世界。”[3]

马桥方言是汉语的一个分支,韩少功充分发掘了它的潜在性与可能性,回到了常态的自然语言中,使方言从普通话的阴影和压迫下逃逸出来,以陌生化之审美效果,恢复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原初感受。“一个词的理解过程不光是理智过程,也是一个感觉过程,离不开这个词在使用环境里与之相关联的具体形象、具体氛围、具体事实,这些东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方向。”[2]在马桥,“三月三”“碘酊”“神仙府”“黄皮”“打车子”“红花爹爹”“黑相公”“破脑”“亏元”等一系列词语是马桥人的专用语汇,马桥语境的存在,激活了语词的生命,打开了新的话语空间,将语言引向了一条意义阐释的无尽之途。

二、马桥思维模式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的假说,语言决定思维模式,马桥人的方言,决定了马桥人的思维模式,典型乡土中国式思维的缩影,而这种思维模式又限定了马桥这一地域的发展状况。

致谢 本文按照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行了修改, 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研究的深度,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本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 11472278和11372330), 四川省自然基金(基金号: 18ZA0260和2018JY0454)和绵阳师范学院自然基金(基金号: HX2017007和MYSY2017JC06)的资助, 在此表示感谢!

民间马桥远离城市之外,本真淳朴,乡民有着自己的民间道德理想。“罗江”边的一位老船公,面对赖账的知青黑相公,竟然丢下河边的一大群客人,以完全超出了赖账的三角钱的更大的经济损失作为代价,固执地追上黑相公,甚至于还给他找了零钱。老船公固守着“公道”,坚守着自己的处事原则,令人肃然起敬。在“马疤子(续)”中,被马疤子劝降的人不明不白地被杀,面对此种状况,他主动承担责任,把自己的积蓄分给死者家眷,最后自己杀身成仁,这就是硬汉的精神,民间的义气和硬气。因为吃光了全家人的一罐包谷浆,无颜见人的本仁,跑到了江西,十多年后回马桥探亲,他的婆娘心中没有一丝怨恨,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极为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还接他去家里吃了一顿肉饭,这就是来自民间的宽容。在“冤头”这一词条里,百毒不侵的怪人盐早以他的本份、善良、孝顺一直在默默地全心全力照料着精神错乱、大小便失禁、整日磨人的祖娘,毫无怨言,这更是深隐于民间的大爱。

马桥人将平江县、长沙、武汉、美国一无巨细地统称为“夷边”,而弹棉花的,收皮子的,下放崽和下放干部,全部都是“夷边”来的人,长期的封建统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盲目的自我中心主义仍然裹挟着他们。于是,马桥人视“科学”为“懒”,认为城里的汽车、火车、飞机都是懒人想出来的,他们讥笑城里人只喝“颜茶”;在语言的魔力圈里,他们甚至于染上了心理暗示疾患,在县城的街市里“晕街”了,只得长久地避开城市。究其实质,源自马桥人长期顽固守旧的心理积累,以愚昧闭塞来抵抗现代文明,马桥人的思维模式注定了它的落后与不发达。

《马桥词典》开篇对于“江”的注解,“泛指一切水道,包括小沟小溪”,首先就点出了马桥人语言并不精准。在“甜”这一词条中,我们可以发现马桥人对于味道的表达是如此简单,无论是吃糖、吃米饭,还是吃鱼吃肉,吃辣椒吃苦瓜,统统都是一个“甜”字。对于一切点心的称呼,又差不多仅有一个“糖”字而已,语言的盲区进一步凸现于世。马桥人对“肯”字颇多偏爱,广泛使用,人可,动植物亦可,天下万物皆可,“这块田肯长禾”,“真是怪,我屋里的柴不肯起火”,“这天一个多月来不肯下雨”,彰显着浓厚的主观性色彩。在“黑相公(续)”中的围猎语汇必用暗语,下夹套称为“做鞋”,“请客”却是指下毒药,为的是避免走漏了风声,被猎物窃听到;而且对指示方向的词还作了反向规定,说“北”,实际上是指南,这样声东击西,虚虚实实,迷惑性很大,围猎的成功率才更高。在“栀子花,茉莉花”中,诸如“雨是要下的,我看下不下来”,“吃饱了,吃饱了,还想吃一碗就是”,“报上这篇文章写得好,我一句都看不懂”这一类模棱两可的话,暧昧不清,游移不定,含混多义,似是而非。马桥人把苏醒认作是愚蠢,睡觉反而是聪明,对于“醒”和“觉”的倒置式理解,承续着古汉语中反义互训之思维,深隐着一种传统的中庸哲学的辩证法。在这种模糊含混、感性大于理性、主观色彩浓重的语言世界里,日渐形成的马桥人的思维模式必定是僵化守旧式的、主观先行、客观理性缺失,掩盖了人类之本真。

三、马桥文化样态

在马桥,每个词都是故事与历史的积淀,马桥文化可以略见一斑。同胞兄弟,称为“同锅兄弟”,以“锅”为生活的重心,相应地还有“借锅兄弟”,“隔锅兄弟”;前妻也成了“前锅婆娘”,续弦和填房则称为“后锅婆娘”;甚至女子出嫁,都要到夫家“放锅”,可见,马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疏远近是基于“血缘“,基于“锅”,基于“食物”而展开的,保留了封建宗法制的形态,马桥的原始与落后不言自明。

语言反映了文化,是文化的一脉化石;文化是语言的“底片”,一定的文化会在语言中印出它的影子。一种语言,也就是一种文化样态。作为民间社会的马桥方言,自然折射出了乡土民间的社会文化生态,映照出了人的精神生态。《马桥词典》以马桥人生活中的115个关键词作为显在叙述的经线,透视了马桥的语言村落,对语词个案进行了探源考据,将马桥语词置于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测,将马桥人生活史上的典故作为例证分析阐释;以社会历史与人生样态作为思想文化之深隐纬线,进行了文化基因组的分析,深度剖析了民族、个人、存在,揭开了语言的神秘面纱,拭去了遮蔽,逐渐走向本真澄明的世界之境。

偏于一隅的马桥有着原始乡村的世俗图景:五月端午节,赛龙舟的龙舟要用桐油刷上七七四十九遍,赛前还需有烧香拜神之种种繁文缛节;“梦婆”水水精神失常后,可以预测彩票中将号码,屡测屡中;铁香在死后又来了一次“走鬼亲”,认出了自己的儿子胜求;富贵人尝品精细,死后能够口生“莴玮”,诸如此类,马桥的风土习俗,轶事传闻,浸润着巫楚之风,弥漫着难以言明的神秘感和迷信色彩。“三月三”马桥人都要吃黑饭,家家户户都要磨腰刀;“民主仓”虱子臭虫多,牢霸还没有产生出来,打架,放血,囚犯们民主个把月下来,伤亡惨重;因“魁元”写成了“亏元”的语言文字之误,魁元采取报复行动,引发了割耳事件,作者淡定的叙述中又透出了对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乡民暴动冲突的忧思与批判。

2.3.1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纳入10个研究[6‐7,9‐11,13‐17],各研究间为同质性(P=0.37,I2=8%),采

在马桥,田地也有了雌雄二性,有“公地”,有“母田”,有“月口”,“公地”下种必须由女人来动手,“母田”下种则必须由男人来完成,生殖崇拜的原始思维印迹依旧存在。

在马桥,每个词,都是一段记忆,都是一种情感,都是一种体验。处于民间底层,马桥人的生存艰难,生活困顿,食不果腹,青黄不接之际,家家户户的锅里都是水多粮少,只有吃“浆”,长期的物质极端匮乏转换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记忆,潜移默化之下,自然表露于语言之中。于是,与吃和食物相关的语词成为马桥人的日常高频语汇。“吃新米”用来指代初秋时节,“打粑粑”“杀年猪”指代过年关,进城当干部或当工人则是“吃国家粮”,甚至“大跃进”那年,在马桥人那里也俗化为了“办食堂”那年,正所谓言为心声,凭借语言,画饼充饥,替代性地抚慰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心灵。基于此,男子十八岁以前,女子十六岁以前的生活,吃穿不愁,都是“贵生”,到了三十几岁,就是“满生”了,活满了,再往后就是“贱生”了,度日维艰,人生无奈,不值得过了,早死好过晚死。死后,人就“散发”了,身体最终化为无形,超脱了,这便是恶劣环境下马桥人的生死观。

马桥可以说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缩影,以男性为中心,男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相应地,语言中也渗透进了男权观念。在马桥语言中“小哥”意指姐姐,“小弟”指代妹妹,“小叔”和“小伯”指“姑姑”,“小舅”指代姨妈,女性与“小”字永远地联系在一起,连获得命名的权利也失去了,仅在男性称谓的前面冠以“小”字,完全无名化了。作为马桥人对他人的评价尺度的“格”,仅为男性所专有,女性是没有自己“格”的,只能来自男性。在“结草箍”的仪式中,十多个马桥姑娘偷偷结草为誓,相约不准嫁给复查,最终,为了这个共同的誓言,秋贤违心地另嫁他人,服从了这个隐形的共同体,失却了自我的独立性,失却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九袋爷的女儿铁香因其美色而被视为“不和气”,主动嫁于本义,又与流浪汉“三耳朵”私奔,特立独行,胆大叛逆,不循常理,违反常规,超乎常人,几乎近“神”,但是最后还是要受“背钉”之严惩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注重集体,保持同一,避免偏离常规,两千多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马桥依旧根深蒂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马桥语言并不只是单纯的符号,还包蕴着实体性的神秘力量,它有着自身的潜规则。作为语言禁忌的“嘴煞”和“磨咒”,复查只因心情烦躁,骂了罗伯一句恶毒等级最高的“这个翻脚板的”,罗伯翌日便走上了归途,“散发”了。随后,复查再也当不好会计了,失魂落魄,几乎失去了生存能力。牛高马大的黑相公也因“磨咒”而最终神志不清,成为行尸走肉,足见语言的巨大威力。作为语言权利的“话份”,在马桥专属党支部书记本义,最高执政者,他一开口,一咳嗽,旁边的人自会洗耳恭听,只因他有“话份”,他的语言是一种权力意志,一言九鼎,令行禁止。而盐早则因为其“汉奸”身份,人微言轻,人们毫不在乎他是否有机会把话说出来,他最终失语了,变成了“牛哑哑”,完全丧失了话语权。“呀哇嘴巴”马同意,总爱搬弄是非,热衷于通风报信,通过在发票、收条、工分簿、账本、报纸上大书“同意,马仲琪”的五字真言来弥补他话语权利的缺失性体验。

配置的过程要根据相应的标准,配置活动要具有规律性,配置环节尤其要注意混凝土的调配比例是否科学,比例的科学性将直接关系到交通土建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实际配比工作中需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调配工人进行技术指导,强调调配工作的重要性,确定最佳的调配混合实践。由于操作工人并不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因此现场指导人员要尽可能保证指导工作的全面性,包括时间控制、比例确定以及调配要素的选择等各个方面。从混凝土的调配阶段开始就要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马桥词典》微言大义,独特的文本形式,彰显了语言的力量,是诗与思之舞蹈,是思想之结晶,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个个语词,都是开放的意义空间,与现实共生互动,生动地展示出了一幅幅民间原生画卷,还原出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样态。

2、构建人文社科科研项目人员费用的目标导向制度或者弹性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牵涉面广、影响重大,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深层次改革问题。在短期内寄希望于绩效工资改革到位,难度会比较大。治标之策就在于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项目主要依靠科研人员、尤其是课题组成员劳动和智慧的这一基本事实,进一步完善当前已经建立的间接费制度,主要包括:构建人员费用管理的目标导向制度、人员费用占比的弹性制度、人员费用的预申报与调整的论证制度。

参考文献:

[1]韩少功.我为什么还要写作[M]//吴义勤.韩少功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韩少功.马桥词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73.

冯陶,向迎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