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爱·生命·永恒:浅析冰心的《往事》(二)

更新时间:2016-07-05

冰心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时期,是当时文坛上“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而宣传“爱的哲学”就是她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对于冰心来说,“爱的哲学”实际上是基督教“博爱”的精神和佛教“普度众生”的仁爱思想的集合体现。如果这把“爱的哲学”比作桂冠,那么母爱、童心、爱和自然就是桂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构成了冰心早期创作的基本主题。这种基于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有着数千年封建主义非人统治历史的中国社会,对于开始觉醒而又尚未找到出路的“五四”青年,无疑是一付变革现实的兴奋剂。

内毒素或脂多糖(LPS)是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1-2]。约有三分之一的败血症休克患者来源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并有较高死亡率[3]。通常认为,LPS只能通过与细胞膜TOLL样受体4(LR4)结合后才能将刺激信号传导至细胞内进而导致炎症发生[4-6]。然而,有文献表明TLR4并不是导致细胞炎性死亡的唯一途径[7-8]。

冰心笔下的“爱的世界”是一个超凡脱俗、典雅圣洁,具有女性的细腻与清纯的心灵世界。它在摆脱世俗的平庸与粗陋的同时,却也摆脱了现实的复杂与严峻。宛如一轮皎月,高高的挂在天上,向着人间,洒下清晖,造成一个朦胧、虚幻的海市蜃楼,却永远不能照亮现实人生中那触得着、摸得到的水深火热与生离死别。然而,它毕竟使处在黑暗包围中的一代青年在这美丽的伊甸园中,具有了对古老人生的顿悟和对真善美得感知与追求。使他们在彷徨苦闷中寻找到一个温馨的精神境地。

往事(二)之一,通篇不过五百字左右,却颇有韵味,也很有层次的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在看到大雪淹没了足印这一自然现象时,所产生的一刹那的人生感悟。当绒绒的飞雪,在一瞬间就把人们刚刚留在茫茫雪地上的脚印遮盖的无踪迹,无处寻觅时,抒情主人公的第一感悟,便油然而生——“人生到处都是渺茫”,“生命何其实在?又何其飘忽?”于是,“因觉悟而沉沉的侵入悲哀!”

然而,你不要由此发生错觉,以为这是一位对月生悲,看花落泪的闺中怨女的感时伤事、顾影自怜。当抒情主人公将她的第二层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时,你会发现这是一位积极看待人生,思考人生的现代青年女性。当她感悟到人生的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时,立即产生一种要更加珍惜人生,让生命的足迹永驻心间强烈愿望。她要用文字把即将被时间的大雪淹没的生命的雪泥鸿爪保留下来。于是,便在,“松涛西响之中,四面风来的山亭上”,提笔寻觅“往事”的足迹了。而且她发现,这生命的历史一页比一页“佳妙”,一页比一页色彩鲜明。以至自己也为之心动神摇,禁不住对万能的造物主和这神圣的生命的历史,产生无限敬仰。一股葆爱人生、热爱生命之情,充溢于心间,流露于笔端。

医用耗材SPD信息化建设,通过一体化的平台搭建符合我院实际需求的建设服务,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

文章写到这里,已经完成了抒情主人公对于人生先后两个层次的心灵感悟。读者也已经从中获得了极富诗意的关于“爱的哲学”的生动启迪。对于刚刚入世的青年来说,珍惜人生,热爱生命,这是给人间留下五彩缤纷的生命足迹,成就一切丰功伟绩的前提。也是抒情主人公提笔抒写往事,发出人生感悟的精神核心。

文章从黄昏的大雪开始,以大雪淹没足迹起兴,又以“青山的春雨已洒到松稍”结束,全篇充溢着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那变化万端的动态之美。这是生命的节奏,生命的律动,其中渗透着作家对于生命的无限深情。

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描写雪月下的青山那浓黑、莹白、浅蓝的光和色,以及在这神话般的光色笼罩下,似娟娟静女,又不失其庄严与雍容的青山的魅力。那是只可以心灵感应,而非耳目所能把握的一种氛一种境界、一种情致、一种风格。那洒向青山的月光的静冷,那覆盖着青山的雪的洁白,构成了一个不容侵犯与玷污的圣洁纯美的境界;那深幽凝重的氛围,创造了一个“如怨如慕”的依恋、思念、缠绵的情感世界;那高远澄澈的月,那虚怀若谷的空阔山林,难道不正是卸去了平庸与浅薄,升华为超凡脱俗的风格的象征吗?月色中,那将万物的形体都溶进朦胧凄美之中,仿佛宇宙间只剩下一片无形的意念在回旋的景象,不正是一个超然物外、空灵思辨的意象的绝好暗示吗?

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现象如此,人的生命现象不也如此吗?死,并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生命中另一种方式的延续。在抒情主人公看来,人死后的灵魂,不论是进天国,还是入地狱,都依然会延续着人间重逢的喜悦、离别的思念、事业的成败、愿望的得失。肉体虽然消亡,而灵魂、精神可以永存。因此,无论生、死,都不过是永恒的“无限之生”的一刹那而已。生又何忧,死又何惧呢?生命是永恒的,爱也是永恒的。

1.3 不同来院方式下胸痛中心(CPC)对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 对于呼叫“120”入院患者,在开始急救时,先连接12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系统,电话通知心内科住院总医师进行远程会诊,如果确诊为STEMI,则开始启动导管室,在救护车上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进入医院之后,直接将患者送到导管室。研究表明[15]通过120急救中心与胸痛中心整合能显著减低患者进入医院到球囊扩张时间(D-to-B),能为STEMI患者的救治赢得部分宝贵的时间。

(2)再加入Background节点,进行场景渲染,Viewpoint定义初始视角方位[0080]Tm,生成如下的三维场景,如图1所示:

《往事》(二)之三,写的是一个善感多思的青年女子,病中看月时,对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雪月之夜中的青山的心灵感受和由此引发的对于人生的领悟与思索。全篇写的如诗、如画、如梦,在一种似明似暗、若实若虚的朦胧梦幻之中,引领你凭着直觉与灵感,去感悟大自然、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如果文章就此搁笔,已不失为一篇完整而短小精湛的抒情散文。出人意料的是抒情主人公那绵绵不绝的思绪,千回百转的又出现了第三个层次的感悟:用文字记下往事,留下生命的足迹,固然是好,然而这短短的人生和时刻都在消磨的生命,又能“经得起追写几次往事”呢?因此,重要的还是认认真真地把握生命的每一时刻。有了辉煌的生命,才会有色彩鲜明的足迹,也才会有那么多值得提笔一书的“往事”。

任务环:是任务实施的核心部分。威利斯把任务环分为任务、计划和报告三部分。学生以小组形式试图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来自专业和语言方面的很多困难。解决方式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如果这样做仍然有困难,教师可以作为协助者,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可以以口语报告的形式汇报他们的任务解决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此时的汽车英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语言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改正语法词汇方面的错误。但有时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过多同一主题的小组报告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班级情况适时地组织一些其他的活动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水平。

从看到人生无定,到铭记往事,再到珍惜生命,热爱人生这三层感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抒情主人公的精神境界一步步的深化,一次次的升华。

抒情主人公对于生命、人生的思辨的、哲理的思考,固然显得远离了具体的现实人生,甚至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但毕竟表现了“五四”时代,相当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人性觉醒中,所具有的强烈生命意识和对和谐、永恒的生命意义的探求。

无论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还是永恒的、无限的生命意义,都是冰心早期“爱的哲学”的体现。她相信爱是博大永恒的,因此,也只有爱才能拯救人类,拯救社会。就像她在另一篇散文《“无限之生”的界线》中所说的:“万全的爱,无限的结合,是不分——死——人——物的,无论什么,都不能抑制摧残他”。

“爱的哲学”被作为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一种主张,在二十年代最初几年曾颇受青年的青睐,它非常适应当时开始觉醒,正在积极思考社会人生问题的知识青年那勇于探索,但却缺乏社会实践,往往流于狂热与空想的特征。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和青年人的逐渐走向现实,这种“爱的哲学”经过了一个短暂的高峰期后,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告别了“五四”青年。

《往事》(二)之一、之三,是两篇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写景抒情散文,它鲜明的体现着冰心的艺术个性。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熔描写、抒情和哲理思辨于一炉的叙述方式,所产生的蕴藉美、含蓄美。作家并不是耳提面命的向读者直接灌输她对人生的种种思考与彻悟,而是通过意境、意象、氛围的渲染与烘托,情绪、灵感、直觉的流动,以及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千回百,转的联想,去启迪读者从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升华到对生命主体的思辨的领悟。当你一旦捕捉到了文章的内蕴所在,便产生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愉悦。

文章文百合璧的艺术语言,艺术团特色文章的另一种特色。像“今夜的林中,绝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声,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这样源于中国古典文学功底和传统文化熏陶的艺术语言,赋予了作品一种凝重、含蓄、典雅、清丽的风格。

参考文献:

[1]马连儒,王凤海主编.百家散文名作鉴赏[M].北京出版社,1990.

[2]冰心.话说散文[J].人民文学,1989.5.

[3]王宝增.创作空白论[J].文艺研究,1990.1.

蒋晓光
《大家》 2012年第20期
《大家》2012年第20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