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现状及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引言

“贵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彩、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区位便利。”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这样评价说。贵州地处西南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保持了完好原生态的人文资源,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育了贵州民俗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奇异性、神秘性等特性,建筑、风情、风俗依然是几百年前的样子,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这里的民族建筑风格迥然,手工艺品工艺精湛,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民族歌舞、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完好,形成了北部长征文化、东南部苗侗文化、黔西南布依文化、黔西北彝族文化等形态,“贵州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1]近年来,贵州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弘扬贵州人文精神,突出地域特色、融入本土元素,力主打造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彰显贵州文化“多”与“和”的特色,打造有民族“情”、红色“心”、传统“根”、绿色“衣”的多彩和谐文化品牌体系,在走高端、上规模、出特色上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2.2 节约成本。植保无人机作业具有较高的精准性,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植物上,无论是灌溉还是在施药过程中,均可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例如,可节约农药使用量50%,可节约水量90%。

2015年12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十三五”期间打造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等11个“黔系列”产业品牌,进一步提升贵州民族文化及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该方案推出两年多时间以来,成效并不明显,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尚未建立。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托贵州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贵州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贵州标识的民俗文化产品,但难成气候,距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体系还有差距,究其原因,是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在品牌构建上举措乏力、创新不足。

目前学术界对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研究,主要针对“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开展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聚焦在“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基础、内涵、影响作用、传播效应、产业化发展,以及该品牌与旅游开发、政府角色扮演、文化遗产保护、商标保护等方面。但是这些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没有以问题为导向,忽略了理论研究与发展实际的充分联系、文化产业学理论与品牌传播学理论的综合运用。本文拟从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现状入手,解读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价值所在,剖析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产业发展和品牌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策略。

采用P/2探头穿刺测定果皮硬度和果肉硬度值,测试位置为每根黄瓜的中间部位,测试速度为 1.5 mm/s,果皮硬度定义为测试最高峰值,果肉硬度定义为4~7 mm位移时的平均值。每组样品重复测定20根黄瓜,结果取平均值。

二、民俗文化产业与品牌构建的基本要义

关于文化品牌的研究,学者宋颖鑫认为,“文化品牌是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新闻出版传播等行业的产品或劳务确定名称、图案、文字、象征、设计或其互相协调的组合,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认识的总和。”[10]学者柏定国认为:“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作为品牌的一个类型,文化品牌是相关文化、艺术、娱乐、休闲、新闻、出版、传播等行业的品牌。”[11]“文化品牌是在文化建设中形成的独特性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文化品牌作为品牌的一种,其实质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凝聚。”[12]因此可以说,文化品牌有着厚重的含金量,品牌只有形成了竞争力和号召力,走上品牌化之路,文化产业才能赢得市场、参与文化资本的激烈竞争、立身于不败之地。

节目要真实,有情感,选取的对象要有样本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走转改、涉深水、抓活鱼,通过采编人员的亲身体验和现场调查,做出有张力、有内涵的节目。

2) 建设集状态实时监控、态势动态分析、异常智能预警、应急可视指挥、管理科学精细、信息精准发布、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慧化系统.

目前学术界对民俗文化产业概念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角度。一是学者开健、占峰为代表的,强调民俗文化产业的创意性,认为“民俗文化产业是一种在保护原生态基础上的文化创意产业”[5]。二是学者林彦为代表的,强调民俗文化产业的生产性,认为“民俗文化产业是以民俗文化作为核心品牌价值的一系列工业的、生活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产业链条”[6]。三是学者杨宁为代表的,强调民俗文化产业的经营性,认为“民俗文化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将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民俗文化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市场民俗文化经营体系”[7]。学者黄江平、程珊珊、谢灵君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民俗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民俗文化产品和民俗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8]。本文认为,民俗文化产业是指由市场化的行为主体实施的,以民俗文化资源为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开发、生产、包装、流通、销售等产业化运作而形成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所相关的其他活动的集合,它包括民俗旅游产业、民俗工艺产业、民俗节日产业、民俗食品产业、民俗歌舞产业等。

学术界对于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探讨很少,目前能找到的文献,只有《民俗文化产业纲论》一书对民俗文化品牌进行了界定:“向所有受众展示的、用来帮助其识别某一民俗文化产品的名词、特色、名称标志、个性、形象及市场影响力等要素,反映了消费者对于民俗文化产品的感知和体验,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尤其注重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提供。”[8]根据这一概念界定,本文认为可以将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理解为,充分整理发掘地方民俗文化资源中最具冲击力、影响力的部分加以整合、包装、宣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被广大群众清晰识别、记取和认同的文化标志及其组合,从而带动民俗文化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发挥品牌的聚集效应、衍生效应和带动效应。

调查对象为地质工程专业2011届毕业生,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为该专业首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一年之际。调查内容包括就业单位行业性质、单位性质、工作岗位等,还特别选择了行业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10位毕业生进行访谈,详细了解他们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感受与建议,如专业对口度、能力与岗位需求差距、实习对就业的影响、影响职业能力的因素等。

由原始的决策原则[10]可知,当证据融合后出现两个或者多个可信度值相同且最大时,原始准则无法判断。若选择某元素作为结果可能导致误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改进后的决策原则的结果满足式(7)。

民俗文化的涵义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定义。仲富兰认为,“民俗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鲜明特点的、沟通传统与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文化现象。”[2]钟敬文认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3]归纳起来,民俗文化有一个基本内核:群众风俗生活文化的总称。因此,我们尝试将民俗文化定义为: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聚居的人民群众自发创造的、约定俗成的并且得以世代延续的风俗习惯或由此衍生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不可复制性等表象特征,承载着老百姓们千百万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包容性;同时,民俗文化还迎合了文化消费需求强调的多样性、差异化特征,因而富有竞争力。

【14】王骥德《曲律》,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38、165页。

三、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价值剖析

(一)品牌构建能够拉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宣传推广

民俗文化中的歌舞、饮食、节日、建筑等元素,都可以被打造成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只有打造一批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才能使优秀的民俗文化形成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得到不断宣传和推广,成为代表地方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以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为例,其集贵州山水、人文风情、民族历史为一体,以新颖的舞台展现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台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时尚元素的节目。自2006年推出以来,已持续演出3900余场,并巡演了美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观众的赞扬与喜爱,于2010年荣登《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被誉为“全球最生态的歌舞演出之一”。历经四个版本的《多彩贵州风》,以博大深厚的民俗文化为依托,以巡演与驻场演出为载体,以运用“文化+旅游+资本”的产业投资模式,不断探索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文化传承与品牌推广并重,成为了贵州文化旅游演艺市场的经典,同时也是一席揭秘贵州民族文化的饕餮盛宴,更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把一个开放的贵州、热情的贵州展现在世人眼前,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着贵州的神奇与魅力。

(二)品牌构建能够促进民俗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其次,贵州民俗文化产业普遍还存在定位同质、品牌识别度不高的问题。例如西南地区苗族民俗并非贵州特有,湘、鄂、川、滇、桂都是苗族的传统聚居地,他们在手工艺品、节庆活动、民族歌舞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民俗精粹提炼、宣传内容上大同小异,品牌定位趋同,容易让消费者混淆,造成品牌形象重叠,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此外,我们的品牌策划者本意上是希望将所有的价值理念传播给所有的消费者,以求信息效用的最大化,而这种追求信息“大而全”的做法却适得其反,不仅使得品牌定位分散,还模糊了品牌定位的内容,妨碍了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以民俗手工艺品刺绣为例,围绕贵州苗族刺绣的品牌和艺术资源的开发,形成由棉花种植、染料种植到织布、染布、刺绣制作、研发设计、批量生产、推广销售等产业链,并开辟多种延伸渠道,催化衍生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对贵州苗族刺绣品牌的构建,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包括研究、收藏、展示、设计、经营生产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在内的产业链,还可以形成在刺绣的品牌建设、核心内容创作、嫁接新生产业、人才培育、融资渠道扩展等方面的产业链布局。同时,还可以通过寻求品牌内涵提升与工艺产品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形成产业间的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多层次开发和综合利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自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奥美广告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第一次提出“品牌”的概念以来,品牌的定义就开始层出不穷。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世界营销大师、美国学者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定义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国内学者的普遍认识与国外学者异曲同工,结合年小山、李业、戴亦一等学者对品牌的认识,我们认为“所谓品牌,是生产者给产品的命名,它属于一个集合概念,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组成,或是由这些要素组合重构,用以区别其他同类竞争产品。”“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社会存在的知名度,在社会形态中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9],能够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三)品牌构建能够提升民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品牌是文化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具体呈现,对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升级有着强大的推动力。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就是要将贵州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而品牌优势又是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的体现,这对于提升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依托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贵州已经培育和打造了一些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初步显示出了较强的初生力和竞争力。

以贵州省倾力打造、省级层面、地域文化概念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例,其以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和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活动形式展现,是贵州原生态文化和贵州文化形象的最佳展现。这一文化品牌以贵州原生态为特性,囊括了贵州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民俗产物,“能够展示贵州文化特色,彰显多彩贵州魅力,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其传播价值无比巨大。提升‘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增强‘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实现‘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增值效应和产业转化。”[13]“多彩贵州”这一文化品牌成为贵州少有的、能与《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同台竞争的文化品牌。这样的底气源于其在品牌构建中逐渐具备的产业化、商业化价值,形成了品牌价值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提升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品牌战略缺失,品牌创新力不够

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市场立足,除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价值,还需要对文化市场环境和地方文化资源条件进行系统分析,按照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要求,权衡利弊、优化选择,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契合实际环境的品牌战略。在贵州省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过程中,很多文化企业缺乏一定的思考和合理规划,品牌战略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或根本不去考虑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而事实上,品牌战略是品牌构建中最为核心的一步,其不仅能够帮助文化企业把握正确的品牌方向,而且能够使消费者准确而快速、有效而深刻地记忆产品形象。

现代民俗文化并不是将传统民俗文化“改头换面”再包装,而应是站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脱胎换骨”挖掘其新的灵魂和内涵,在传统基础上的再创新。贵州少数民族银饰的种类繁多,其中苗族银饰尤为精美独特,是最具有苗族风格的装饰品。但是在机器时代的冲击之下,古老的手工银饰工艺品正在逐渐地减少,为推动贵州银饰品更好地走进市场,贵州省大力整合提升银饰产业,挖掘整理传统工艺,改进生产技术,加入更多的创意设计并加强市场拓展,打造推出“黔银”系列品牌产品,助推“黔银”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发展。可以说“黔银”是贵州“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中做得比较好的一项,但是其也仅仅是在工艺和技术上做了改进,换句话说,其依旧只是局限于产品本身的开发,并没有跳出传统的民俗品牌发展思路,站到品牌战略的高度,创造出更多有创意、富有品牌个性、符合消费者需求、文化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当时被称为“文化工业”。但是由于各国文化理念不同,对文化产品的依赖度不同,至今国际上仍然没有一个通用的文化产业概念。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大约始于21世纪初。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例如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在《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认为:“就所提供产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李江帆认为“文化产业就是国民经济中生产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务产品和实物产品的单位的集合体。”[4]。国家《文化即相关产业分类(2012)》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二)品牌定位模糊,品牌识别度不高

精准的品牌定位就是寻找一个独特且符合自身特征的品牌个性和形象,明显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留给消费者以清晰的识别和印象,在消费者心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引起潜在消费者的正确认识和固有消费者持续的消费偏好,从而在品牌竞争中取得优势。

贵州民俗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个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业者普遍缺乏品牌理念,文化产业输出,输出的还仅仅是产品本身,可以说是有“产品”无“品牌”。例如贵州蜡染,其以素雅和谐的色调、精美细致的纹样、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别具一格。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宣传和推广,贵州蜡染逐步走出贵州、走向世界,被日本、英国等外国游客称为“指尖上的舞蹈”。但是“贵州蜡染”始终只是一个商品名称,而非品牌,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特色民俗品牌来承担起代表“贵州蜡染”的重任,说白了,贵州只是蜡染的一个生产基地。

民俗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联动性的特点,对某个产业节点,能够产生由点到面的效应,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聚。成熟的品牌不仅会拉动相应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会产生延伸效应,配合价值联动策略,延长产业链,从而创造一个价值递进的市场品牌。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不同的产业层次,从上游向下游顺序转移,最终到达消费者这一层次。民俗文化产业链围绕民俗文化资源的加工生产,形成以生产、再生产、存储、分销等为关键环节的、相互密切协作的、成体系的民俗文化产业链。

(三)营销策略落后,品牌传播力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不断推广,一些传统的营销策略开始行不通了: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重金投放的广告很少有人看;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似乎也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传统的营销策略也降低了品牌的传播力度,品牌信息难以准确向目标受众传达,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同,不能形成对品牌的持续偏好。而品牌构建的关键是品牌传播,品牌构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品牌在消费者中的传播过程,也是消费者对品牌逐渐认知的过程。

拿贵州文化产业品牌的招牌——“多彩贵州”来说,其品牌的传播,采用“党政传播、媒体传播、机构传播、企业传播”相结合的特殊传播策略,意将一个“宜游、宜居、宜业”的多彩贵州新形象展示世人,让该文化品牌尽快为外界了解和认可,并不断提升该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其传播路径是采取新闻传播、经贸传播、文化传播、体育传播、旅游传播等,就具体传播手段来说,主要采取广告传播、公关传播、营销传播、形象代言人传播等形式。”[13]可以看出,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多彩贵州”作为我国首个省级区域性文化品牌,其品牌传播路径狭窄,传播手段落后,传播创意不足,营销策略与市场结合不紧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该品牌在贵州省内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但在省外知名度不高,与“桂林山水甲天下”、“彩云之南”这些家喻户晓的区域标志性口号相比,“多彩贵州”名气相形见绌,品牌传播力度明显不足。

步骤:与前述步骤相同;称量结果。将收集到的磁性金属物和称量纸一并称量,天平数值显示为0.4184g;自称量纸上取适量磁性金属物投放到一号中,此时天平数值显示为0.4148g,再取适量磁性金属物投放到二号中,此时天平数值显示为0.4107g,将称量纸上剩余的磁性金属物全部投放到三号中,此时天平数值显示为0.4063g;混匀分离后进行称量,一号试样回收的金属物为0.0036g,二号试样回收的金属物为0.0040g,三号试样回收的金属物为0.0044g。计算回收率,如下表。

五、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对策

民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市场细分下出现的新经济增长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新消费对象,民俗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品牌化,是民俗文化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关键路径。民俗文化产业的品牌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途径式样繁多,方法层出不穷,结合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角度构建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

(一)创新品牌理念,实施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战略

众所周知,在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品牌对于文化产业生产者而言,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保持战略性领先的关键,在于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势品牌。品牌战略是指“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对品牌进行规划和实施,其目的是在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明确一个企业的根本品牌方向和基本活动范围,进而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配置来获取持续性的品牌优势”。[14]

具体来说,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具有可比性地区在品牌培育和构建过程中的先进做法,通过实施品牌构建、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延伸等战略,在巩固已有品牌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二是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对民俗文化产业品牌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按照“高屋建瓴、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筹运作”的战略要求,对品牌愿景、品牌关系、品牌观念、品牌管理等方面做出谋划,形成一套强势品牌构建系统。三是要“新旧结合两手抓”,一方面巩固已有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另一方面要挖掘、扶持一批新兴民俗文化品牌,运用新技术、新思路促进二者融合,促使传统民俗文化产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民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四是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一方面成立民俗文化产业品牌评估机构,“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品牌评价、认定、激励、推介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品牌价值评估”[15],集中资源给予扶持,优先打造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民俗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储备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民俗文化品牌,在摸排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和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期、定点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为长远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战略奠定基础。

(二)明晰品牌定位,丰富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内涵

品牌定位是“为某个特定品牌确定一个适当的市场位置,使商品在消费者的心中占领一个特殊的位置”[16]品牌定位是品牌构建的第一步,其特征在于品牌的差异性和精准性,保证民俗文化产品既能体现地域风情,又能展现民俗文化内涵。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定位需要将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风俗进行有机结合,分门别类系统打造,挖掘、传承和发展贵州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贵州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

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不仅需要独特的符号和内容,更需要明晰易辨的品牌形象和深厚独特的品牌内涵。一方面要对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分析,把握优势和特色,继而整体包装提升和推广,形成风格独特、内容形式丰富的品牌,提高品牌价值和底蕴。首先,每年的人大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都可以设民俗文化产业品牌专题议案,定期向群众公布,并征集有益于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的建议主张,不断注入新的创意和想法;其次,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和专题研究,吸引省内外专家、资深人士共同参与,不断总结提炼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品位和内涵,增强民俗文化产业品牌的科学性、可行性、广泛性。

另一方面,整合包装后的民俗文化品牌还需要进行持续传播和后续开发,在提高其品牌利用效率的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发掘、丰富其品牌内涵。例如,对于“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区域文化品牌的层面,还应不断丰富其品牌内涵,将其提升成为能表征贵州文化身份的一个区域文化系统,构建成为贵州的民俗文化符号。

(三)整合营销传播,扩大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效应

品牌的传播是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构建过程中较为核心的一步。整合营销传播是指“确认对多种传播方法的战略作用进行评价的综合计划所能产生的附加值,并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对分散的信息进行无缝结合,从而提供明确、一致和最大的沟通效果”[17]对于品牌的传播推广,要积极主动出击,抢占先机,“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传播推广在确保品牌信息一致性的前提下,要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改变盲目出击的现状,确定目标传播受众,定向突破、逐步推进;品牌推广要采用组合渠道,广告宣传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在加强国内品牌传播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其国际知名度,将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民俗文化象征和代表。

创新的民俗文化产业品牌营销,是品牌定位后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把握消费者心理和时代节奏,合理安排设计资源,将各种媒介和营销策略进行创意组合,通过各种传播和营销手段,创造性地整合诸多民俗文化传播活动,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此外,在互联网+与人文经济时代,创新的民俗文化产业营销策略需要突破人文意识的局限,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有效地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习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将营销手段与消费者选择紧密联系,从而建立、巩固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扩大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柳路,林茂申.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多元一体[N].光明日报,2012-11-10.

[2]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2.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5.

[4]李江帆.文化产业:范围、前景与互动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5]开健,占峰.关于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6]林彦.民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J].传播与版权,2014(1).

[7]杨宁.对河南民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4).

[8]黄江平,程珊珊,谢灵君.民俗文化产业纲论[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14.

[9]刘勇,曾新华.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分析[J].新闻传播,2016(6).

[10]宋颖鑫.析成都三圣花乡文化品牌的构建与管理[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柏定国.文化品牌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

[12]余乃忠,陈东英.文化品牌成长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3]喻健.论民族文化产业背景下的文化品牌传播——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传播为例[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14]周云.品牌学知识体系与管理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13.

[15]单敏,桑兰兰.打造山东文化产业品牌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16]张世贤,李易洲.品牌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112.

[17]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特、卢泰宏: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23.

 
范培培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