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师合唱教学中民族性、地域性的强化

更新时间:2016-07-05

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得音乐发展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在丰富多彩的社会音乐文化中,优秀的民族音乐则是音乐百花园中最绚丽多姿和生命力最持久的一朵奇葩。随着多元文化大融合的观念不断深入,优秀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不仅是现代音乐发展的关键,它对现代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由于高师音乐教育有着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功能,因此,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在高师合唱教学中的体现和强化,直接影响着作为最普及和参与者最多的音乐表演唱形式——合唱的发展,而且也是当前高师合唱教学改革需重视的课题。

烟囱通常都是细而高的地物实体,它不同于上述的冷却塔,由于外形上不同,在其表达过程中,也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该地物严格来说是个圆台,只是它的高度较高,与其他地物符号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下宽上细的外形。

一、高师合唱教学中强化民族性、地域性的意义

在文化多元共存的新世纪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文化传播手段和途径日新月异,西方音乐大量传入、各种艺术形式彼此竞争使得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保存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手段是不断培养民族音乐文化新一代的接班人——活体传承。在社会对通过教育途径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师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基地,其责任极为重大。

由于合唱在所有音乐表演形式中最普及和最易被人接受,其音乐影响的涵盖面是任何音乐表演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合唱一直是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要音乐形式。高师合唱教学肩负着培养合唱音乐人才和合唱音乐教育人才的双重任务,对我国合唱发展的影响极为重要。只有在高师合唱教学中通过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强化学习,培养一支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具备良好音乐基础,并且掌握一定民族地域风格的合唱技术理论和演唱教学技能,能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授,并能影响数以亿计青少年的音乐素养的专业音乐教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要与世界接轨,更需从曲目创作、科学发声到演唱形式的全面变革,而这一变革也必须从高师合唱教学中开始。目前在我国数以万计的各种群众性的合唱团体中,大、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和经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习的音乐工作者,正是其中担负音乐文化传承最主要的骨干力量。所以,只有将民族性、地域性特色作为根本在高师合唱教学中进行贯彻,并系统和大面积的培养具有民族合唱技能的音乐人才队伍,才能通过合唱这一音乐形式把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带到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年龄的人们当中去,扩大民族合唱音乐的受众群体,形成以民族性和浓郁地域特点为风格的合唱队伍,拓展民族音乐文化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合唱音乐文化事业。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简称ISME)在1994年颁布“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提出:“任何音乐教育体系都接受有多种文化形成的音乐世界的存在事实,以及对学习和理解的价值,并把这一观念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在民族音乐文化积淀深厚的我国,民族和地域多元化的特点使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需要大批具有本土音乐艺术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把西方和其他兄弟民族的音乐文化带入本土,促进和丰富本土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可通过吸取外来音乐文化的不同风格和元素,进一步发扬和升华本土本民族自己优秀的音乐艺术,发展本地区的本土音乐事业,满足民族和地区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传承本国各民族和各社会群体的音乐元素,注意保护和打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以增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创建与本国国情相适的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体系,是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前提,也是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把在高师合唱教学中强化、发展民族性、地域性特色,与积极借鉴、吸取西方音乐和外来音乐元素两者结合起来,并以前者为重点和亮点,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音乐教育的改革。

总之,以强化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为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具有民族合唱音乐技能的高质量教学人才,对带动和促进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实现现代音乐教育改革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

由式(2)可知,当α>β时,翻倒力矩可用公式求得;当α≤β时,机器人没有翻倒趋势,因此不存在翻倒力矩,于是翻倒力矩可以用式(3)来表示。

二、高师合唱教学改革中强化民族性、地域性的突破点

第二,掌握汉语声调多个音高(多种音高线条)的总和(音高的共性特征)特点,尽可能把由多条音高线条组成的集合形式的实际声调进行靠拢统一,保持声调和语调的高低起伏所形成的语调线与一定的节奏和韵式相结合,产生并形成节奏感和韵律强烈的凸现,使这种不可能人为安排的音节的音高变化与歌曲旋律结合所形成的旋律美进行结合强化。

首先,重要的是在保持民族发声中声音清亮、穿透力强的特点前提下借鉴西方合唱发声中头、口、胸腔共鸣转化、真假声转换自如的长处和直声唱法的特点,将我国民歌中如侗族大歌、陕北信天游等高位用声的方法和特点融入,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合唱用声方法和练声曲。

(一)民族合唱发声训练

合唱发声是合唱的基础。过去我国合唱发声基本以传统声乐教学为主,一直没有独自的系统和要求,高师合唱教学也不例外。而传统声乐教学目标是声音的个性发展,这与合唱声乐发声以群体谐和为主的目标大相径庭,这是我国合唱与世界合唱有一定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合唱发声系统的健全、特别是建立一个在民族声乐发声基础上的高师合唱发声教学体系,不仅是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合唱与世界合唱水平差距的首要任务。只有高师民族合唱发声教学系统的完全建立,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推动我国民族合唱的发展。

对照组仅选择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取贵州天安药业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国药准字H52020960),每日给药3次,每次0.25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吡格列酮治疗,取四川迪康科技药业生产的盐酸吡格列酮片(国药准字H20052156),每日给药1次,每次2片。两组均连续用药30天,观察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发音由元音、辅音和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声调变化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与英语等重音语言相比较中,汉语的音节数量少,但由于声调、元音和辅音的变化丰富,其发声和吐字所构成的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类似音乐旋律的美,其声调音高变化之繁复、优美、严整,在听觉上具有一种自然的“外在的音乐性”。但汉语在具有这一极大的语音优势的同时,由于声调和元音的变化丰富,也较容易在歌唱中出现音准的偏移。因此,只有通过系统训练,才能在合唱中充分发挥汉语的音韵优势和避免音准的偏移问题。

Roth 1970: Gustav Roth, Bhikuivinaya: Including Bhikuiprakiraka and a Summary of the Bhikuprakiraka of the Āryamahāsāghikalokottaravādin,Patna: K.P. Jayaswal Research Institute.

他们就这样告别了小木屋。小木屋的百叶窗都关上了,所以小木屋看不见他们离开的情景。被围在木栅栏里的小木屋,静静地站在两棵高高的橡树后面。夏天的时候,枝叶繁茂的橡树下是玛丽和劳拉玩耍的好地方,那儿是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留给她们的最后记忆。

再则,在发声气息上的运用和控制要吸取西方合唱发声的长处,以气息的深、长为突破点,重点解决过去我们民族发声中气息较浅而导致音准、位置不够的主要问题。

(二)民族语言音韵的强化

汉语的音韵特色是我国合唱民族性表现的最主要承载体之一。过去在我国合唱研究和高师合唱教学中,比较注意的是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归韵等语音问题,但就如何全面了解合唱中歌词整体的汉语语调特点和韵律的走向及内在联系研究,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特点上却基本是个空白。歌唱中的汉语语言音韵研究和科学训练的缺少,不仅使合唱民族性的表现不突出、不鲜明,也导致了合唱演唱音准的偏移,成为影响我国合唱音准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通过加强我国多声部民歌和西方宗教合唱两者的鉴赏和演唱练习,培养对高位直声的鉴赏力,取长补短,建立民族合唱用声概念和演唱习惯,以及民族发声、民族用声特点的合唱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概念,完成民族合唱的发声训练。其实,我国民族发声中的直声并不逊色于西方合唱用的直声发声,两者比较不仅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而且民族用声在清亮和音色的纯净上要更有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最热门的分支之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已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1]。该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要想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概念,并运用于实际中,需要课堂和实验室的互补教学[2]。

三、高师合唱教学改革中的音韵训练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第一,要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歌唱语音练习教材,针对我国汉语语言发声的特点,在咬字、吐字、归韵等语音发声练习中进行统一的要求;除了个人的语音准确外,还要克服由于合唱群体间每个人吐字、咬字时声调和元音变化的时间差而导致的音准不稳定问题,尽量形成群体统一的习惯。

在强化民族性、地域性特色的高师合唱教学改革主要内容中,民族合唱发声、把握民族语言音韵、民族合唱演唱表象外化是其具体的体现和突破点。

第三,借鉴我国戏曲道白的训练方法,对咬字、吐字、归韵的语言发音与歌词句型抑扬顿挫的韵律、合唱节奏和旋律流动韵律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训练,形成具有独特汉语歌曲韵律歌唱习惯,才能妥善利用民族语言中声调及声韵优势,突出其他语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合唱民族音韵特征,最终形成我国合唱的独特民族性。如天津南开大学的合唱团充满民族特色的京韵合唱《盛世梨园情》以及内蒙古合唱团、广西艺术学院等合唱团的演唱,他们之所以获得国际合唱同行的认同,其中民族语言中声调及声韵优势与巧妙的民族音韵美之展现,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合唱的民族性体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独特的演唱表象外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千百年传承的民族音乐无论在语言、音乐元素还是在音乐表现的表象外化上都极为丰富。因此,演唱的表象外化是合唱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凸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其独特的合唱演唱外化形态有:

1.自然、松弛、声情合一。我国过去的合唱表演形式较为传统,多为“长城”似的队形排列,演唱时的表情和身体都比较呆板和严肃,而反观我国民族民歌的演唱却十分自然、松弛、声情合一,其演唱是由声音、身体动作、身体外部装饰、表情等多种元素参与构成,这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优美舞蹈动态的歌唱表象外化形态来与声音共同来参与乐曲的诠释,不仅能烘托气氛,而且使演唱者在演唱时若身临其境,似乎将自己置于画面中的唱和表演,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诠释音乐形象和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如贵州侗族大歌,广西少数民族的对山歌以及最近全国青歌赛中原生态组合的演唱等,无不表现了他们在特色动作、队形、造型参与下演唱表演的松弛自然,并具有人物化、个性化、情节化特点,较好地体现了合唱群体的自然特点和造型功能,视听的美感效果俱佳,使听众和观众耳目一新。因此,在高师合唱教学中应加入相应的民族身段课程,掌握少数民族的一些特型动作以及类似对歌或结合生活的一些特征队形、造型变化,并将其与所演唱的作品表现情绪和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和配套的练习模式,逐步完善教材,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将来的合唱演唱和教学中以实际的表现和观念去推动群众合唱民族性的体现和发展。

2.多元化表现元素的参与。合唱中加入丰富的民族服饰和特色乐器、道具在近年已成为一种趋势,实际上,声音以外的多元表现元素对整个合唱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以视觉和特殊的音色直接作为民族和地域的表征与所演唱的曲目风格、演唱发声、演唱语言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民族、地域特征性十分强烈。因此,在高师合唱教学的民族性强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多民族和地域多元的优势,认真的研究不同民族服饰和特色乐器、道具的民族、地域表征作用和在合唱表演中的影响力,在不同民族作品的演唱教学时注意对民族服饰、道具、乐器的应用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图谱、声音效果范例,使学生感性的加深认识和掌握这些服饰、道具、特色乐器的运用。

高师合唱教学中的发声、音韵、演唱表象外化的强化是一个整体的建构,教学中要三者结合进行,才能更好地使民族性深入渗透,达到以民族性、地域特色为根本的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目标,而只有实现了高师合唱教学中民族性和地域特色强化的突破,才能为我国民族合唱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实现民族合唱事业的腾飞,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发展。

总而言之,高师合唱教学民族性、地域性的强化是高师合唱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它关系着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既是合唱音乐教育改革问题,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需要从更高的角度和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进行定位,需要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学林出版社,2006.

[2]赵振岭.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几点看法[J].人民音乐,2004.

[3]韦华峰.论民族地区高师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J].艺术教育,2006.

[4]彭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合唱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音乐教育,2007.

彭超,陶波
《大家》 2012年第20期
《大家》2012年第2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