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迈向新时代的阳明学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阳明学研究”专栏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蓦然间,阳明学研究迎来了它的新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新时代?天下太平而又动荡不安,物产富足而又分配不均,文化繁荣而又精神萎靡,道德日新而又人心不古……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悲喜交加的时代!参加阳明学会议不必为会务费发愁,做阳明学讲座能获得可观的报酬,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即可完成学术论文,阳明学文献统统有了标点规范的版本,任性的霸权思维可以不加理睬……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喜悦的时代!这就是阳明学研究迎来的新时代。这个时代不仅为阳明学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氛围,而且为阳明学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课题与神圣使命。

一、以阳明文化为根基

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是阳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所谓阳明文化,主要是指关于阳明心学、阳明学的常识,诸如阳明心学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阳明的成长经历、阳明兴建的书院及其教育思想、阳明悟道过程、阳明为官生涯、阳明乡村教化、阳明处世与为人、阳明佛道情缘、阳明策论奏疏、阳明序记书札、阳明学文本译注、阳明与同时代学者往来、阳明后学流变、阳明学“流亡”日本、阳明学“客居”韩国,等等。可以说,阳明文化既是阳明学的载体,也是阳明学自身;既是了解阳明学的可靠途径,也是研究阳明学的主要依据。换言之,若要提升阳明学粉丝的知识水准、若要阳明学传播畅通无碍、若要阳明学传承得其所志,就必须重视阳明文化研究。进而言之:阳明学粉丝的常识不济呼唤阳明文化研究。当今阳明学的风靡与晚清进化论的蔓延难分伯仲,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偏僻乡野,无论是楼堂馆所,还是车站码头,似乎在任何公共场合都能听闻议论阳明学的声音,阳明学粉丝无处不在。但千万莫要天真地以为,粉丝们对阳明学有了正确的了解,对阳明思想有了准确的把握。记得有次去某大学讲学,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老师,这位老师说要学习一下我的讲义,他看到讲义中“阳明学”三个字便神秘地凑近我说:李教授,我知道中国古代有“阴阳学”,您讲义中的“阳明学”是不是写错了?嗯?我被这位老师问懵了。这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这位老师可是国内某名牌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专业毕业的博士啊!一位念过中国政治思想史专业的博士连“阳明学”三个字都陌生,更不要提那些只有“逐星”心态的粉丝了。这个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念阳明文化。阳明学传播的畅通呼唤阳明文化研究。如今阳明学传播方式和途径不拘一格,微信、网络、媒体、会议、演讲、培训班、沙龙等,可以说是遍地开花。但我们似乎也难以乐观起来,因为阳明文化、阳明学常识的缺失致使人们接受阳明学思想的成效大打折扣。一次我受邀给某市领导干部培训班讲课,课后听众纷纷与我交流。记得其中一位有些炫耀地告诉我他购买了大量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我就顺便问了问他学习阳明心学有什么体会,结果他不好意思地轻轻地跟我说,他根本读不懂《传习录》,也不知道“致良知”的涵义。《传习录》是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文献,虽然说深刻领悟、把握阳明《传习录》思想的确需要花些功夫,但若说完全不懂,只能说明他对阳明学常识的缺乏,对阳明文化了解甚少;而说完全不明白“致良知”的意涵也有些夸张,“致良知”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也是基本命题,说一点都不了解其意,也是因为此人的阳明学常识相当贫乏,甚至是空白。这个时候我同样会情不自禁地想念阳明文化!阳明学传承的状况呼唤阳明文化研究。传承、弘扬阳明学是当今阳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任务,毋须说,当下阳明学研究的课题、著作、论文等,无不为阳明学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同样没有理由乐观,因为阳明学传承的事实并不如我们看到的表象那么繁荣,那么成绩巨大。这里我不得不再拿例子说话。有次在某单位讲课,其中提问环节有位听众问我:“李教授,如果依照王阳明所说,人人先天有良知,人人先天有善心,那我们还要警察、公安干什么?又怎么理解生活中的邪恶频繁发生现象?”这个问题虽然很尖锐,但提出这种问题本身就说明提问者对阳明心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观念没有了解,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没有大致的领悟,阳明学的传承在此遭遇了常识性障碍。另一次在某著名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其中有位来自欧洲的学者提交的论文是关于阳明后学周汝登儒佛关系观的,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宋代儒士佛教观”,所以便好奇地翻了翻,不看则已,一看吓得我跳起来:她的论文中竟然有十多处标点错误!更令让我惊讶的是,她还能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言!如果一个研究阳明学的学者连阳明学文献的阅读都存在错误,还说自己能够正确理解阳明学、能够在传承阳明心学事业中有积极的表现,我是十万分地怀疑。综合言之,如果想扫除阳明学粉丝的盲从,如果想减少阳明学传播过程中的障碍,如果想优化阳明学传承的条件,如果希望阳明学的传播与发展能够获得积极效应,那么,全方位的阳明文化研究与阳明学常识的普及是新时代阳明学研究的基础任务。

二、以理论深化为重心

以往的阳明学研究不可谓不深入,何以言仍需全面深化阳明学研究呢?一是因为以往深厚且卓越的研究成果导致研究者开拓进取心不够,丧失了理论创新的冲动。平心而论,这些年阳明学虽然狂热,成为了显学,会议、讲学、著作、论文应接不暇,也涌现了一些学术质量较高的成果,但真正超越以往研究成果、表现出开拓性的作品并不多见。如关于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研究,当下的研究论文有没有可以媲美贺麟先生《知行合一新论》的作品呢?在我孤陋寡闻的视域中应该罕见。因此,我们如果不想躺在以往研究成果上睡大觉,而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那么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深化是唯一出路。二是因为阳明学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回答的学术难题。比如,有人提出王阳明心学就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思想理论;也有人质疑王阳明的良知说,如果人先验地有良知,那么这个良知是怎样进入人心的?它的构造是什么?它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信仰?甚至有人将某个地区的贫穷与民风败坏归因于王阳明心学;等等。这些观点既不能当作幼稚的观念嘲笑之,又不能简单地否定之而不加理睬。因为这说明阳明心学的复杂性,而其中的确存在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下一味地替阳明学唱赞歌是不切实际的,阳明学研究有责任以理论力量和深度解答这些难题,而且要拒绝情感对理性、公义的渗透与绑架。三是阳明学研究中常出现矛盾或混乱的情况。当肯定阳明心学人文关怀时,便要否认阳明心学在培育科学观念上的欠缺;当讨论阳明心学深受佛教影响时,就尽其所能为阳明“失足”寻找托词和借口;当批评阳明心学的问题视域狭隘时,则千方百计地为之辩护,圆融之而修饰得完美无缺。也就是说,理论层面的阳明学研究主要还是停留在复述层面、介绍层面和已有的“共识”层面,不能推进、深化原有研究,不能将阳明学的研究推向新的理论高度。但事实上,阳明学研究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问题上都存在巨大的拓展空间。那么,阳明学研究在理论上应该怎样深化呢?首先应该从义理研究上进行深化。阳明学有自身的义理结构,就是说,在阳明心学中,存在一种陈述、阐发、表达其思想的条理或脉络,只有对这种陈述、阐发、表达心学主张或观点的条理或脉络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才能谈得上对心学的认识和把握。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阳明学研究成果完全达到了这个目标,这也就是当前阳明学研究成果虽多、但并不能令我们欢欣鼓舞的原因。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阳明心学的内容与问题,阳明心学新的增长点,阳明心学对儒家思想的贡献与限制,阳明心学的佛老影响及其程度,阳明心学与湛甘泉心学异同,阳明学的传承与发展脉络、特点与问题等等的研究,都需要建立在义理研究基础上才能获得深化。其次是阳明学研究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阳明学内含了丰富的问题信息,可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借助新的学说、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社会需求,对阳明心学、阳明学展开针对性研究,开发蕴含于阳明心学、阳明学中的思想资源、提取阳明学中寓有积极意义的信息。既可从心理学、心态学、价值学、解释学等角度展开阳明学研究,更应该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视角展开阳明学研究,即从社会学、历史学、行为学、文化学等角度研究阳明学。若不想老在观念领域打转转,不想总做观念结论的重复,要真正确证王阳明及其心学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三是阳明学应该引进实验式研究。阳明心学、阳明学提出了一些极富哲学意蕴的命题、学说、理论或观念等,比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那么是否可以用实验的形式和方法对这些命题或观念展开分析和研究呢?对于“心即理”,我们能否将“心”和“理”确定为具体的对象,再根据这种表述,A是B,即它们是一,那我们能否用实验的形式来阐明这个等式的意涵呢?而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解释的价值?“致良知”也是如此,何为“致良知”?它究竟是怎样的意涵?我们生活中能否“致良知”?“致良知”场景与结果是怎样的?“知行合一”的意涵是什么?“知”与“行”的内涵又是什么?我们当然可以借助文字分析获得某种答案,但能否将“知行合一”移入现实生活中加以思考?考察“知”与“行”的变化及其结合的情形,也许这样才会对阳明的“知行合一”产生深刻的认识,并提出建设性、创新性观点。如果有这一层的研究,兴许阳明学研究真正可以深化,真正可以别开洞天,而不再停留在那种模棱两可、水准一如的争议中。因此,阳明学研究不能满足于概念上的愉悦,习惯于鸵鸟角色;更应该追问概念背后的真实图像,勇于做一名学术侦探;而要做到这点,或许只有请求实验帮忙。总之,阳明心学、阳明学研究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气象,首先是必须深挖义理,将阳明心学、阳明学的义理脉络清晰地整理出来,进而引用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需求为阳明学研究提供广阔视域,再引入实验式研究以求索阳明心学、阳明学之真身。可以预见,这三方面研究的综合,或许能迎来阳明学研究新的“大清明境界”。

三、以清除弊端为要务

当今阳明学研究热火朝天而高歌猛进,然而其中的弊端也时有浮现,这些弊端已经给阳明学研究带来负面影响,不及时根除将贻害无穷。那么,当今阳明学研究中存在哪些需要重视并消除的弊端呢?一是神圣化神秘化。当今阳明学研究中,神化王阳明、神化阳明心学的现象逐渐泛滥开来。所谓“千古一遇的思想家”,所谓“历史上的最完美的男人”,所谓“孔子之后第一儒”,所谓“明朝一哥”,所谓“传奇的军事家”,所谓“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所谓“千古绝学”,所谓“拯救人类的伟大智慧”,所谓“二十一世纪是阳明心学的世纪”……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事实上,神化思想家、神化领袖、神化理论或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论语》中对孔子的神化,《中庸》中对尧舜文武的神化,中国人似乎不造神心里就不踏实。但神化王阳明、神化阳明心学可是有百害而无一益!因为神化必然脱离实际、必然夸张、必然杜篡、必然造假。因而神化必然误导人们,从而妨碍人们对阳明学的了解,影响人们正常地学习阳明心学。二是娱乐化庸俗化。如果说神化王阳明、神化阳明学表现的是一种奴性,是一种盲从,是一种自卑,那么娱乐化、庸俗化王阳明、阳明心学表现的则是一种俗性,一种自我放逐。在“娱乐至死”的年代,王阳明“幸运地”成了某些人导演高雅娱乐的素材。本来嘛,王阳明生平事迹在年谱及其他文献中都有清楚的记载,个别悬案也很容易搞清楚。以这些原始材料为根据编剧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都是有利于阳明学宣传的善事,都对阳明心学的推广起到积极作用,但若是以娱乐化为终极考量,为了吸引眼球编造一串串离奇的故事,甚至对王阳明身世、爱情、婚姻、为政、用兵、悟道等随意添枝加叶,“无所不用其极”地娱乐化,混淆视听,王阳明不仅不能在人民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反而被抹黑形成负面影响。在庸俗化横行的时代,学术思想也深受其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命题都蕴有深刻的智慧,但似乎都存在被庸俗化现象,这不能不令人忧虑。比如:将“心即理”理解为原则来自意识,二者无分你我,将“心外无物”理解为吞并客观世界的主观唯心论;将“知行合一”理解为观念中的知行关系;将“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理解为视动机或念头为实践;将“万物一体”理解为等人与污秽之物为一;将“致良知”理解为替恶人、暴政、侵略者开脱,或理解为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先验之知,将“心学”理解为鼓吹闭门造车、向壁虚构的空疏之学。试问:还有比这些更使阳明学庸俗化的作为吗?而庸俗化不仅是对阳明的极不尊重,也是对阳明学的无知歪曲,其后果是欺骗读者、伤害阳明学。三是功名化利禄化。阳明学成为显学的背景下,某些头脑灵光的商人或学者将其视为难得的商机。商人借助王阳明这块金光闪闪的招牌成立各式各样的阳明学研究或教学机构,网罗一些学者,以此诱惑那些对阳明学好奇的商人投资,引诱那些对阳明学好奇的民众报名学习。个别学者则将阳明学当作地方经济的名片,将阳明心学与公司生意结合起来,以阳明学的名义建造修行、养生等场所,热衷的却是经济利益,或者建设阳明书院之类,找人投资,开办有偿培训服务,收取大额费用。也有个别学者本来做的研究跟阳明学没有半点关系,当他发现讲讲阳明学很快名利双收时,便摇身一变成了阳明学专家。王阳明万万没有想到,由他万死千劫中悟出的学问竟然被现代某些人当成了摇钱树。然而,这种功名化利禄化于阳明学研究而言却是贻害无穷的。因为以功名利禄为目标,就会改变阳明学研究方向,就会削弱甚至取消阳明学研究的意义,就会使阳明学研究变味,玷污阳明名誉,败坏阳明心学。阳明说:“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也。为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世之学者执其自私自利之心,而自任以为为己;漭焉入于隳堕断灭之中,而自任以为无我者,吾见亦多矣。呜呼!自以为有志圣人之学,乃堕于末世佛、老邪僻之见而弗觉,亦可哀也夫!” [1]阳明的这段话不依然振聋发聩吗?四是枝叶末节化。阳明学研究虽然需要全面、具体、细致,甚至应该小题大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值得花心思去做,都值得兴师动众地去做。当今阳明学研究中,枝叶末节化现象也不为少见。比如:有学者醉心于王阳明哪一年开始掉头发问题的思考,有学者热衷于王阳明是不是帅哥问题的求索,有学者痴迷于王阳明的艳遇和婚史问题的探寻,有学者则对王阳明滞留贵州时间是两年还是三年的问题寝食难安……虽然我们无权干涉他人的研究兴趣,也不能认为这些问题毫无研究价值,但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既不能改变阳明思想的性质,也不能增进研究的意义,而其消极面却不少:一是轻重不分,混淆主次。花大力气去考证学术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问题,忽视那些重大或紧要的学术问题,必然导致阳明学研究中主次不分。二是成本浪费,消耗精力。我们每位研究者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应该将有限的生命和精力集中于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应耗在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奇闻上。三是玩物丧志。阳明本人就反对在枝叶末节上浪费功夫,他说:“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而事于外者益繁以难。” [2]因此,阳明学研究应尽可能选择那些有真正学术价值的内容,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以自我表达为精神

“自我表达”是对阳明学研究的最高要求,学术不独立,思想不自由,阳明学研究是难有真正成就的。如今是国人强调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时代,相应的表现就是呼吁中国文化的本位建设、中国学术的话语权、拒绝做他人思想的附庸等。那么,阳明学研究中如何表达这种立场与精神呢?首先是不能将阳明学委身于人而粘贴在某种学说或理论上。我们不幸地发现,当下的阳明学研究中有一种“抱大腿”现象,就是指研究阳明学某种观念或思想,不是为了阐发和宣扬阳明学自身,也不是阐发和宣扬研究者的思考和主张,而是为了论证某种学说或理论的无比伟大和正确。阳明学只是为了印证某种学说或理论而活着,成了一种工具。阳明学的价值与精神不是因为自己的内容而显发,而是因为成了某种学说或理论正确的证据而偷生。阳明学研究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性,而这种现象与当下国人呼吁学术主体性建立的主张显然是不合拍的。因此,阳明学研究不能巴望着靠贴上某种思想或理论的标签而使自己上位,也不能企图以证明某种思想或理论的无比正确而显示自己的高贵,更不能用矮化自己的方式衬托某种思想或理论的伟大,阳明学研究中必须是阳明学自己出场,必须有独立的论述和表达,将自己的理念与精神彰显出来。其次是不能将阳明学与“低俗的意见”混在一起。当下阳明学研究中,“低俗的意见”满天飞,阳明学就是风水学、阳明学就是策略说、阳明学就是成功学、阳明学就是禅学、阳明学就是主观唯心主义、阳明学就是神秘主义、阳明学就是空疏之学、阳明学就是祸国殃民之学等等。阳明学或许不能算是史上最高贵的学问,但显然也不会如此的低俗,将阳明学与这些“低俗的意见”为伍,不仅是对阳明学的误解,也是对阳明学的不尊不敬。而混阳明学与“低俗的意见”为一,不仅会导致人们无法辨别阳明学的真伪正邪,而且会导致人们将阳明学视为无足轻重的学说。因此,阳明学研究应该注意区分有效意见与无效意见,注意区分有学术意义的观点与粗俗的主张,不应让阳明学与那些“低俗的意见”为伍,从而凸显阳明心学、阳明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性。阳明说:“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见,而又饰之以比拟仿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训,其为习熟既足以自信,而条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诳己诳人,终身没溺而不悟焉耳!” [3]醉心词章、追逐文饰、盲目自信、好标异说而固执己见,正是阳明所不耻的行径。再次是不能与“高级的哲学”无原则地秀恩爱。我们知道,阳明熟稔佛老,可以说其心学底处深深地刻上了佛老的印记,但他并没有沉溺其中,而是超越之而挺立自己的思想,阳明还是那个阳明,但却是更好的阳明,更好的阳明心学。但在当今的阳明学研究中,由于个别研究者酷爱“高级的哲学”而又没有及时消化,阳明学被他们包装在漂亮的神秘的外衣中,词藻华丽,名词孤僻,思辨玄妙,阳明学如堕富丽堂皇的迷宫,进去不易,出来尤难。同行不能悟其道,民众不能明其说。此非阳明所谓“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乎?[4]如果我们的阳明学研究不能使阳明的精神与思想更清楚地呈现,不能使人们更明白地读懂与轻松地接受阳明思想,反而遮蔽了阳明思想,甚至偏离了阳明心学精神,成了人们理解阳明学的“天堑”,使人们离阳明学本貌越来越远,那么这种阳明学研究意义何在呢?我们不应在摆脱了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纠缠后又陷于另一种“玄学的”纠缠。概言之,阳明学研究如果就是为了论证某种理论或学说的伟大和正确,就是喜欢与“低俗的意见”打成一片而拥抱取暖,就是乐意追求“高级的哲学”时尚面孔,那么,在这样的阳明学研究中,非但不能获得阳明心学的真谛,也不能获得阳明学的本貌,更谈不上传播、弘扬阳明学的精神。因此,阳明学研究中的自我表达就是阳明学的生命,它需要所有阳明学研究者的坚守与弘扬。

除了以能够吸引中小企业且纯粹根据应用制定的价格提供计算容量的大型数据中心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包括研究机构、软件制造商和服务商,专门面向行业提供对相应模拟技术进行访问的模拟仿真,在国家和州一级也有各种提供财政补贴的推广计划,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建立基于网络的平台的欧盟项目“Fortissimo”,该项目旨在让中小企业更加容易地使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模拟,从而提高其竞争力,Sicos BW公司可以帮助企业纵览全局并找到合适的方案。

总之,幸运地进入新时代的阳明学研究,应该积极地普及阳明学文化和常识,应该努力地深化阳明学理论的思考与研究,应该义无反顾地消灭阳明学研究中的片面与弊端,应该坚守精神上的独立与思想上的自由。唯有如此,阳明学研究才能真正传承与弘扬阳明心学精神,才能真正光大阳明学,我们才能对阳明学研究寄一份善良的期许,也才能不辜负千年难遇的新时代!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我们可以轻易感知到客户的消费偏好、生活习惯以及服务需求,然后酒店在营销时实现精准推送,在服务时做到贴心呵护,提供“投其所好”的个性化服务,达成“酒店提供的刚好就是客户想要的”的美好愿景,增加客户的归属感,从而不断提高客户对酒店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王阳明.书王嘉秀请益卷[M]//王阳明全集(上).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72.

[2]王阳明.别湛甘泉序[M]//王阳明全集(上).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0.

[3]王阳明.寄邹谦之四[M]//王阳明全集(上).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6.

[4]王阳明.传习录(上)[M]//王阳明全集(上).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0.

 
李承贵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