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支撑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高校“双一流”建设在遵循自身教育规律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撑和掣肘。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不能够也不应该处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独行其是,而应该在加强内部治理的同时挖掘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构建与完善强有力的外部支撑,使其成为高校快速、稳健、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这对于突破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内卷化”困境,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逻辑起点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支撑包含的内容较多,概括起来是指“高校以外与高校在目标、文化和功能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或互补性的社会各方面,在对高校认同、关心、亲合的基础上,和高校形成协同依赖的网络效应,进而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社会环境和运作机制”[1]。关于高校外部支撑的研究经过了由产学研模型到“三螺旋”模型的演化。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施耐德教授于1906年首次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雏形。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享利·埃茨科威兹教授(Henry Etzkowitz)针对创业型大学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合作的“三螺旋”[2]6模型,模型中三方打破组织界限,在边界切面展开合作,实现了共生共长。“三螺旋”模型就是现代高校外部支撑研究的理论原点。如今,在高校校友、学生家长以及各种物质实体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的背景下,简单的“三螺旋”或“多重螺旋”模型已难以满足因素众多、关系各异、机理复杂的高校外部支撑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由社会建构学派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拉图尔(Bruno Latour)和卡龙(Michel Call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理论消解了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自然和社会的二分法,将具体社会问题视为由彼此平权的行动者(Actor,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非人类的存在或力量)相互联结、构建而形成的异质性网络(Heterogeneous Network)[3]11,网络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取决于行动者主体利益转译过程(Process of Translation)的质量。

据此统计,该县失学男女学龄儿童分别约占其总人数的85%和99%。如调查者所言,出现这种状况“实因人民苦于征徭,不但无教,而且无养故耳”。此言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广大乡村地区新式教育衰微的症结所在。

综上所述,行动者网络理论正是以行动者和网络之间的并置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为核心研究内容,关注网络构建的动力和模式,倡导各方行动者的协同配合以巩固网络的稳定性,增强网络的发展性。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研究在方法、过程和目标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度,二者的结合为外部支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工作。

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与转译分析

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和转译过程包括问题定义、引起兴趣、招募吸收和示范动员四个基本环节。在网络构建阶段,主要是进行问题的定义,即确定核心行动者和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oints of Passage,简称OPP)。

(一)问题定义:确定核心行动者和强制通行点

近6年来国内信息素养主题研究聚焦和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和教育领域非常显著,无论是发文数量,还是期刊载文的情况均体现,可以预想今后的信息素养研究也必将仍在这两个领域进行深度探讨。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拥有信息素养是当今国际社会人才需求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型社会中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更是任何领域都无法回避的一个素养要求,近6年聚焦在图书情报领域和教育领域值得欣慰,但其他领域相对薄弱亟待今后引起关注。

在完成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初步构建之后,应当紧接着采取措施恰当地转译行动者的利益,使其团结于OPP上,稳定联结,和谐共生。在国外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中,将这一阶段称为“Interestment”,国内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翻译,如“利益赋予”“介入”“权益化”等,笔者认为,该阶段的重点在于酝酿和调整网络各方行动者的利益分配模式以使其愿意参与到网络的运行中,并无实质性地赋予行动者利益的必要,因此,译为“引起兴趣”更为合适。具体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支撑问题上,关键在于核心行动者高校如何使其成立的对外合作与发展机构充分发挥转译作用,引起外部各方的兴趣。

 

1 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网络的主要行动者

  

类别属性行动者核心个体高校管理者、校友、学生、教师、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机构团体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校友会非核心物质实体教学场所、校园环境、设备设施、企业产品、资金意识形态知识技能、政策法规、制度、校园文化、心态观念、口碑

在以上主要行动者中,有的对网络的构建和运行产生的作用较小,是非核心行动者,而有的是网络构建和运行的关键,成为核心行动者。网络中核心行动者的确定,应当根据核心行动者在整个网络中的角色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进行。首先,核心行动者是网络的发起者和定义者,应当根据此网络各方行动者的共同目标,对纳入网络的行动者属性进行界定;其次,核心行动者是网络转译过程的推动者,应提出为不同行动者接受的强制通行点和招募动员方案;最后,核心行动者是网络的协调者和管理者,应在网络中的异质行动者出现利益冲突时及时化解。

根据以上标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支撑构建过程中,网络的核心行动者的确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和学科特色才能找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而避免办学模式的同质化;二是倘若高校自身都不作为核心行动者,而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主导,那么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便时刻处在仰人鼻息的处境,难成大业。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行动者网络中,核心行动者无疑是高校自身。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下简称“纲领”)。纲领中提出的“政产学研用”理念,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共同作为协同创新的主体。纲领中对“政产学研用”的解读表明了以下两点:一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是各方的共同利益点,围绕共性关键技术的合作才能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协同创新最终要落到“用”上,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要能够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形成以绩效驱动为核心的合作机制。因此,在“引起兴趣”阶段,行动者网络中的OPP应该在强化“政产学研用”框架的前提下,有机地将校友、高校品牌、学生家长等行动者的利益纳入其中,实现“政产学研用”在网络中的延伸。具体来说,作为核心行动者的高校应首先主动邀请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行业专家等进行商讨研究,定位合作主攻的共性关键技术靶点,然后建立起包含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校友群体的专业人才互动机制,引导开展协同攻关,同时联合企业和校友力量,构建有效的研究成果转化机制,使市场能够接住科研产出的“金苹果”,激发网络的积极性,最终使参与其中的行动者都能“看到红旗,吃到大饼”,形成良性的“政产学研用”循环过程。

引起行动者兴趣后,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开始处于不断建构过程中,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网络边界不断外延,这就需要招募新的行动者加入,以汇聚和利用不断出现的新资源。网络外的潜在行动者被招募进入既有的行动者网络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转译结果的符合度,即通过转译能将潜在行动者转化为满足网络需求的角色;二是转译结果的满意度,即潜在行动者被转译进入网络后满意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利益分配。因此,在招募吸收阶段,核心行动者的工作重点就是构筑好吸引外部行动者加入的载体。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小儿心肝有余,感受外邪之后,易于化热化火,动风扰心,而出现烦躁哭闹、惊惕,甚至发生惊厥。如出现此类症状需要迅速于医院抢救,以免因抽搐时间过长对大脑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2.2 两组光疗时间、住院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对比 观察组黄疸新生儿的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强制通行点是行动者网络核心行动者根据网络发展的目标而设置的,能够使其他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和存在的困难通过强制通行点的作用转化为与核心行动者一致的目标。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中,OPP有着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一是经过OPP的转译,要使高校外部各方行动者协同配合形成网络效应,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二是OPP转译的结果,能够使加入网络的各方行动者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这个网络共同目标的实施进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对受益程度感到满意;三是在OPP的号召下,能够招募更多的行动者,实现行动者网络的拓展。因此,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中OPP是:高校成立立足高校发展同时又了解高校外部异质行动者利益诉求的对外合作与发展机构(如高校成立的对外联络办公室、对外合作与发展处、发展委员会等)。

在确定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行动者网络的核心行动者和强制通行点后,就可以对网络中主要行动者的利益诉求、实现途径及存在障碍进行梳理,完成问题定义。如图1所示:

 

1 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问题定义

在完成问题的定义之后,行动者网络的雏形已经出现,但是在接下来的行动者网络构建阶段,网络中的各方行动者难免都会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量利益、权衡得失,往往积极性不高,这就造成整个行动者网络“冷热不均”甚至出现无效节点。[4]因此,在网络构建时,应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转译过程实现高校外部支撑行动者网络中异质行动者的招募和动员。转译是通过核心行动者的不断努力而使网络中其他行动者的利益得到实现,从而满意于加入网络后的改变,转译包括引起兴趣、招募吸收和示范动员三个重要过程。

(二)引起兴趣:“政产学研用”的强化与延伸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下,参与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构建的行动者可以划分为核心行动者和非核心行动者两大类。核心行动者既包括人类个体如高校管理者、企业负责人、校友、行业专家等,也包括由人类组成的机构团体如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非核心行动者既包括物质实体如建筑场所、设备设施、自然环境等,也包括意识形态范畴的政策法规、知识技能、口碑品牌等。其中主要部分如表1所示:

有一个主妇,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鸡蛋。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个主妇想:一只鸡蛋孵化后会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变成母鸡,而母鸡又能够下很多的蛋……主妇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个养鸡场,越想越痛苦。

(三)招募吸收:构筑起拓展与完善网络的载体

根据压浆泵压力的大小或根据灰浆搅拌机的消耗速度确定压浆量。施工完毕后,使用防腐涂料将外露的锚杆两端进行防腐处理。

1.推进高校董事会功能的延伸

高校董事会作为高校外部支撑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是“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更是招募社会各界参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载体。[5]高校要以董事会为桥头堡,努力建立、完善与社会各界的重大决策咨询机制、沟通常态化机制、实践教学协同机制、高契合度人才互动机制、基金募集和投资机制,为政企各界参与到高校的建设发展并享受到合作利益的分配提供运行的载体。

2.加强高校校友会的支持功能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将“争取社会资源、扩大办学力量、拓展资金渠道”作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突破口。其中,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校友必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力量,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和支持程度已经被很多专业教育评估机构直接作为评判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要努力将分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校友会组织打造成为年轻校友进步的阶梯、中青年校友事业发展的平台、老年校友的精神家园,提供并维护好校友文化生根和传承的土壤,为“支持型”校友的培育打好基础。

2.强制通行点

“永泰元年,方遂初愿,遂远出天台,定居兹岭。所憩之山,实维桐柏。实灵圣之下都,五县之余地。仰出星河,上参倒景。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岩考室。……事昺灵图,因以名馆。”

3.重视家校联系平台的教育合力

1.核心行动者

高校持续培养出优秀人才的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家庭教育的参与在优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因此,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外部支撑构建中,要充分重视家校联系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家长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并以各种形式支持高校事业的发展。

(176)瓣叶细鳞苔 Lejeunea cocoes Mitt.杨志平(2006);李粉霞等(2011)

(四)示范动员:倡树先进榜样,打造品牌项目

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联结和拓展,已经能够较为稳定地运转,网络中的行动者也能够在角色位置上较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在此基础上,为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形成关注度更高、参与度更强的社会网络效应,从而提升行动者网络的规模量级,还需要充分地在既有网络中寻找与树立榜样,打造与宣传品牌项目,使网络中的先进行动者和示范性联结过程上升为网络代言人,加强网络拓展和升级的号召力。

示范动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可以将网络中效果较好的项目进行标准化开发,形成可复制的项目模式加以推广,起到从点到面的宣传效果。如江苏省某高校开展“力行计划”,按照青年教师研究方向和合作企业发展需求遴选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协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问题。教师孙某在企业挂职期间,不仅帮助企业完成综合自动化升级改造,培养了多位技术骨干,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肯定,而且依靠在企业期间完成的实践研究成果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江苏省第八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的“三赢”。事迹经教育部门户网站宣传后,“力行计划”得到广泛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从宣传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的角度进行示范动员,如麻省理工学院将展示校友捐赠事迹的电子广告牌设立在校园的各个显眼位置,向师生持续宣传校友捐赠给学校的发展和校友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效地推动了校友捐赠文化的积累和扩散,培养了未来校友的捐赠意识。

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行动者网络的优化路径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约翰·劳(John Law)曾将理论的本质描述为:“行动者网络实质上是关系或过程的社会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的组织、装置、设备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充满争论的特征。”[6]595可见,行动者网络理论不是一套已经固定了的方法体系或者理论框架,反而特别强调开放性和拓展性。因此,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体系研究过程中,要避免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直接套用,而应该根据实际问题对理论模型进行优化改良,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方向。[7]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网络转译维度的提升:双强制通行点转译模式

强制通行点是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的引擎,关系着转译过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体系的行动者网络中,OPP毫无疑问是高校成立的对外合作与发展机构,这样既能够以高校的发展为根本任务展开转译过程,又能够在充分掌握各异质行动者诉求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利益。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对外合作与发展机构引导下的转译过程主要是为高校的发展服务的,兼顾各方行动者的利益,这就造成网络绩效转译的天平向高校倾斜,这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倡平等共治的理念是有偏差的,长此以往也容易造成外部行动者对于合作的倦怠。因此,引入“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政策”作为第二个OPP,使网络“双核运行”,从高校对外合作与发展机构达不到的高度和力度进行转译,扫除转译死角,从而提高各方行动者的满意度和网络依赖性,使网络稳定高效地运转。

(二)行动者属性的扩展:以网络为行动者的复合结构

与常见的行动者定义不同,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是广泛意义上的行动者,既可以是人、人的组织,也可以是非人类的存在和力量。[8]既然如此,那么行动者网络中的行动者是否也可以是另一个行动者网络呢?答案是肯定的。据了解,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具有准行动者网络性质的外部支撑网络,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建立的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在校友服务方面建立的校友会组织、在校际合作方面建立的各类高校联盟等,有些已经具有了相当程度的运行规模和成员粘性。如果能将这些已有网络作为行动者,招募吸收到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体系行动者网络中,并加以改造和引导,使这些目标不同、组织形式各异的网络参与到转译过程中去,将能够有效地提高行动者网络的构建效率,并且降低网络初期组织成本。

(三)网络化层级组织的缩放:“双一流”建设的国家全景

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各高校都构建起服务于自身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行动者网络并不断地拓展,其中必然伴随着网络与网络之间的竞争,这就造成了有限外部资源的消耗浪费。因此,有必要在各高校所构建的行动者网络层级之上,再建立由国家主导的“双一流”建设网络化层级组织。所谓网络化层级组织,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和跨组织形态,设计目的是实现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它使组织内部成员思想中的知识、技术、观点和散落或根植于组织内部的洞察力得以有效地发挥,避免造成组织内部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由国家主导的“双一流”建设网络化层级组织在整体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并不妨碍其内部各个高校网络单元工作内容、运转方式等的适应性调整,使得组织既保存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关联的工作单元展开自主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双一流”建设外部支撑的行动者网络以高校为核心行动者,以高校建立的对外合作与发展机构为强制通行点,强化与延伸“政产学研用”模式以引起异质行动者兴趣,通过构筑高校董事会、校友会、家校联系平台等载体进行行动者招募以拓展网络,通过倡树榜样和打造品牌进行网络动员,目标是使外部支撑形成网络效应,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升网络转译维度、扩展行动者属性、建立更高层级的网络化组织等方式对行动者网络进行的一系列优化和改良,是高校外部支撑体系的行动者网络在“双一流”建设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性探索,目的是使“双一流”建设从高校发展层面跃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从而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这或许将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破题点。

参考文献

[1]刘彦伟.关于构建高校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78-79.

[2]【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法】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M].刘文旋,郑 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崔永华,高迎爽.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高职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5):32-37.

[5]葛世荣,祁慧勇,朱长风.完善董事会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22-25.

[6]Law J.Making a Mess with Method[C]//Outhwaite W.,Turner S P.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London and Beverly Hills:Sage,2007.

[7]左 璜,黄甫全.行动者网络理论:教育研究的新视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2(4):15-19.

[8]Fenwick T,Edwards R.Introduction:Reclaiming and Renewing Actor Network The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0,11(9).

[9]田联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的大学文化空间塑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11):12-19.

[10]车如山,赵佳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8):37-43.

 
霍文奇,李霞,朱长风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05期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