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毕节倒天河原名考论

更新时间:2009-03-28

长期润育毕节人民的母亲河——倒天河,历史上曾有“禄水”、“录遮逸”、“落折河”、“响水河”、“毕川”、“落脚河”、“倒天河”等称呼。这些名称,均有不同的文化意蕴,但相较而言,“毕川”最具文化魅力。因此,笔者建议,可将“倒天河”恢复为“毕川”。

一、倒天河在历史上的几个原名考证

1.禄水

流经今毕节城内之倒天河,元代之前(含元代)叫禄水。禄水之名源于彝语“录遮逸”,又因与汉语音近而讹为“落折河”,故元代之前的禄水,又叫“录遮逸”、“落折河”。禄水下游,在今大方境内一段,至今仍有“落折河”之名,但人们又因音近而俗称其为“落脚河”。

禄水发源于今毕节城北30里龙官箐之龙洞,注于今大方白甫河,全长“共百五六十里”。毕节古代属夜郎国腹地,自古为西南土著彝人的领地。最早统领毕节的是白彝的一个叫“比跻”的部落。年久,“比跻”讹化为“毕节”,故“比跻”是“毕节”地名来源的重要依据之一。公元2世纪末,“比跻”白彝遭到乌彝夹击,乌彝酋长(又称君长)妥阿哲(汉名“济火”)赶走“比跻”,在今七星关城区虎踞山麓举行宗支大祭立祠,改“比跻”为“龙更”,建立罗甸国。彝书上,把今倒天河称作“录遮逸”,汉译为“禄水”。“禄水”之名较其他称谓历时最久。唐代,中央王朝为有效控制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制”,将少数民族地区划分成若干个“羁縻州”或“羁縻小州”,实行“羁縻”统治。当时的“羁縻州”或“羁縻小州”,多以地名或水名命名,今毕节市七星关区地域就以禄水之名命名为“禄州羁縻小州”,史书上叫“禄州”。清道光己酉年刊行的《大定府志》记载:“落折河,夷(彝)书谓之录遮逸。逸(液)者水之讹转,故夷(彝)语谓水为逸;遮则州之双声;录遮逸即禄州水也。唐有禄州,盖置于此水之上,杜氏《通典》谓之禄火州,盖禄水之坏字,此水殆本谥禄水也。”[1]322从府志看出,落折河即禄水,禄水即今日倒天河。

自明初以降文人曲家一脉相承的“尊元”观念,其延至嘉靖、万历时期所表现出的具体理论建构模式的不断演进的趋向,对明代曲学面貌的自我呈现有着显著影响:一方面,明人“尊元”理念随着认识的加深,表现出渐趋理性化的走向;另一方面,明代嘉、万文人对曲的评价标准也往往因个人具体的理论偏好不同,而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由是形成了嘉、万时期几次关乎重要曲学问题的论争现象。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实际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也普遍存在重视课文讲读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的问题,这已给从事语文教育的人敲响了警钟。下面笔者就“引导初中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外阅读”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浅见。

2.响水河

基于以上考论,结合毕节人世世代代抹不掉、抛不去、忘不了的一个“毕”字,倒天河改回诸名中的“毕川”或“毕川河”应为首选之名。为了便于众口化,毕川也可叫“毕川河”。其以特强的地方性特色,永随毕节的发展,既是一河之美名,又提示着外界毕节是一块膏腴膴膴、富饶美丽的地方。今日的七星关区城已成为川滇黔边区三省结合部的现代化中心区域城市,毕节人的母亲河,应该名正言顺地恢复原名“毕川”了。“毕川”之名将永随毕节之名,更好地见证毕节的发展。

响水河、倒天河之名,均因响水滩瀑布而得名。历代文士对响水滩留下了许多吟唱不衰的诗篇。明代毕节卫教授白经的《响水轰雷》诗:“洪源百折自山隈,怒泻危湍触石来。雪浪喧飏天鼓震,云涛霹雳海门开。潺潺直绕鱼龙门,滚滚疑翻滟滪堆。好屹中流坚砥柱,狂澜顿使一时回。”清雍正时期,毕节举人洪楷的《游响水滩》诗:“晶帘断处独徘徊,触石洪涛声似雷。愧我无能推既倒,任人乘势决将来。山空不碍熊狼伏,树老何妨霜雪摧。世事匆匆流水去,年年涧畔有花开。”清道光毕节举人、广东南韶兵备道刘晸昌(因其曾在京城做过官,人称刘京官),回乡省亲游览响水滩时的《响水轰雷》诗:“响水轰雷景,惜哉少人闻。银河落天上,玉浪出琼京。近似飞珠玉,远看白龙腾。一任荣辱事,相对意忘形。”清同治年间,毕节海子街举人、著名诗人沈昭云的《响水轰雷》诗:“霹雳轰传费意猜,如何无雨竟闻雷。登楼遥望滩头水,浪涌涛飞滚滚来。清代还有一些佚名士子的《响水轰雷》诗,如:“昨夜更深闻响雷,惊起月下漫徘徊。游到人间奇观地,醉卧沙洲不愿归。”“九重天上玉龙飞,飞下人间不愿回。为赞人间山川秀,故发长笑作轰雷。”“淼淼自山隈,水流三叠来。玉虹饮翠涧,珠雪点苍台。赤日雾烟洒,青天霹雳虺。狂澜思砥柱,愧乏济川才。”

3.毕川

毕川,其河段比响水河长,即从发源地龙官箐之龙洞到流至原大方县界(今金海湖新区)之毕节段,皆云毕川。其名首见于官方修纂的方志是明弘治年间的第一部省志《贵州图经新志》,其中对今倒天河未有其他称谓,唯在其卷之十六《毕节卫指挥使司》载:“郡名:毕川”[2]。嘉靖七年(1528),毕节卫副使韩世英修筑完毕节卫通津门月城后,在《通津门月城记》中记述道:“城之水,出自芒中,走城东,逼南隍,折而左,《志》所谓‘毕川’者是也。”[3]万历《贵州通志·合属志》记载:“郡名:毕川。因响水河自东北逸治之南,因名。”[4]

禄水、落折河之名,皆由元代之前的“录遮逸”之名单纯讹化而来,两名皆不能充分体现毕节上千年的人文蕴涵,呼之既无顺口、大气之感,又落于土俗之弊。禄水还与同属南中的金沙江旧名“泸水”谐音,且皆为古名,易使外界混淆耳闻。在汉文献中,禄水早已淡出毕节历史人文。

民国时期,则对“毕川”一名使用较多,且多见于官方文献。1930年至1932年,国民党毕节县政府按照国民政府和贵州省政府的规定,完成了毕节县域行政区划调整,在县城设置东关、南关、西关、北关四镇,随后又将四镇合并为一个镇,因镇治所在地位于毕川北岸,故以毕川命名为“毕阳镇”。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故名之。毕节弘毅中学(今毕节一中前身)创始人之一的肖吉人,在担任弘毅中学校长期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改革方案编写的乡土教材《毕节地理述要》中,这样论述道:“在毕节东二里,源出治北三十里龙官河之龙洞,东南流至城外。东北五里之大桥下,激石奔流,声若殷雷······折而南行,经城外东关、南关······一名‘毕川’。直至流仓桥,又东南流二十里入大定界倮簸河。”从此,“毕川”一名进入了毕节学校的地理教材里。

结合图3中的D21216、D32393分析,二氧化钼样品受氢气露点影响板结程度各不同,颗粒分布、微观形貌上的差异表现在费氏粒度测量值的波动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测量准确性。

4.倒天河

倒天河之名,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但因响水滩之水似从天而降,民间称“倒天河”者则较之官方早些。毕节解放初期,毕川在毕节古城外面的“永清河”河段,仍是原古禄水的老河道,即从今南关桥绕行南门口,经桂花路流至人民公园内后,再从爱民广场流经五龙桥下至头步桥。毕节解放初期,今桂花路、人民公园一带是城外大片的良田好土,因永清河弯道太多,夏季田土易被洪水淹没。1953年,毕节专署建设科科长赵金阶,根据中共毕节地委书记孟子明的指示,负责组织规划、改造毕节城外的永清河河道。在河道规划中,把南关桥绕行南门口、桂花路、公园至五龙桥这一段,改为从南关桥炸开沙石山,使河道直下五龙桥(即今人民公园门口的河道),并将永清河同上游的响水河一起更名为“倒天河”,列入规划书内一起报当时的中共毕节地委、专署批准实施改造。从此,倒天河之名便沿袭至今日。

二、禄水、响水河、毕川、倒天河等名之历史文化层次

镜头里,从东到北长达二十公里的钩型阵地上炮火连天,一片狼藉。鬼子的轰炸机、侦察机在天上来来回回耕着田,肆无忌惮地盘旋、俯冲、拉起,老鸹屙屎一样,把航空弹屙得遍地都是。飞机过后,乌黑的硝烟一朵朵盛开在破碎的大地上。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充分体现了高中学段生命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学科核心素养4个要素中独具生物学学科特点的维度,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志和关键。将生命观念作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之首,就是要凸显其在生物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录遮逸、禄水、落折河

清代,道光年间修纂的《大定府志》云:“毕节扼滇蜀之咽喉,掣夷倮之肘腋,东自雪山,南至双山,地势平衍,几及百里。近城一水,严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邑之得名以此。”[1]303又云:“毕节在万山之中,四面有水环聚。近城一水潆洄,自东而南而西折,逼城垣,俨若濠堑,谓之‘毕川’,邑以此名。”[1]304从府志中看出,“毕川”不仅是河名,还是毕节之名来源的又一重要依据。此外,乾隆、同治、光绪《毕节县志》[5]和毕节邑绅赵国英撰写的《振威将军李公纪功碑序》[6]等方志、文献中,都有许多“毕川”的记载和仔细描述。当然,一些方志、文献中,把毕川、响水河和落折河混杂记载,不一而述。

1980年,“学成下山”的拉加德踌躇满志,向法国乃至全球多家律师事务所投出求职申请,但结果却令她再一次失望。她去一家法国律师事务所面试时,刚进去就被面试官告诫:女人只有在非正式及一些特殊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合伙人,一般只能整理档案。“这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于是我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另有一个面试机会,来自总部设在芝加哥的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谈话的是位女性,我受雇了。这里的不同在于,并非美国人当头,欧洲人是跟班,也不是年长的就是领导,年轻的就只干记笔记之类的杂活。”25岁的她从一个实习生做起,先是在巴黎办事处,而后因业绩出色,直接调入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全球运营中心。

2.响水河、倒天河

倒天河在城北“两崖夹束”之处形成三叠瀑布,即志之所谓“响水”,即今“响水滩”。至于“响水轰雷”之名,则出于前贤诗文。响水河就因“响水滩”或“响水轰雷”得名。其河段较短,仅为响水滩至南关桥这一段,不到2公里。上游30里,从发源地之龙洞到响水滩一段叫龙官河。下游从南关桥至头步桥一段叫永清河,依次至下游叫德沟河、后河、保河、野鸡河、倮簸河、响水河(大方县响水乡段)、落脚河等,一直到白甫河,各段名称有异。

由上述骚人墨客之诗文看,响水河之名,还是有文化底蕴的,但是,无论过去的响水河,还是今日的倒天河,原河道都很短。而且,响水河之名,在全国境内同名者甚多,在距毕节不到50里的毕川下游,就有一响水河与之重名。因此,响水河不能呈现毕节地方特色和代表毕节特殊地理标志,更难体现深厚丰富的毕节人文蕴涵。而且按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的说法,无论大、小城市及乡村、民居,乃至阴宅,水均应“取其静,响则不佳”。响水河、倒天河之名,在风水学上,无“静”之意象,因此,用之作毕节人的母亲河之名,窃以为不佳。若用“响水河”,则不如以现名“倒天河”。古人云:“水倒流,出圣贤。”毕节自明初以来,历代人才辈出,无论教育世家、科举世家、官宦世家、商业世家等,在全省乃至西南都名列前茅、屈指可数。但“倒天”二字似有悖逆自然规律之感,显现了不完美的拙劣之憾。

3.毕川

毕川不仅是长期润育毕节人的母亲河,而且是长期涵养毕节人的文化河,其历时悠久,特色浓郁,人文深厚,其代表着毕节人的文明形象。毕川之名,自明初以来,各级官方典籍、文献皆载其名。在历史发展中,是最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毕节山川形胜的地理标志。

毕川一名中的“毕”字,蕴含的文化基因已在毕节人的文脉中根深蒂固了。明代,毕节卫城建成后,著名的卫城“八景”就以毕川之名,冠名为“毕阳八景”。据《乾隆邑志》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毕节兵备道)佥事黄镆(修筑北镇关)建阁其上,题(额)曰:‘毕川胜境’”。清代毕节诗人洪楷在《灵峰仙境》诗中,写下了“关外七星难嗣美,毕阳八景独称雄”的优美诗句。

据清道光《大定府志》曾提及毕节“邑之得名以此”,可见,毕川是毕节之名由来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官方还以毕川作为行政区划的命名。如民国时期的“毕阳镇”之名;毕节解放之初,毕节县人民政府在城区建镇时,也沿用了“毕阳镇”的称谓。

因此,相对于禄水、响水河两名,毕川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较能充分体现和代表毕节上千年的人文内涵。

三、倒天河恢复原名“毕川”的建议

随着毕节现代化建设和对外推介、开放之需要,笔者建议将倒天河名恢复为“毕川”或“毕川河”。理由如次:第一,毕川之名历史悠久。自明清以来,历代官方文献和民间记载,皆沿用过此名。历代省、府、县志和相关典籍中,都有较多记载和描述,因载体丰厚,公诸于世后易于接受,影响力较大。第二,古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多冠以毕川之名,如“毕川胜景”、“毕阳八景”等;而且毕节之名的由来本来就以毕川为依据之一,毕川与毕节相因相伴,它们有着天然和人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毕”字,独具毕节地方特色,已成为毕节人民的“文化基因”,毕川凝聚的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文脉较为深厚,是涵养毕节人的文化河,代表着毕节人的文明形象,在毕节人心中已根深蒂固。因此,恢复倒天河名为毕川,较能涵养文脉,传承人文。第三,毕川是毕节城的天然城壕、屏障,史志称毕川乃毕节护城“壕堑”。因此,毕川既是润育毕节人的母亲河,又是保护毕节人的护城河。第四,用“毕川”称呼今日之倒天河,新颖别致。通过检索,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无一河流之名与“毕川”雷同。第五,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毕”乃毕星,又叫毕宿,是民俗中的二十八宿之一。毕星在天文上,属一颗很明亮的星宿,因此民俗中的毕星是一颗吉利之星。古人云:毕星“焯比云汉而开祥瑞之光”。毕节人在毕星祥光的永随照耀下,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接受心理。

于2018年3月,经实地调查在临沂市主城区街道共布设36个采样点(图1)。这些街道均是平时人流量与交通量较大的繁华街道,贯穿了南部老城区与北部新区,基本代表了临沂市城区的整体情况。各采样点原则上均匀分布于上述街道,同时考虑尽可能靠近周边的中小学校,以此充分评估未成年人的暴露风险。采样当日需保证路面干燥且连续一周以上无降水,使用干净毛刷在距路面边缘0.5 m范围内仔细来回清扫,四分法留取约200 g灰尘样品,装入聚乙烯袋密封保存。

《大定府志》记载:“禄水出县(即毕节县,今七星关区)北三十里龙官箐之龙洞,东南流至城东北五里出大桥下,又东南至城北三里,两崖夹束,自上趋壑,三叠而下,激石转流,声如隐雷,故又氏之响水也。龙洞盖此,行三十里也。折而南流,径东门外,民梁其上,谓之济川,亦号宴公桥也。”[1]322

将河套灌区2006—2008年与2014—2016年黄河入出境水量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来水逐年减少。黄河石嘴山水文站2016全年入境水量177.245亿m3,其中灌溉期(4—11月)入境水量127.567亿m3,比2006年同期减少20.44%。夏灌期(4—6月)减少36.01%,秋灌期(7—9月)减少29.83%,秋浇期(10—11月)增加50.08%。

参考文献:

横穿毕节城的这条河流,润育毕节,历史既久,人文内涵极为深厚,其饱览了毕节几千年的历史沧桑。

①(民国)肖吉人.毕节地理述要[M].国民党毕节专员何朝宗署端.手抄本,毕节档案馆.1944:00026.

参考文献:

[1](清)黄宅中.大定府志[O].毕节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明)沈庠,赵瓒.贵州图经新志[O].张祥光,点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287.

[3](明)韩世英.通津门月城记//清同治毕节县志(卷四)[O].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

[4](明)王耒贤,许一德.贵州通志[O].黄福源,点校.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157.

[5](清)毕节县志[O].毕节市七星关区史志办,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6]赵国英.振威将军李公纪功碑序//清同治毕节县志(卷十六)[O].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79.

 
周遵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